试论日语谚语中的多文化因素*
2013-04-12王连娣
王连娣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日语系, 辽宁大连 116052)
试论日语谚语中的多文化因素*
王连娣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日语系, 辽宁大连 116052)
谚语是人类语言和智慧的结晶,是语言中十分具有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它的形成受到了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双重因素的影响。从日语谚语的定义着手,探求其起源及发展,分析多国文化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日语谚语;本土文化;异国文化 ;中国文化
一、谚语的定义及范围
日语关于谚语的解释有多种。根据《广辞苑》(第五版)所述:古くから人々に言い習わされた言葉、教訓、風刺などの意を寓した短句や秀句(翻译成汉语为谚语是从古代被流传的语言,它多包含教训、讽刺意思的短句)。另外,《日本国语大辞典》解释为:諺とは昔から世間に広く言い習わされた言葉で、教訓や風刺などを含んだ短句(翻译成汉语是谚语是指从古代开始就被世人所传诵的语言,它多包含教训、讽刺意思的短句)。《岩波国语辞典》(第三版)中的解释与上述两本工具书解释大体相同,它是这样定义的:昔から言い伝えてきた教戒、風刺などを内容とする短い句(翻译成汉语为谚语是从古代起广泛流传至今的蕴含丰富经验教训和讽刺意味的短句)。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谚语是由历史语言演变而来,表述的虽是日常琐事或简单生活现象,但其体现的寓意却具有广泛性、概括性及普遍性。其特点是文字精炼、形象生动、意义含蓄、耐人寻味。
日语谚语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构词角度来看,从熟语到成语都可以算作谚语的范畴。所谓熟语指的是“用固定的措词表示固定意义的语句”。例如:「油を売る」(浪费时间),「気が抜ける」(走味儿)等。成语指的是根据某个典故或由某位名人所说的熟语。例如:「一石二鳥」(一箭双雕)等。从文化角度来看,广义范围的谚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日本本国根据日本的社会生活习俗及历史典故及人物产生的谚语。例如:「猿も木から落ち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其次是在日本被广泛传承的中国成语、谚语、故事、名言警句等。例如:「青は藍より出て藍より青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后一种是西方的“舶来品”,例如:「時は金なり」(一寸光阴一寸金)等。狭义范围的谚语是指在日本社会生活中,日本人根据其生活习惯、历史典故及人物产生的谚语。其内容包罗万象,堪称语言的活化石。
二、日语谚语中的多文化因素
(一)本土文化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地理位置与生活方式不同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日本人受其地理环境及人文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谚语也应运而生。
1.日本的自然文化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被丰富的海域包围着,因此日本人非常喜欢鱼。无论是喜祝的时候还是祭祀的时候不吃鱼总感觉没有节日的氛围。可以说日本的饮食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崇尚鱼、喜爱鱼的饮食文化。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由6852个岛屿构成,因此又有“千岛之国”的美称。日本周围被太平洋、日本海、东支那海、菲律宾海、鄂霍次克海等海洋包围。周边寒暖流交汇的优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鱼类。受地理环境影响,鱼在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于是,各式各样的“鱼谚”和“渔谚”应运而生。例如:
鰯の頭も信心か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海老で鯛を釣る(抛砖引玉)
鮑の片思い(剃头挑子一头热)
腐っても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魚心あれば水心あり(两厢情愿)
網代の魚(瓮中之鳖)
鯛の尾より鰯の頭(宁为鸡头,不当凤尾)
魚の目に水見え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魚を見て網を結ぶ(临时抱佛脚)
另外,日本自然环境优美、富于变化、四季分明。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岛国中的日本人对自然怀有一种特殊的好感。珍爱自然的日本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总结出大量与自然界中动植物及自然现象相关的谚语。例如:
犬と猿の仲(水火不相容)
木から落ちた猿(如鱼离水)
猿も木から落ち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猫の手も借りたい(忙得不可开交)
泣き面に蜂(祸不单行)
蛙の子は蛙(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
青菜に塩(垂头丧气)
柳に風(逆来顺受)
朝雨に傘いらず(晨雨停得快,无需备伞)
秋荒れ半作(秋天一到暴风雨一来,稻子的收获量就会减半)
2.日本的人文文化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重视农耕的民族。自古就形成了「昼は働き、夜は休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习惯。日本人也被外界称为“勤劳的日本人”。因此,与农耕生活相关的日语谚语也为数不少。例如:
石の上にも三年(有志者事竟成)
努力に勝る天才なし(天才难敌勤奋)
稼ぐに追いつく貧乏なし(勤则不匮)
一日作さざれば一日食らわ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朝寝朝酒は貧乏のもと(贪眠好酒乃贫穷之源)
朝起き千両夜起き百両(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晚起的鸟儿没虫吃)
日本人心思细腻,做事踏实稳重、谨小慎微,这种国民性格早已闻名于全世界。以下谚语正可以看出这一点。
急がば回れ(欲速则不达)
危ない事は怪我のうち(近危易伤)
浅い川も深く渡れ(浅河深过。比喻谨言慎行。)
石橋を叩いて渡る(敲石头过桥。比喻谨小慎微。)
旨いことは二度考えよ(三思而后行)
馬に乗るまでは牛に乗れ(骑马先骑牛。比喻小心谨慎。)
我们经常会听到用“暧昧而含蓄”这样的词汇来评价日本人。日本文化也常被称作“言わぬ文化”(无言语文化)。「言わぬが花」(少说为妙)正体现了日本人的这一性格特征。体现日本人暧昧而含蓄性格的谚语也大量存在。例如:
言わず語らず(不言不语)
言わぬは言うに勝る(不言胜于言)
言うた損より言わぬ損が少ない(言必有失)
言わずして明らかである(不说自明)
(二)西洋文化
日本在吸收接纳西洋文化的过程中也吸收了西洋的一些谚语。不过,日本在吸收这些西洋谚语的同时有的谚语是日本国内已经存在的了。例如:
天は自ら助くるものを助く(Heaven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
与此相对应的日语谚语为「天道人を殺さず」(天不绝人);
金はすべての扉をまける鍵である(Money is the key that opens all doors)
与此相对应的日语谚语为「地獄の沙汰も金次第」(有钱能使鬼推磨)。
另外,还有许多纯粹的西洋谚语。例如:
友と酒は古いほどいい〈Old friends and old wine are best.〉
便りのないのはよい便リ〈No news is good news.〉
一石二鳥〈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老兵は死なず消え去るのみ〈Old soldiers never die,only just fade away.〉
時は金なり〈Time is money.〉
揺り籠から墓場まで〈From the cradle to the grave.〉
可见,日本吸收了大量的西洋谚语,并将其全部或部分译成日语,在日本国内被广泛传播使用。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出喜欢外来文化、善于吸收接纳优秀、先进的外国文化是日本人国民性格的一个显著特征。究其原因,主要与日本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封闭的地理状况激起了日本人的好奇心,加剧了他们与外界接触的愿望,也塑造了日本人善于学习、不甘落后于他人、虚心学习外来文化、勇往直前的国民性格。
(三)印度佛教文化
公元6世纪,佛教经由中国、朝鲜传入日本,给日本的思想、文化、建筑、绘画等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尤其是佛教的“无常观”深入日本人心。“无常”正如佐藤(1977)阐述的那样:「無常とは端的に人の死を意味している。すなわち、人の死を説こうとして、生きとし生けるものの命に限りがあること、盛んならば必ず衰えること、逢い合えば別離があることなどの諸事象が、その傍証として挙げられているのであるが、やはり無念の観念の核にあるのは、人の死である。事実、無常という言葉は、しばしば死と同義に用いられる。」。也就是说“无常”通常与“死”同义。因此,日语中与“死”相关的谚语比比皆是。例如:
生は死の始め(生为死之始)
生あるものは死あり(有生必有死)
生はかたく、死はやすし(生难死易)
生を見ること、死の如し(视生如死)
生は寄なり、死は帰なり(生寄死归,即不把生死当回事)
此外,佛教的“因果报应”“诸事无常”等深深影响日本人的生活态度,此方面的谚语也颇多。例如:
縁なき衆生は度し難し(不听人忠告者无可救药)
有為転変の世習い(世间变幻无常)
因果応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会うは別れのはじめ(相遇即离别的开始)
朝顔の花の一時(昙花一现)5
(四)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对日本语言及文化影响是最大的。日语谚语无论是从构成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以及涵义上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
1.构成形式上受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汉语谚语多讲究对偶对称,日语谚语受其影响,对偶形式较多。例如:
馬には乗ってみよ、人には添うてみよ(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前門の虎、後門の狼(前门拒虎,后门来狼)
剣を売り牛を買う(卸甲归田)
人を疑いて用うる勿れ、人を用いて疑う勿れ(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另外,汉语谚语多采用近义、反义词的重叠或同音词反复的方法来加深印象。因为谚语是人民大众口口相传的语言,同音反复这样的形式,不仅听起来朗朗上口,更容易记忆。日本很多谚语也继承了这一点。例如:
知者は惑わず勇者は恐れず(智者不惑勇者无惧)
魚心あれば、水心あり(鱼有心来水有意)
上り大名下り乞食(去时阔老爷,归时叫花子)
ある時は蟻があり、ない時は梨もない(有时样样有,无时样样无)
显而易见,这些日语谚语采用了对仗词语反复重叠的构成形式,与汉语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2.内容上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
日语中很多谚语源于中国典籍、诗歌等。根据张艳萍(2006)调查显示:日语谚语出自中国《论语》的有352条、《孟子》231条、《庄子》137条、《荀子》87条、《老子》74条、《史记》450条等,此数据相当惊人。而且,从这些谚语的文化背景分析产生日语谚语的古代著作并非孤立、无序的,而是比较完整、系统的;日语谚语所覆盖的中国文化内容丰富,蕴含的信息几乎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以下分别列举来自于中国典籍、诗歌、成语的日语谚语。
首先,来自于中国典籍的日语谚语如下:
青は藍より出て藍より青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勸学』
君子の交わリは淡きこと水の如し(君子之交淡如水) 『荘子·山木』
水清ければ魚棲まず(水清则无鱼) 『漢書·東方朔伝』
人生七十古来稀なり(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詩』
天下の憂えに先だちて憂え、天下の楽しみに後れて楽し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俺·岳陽楼記』
計画は人にあり、成敗は天にあ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三国演義』
彼を知り己を知れば百戦殆から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孫子·謀攻』
天知る地知る我知る人知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人知)
其次,来自于中国诗歌的日语谚语如下:
春宵一刻値千金(春宵一刻值千金) 『蘇軾の詩 春夜』
少年老い易く学成り難し(少年易老学难成)『朱熹の詩 偶成』
春眠暁を覚えず(春眠不觉晓) 『孟浩然·春暁詩』
白髪三千丈(白发三千丈) 『李白·秋浦歌』
万緑叢中紅一点(万绿丛中红一点) 『王安石·石榴詩』
疾風に勁草を知る(疾风知劲草) 『後漢書·王覇伝』
最后,来自于中国成语的日语谚语如下:
百発百中(百发百中)
単刀直入(单刀直入)
千軍万馬(千军万马)
天真爛漫(天真烂漫)
三位一体(三位一体)
四面楚歌(四面楚歌)
3.涵义上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
所谓“儒教”指的是儒家学派,又称孔教。 中国历史上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视同宗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一词首先出现于《史记》,其《游侠列传》道:“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到了汉代末年,儒者蔡邕就正式使用作为名词的儒教。儒教尊崇“仁”“义”“礼”“智”“信”。据《古事记》记载:《论语》从5世纪中叶开始传入日本,对日本上流社会的人来说是最为欢迎的典籍。7世纪至8世纪,日本大量遣唐使来到中国,他们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将大量儒家典籍带回日本,并在日本广泛传播开来。日本人在吸收中国儒家文化精华的同时,也难免会吸收一些糟粕的东西。那么,儒家思想究竟对日本人思想及日本文化产生多大影响,透过日语谚语我们清晰可见。
首先,日语谚语吸收了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
“仁”指的是对他人的仁爱。汉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日语谚语这样体现:「己が欲せざる事を人にするなかれ」,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不要强加于他人。
“义”指的是遵守正确的规则,与追求人类欲望的“利”字相对。“子曰:君子喩於義、小人喩於利”相对应的日语谚语为:「子曰わく、君子は義に喩り、小人は利に喩る」。意思是君子追求正义,小人才唯利是图。另外,「渇しても盗泉の水を飲まず」这句日语谚语实则源于汉语的“志士不饮盗泉之水”,这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不向不义之财屈服的思想。
一直以来日本民族尊崇“和”的精神,重视人与人、自然与人、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和”指的是融合、亲切、稳定、互助、关怀。日本民族“和”的思想是中国儒教与日本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日本人很喜欢「和を以て貴しと為す」(以和为贵)这句谚语。它实则出自于中国《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谚语流传到日本,融入日本人自己的理解后成为指导日本人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他们强调集体合作、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协调、注重社会与集体的利益、认为个人力量有限,个人需要依靠集体才能获得成功。公元604年圣德太子制定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一部法律——《圣德太子十七条》。其中第一条便是「和を以て貴しと為す」(以和为贵)。这条法规逐渐成为和睦亲临、安定团结的最高信条。
“智”指的是刻苦钻研学问。与“智”相关的谚语例如:
「三人行なえば必ず我が師を得」(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三个人一起的话其中肯定有一个是我的老师”,它强调的是谦虚谨慎、虚心好学的精神。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字面意思是“通过温习旧知识可以学习到新知识”,意指“通过传统事物可以发现新事物”,强调的也是刻苦钻研的精神。
「これを知ることを知ると為し、知らざることを知らずと為せ。是れ知るな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事情就要诚实的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信”指的是诚实守信。「言は必ず信あり、行いは必ず果たす」(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是“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一定要诚实守信,开始了就要坚持做到底”,它强调的是诚实守信的精神。
不仅中国谚语,孔子也成为被日本人尊崇的对象。日本很多谚语都可以看到孔子的“身影”。这也侧面反映了儒家文化对日语谚语影响之深。关于孔子的谚语例如:
「孔子の倒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孔子に論語」(班门弄斧)
另外,日语谚语在吸收中国儒家文化大量精髓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中糟粕的东西。儒家思想中有精髓也有糟粕。例如“男尊女卑”思想就是封建的、传统的儒家糟粕思想。而“男尊女卑”思想并非一开始就存在于儒教中,而是唐朝以后逐渐凸显出来。日本人长期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自然而然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并逐渐根深蒂固。在一个家庭当中丈夫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利和尊严。妻子对丈夫的言语必须服从。这样一来,女性人格得不到该有的尊重,经常被蔑视。这一思想在日语谚语中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例如:
主人と病気には勝てぬ(丈夫之命不可违)
女の知恵は鼻の先(女人见识浅)
女は死んでも信ずるな(女人即便死也不能信)
结语
日语谚语的形成不仅受本土文化的影响,还受异国文化的影响。其中中国文化对其影响最大。谚语是被人类广泛传颂的语言,含有中国文化因素的日语谚语势必对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1]姜芳.试析日本岛国环境对现代人会话心理及习惯的影响[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9-81.
[2]张艳萍,徐璐.论日语谚语中的中国文化因素[J].外语教学,2007,(3):39-42.
[3]张艳萍.论中国文化对日语谚语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2006,(9):165-167.
[4]李锋传.从日语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2):52-56 .
[5]姚灯镇.从日语谚语看日本人的传统婚恋观[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2):26-31.
[6]水谷静夫.諺の知恵[M].東京:朝日新聞社,2002,(1):67-71.
[7]奥津文夫.日英ことわざの比較文化[M].東京:東京大修館書店,2000.
[8]井上靖,梅原猛.日本人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9]杨宁一.了解日本人——日本人的自我认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0]典礼贤,张文华.简明日汉成语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谭淑娟)
OntheMulticultureFactorsinJapaneseProverb
WANG Lian - di
(Japanese Dept.,Liaoning College of Foreign Trade, Dalian Liaoning 116052, China)
Proverbs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language and wisdom, a kind of art form with full cultural diposits in the language, known as the encyclopedia of culture, it has always been fond of listening and telling, and enduring. It is formed by double factors of natural condition and social condition.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it also affected by the local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 at same time.Besides local culture, the biggest influence on it is Chinese culture. Japan is the adjacent country with China, their history and culture goes back to ancient times. Therefore, there is countless ties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at both word sign and language.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Japanese proverbs,has explored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try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the multiculture factors on it.
Japanese proverb; local culture; foreign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1673-2103(2013)06-0113-05
2013-09-15
王连娣(1983-),女,满族,辽宁鞍山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日语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
H03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