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齐语声母的讨论*
2013-04-12刘瑞民
刘瑞民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关于上古汉语,声母的研究,焦点在于是否有复辅音。有的学者倾向于没有复辅音,比如王力,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上古汉语有复辅音这一观点,比如李方桂、郑张尚芳等。由于大家对上古汉语分期笼统,所以对于具体的复辅音的数量相差较大,不过含[l]的复辅音母是大家比较认可的。雅洪托夫说:“上古汉语的一类辅音是,任何辅音与其后[l]的组合”[1](P57)。汪启明在《先秦两汉齐语研究》中也发现了齐语区的含[l]的复辅音。其实在汉代齐语中,复辅音确实存在,但是我们认为汉代齐语中的复辅音数量极为有限,声母之间的关系混用居多。根据收集的“三传”、“三礼”中的具体齐语材料,我们来具体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一、汉代齐语中的复辅音
《春秋公羊注疏》宣公十二年:数年来为恶言,宋本同,闽监毛本数作屡,释文作屡,往又作数 。数,《经典释文》色具反,又色主反;《广韵》所角切,频数,生母 。屡,《经典释文》力住反,又作数,音朔;《广韵》良遇切,数也;来母。
《春秋左传注疏》昭公十一年:十二月,单成公卒。楚子城陈、蔡、不羹。《经典释文》羹旧音郎,《汉书·地理志》作更。更、羹,《广韵》古行切,代也偿也改也;见母。郎,《广韵》鲁当切,鲁邑;来母。
金理新老师说:“来母和生母的谐声是比较常见的”。[2](P108)屡和数都是从娄得声,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复辅音。就谐声关系而言,来母和见组的谐声相对于其它辅音声母而言最为密切,鞻、屦都是从娄得声,可以看做是复辅音;羹和郎应该是上古流传下来的读音,也可以说是一种复辅音。郑张尚芳认为,在古汉语及方言中,精组字也常有带流音(来母和以母)的痕迹。齐语区应该属于郑张尚芳先生说的方言区之一。
二、声母之间的混用
(一)见母和章母
郑张尚芳先生说过,从声母看,同部位相谐一般可以认为正常,异部位相谐就要考虑复辅音因素了。在上古汉语中,章组和见组之间有一部分字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汉代齐语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复辅音,而是把它理解为一种例外音变。它属于声母的一种特殊变化。下面我们讨论一下齐语区的这些例子。
《春秋左传》庄公二年: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公羊作于郜。四年:狩于禚,公谷亦作郜。禚,《广韵》之若切,齐地名,《经典释文》诸若反;章母。郜,《广韵》古到切,国名在济阴,《经典释文》古报反;见母。
《春秋左传》庄公十四年: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广韵》古掾切,鄄城县在濮州,《经典释文》音绢;见母。甄,《广韵》职邻切,章母。
《礼记·檀弓上》:哭泣之哀,齐斩之情,饘粥之食。饘,《广韵》旨善切,饘粥;《经典释文》饘,本又作飦,之然反。章母。飦,《广韵》居言切,字注或体;见母。
《仪礼·士冠礼》:兄弟毕袗玄,立于洗东,西面,北上。古文袗为均也。《广韵》章忍切,《说文》云玄服也,袗,《经典释文》之刃反,一音真;章母。均,《广韵》居匀切,平也;见母。
《仪礼·公食大夫礼》:司宫具几,与蒲筵常,缁布纯,加萑席寻,玄帛纯,皆卷自末。今文萑皆为莞。《广韵》职追切,萑蓷茺蔚;章母;萑,《经典释文》音完,《广韵》胡官切,章母。莞,《广韵》胡官切,似蔺而圎,可为席;见母。
在讨论舌音的时候,以黄侃为代表的学者把章组归到端组里面去了,王力等学者并不赞同黄侃的合并。金理新老师在其《上古汉语音系》里谈到章组就端组和知组而言,章组与见组关系要密切一些。他认为一部分章组和见组从分布上来看可以判定它们原来是同一声母,并认为这部分见组字来自章组。金理新进一步指出,章组和见组之间的谐声是一种例外音变。梅祖麟《跟见系字谐声的照三系字》也提到了见母和章母的音变 ,李方桂先生《上古音研究》中给和舌根音谐声的章组构拟了一组复辅音声母,杨剑桥先生在李方桂先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总之,各家都注意到了一部分章组字和见组字的关系,我们认为齐语上保存了上古汉语的这种例外音变。除了饘、飦都是三等字之外,属于章母的都是三等,属于见母的是一等和四等,那么我们认为,在齐语中有一部分章母字在i介音的影响下变成了见母的一等和三等。
(二)邪母和定母、澄母、以母
郑张尚芳先生在其《上古音系》里指出,从声母看,在谐声系统中,同部位相谐一般可以认为正常,异部位相谐就要考虑复辅音声母了[3](P90)。对于邪母、定母,邪母、澄母,邪母、以母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在汉代的齐语中,它们之间的谐声是一种声母的混用。
1.邪母和定母
《礼记·玉藻》:隐辟,俛逡巡而退着屦也。《释文》出“巡”作“遁”。巡,《经典释文》七巡切;《广韵》详遵切,逡巡,《说文》曰视行也;邪母。遁,《广韵》徒困切,逃也,隐也,去也;定母。
《礼记·玉藻》:纩为茧,缊为袍,褝为絅,帛为褶。《经典释文》褶音牒。褶,《广韵》似入切,袴褶;邪母。牒,《广韵》徒协切,书版曰牒;定母。
2.邪母和澄母
《春秋左传》庄公八年:甲午治兵,《春秋公羊传》作祠兵。治,《广韵》直利切,理也;澄母。祠,《经典释文》音辞,祭也;《广韵》似兹切,邪母。
《春秋左传》文公十二年:秦伯使术来聘。《公羊传》作遂,《汉书·五行志》引同,颜师古注遂。《唐韵》正术,去声,音遂,古术遂二字通用,亦音相近。《周礼·遂大夫》:孟春之《月令》所云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术音遂。术:《广韵》直律切,药名,《经典释文》音述;澄母。遂,《广韵》徐醉切,州名又姓,岀姓,苑;邪母
3.邪母和以母
《春秋左传》襄公四年:夫人姒氏薨。《公羊传》作弋氏。下葬我小君定姒,《公羊传》作定弋,定公十五年:姒氏卒,《谷梁传》作弋氏,葬定姒,《谷梁传》作定弋。姒,《广韵》详里切,夏姓,一曰娣姒。长妇曰姒;邪母。弋,《经典释文》以职反,莒女也;《广韵》与职切,姓出河东今蒲州有弋氏,见姓。苑;以母。
《春秋左传》昭公十一年:盟于祲祥,《公羊传》作侵羊。祥,《广韵》似羊切,吉也,善也;邪母。羊,《广韵》与章切,姓出泰山,本自羊舌大夫之后;以母。
《仪礼·乡射礼》:豫则钩楹内,堂则由楹外。当左物,北面揖。今言豫者,谓州学也。读如“成周宣谢灾”之谢,《周礼》作序。《广韵》羊洳切,逸也备也;以母,谢,《广韵》辞夜切,辝谢;邪母;豫,《经典释文》音榭,出注。序,《广韵》徐吕切,庠序。《又尔雅》曰东西墙谓之序;邪母。
《仪礼·大射》:射者非其侯,中之不获。卑者与尊者为耦,不异侯。古文异作辞。异,《广韵》羊吏切,异哉;以母。辞,《广韵》似兹切,辞讼,《说文》曰辞,说也;邪母。
《礼记·曲礼》: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疡有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疡,《广韵》与章切,疡,伤也。《说文》云:疡,头疮也;以母。《经典释文》疡音恙,本或作痒。痒,《广韵》似羊切,病也;邪母。
《礼记·深衣》: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够边,要缝半下。续,或为“裕”。续,《广韵》似足切,继也,连也;邪母。裕,《广韵》羊戍切,容也寛也;《经典释文》羊树反;以母。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邪母和以母的混用数量要多于邪母、定母邪母、澄母的数量。刘赜在《喻、邪两纽古读试探》中用了大量的例子说明邪母和喻母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喻母和邪母同源异派。喻世长在《邪喻相通和动名相转》中提出了一个假设:在汉语历史的某一个时期,有一批同一个词根的动词和名词,它们的语音形式有一种整齐的对应关系,即这一批同根词当中的动词形式开头有某一种音,这种音到切韵时演变为邪母,这一批同根词当中的名词形式开头有某一种音,这种音到切韵时变为喻母四等。郑张尚芳认为喻母四等和邪母来自上古流音。潘悟云也认为喻母四等和邪母谐声,和定母、澄母也具有谐声关系。钱玄同在《古音无邪纽证》中提出“邪纽归定”,赵诚先生《临沂汉简中的通假字》也证明了邪母和澄母、定母通假的事实。由此可知,我们认为汉代齐语中,邪母和以母在汉代几乎是等同的,邪母和定母、澄母语音也比较密切,以致经常混用。
(三)塞音与同部位的鼻音
陆志韦认为鼻音与同部位塞辅音相谐声,在上古汉语中为鼻—塞模式的复辅音声母。严学窘、尉迟治平在《汉语“鼻—塞”复辅音声母的模式及其流变》中也注意到了鼻音和塞音之间的关系。潘悟云、金理新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也认为这种情况是复辅音声母,但是他们构拟的并不一样,潘悟云认为是鼻冠音,金理新认为是鼻音前缀*m-。在汉代齐语区,也存在着鼻音和同部位塞音之间的混用,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是复辅音,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塞音鼻化现象。
1.帮母和明母
《礼记·郊特牲》:祭有祈焉,有报焉,有由辟焉。辟读为弥,谓弥灾兵,远罪疾也。辟,《经典释文》婢亦反,开也;《广韵》芳辟切,同僻见诗;滂母。弥,《广韵》武移切,益也,长也;明母。
《仪礼·士丧礼》:书铭于末曰:“某氏某之柩。”今文末为旆也。末,《广韵》莫拨切,端也;明母。旆,《广韵》蒲盖切,旗也,系旐曰旆;并母。
《春秋左传注疏》僖公二十八年:距跃三百,曲踊三百。百音陌,下放此。百,《广韵》博陌切,数名;帮母。陌,《广韵》莫白切,东西为陌;明母。
2.透母和日母
《春秋左传注疏》定公四年:聃季授土,陶叔授民。《经典释文》聃,乃甘反,日母。聃,《广韵》他酣切,老氏名。又姓,《左传》周大夫聃启;透母。
《仪礼·乡射礼》:五物,则以白羽朱羽糅,杠长三仞,以鸿脰韬上,二寻。今文糅为缩。糅,《广韵》女 救 切,杂 也;《经典释文》如又反,日母。缩,《广韵》所六切,乱也;透母。
《春秋左传》隐公九年: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经典释文》聃,乃甘反,一音土甘反。聃,乃甘反,日母《经典释文》土甘切,透母。
3.见母和疑母
《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楚人灭夔,以夔子归。《公羊传》夔并作隗,谯周《古史考》作灭归。夔,《广韵》渠追切,州名,春秋时鱼国,汉为鱼复县;《经典释文》夔,求龟反;群母。隗,《广韵》五罪切,姓出天水后;疑母。归,《广韵》举韦切,州名,古子国;见母。
《春秋公羊》哀公元年:皆色然而骇,《经典释文》云色本或作垝,居委反,又或作危。垝,《广韵》过委切,垝垣,毁垣也;见母。危,《广韵》鱼为切,不正也,不安也;疑母。
《仪礼·大射》:中离维纲,扬触,捆复,公则释获,众则不与。古文捆作魁。捆,《广韵》牛昆切,《尔雅》释曰髡;《经典释文》苦本反;疑母。魁,《广韵》苦回切,魁帅也;溪母。
我们可以看到,齐语区关于鼻音与同部位塞音之间的混用例子不算多,说明齐语区这类塞音鼻化现象出现的已经很少了,但是作为一种方音现象,我们还是应该注意的。
结语
汉代的齐语声母有自己的特点,它保存了上古的带[l]的复辅音声母,但是已经变得很少;汉代齐语中不同发音部位的声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混用,见母和章母是i介音的问题,邪母和定母、澄母、以母是上古谐声;同部位的塞音和鼻音是塞音鼻化问题。
[1]雅洪托夫.汉语史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金理新.上古汉语音系[M].安徽:黄山书社,2002.
[3]郑张尚芳.上古音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杨剑桥.汉语现代音韵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春秋公羊传注疏[M].何休,解诂.徐彦,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春秋谷梁传注疏[M].范宁,注,杨士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春秋左氏传正义[M].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