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刍议*
2013-04-12卢妙清
卢妙清
(肇庆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 肇庆 526061)
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现状
自《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新出政发〔2010〕10号,以下简称《规定》)出台,要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学时,其中面授时间不少于24学时,并对未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或无正当理由未完成继续教育规定时间者,不予进行出版职业资格的登记、注册或续展登记、注册,我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渐渐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大致上,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现状可归纳如下:
(一)重要性日益凸显
无论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是各省的新闻出版局,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都相当重视,都安排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在负责该项工作。继续教育培训不仅关系到个人出版职业资格的登记、注册和续展登记,而且是否按规定完成培训学时还与个人职称的评定等方面挂钩。撇开所有这些硬性规定,其实,继续教育培训也是每个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自求进步、及时充电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新媒体、大传播的到来,其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二)培训渐臻规范
《规定》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做了详细的要求,全国各地的培训机构和单位也大都能紧扣《规定》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像笔者所在的省新闻出版局,每年分别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组织一次,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培训内容上注重理论和实务相结合。而像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等等,每年都会面向全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举办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班,在培训地点上也尽量考虑给予大家方便,培训结束时对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总体上,培训工作渐臻规范。
(三)与时俱进,切合当下需要
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继续教育培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满足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需求。所幸的是,大多数培训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举办各式各样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既新颖又陌生,而对工作和个人发展又有必要学习的培训课程,如数字出版、全媒体、转制后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乃至云出版等,所有这些内容都能在相应的时间通过培训而得以认识、熟悉,这对很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是非常迫切需要的。与时俱进,切合当下需要,也是吸引学员不断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目前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能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为纲,呈现出培训班灵活多样、课程较为丰富、基本能满足学员需求的良好态势。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培训多了,有时难免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在大多数培训能让编辑等人员获新知、长见识的同时,也有个别培训,走走过场,形式主义,未能给学员带来满意的收获。因此,严肃继续教育培训,努力提高继续教育培训含金量,对于广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出版集体、出版业乃至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互联网四通八达,数字产品迅速风靡,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不断自学和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先进精神文化产品。如果不定期“充电”,一味闭门造车的话,终将为社会所淘汰。在我国广大的出版队伍中,真正出版专业出身的并不多,其中高校学报编辑就很难找到编辑学专业出身的,很多新编辑都是“半路出家”,仓促上阵。所以,无论从我国出版专业从业人员本身的特点来看,还是从出版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定期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都是必要而必需的。但是,举国上下培训虽多,能让人满意者却寥寥。总括起来,当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意识
目前,由各省新闻出版局或各期刊研究会所组织和主办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多有临时性和随意性特点,缺乏整体规划意识。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培训内容上缺乏整体规划,不管是从一个机构所组织的培训来看,还是从培训机构整体的组织来看,培训内容上往往无法形成一个专题、版块或系列,无法给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一个相对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无法形成知识链。2.培训时间上,未能进行周期性规划,缺乏宏观调控和微观筹划。如培训时间上有一定规律性,甚至把培训内容与时间联系起来,形成周期性,这样就能便于大家及早做好安排,统筹规划,既能参加培训增长见识又不至于耽误手头工作。3.培训目标上既未能做好长远规划又缺乏短期构想,目标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了培训效果的低下,想学的、该学的没学到,未能发挥培训的合理作用。
(二)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随意
各级机构或研究会所主办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一般是聘请一些高校专家和业内人士授课,授课对象往往集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和高校学报编辑部等专业技术人员于一堂,不同的对象接受同一授课内容。虽然都是出版系列,但做杂志和做图书毕竟不同,高校学报编辑与记者不管是分工还是工作对象上也有很大区别,编辑部与杂志社的运营也存在很大差别,与报社的区别就更大了。培训缺乏针对性,尤其是课程设置上的随意性,没有规划,无视学员的行业差别和知识结构差异,把所有学员都置于同一层次上接受同样的课程培训,结果,有些人连听都听不懂,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能做到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与授课对象一一匹配的话,不但能提高广大人员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强化培训效果。
(三)重实务轻理论,重短时成效轻人员涵养
以编辑为例,其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与编辑出版有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科技期刊编排规范、期刊管理和编辑工作程序等。总的来说,侧重于编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培训和经验传播,而缺乏编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反映出我国编辑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1]而我国现有编辑人员绝大多数未接受过正规的编辑高等教育和系统的编辑学理论知识培训。[1]我国出版专业教育起步晚,很多专业技术人员都是转行过来的,本身对理论知识一无所知,继续教育在这方面如不加强培训的话,难免使诸多专业技术人员陷入既先天不足又后天失养的困境。理论指导实践,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如何能成就良好的实践业绩!另外,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倾向于注重如何做好图书营销、如何顺利推动期刊转企改制等短期内能取得实效的培训,而忽略了对从业人员道德品行、学术操守、人格魅力等内在修养的教育和熏陶。没有好的出版专业群体,就没有好的出版产业。好的出版专业群体既要熟练掌握实务的操作,更要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人格修养,这些对于规范出版行业、净化学术空气可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三、提高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含金量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整体规划,加强培训针对性
各类培训单位在组织和策划编辑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时应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来开展,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出版实际和文化传统,进行长远构思和短期周密规划,举办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是随着新旧媒体不断融合与互动升级,人才队伍的整合和优化已成为新旧媒体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2]兼采编与网络和数字技术等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正是当下出版业所亟需的,所以,应针对当下所需而很多专业人员又不熟悉的课程加以培训,而不是一味炒剩饭,像一些公需课,很多人员在自己本单位已经学习过了,培训班又把其列在课程表内凑数,实乃劳民伤财。如果把这些已学过的公需课更换为大家都感兴趣而时下又疑惑不解的专业课,其效果将会大大不同,所以,应珍惜培训机会,利用好培训时机,筹划好培训课程,真正让各学员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如对于编辑人员来说,可有针对性地对责任编辑自身的薄弱环节和编辑工作中出现较多的问题作为编辑继续教育的重要课题。[3]但有些培训经常临近开班时才匆忙邀请一些专家,凑够几个课程,结果有的专家开课时无法到场,白白浪费了学员的时间和经费。
(二)细化培训,分层分批
出版业队伍参差不齐,各有所长,各有所专;图书有策划、组稿和营销之分,编辑更有资深和新手之别。面对如此庞大而复杂的行业队伍,为使不同年龄、不同分工、不同职称、不同级别的人员在培训时都能学到自己最急需的知识,继续教育应多层次开展。例如针对编龄在3年以下的责任编辑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针对参加集中学习不方便的编辑进行网络化继续教育。[3]还可以举办分别针对图书出版和报业等不同类别的培训,也可就编务、编辑、发行和营销等不同分工举办相应的培训。朱仲南先生说过“编辑队伍应老中青结合”,这既符合“传、帮、带”的传统,也有利于编辑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创新。如果能从编龄上分别对待,针对老中青所需求知识的不同而举办相应的培训,那就更好了。
(三)聘请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授课的主导者,培训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教师讲得不好。授课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责任心、人格魅力、语言表达能力、现场掌控能力等大相径庭,而不同的授课教师会使培训效果有天壤之别。[4]如果每次都能聘请到一批业内的权威专家、资深编辑,讲授信息全面、题材新颖的内容,并结合自己丰富的阅历经验,这样的培训对学员而言可谓如沐春风。像2013年度广东省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聘请了王首程、郑宇丹、钱永红、朱仲南、曾宪志和李苗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了职业编辑思维创新、全媒体化下的新闻传播、转制后出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考、如何提高适应社会及其发展的能力、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思考、数字时代的图书营销模式等专场报告,涵盖了理论和实务,顾及图书、报业和高校学报编辑部等属下人员的不同需求,其中朱仲南先生所言的“编辑应像老中医一样,越老越值钱,越老越能写出好文章”,引发了广大编辑同行的强烈共鸣,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为了适应“大出版”“大传播”的行业发展趋势,必须汲取中外出版改革中的先进经验和经营策略,有需要的话还可以尝试聘请一些国外相关行业的优秀学者和代表人物,让学员开阔眼界,零距离感受国外的办刊之道和经营策略等。要想提高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的含金量,聘请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最关键的因素。
(四)培训工作人性化,形式多样化
眼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形式单一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目前的培训,一般都由各研究会或各省新闻出版局举办,这固然有利于召集国内或省内最好的专家、学者担任授课教师,但是所有的人员都要在规定的时间聚集到规定的地点去接受培训,这对一些恰好赶上出刊或公务在身人员来说,确实造成很大的不便。所以,培训工作应尽量人性化,尤其在网络通达世界的今天,应设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例如新闻出版总署在线学习平台就为学习者提供了数百种的课程内容,能满足大多数编辑的学习需要。[5]另外,应实行培训资源一体化,达到培训资源互通共享,专业人员有权自主决定自主选择参加全国各地最符合自己的培训,而非受制于省内的某个机构,这样一是有利于促进培训机构间的公平竞争,办出好的培训班;二是便于各学员各取所需,以获取培训的最佳效果。
四、结语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牢记:出版业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平台和载体。[6]尤其在转企改制的当下,出版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坚守出版文化阵地,履行其神圣职责,将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也是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对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平时工作繁忙,压力大,能抽出时间参加培训相当难得,因此,各培训机构应长远规划,全盘考虑,以实际举措提高继续教育培训含金量,不负众望,促进我国出版文化事业又快又好地迈上新台阶。
[1]刘雪立,侯建国,蒋利国.中国编辑继续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6,7(3):28 -31.
[2]邓泽辉,唐艳春.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出版,2013,(9):50-53.
[3]孔艳,颜帅,张铁明.探讨责任编辑的继续教育制度[J].编辑之友,2010,(4):94 -97.
[4]刘燕飞.新闻出版业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思考[J].青年记者,2013,(4下):40-41.
[5]常涛.浅谈科技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J].2012,(4):93-94.
[6]丁冬.出版业要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J].中国出版,2013,(9):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