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人称代词习得与思维模式探究

2013-04-12

关键词:人称悖论代词

苍 静 波

(哈尔滨师范大学 西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自从语言出现以来,人们就在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出现孰先孰后,以及谁决定谁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争论的焦点,如认知语言学认为[1],其哲学基础是体验之学,心理学基础是基于体验的心智主义,人类通过运用心智和大脑的体验系的语言。萨丕尔、伍尔夫又有语言决定论之说。然而关于这一问题最终也无定论。在此,本文无意讨论这一如同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而是旨在通过另一视角,即儿童习得人称代词的过程,来探究人类思维模式的特点。

1 从人类语言的发展观察人类的思维模式

在旧石器时代后期,能人给我们留下了他们的活动遗迹,包括墓葬方式,一些简单的绘画和身体的装饰品,长距离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居住地,以及工具制作方法的改进,如除石器外,他们开始用骨头、陶土、鹿角等原料来制作工具。根据理查德·利基(Richard Leakey)的理解,认为早期人类活动方式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充分发展了的语言的突然产生密切相关。这样的一个观点在考古学家中是非常普遍的。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类群居的生活方式和以部落为单位的生存状态使得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进步,部落之间的人们就会产生原始的集体自我意识,因而,人们急需以某种符号的形式确定什么是“我们的”,以及什么是“别人的”。在我们的祖先智人留下的岩画中可以看到,原始人从来都没忘记表达自然、宗教和艺术与自我的关系。也就是说,从人类产生之初,人类在探究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来都是不遗余力。

自从自我的观念产生之时起,体现在语言中的就是,直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人们日常语言中每天出现频率最高、使用最随意、定义最困难、最轻描淡写[2]的词“我”“你”和“他”等人称代词的出现。人类通过自我的概念来描述这个世界,并确定自我和世界的关系。正是因为人类可以通过代词及其具有的自然逻辑性将自我融入到或剥离于现实世界,同时又能在表意的不同逻辑层面进行自如的跳跃[3]。

儿童语言中代词的发展与此极为相似。儿童自出生开始,就在进行着自我与世界的分离并且逐渐认识世界的过程。最开始的阶段皮亚杰称之为“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婴儿通过动作接触外界事物,经过手眼的协调使物体发生了变化,这使得他们知道了手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知道了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动作区分了自己和物体,并知道了“客体的永久性”[4]。体现在语言的发展中,人称代词的发展具有绝对的代表性。儿童语言中代词未产生之前通过直称来表示自己,即家人称呼他的名字,如儿童说“宝宝要吃饭”等。此时儿童已经能区分自己和他人。因为代词需要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当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自然会出现代词。有趣的是,在人称代词的习得过程中,学者们一致发现,第一人称“我”的出现时间最早,使用频率最高。可见,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先认识自我,再认识外部世界。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脱离自我中心”的过程。

2 从逻辑层面考虑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从心理方面考虑,思想离开了语言的表达,只是一团不定形的、模糊的浑然之物。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致认为,没有符号的帮助,我们就没有办法清楚地区分两个概念。思想本身好像一团星云,在语言出现之前,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5]。

人类通过思维认识世界,通过语言描述世界。思维和语言从产生之初就是伴生的。人类能从不同的层次认识世界,反映在语言中也必然是语言的多层次。这些层次的自相缠绕在思维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人类的思维探索本身也是一种奇妙的缠绕。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人们就已经相信计算机能战胜一位出色的象棋大师。原因是计算机能在计算速度和估价每一步棋走法的多样性方面都要胜过人类的大脑。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一位出色的象棋大师能轻而易举地战胜计算机。原因很简单,计算机的指令只能根据每一步棋的走法去判断下一步棋怎么走,因而它的思维方式是同一层次的单向思维。而象棋大师却能根据整盘棋的走势从全局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他可以从更高的层次去理解。

能体现语言多层次性的一个现象就是悖论的存在。其中一个就是说谎者悖论。一个克里特岛人说:“所有克里特岛人都说谎。”假如他说的话是对的,那么说这句话的人就在说谎,那么他的话就是错的;反之,如果他的话不对,那么这个人就没有说谎,他的话就是对的。无论采用哪种假设,都无法自圆其说。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悖论换成一个更简洁的形式,就是“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这个悖论是:如果这句话是假的,则它是真的;如果它是真的,则它是假的。

罗素悖论也是如此,这个悖论定义一个集合A,它由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a组成。那么A是否属于它本身呢?如果A不属于A,那么按照集合A的定义,它就属于A。如果A属于A,那么按照定义它就是不属于A的元素。

产生这些悖论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自我相关,也即塔斯基所说的“自指”。除了自指之外,这句话还包含一个对该表达式有所指称的语义词“是假的”。用塔斯基的话说这句话形成了“语义封闭的语言”。通过对语言进行分级,也就有了所谓的对象语言、元语言,以及元元语言等等,我们就能够解除这种悖论。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先用指称自己的直称(家人称呼儿童的名字)称呼自己,后来直称和自指人称代词“我”共存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直称的数量慢慢减少,“我”的数量慢慢增多,直到直称完全退出儿童语言[6]。由此可见,第一人称虽然在儿童语言中出现得最早,但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儿童首先需要把自我和世界分离,然后才能用表达自我的人称代词来描述世界。而语言的多层次性和缠绕的特性也造成了儿童习得人称代词的困扰。

3 语言与思维之关系的发生认识论解释

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运算能力,离不开它们的物质基础——大脑。人类的大脑结构是长期进化的产物,它的功能受其物质结构的支配。彭菲尔德说,人类头部两边太阳穴的脑叶有一大片皮质,这在初生时是没有固定的职能的,到后来才变成专门司语言和知觉的区域。到了十至十二岁,脑子里的语言区域就固定在一个地方,再也转移不了了。

伦内伯格(E. Lenneberg)也指出,儿童发育期,语言能力受大脑右半球支配。在成长过程中,语言能力要从右半球转移到左半球,即大脑的侧化(Lateralization)。侧化一般发生在二岁至十二岁的关键期。在大脑侧化之前,如果左半球受损,语言能力就留在右半球;如果在侧化之后左半球受损,将会失去语言能力。

人类的大脑在运行时能够自动识别哪些信息是它想要的,而且它的这种识别信息的能力使得语言习得就像滚雪球一样进行。语言能在广度和速度方面增强思维的能力。语言模式通过叙述和回忆能很迅速地描述一连串动作,并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范围,使思维扩展到无限广阔的时空。而思维通过语言则能同时表达一个有组织的结构的所有要素。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信号工具,是在社会上经过人们精心制成,并包含着一个为思维服务的、标志认知工具的完整体系在内。语言的信号性功能把思维从儿童最初的感知—运动的动作中分离出来,从而语言与思维互为伴生,共同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语言发展的普遍性,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而是由于人类具有普遍的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儿童并没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种。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平衡(Equilibrium)是关键因素。平衡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同化(Assimilation)作用和顺应(Accommodation)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儿童每次遇到新的事物,总是试图用原有的图式(Scheme)去同化它,如果获得成功,便得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反之,儿童则做出顺应,并调整原有的图式或建立新的图式,以同化新的事物,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平衡是动态的,随时进行自我调整。正是通过这种动态的平衡,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儿童的语言习得是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产物。体现在人称代词的习得方面,我们观察到儿童对人称代词的使用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完全和成人一样。而是有这样那样的属于儿童特有的语言特点。如,在“我”出现之前用直称称呼自己;“我”“你”指代不清等现象。这些现象就是语言发展中的不平衡,儿童必须要做出顺应,对原有的图式进行调整,同化先出现的语言现象,进而达到新的平衡,最终掌握了成人的语言。

4 结语

儿童习得语言是个漫长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从对这个世界茫然无知到思维能力的飞速发展,语言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称代词作为语言中不可分割的一个词类,从中管窥最初人类的思维发展模式是始于人类对自我和世界的分割,进而通过代词来描述自我,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人称代词的自指功能以及语言与思维本身具有的缠绕性使得语言习得变得困难。然而正是这种缠绕的特性使得人类能够在各种思维的层次上进行自如的跳跃,进而表达不同的维度。究其根本,人类语言的习得是因为人类的认知心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6.

[2]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郭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82.

[3]张广林,尹铁超.论语言的缠绕特征及其非工具现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

[4]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iii.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57.

[6]苍静波.汉语儿童人称代词习得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1.

猜你喜欢

人称悖论代词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拼图
代词(一)
代词(二)
“帽子悖论”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美妆悖论
阳高方言的人称代词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