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济消化:德艺双馨 薪火相传

2013-04-12肇晖

上海医药 2013年21期
关键词:仁济胃肠病叶酸

■ 肇晖

2013年9月21日,世界胃肠病大会在上海世博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围绕“患者为中心、整合医学”的大会主题,来自美国、日本、印度等11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代表参加了一系列研讨会和20多场论坛,内容涵盖消化系肿瘤的多学科诊治、消化内镜微创诊治、慢性肝病的内外科治疗等。

世界胃肠病大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消化疾病学术会议,也是全球消化界最大盛事,由世界胃肠病学会组织召开。1958年5月,第一届世界胃肠病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以后每4年召开一次,由各大洲轮流主办,在亚洲仅有日本、泰国各举办过1次。这次是世界胃肠病大会55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作为世界拥有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胃肠病病人数亦十分庞大,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医院的消化疾病诊疗水平不断上升,并逐渐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是几代临床医生孜孜探索的结果,上海就有多家以消化疾病诊治见长的知名医院,而提到上海滩上的消化科就不得不提到中国消化疾病研究的摇篮——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近日我们有幸走进了这块消化疾病研究治疗的圣地,专访了现任所长房静远教授。

房静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博导、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重中之重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6年获博士学位,1998年起先后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和客座研究近4年。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上海市“科技精英”,是市“曙光学者”和“曙光跟踪计划”获得者和全国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得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上海市消化病学会主任委员,《胃肠病学》常务副主编,《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及《Frontiers of Medical Sciences in China》等10余本学术期刊编委。

培养消化疾病专家的摇篮

1984年,由我国著名消化病学家、已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江绍基教授和现任名誉所长萧树东教授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消化疾病研究所——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成为首批国家博士学位授予学科点。遵循“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所训,艰苦创业,不断壮大,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已挤身于国内同类研究所的先列,是国内消化内科的主要科研、教学基地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学科是以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的临床和基础部分为主体组成。系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卫生部消化内科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和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2010年以卫生部评审全国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2011年教育部创新团队;2012年成为上海市消化内科专业协作网牵头单位。近2年消化科门急诊量已达30~35万人次/年、内镜治疗量超过6万人次/年。近10年,学科以第一责任单位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0余项、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论文逾220篇。曾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上海市或部级科研成果奖20多项。

房教授向我们介绍,江绍基院士是我国消化病学界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萧树东教授曾任亚太消化病学会主席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主任委员,仁济医院消化科和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的创建,离不开江教授、萧教授等老一辈专家的高瞻远瞩。受他们耳濡目染的影响,仁济医院消化科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其中不乏国家级人材培养计划入选者,如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得主等。同时众多教授在全国和上海市学会中担任要职。学科培养的研究生中不少已成为国内医教研单位的骨干,担任其他三级医院消化科主任或副院长者就有近20人。

关注临床 持续创新

如今“肿瘤”已经代替“心脏病”成为人类疾病的头号杀手,消化系统的癌症在所有的癌症里占据重要的位置,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和食管癌等令人谈癌色变。“中国在这方面的患者人数最多,我们为什么不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正是当初房教授选择消化内科学习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起因。“发论文、拿基金,这些固然重要,但都是服务临床的手段,最重要的是给病人看好病”,房教授告诉我们。关注临床、以病人的需求为中心,这是仁济消化科的特色,也是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如今,学科已形成了以幽门螺杆菌诊断和耐药感染的临床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小肠疾病内镜诊断、非病毒性肝病的诊治、炎症性肠病诊治、胃肠动力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诊治为特色的医疗专科。

谈起房教授的研究方向,我们的话题从叶酸开始。1993年,研究所开始跟美国大学合作,江绍基院士和萧树东教授牵头,联合上海10家医院开始从事叶酸的研究,作为他们带的博士生,房静远教授的叶酸研究也从此开始。从1993年攻读博士学位开始,在江绍基院士和萧树东终身教授的指导下,房教授及其课题组该项研究坚持了20年。结果证实,叶酸对部分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有一定预防作用。房教授介绍说,叶酸虽然对部分病人有效,但对于那些体内原本叶酸水平比较高的人群效果就不佳,如果同时伴有某些与胃酸相关的胃病,因为要经常服用抑制胃酸的药,对于此类病人则疗效也一般。当然,如果体内已经有肿瘤存在,则不能服用叶酸。房教授郑重地呼吁,不能乱用叶酸,“现在市场上叶酸很多,管理不是很规范,我很担心乱用叶酸的问题。现在叶酸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其机制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

如何能够在临床上为更多病患造福,这始终是房教授的关注点,正如他所说“做研究就做最切合实际的研究”。房教授提到由于中国人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导致消化系统疾病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比如在胃镜检查时,房教授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胃功能水平会有所变化,所以根据不同年龄的人应该设定不同的胃功能健康指标以方便临床诊治。但有些人年纪轻轻,却由于幽门螺杆菌反复感染等原因,胃功能水平就像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单纯用年龄作为胃功能的判断和诊疗依据就显得不大科学。因此他大胆提出“胃龄”的概念,就像可以用“骨龄”来衡量人的生长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一样,胃龄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的健康状况,并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比如房教授团队最近刚刚获得的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就是跟美国密西根大学合作研究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对于最近临床比较热门的肠道微生态制剂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调整肠道菌群、影响肠道黏膜免疫的作用机制,虽然该项目刚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房教授相信一定有研究前景。

注重团队 薪火相传

在诸多的成绩面前,房教授并没有骄傲自满。忆起往事、谈起恩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真的难忘师恩啊!我所做的,离不开江绍基院士和萧树东教授两位老师的悉心栽培,更离不开团队的同心协作和同仁们的关爱,是他们的支持和协作,才有了我的今天。”1998年,在仁济医院领导和老师的推荐下,他被选派美国进修。在近4年的留学研究工作中,他学到了很多肿瘤科研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能。但为了报效祖国和母校的培养,他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毅然返院工作。回国后,房静远心中始终牵挂着病人,于是每周两个上午专家门诊和两个半天胃镜检查及一次查房,已经成为房静远为自己订立的“规矩”。

恩师们无论是在做学问还是在做人上都对房教授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房教授又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他的学生。房教授非常注意给团队和青年学生们创造机会。研究所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之间的关系、慢性胃炎的治疗、肝炎病毒的研究等三方面。作为研究所所长的房教授,不仅要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而且要为团队里每个人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平台煞费苦心。他会与团队成员反复讨论,确定每个人在大的研究方向下的亚专业。这样不仅避免研究课题的重复,同时也会更加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从而使研究更加深入。尽管科室的临床工作压力巨大,但房教授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想尽办法为年轻医生创造出国进修机会,因为他坚信,从长远眼光看,只有每个医生个体的持续进步才能推动学科的整体发展。

作为一名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负责人,房教授强调全体学科人员要有奉献精神,要永远尊重老一辈医生和科研人员;紧紧依靠中青年骨干,完善人才和学术梯队;弘扬团队精神,求大同而存小异;重视医德、师德和学风的自觉培养;懂得病人利益高于一切。通过努力整合,集体和个人利益得到了兼顾,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了有效发挥,学科的发展促进了一系列人才成长。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的房教授,在带着学生取得研究成果发表论文时,却总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他笑着说道:“跟外国人要争。但在国内,要把机会留给新人!”

猜你喜欢

仁济胃肠病叶酸
便捷的交通让生活丰富多彩
血脂水平对老年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并发脓毒症的预测价值分析
准备怀孕前3个月还不补叶酸就晚了
正在备孕的你,叶酸补对了吗
准备怀孕前3个月还不补叶酸就晚了
5月胃肠病预防须知
用猕猴桃补叶酸?未必适合你
舒肝解郁胶囊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治疗价值
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治疗糖尿病性胃肠病临床观察
《胃肠病学》邮箱更改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