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视野中的消费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3-04-12刘诚卢彪
刘诚卢彪
人类的消费行为是否健康合理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然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文明的理念要求人类的消费水平必须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以基本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标,要提高全民族的节约意识,在全社会倡导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质量和效益。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像今天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与和谐消费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却包含了对这两者之间认识的极其丰富而深刻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绿色消费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成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空前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步完善的时代,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不断深化、社会财富不断积累的时代。当时人类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生活资料不足的问题,资本主义工业化所造成的生态危机还没有达到危害人类继续生存的程度。然而,马克思此时对生态问题就有着独特而深邃的见解。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人与人的和解”是“人与自然的和解”的前提条件,这是现代生态学在哲学意义上的经典表述。19世纪是工业文明生成和发展的世纪,近代工业文明使整个世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变革涵盖了整个社会世界和自然世界。此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不是单纯的作为生物个体所进行的生物学的物质新陈代谢,而是人类通过劳动和消费与整个自然界所进行的物质循环。一方面人以劳动为中介“获得自然”,另一方面又把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排给自然。要使这种自然循环得以正常地进行,这两个环节之间的运行就应保持顺畅平衡。在马克思看来,应根据生产力和广大消费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来确定我们所支配的资料能够生产些什么,然后进行适度消费,否则将“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住行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2页。。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下,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它们的再生能力,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发现其替代品的速度;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不可逆的环境退化程度超过了建设新环境的速度,从而严重扰乱和破坏了整个地球生命的自然支持系统②李昭新:《论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生态维度》,《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2000年出版了《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和自然》一书,福斯特在研究李比希的同时,也仔细研读了《资本论》第三卷,认为马克思对李比希著作的研究为其生态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李比希对农业的分析中获得启示,并创造性地运用了李比希关于新陈代谢的概念,将这个生物学概念赋予社会学的含义,从而成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生态批判的核心元素。
在马克思看来,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地强化和加深人类和地球之间的新陈代谢断裂,因此,资本主义不可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够解决人类和地球之间的新陈代谢断裂。马克思将新陈代谢概念创造性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意义上同时使用,通过新陈代谢这个自然科学概念将人和人类社会加入到生态系统。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解决19世纪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所作出的理论回应。
二、马克思主义消费理念的内核
在人的消费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对消费的认识首先应当从它对于人生存的重要性上来理解。“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1页。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人必须来生产,因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页。。人在生存发展中要利用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人的消费问题不能游离人生存的生态系统,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消费问题的分析对于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视野来提倡消费具有重要的启示。
1.确立从质和量的规定性上对消费的评价
马克思恩格斯从质和量规定性上确立了对消费的评价。所谓消费的质的规定性主要是指,虽然消费是有机体存在的必要条件,但它只能是构成人存在和发展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生活的最终目的,人应当把握的是“在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所以,消费必须服从于人的发展完善这一主题,而决不能为消费而消费,使人沦为消费机器。所谓消费的量的规定性主要是指,消费并不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孤立的领域,因而就不能采取一种静态的、孤立的视角来看待消费问题,消费在量上总是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即必须从生产与消费的相关意义上来把握消费的量的规定。“生产为消费创造的不只是对象,它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正如消费使产品得以完成其为产品一样,生产使消费得以完成”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所以“消费在量上要受到生产的制约”,这一制约是指人的消费水平必然受到人口的数量、产品的数量以及现实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对象诸多因素的限制,不顾生产只顾消费必然违反“自然规律”。
2.确立生存与节约自然资源互动统一的生态消费理念
在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上,马克思认为生存是创造历史的前提。“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马克思在对整个消费文化的研究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概念,即“异化劳动”和“商品拜物教”。马克思认为异化的本质不仅表明了物对人的现实统治,而且是人对人统治的社会对抗的状态。从消费的角度上,人的需要的异化表现为对商品的过分追求,从而被物所包围,失去了对人的价值追求的本质意义。而商品拜物教的直接结果是将人“物化”,成为金钱的奴仆。马克思指出,“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消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16页。。“土地所有者剥削土地,剥削地下资源,剥削空气从而剥削生命的维持和发展的权利”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72页。。在马克思看来,对自然资源的豪夺,不仅对自然界造成损害,而且也危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本所有者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与对生活资料的挥霍浪费互为因果表里,马克思认为,资本在“开辟了千百个突然致富的源泉”的同时,也“创立了一个享乐世界”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1页。。穷人在生存中挣扎,而资本所有者和富人使所发生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精致化,这种挥霍消费又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马克思在对资本所有者畸形消费的批评中,实际上确立了生存与节约自然资源互动统一的生态消费理念。
3.确立以生态化为取向的循环消费
经济学家认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四个环节,其中生产是起点,是根本;消费是终点,是生产的最后完成;而联结这两者的中间环节是分配和交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当代,围绕着生产与消费出现了一种可怕的循环,即:生产为了消费,消费为了促进生产。“生产——消费”循环从纯粹经济角度来看也许是一种良性循环,但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则是一种畸形发展的恶性循环。这种生产观有两个预设前提,即:自然资源的无限和技术进步的无限。前者为后者提供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保证。这一理念再次激发人们对消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新产品的向往,因此,生产培养了需求,生产了消费者。随着资本的急剧积累以及异常迅猛的技术进步,今天社会已从传统的以“生产” (制造)为中心的社会转变到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且同时也是消费欲望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⑥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页。。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应做到对自然资源的适度采用,尤其要重视循环利用。马克思提出,应使“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使“这些废料本身才重新成为商业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5页。。马克思在这里实质上已提出了以生态化为取向的循环经济和循环消费的理念。
三、回到马克思:人类消费观的演变
每个人都有消费的愿望,没有人能够不要消费而生活下去,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他想获得的消费要多于生存所必需的消费。然而,人类的消费观始终与人对自然的看法是密切相联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1.自然中心主义的消费观
史前人类的生产基本上只有人的生产和环境的生产,几乎没有物质的生产,而人的生产主要是依靠自己肌肉的力量来与环境抗争,应用简单的石器工具进行狩猎和采集活动,获得自然界现成的产品,于是形成了以自然神话宗教和图腾崇拜为表现形式的自然中心主义的拜物观念。此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极小,远未超出自然的恢复能力,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把自己消融于大自然之中,整个生态基本上呈生产者 (植物)、消费者 (动物)、分解者 (微生物)三极生态相;此时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人和自然是自然的统一、原始的协调、低层次的和谐;此时的人的消费是动物式的、求助于魔力、祈求大自然使他们的生活富足起来,几乎是在完全依赖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下生存的,其消费是一种仅满足于生存的动物式的、屈服于自然的、受自然主宰的消费。表现在消费行为上则主要是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等具体消费活动,消费对象主要是客观存在的物品或劳务,而且这些物品或劳务不一定都具有商品性,可以是自给自足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最初怎样脱离动物界 (就狭义而言),他们就怎样进入历史:他们还是半动物,是野蛮的,在自然力量面前还无能为力,还不认识他们自己的力量;所以他们像动物一样贫困,而且生产能力也未必比动物强。”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2页。此时人类的自然观是附魅的、机体论的自然观。而他们的消费也是附魅的动物式消费。无独有偶,今天自然中心主义者、环境生态伦理学家们也程度不同地持有“附魅”的自然观,他们反对人对自然的干预,反对人类认识自然和科学实验活动,反对人对自然原生态的破坏,甚至反对人对自然的积极性保护,他们无视实践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他们强调的保护自然变成了人对自然被动的“奴隶式”的适应。这种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倡导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自然“附魅”的情结,另一方面却是向自然退却以期达到同自然界相互作用和谐化。这种离开人类社会实践的退却是把人与自然同质化或齐一化,是以削弱人的能动性、背离人性和社会进步为代价的,是不可取的。
2.现代性符号化消费观
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出现了与当时人们认识水平相适应的机械论自然观。此时,人们逐渐排除了世界观中的神秘主义成份,整个世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一架巨大的机械钟表,自然不再具有内在的神秘性和魔力,自然界成为一个僵死的机器。而“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其他的幼稚行为”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41页。,随着近代科学理性的觉醒和人的主体性的张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成为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人们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感。祛魅的自然观对自然采取机械的、还原的观点,自然界成为人们可以随意抛弃废物的垃圾场,人的理性被从孕育她的自然中超脱出来,人变成了神性的无畏的“上帝”,从而使现代性消费变成了一种不受限制的消费。此时人们对商品的消费,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使用价值的层面上,而是更多地赋予了商品以符号化的象征意义。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是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为目的,而是向他人显示自身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身份以获得虚荣心和自我满足的一种手段,过着一种马尔库塞所说的“痛苦中的幸福生活”,得到的是一种“虚假的满足”。因此,消费也就异化为一种祛魅的符号化消费。在马尔库塞看来,“虚假的消费需求”的日益膨胀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之间发生冲突,造成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本·阿格尔则强调,过度的消费和生产欲望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必然造成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3.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消费观
“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在产生着对环境的压力和威胁着地球支持的生命的能力。从本质上说,这种影响是通过全世界的人们使用或浪费能源和原料而产生的”①(圭亚那)施里斯达·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夏堃堡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美国学者大卫·格里芬针对近代以来科学对自然的“祛魅”,提出要为自然“返魅”。返魅的生态自然观既不是回到古代对自然顶礼膜拜的“附魅”时代,也不是对自然之“祛魅”的完完全全遗弃,而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重建。
返魅自然的和谐消费是人的生存性消费、享受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的协调发展,是自然需求(包括生态需求)和经济需求以及文化需求、社会需求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的消费应在承认自然界其他生物正当的生存权利,保障生态环境系统平衡的前提下,让消费者的生存性、享受性和发展性需求得到正当全面的展示。因此,在返魅的消费过程中,一方面要追问消费的意义成为消费活动本身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消费结果的人性化也应成为更重要的诉求,消费不是人生价值的唯一追求,即便消费上可行,如果违背伦理道德、人性需求等,也应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要使我们和我们所消费的对象世界走向一种亲和的关系,“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这是人的自然本质。同时“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因此,在生态问题上,“我们正处于一个个人不能应对的时代,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单独应对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惟有全世界的人民共同协作和努力,才能够迎接挑战,获得拯救自我的机会”④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页。;在消费的问题上,要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世界,因为消费活动本身也是包含于我们之中的秩序,我们的消费既不能一味注重人的受动性而附魅消费,也不能一味强调人的能动性而祛魅消费,而要在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中返魅消费。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对立统一中实现和谐消费。
四、生态语境下马克思消费理念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所谓“人的活动”就是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此外,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不同角度,对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继而提出一系列合乎生态发展规律的科学消费理念,这对我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启迪作用和指导意义。
1.实施绿色生产,构建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决定消费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决定着消费模式的转变;消费方式影响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影响生产模式的转变。生产与消费是直接同一的,“生产直接也是消费”,“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在一切社会形式下,人类的消费必须以生产为前提,所以对消费的认识和把握离不开生产。今天,生态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类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是值得关注的管理重要因素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视域下,仅有消费环节的“生态化”是不够的,将生态消费的含义前伸拓展至生产环节,即倡导和践行绿色生产是马克思生态消费观的题中应有之意。就具体路径而言:
第一,倡导绿色技术,为绿色生产提供支撑。绿色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技术和改善生态技术。这既是国际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合理的绿色生产方式。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清洁生产是关于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清洁生产意味着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降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技术只能防止未来的污染,而不能消除已存在的污染。在功能上,治理污染技术与清洁生产技术互补,治理污染技术是通过分解、回收等方式清除环境污染物,即解决存在的污染问题,而清洁生产技术是保证未来不发生污染问题。自然生态恶化同样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因此,需要相应的技术改善自然生态,如沙漠植草、土石工程、湖泊疏浚等。尽管这些技术属于常规技术,但在功能上应纳入绿色技术。在我国,要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运用绿色技术,倡导低碳的生产和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全社会运行成本和消耗量的最小化,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因此,通过绿色技术一方面将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小化;另一方面提供绿色消费品,关注生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作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必然想方设法将一部分生产成本推向外部,转嫁给社会,正如奥康纳所言:“自然界对经济来说既是一个水龙头,又是一个污水池”,“水龙头成了私人财产;污水池则成了公共之物”①[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因此,必须完善绿色生产的相关政策实现绿色发展。
第二,构建绿色产业结构,为绿色消费提供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事实上,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是一种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决定的关系。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消费升级决定产业结构升级。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绿色消费能力与水平制约或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产业状况也制约或促进绿色消费的实现。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施绿色产品标志制度,就是为了使更多企业的产品符合环境标准,实行环境安全的生产,采用特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率,减少废物排放,从而减少资源消费和降低排污费用。此外,绿色产品作为消费的“终端”,是否环保以及环保的程度将对生态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
2.树立绿色消费观,避免浪费造成生态失衡
绿色消费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强调在生存不超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绿色消费不仅维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而且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与人的生存的可持续性。就具体路径而言:
第一,倡导节约型的适度消费。在马克思看来,“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对立面。必要的需要就是本身归结为自然主体的那种个人的需要”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5页。。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所以只有节约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适度消费是马克思主义消费理念的题中之义,要倡导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节俭消费、文明消费、合理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决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浪费资源的高消费”④《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3页。,适度地消耗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料,将人对自然的利用限定在自然的承载力之内,构建节俭型生活方式和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追求人类需求和自然需求相协调,努力改变消费过度和消费不足并存的不平衡现实,是质量型、生态型和公正型的消费生活,是人类消费方式的重新选择和根本性转向,也是对追求消费无度性的批判和否定,更是未来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消费活动的基本原则。因此,人类只能选择一种以适度性为基本特征的消费方式。
第二,倡导环保型的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相对于传统的“高生产——高消费——重污染”的消费模式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和实践,鼓励人们崇尚自然,购买绿色产品;是一种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消费方式,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即在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统一的基础上进行消费,这与马克思所论述的生态消费理念的精髓是一致的。一方面,绿色消费提倡人们消费未被污染的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另一方面,绿色消费要求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即马克思主义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因此,生态文明语境中的消费方式必然要受制于两个条件:第一,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这是维持自然界的再生产过程绝对需要遵守的前提;第二,经济发展的水平与消费水平必须保持动态平衡,即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
今天,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两场危机的考验。肇源于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几乎动摇了全球经济的根基,而曾经只存在于《圣经》等典籍传说中的大洪水,在全球变暖引发海平面的上升的背景下正日益变成现实。华尔街的金融海啸 (过度消费)导致今天的经济危机,全球变暖是生态危机的表征之一。经济危机意味着人与人关系的失调,而生态危机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在当代中国应以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体系,转变现有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因此,我们应由注重追求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转变为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等民生的关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好地兼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