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2013-04-12刘英蘋
刘英蘋
(大连民族学院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116600 )
一、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桥梁。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含义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外部文化,二是内部文化。
一个民族既有自己的语言,又有自己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反映民族的文化,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时,实际发生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语言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的翻译。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通过翻译,一个国家的传统、价值观、信仰、社会习惯、思维方式等都得以体现,然而翻译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各种文化因素。要想使翻译成功,译者必须熟知两国的文化,同时也只有将中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在文化背景下去翻译才能达到民族间的真正交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
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发展、社会环境、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文化差异。这些差异性构成了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如语义联想不同,词汇空缺和词义冲突等,从而给翻译带来种种障碍。文化的差异性为译者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挑战,但是译者可以通过一些翻译手段诸如直译、意译、借用、注释等来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使文化信息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得以更好地传递。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讨论文化差异对翻译造成的影响:
(一)由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
1. 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1]它往往是由中西方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所造成,如:
①古代孟母三迁是为了怕孩子受坏影响,要为自己就没必要逃避了,后来孟子长大成人后也没听说孟母再搬家。(王书春《我喝我的清茶》)
Mencius’s mother made three removals during his childhood to keep him away from bad influences,which did not pose any problem for her.
虽然孟子是中国独有的历史人物,但由于中外文化的交流,西方人们对于他已很熟悉,理解时并不会有障碍,所以在翻译此句时可以直译,不必加注释。
②“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and comes to bury flowers like Tai Yu?”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she’s 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ieh. Tung Shih was an ugly who tired to imitate her way)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在杨宪益先生的译本中,直译加脚注的方法能使原文的文化内涵完全的体现出来,达到了文化的不缺失。
2. 词汇冲突
词汇冲突是指原语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与译语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和隐含意义却不同。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同样的颜色、数字和动植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联想,从而赋予它们以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如:英语中“绿色”常用来表示“嫉妒、眼红”的意思,莎士比亚在他的著作《奥赛罗》中用了这样一句话:
Iago:O!beware,my lord,of jealousy;It is the green -eyed monster which doth mock. The meat it feeds on ……(伊阿古:啊,主帅,你要留心妒忌啊;那是一个绿眼妖魔,谁做了它的牺牲,就要受它的玩弄……)
在美国,由于纸币是绿色的,所以绿色在经济中象征财富,“green power”指金钱的力量,“green field project”指需要资金的新兴企业。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绿色则表示“生机、希望、活力”之意,因为在大自然中,绿色就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和体现。如:
这有时使他自愧,有时也使他自喜,似乎看得明明白白,他的家庭是沙漠中的一个小绿洲,只能供给来到此地的一些清水与食物,没有更大的意义。(老舍《骆驼祥子》)[2]
At times this attitude filled him with shame,at others with satisfaction,for it seemed clear to him that his home’s sole significance was to serve as a small oasis in the desert,able to supply those who came to it with food and water.
汉语中绿色的引申义也只有“戴绿帽子”,即指某人之妻与他人私通。直译的话当然不可,但是在英语中,“to be cucked”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所以翻译时可用借用的方法。
总之,对于这类词的翻译,译者一定要加倍重视,只有充分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做到准确的翻译。
(二)语篇层面上的行文和修辞的差异
1. 行文的差异
由于东西方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不同,所以英语和汉语在语篇行文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反映在语言上,则是汉语重意合且为主题显著语言。而西方哲学认为人和自然两者处于永恒的矛盾对立之中,注重个体的独立性,表现在语言上,则是英语重形合且为主语显著语言。
(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3]
鉴于此区别,在英汉互译时要把握各自语言的特点,正确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或功能意义,以做到正确的转换。如:
①But before she went to join her husband in the Belgic capital,Mrs.Crawley made an expedition into England,leaving behind her her little son upon the Continent,under the care of her French maid. (W.H.Thackeray:Vanity Fair)
克劳莱太太到比利时首都去找丈夫以前,先到英国去走了一趟,叫那法国女佣人带着儿子留在欧洲大陆。
②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Besides,Baochai’s generous,tactful and accommodating ways contrasted strongly with Daiyu’s standoffish reserve and won the hearts of her subordinates,so that nearly all the maids like to chat with her.
在第一个例句中,译者将英文原文中的三个分句根据其逻辑关系和语法意义整合在一起,这样使译文读起来更具有衔接性,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第二个例句汉译英的过程中,译者则使用了连续的形容词表达,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整无误地将原文中的对比意思表达了出来,从而达到了忠实原文的目的。
(2)英语突出主语,汉语突出主题
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它突出的是主语;除省略句外,每个句子都必须有主语。汉语则是主题显著语言,它突出的是主题而非主语,某些句子的主语有的可以省略,有的必须省略。所以认清此差别对英汉篇章互译颇为重要。例如:
①Luckily,at this time he caught a liver complaint,for the cure of which he returned to Europe,and which was the source of great comfort and amusement to him in his native country. (W.H.Thackeray:Vanity Fair)
算他运气好,正在那时害了肝病,必须回到欧洲去医治,才算有机会在本国享福。
在此句中,为使汉语译文表达地通顺地道,必须要省去其中一个主语。
②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生气,成了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了!(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
When you have money you never look ahead;when you’ve none you fly into a temper. That’s no way for a grown man to behave.
汉译英时汉语中省略的主语必须要在英语译文中补充出来。
2. 修辞的差异
同样是由于东西方民族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不同,汉语行文时很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还特别注重平衡美,所以汉语文章多辞藻华丽,广泛使用各种修辞法及四字词组。而英语的行文则较直观,用词也简洁自然,更注重句子结构的逻辑性。因此为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的文化信息,译者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①How haughtily he cocks his nose,
To tell what every schoolboy knows.(J. Swift)
讲开了每个小学生都知道的东西。
这个英语句用了递降的修辞手法,直译并不会产生理解障碍,而汉语译文在直译的基础上又运用了四字词组,组成排比,不仅使译文更加地道而且还强化了原文的幽默效果。
②她(黄河)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忽而惊涛裂岸,势不可挡,使群山动容;忽而安如处子,风平浪静,波光潋滟,气象万千。
It tears and boils along turbulently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 at some places,flows on quietly with a sedate appearance and glistening ripples.
汉语原文中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及四字词组的排列,辞藻华丽,而英语译文只是用了简洁直观的语言,虽不如原文形象,但也生动地描述出了黄河的气势,而且更易使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
三、译者的文化态度对翻译的影响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文本转换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文化思维、审美和价值尺度来理解原文,采用各自倾向的翻译策略,选择不同的翻译语言及风格,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爱好和愿望倾注其中。译者的文化态度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理解以及译文的表达上。
(一)译者的文化态度影响其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理解
选择什么样的文本进行翻译既取决于社会因素也取决于译者个人的文化取向。因此译者本人的翻译目的和翻译观念在此选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五四”时期,许多著名作家兼搞翻译,而他们翻译的一般都是自己钟爱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出来让其他中文读者分享自己喜欢的著作,分享自己选择的一种外国文化。如郭沫若钟情于雪莱的浪漫,徐志摩迷恋于拜伦的浪漫,闻一多醉心于勃朗宁的十四行诗,梁实秋倾情于莎氏比亚。[4]
此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是读者又是作者。不同的读者会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因而不同的译者也会因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和文化能力等的不同而对原文有不同的理解。例如:美国诗人庞德将唐代诗人李白的《长干行》中的诗句“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译为“While my hair was still cut straight across my forehead,I played about the front gate,pulling flowers.”原文中“妾发初覆额”是说小女孩还小,头发长得刚刚能够在前额留出漂亮的刘海,而庞德却误译为是刚剪齐了刘海,这样理解上的错误在庞德的译文中数不胜数,这当然与他的源语文化能力有关,但是也与他的文化取向密不可分。庞德是意象派诗人,他对中国古诗的理解也仅限于意境上,而且他为了使英美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汉语古诗,基本上是用了改译的手法,加入了自己的创作,所以译文读起来会与原文有较大出入,但是庞德的功绩不可磨灭,通过他的译介,西方人对汉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利于中西方的交流沟通。
中药制剂多以动、植物为原料,成分具遗传多态性,作用机制不明,这极大地限制了中药制剂对有效成分的划分、制备工艺的优化及质量标准的构建,难实现中药制剂批间的均一、稳定与可溯源[8]。因此亟需展开中药制剂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技术研究,建立适宜中药制剂多成分体系,体现“分子社会”间作用的均一、稳定与可溯源控制方法。以上诸多方面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没有建立起一套能诠释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现代化科学体系,不能正确指导中药制剂多成分体系的制剂工艺、质量控制及评价研究,缺乏调配理论、方法与技术。这些问题可以用超分子化学理论加以阐释。
(二)译者的文化态度影响其在译文中的表达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翻译观来决定其翻译方式,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风格及语言表达方式。
1. 翻译策略的选择
有的译者倾向于归化的译法,有的却倾向于异化的译法,比如翻译《飘》时,傅东华和陈延良就分别采用了归化与异化的方法。下面以其中一句的翻译作以说明:
Scarlett O’hara was not beautiful,but men seldom realized it when caught by her charm as the Tarleton twins were.
傅东华译为“那郝思嘉小姐长得并不美,可是极富魅力,男人见了她,往往要着迷,就像汤家那一对双胞胎兄弟似的。”
陈延良译为“斯佳丽·奥哈拉长得并不美,但是男人一旦像塔尔顿家孪生兄弟那样给她的魅力迷住往往就不大理会这点。”
傅东华在翻译本句话时采用了归化方法,将人物的名字进行了中国化,使译文更能被当时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多的中国读者所接收。归化法的使用使译文不那么晦涩难懂,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而陈延良则使用了异化的方法,对人物名字保留了原汁原味,这样可以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西方文化、感受西方文化。译者的翻译习惯不同,使读者读到了不同的译本,接触到了一本著作的不同诠释。
2. 翻译风格及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
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风格,这在翻译英诗时尤为显著。如George Gordon Byron 的When We Two Parted 中第一部分原文为:
When we two parted
In silence and tears,
Half broken-hearted,
To sever for years,
Pale grew thy cheek and cold,
Colder thy kiss;
Truly that hour foretold
Sorrow to this!
卞之琳的译文为:
想当年我们俩分手/也沉默也流泪/要分开好几个年头/想起来心就碎/苍白,冰冷,你的脸/更冷是嘴唇/当时真是像预言/今天的悲痛。
陈锡麟的译文为:
昔日依依别/泪流默无言/离恨肝肠断/此别又几年/冷颊何惨然/一吻寒更添/日后伤心事/此刻已预言。
卞之琳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语言来翻译诗歌,用词简洁冼练,句式参差错落。而陈锡麟则是采用五言古体诗,语言古朴典雅,更好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
四、文化的时代特征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的过程不仅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社会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的时代特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语言表达也都会不同,这些都会对翻译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也在发展变迁,翻译语言和翻译原则也同时发生着变化,于是同一部作品就产生了不同的译本,分别体现着相应时代的文化特色。如《简·爱》的两个中译本就体现了文化的时代特征对翻译的影响。
①We had been wandering,indeed,in the leafless shrubber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李霁野译为:不错,早晨我们已经在无叶的丛林中漫游过一点钟了……
黄源深译为:其实,早上我们还在光秃秃的灌木林中溜达了一个小时……
李译本完成于1933年,当时人们普遍用“一点钟”来表示“一个小时”,而黄译本完成于20 世纪90 代,他的译文不会对我们造成理解障碍。由此可见,译本语言受当时语言习惯的影响,具有时代特点。
②John had not much affection for his mother and sisters,and an antipathy to me.
李霁野译为:约翰对他母亲和妹妹没有什么爱,对我却怀着仇恨。
黄源深译为:约翰对母亲和姐妹们没有多少感情,而对我则很厌恶。
李霁野的翻译由于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选词比较激进,而黄源深的则比较温和。
总之,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译本,随着时代的变迁,译本的更迭也在所难免,因此,翻译评论时,也要将翻译作品放到相应的历史背景下,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这样才能对译作的价值作出正确的评判。
五、结语
由于翻译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翻译活动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差异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译者不仅要通晓两国语言,还要深刻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同时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这样才能把原作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的真实内涵传达出来。此外,作为个人因素,译者的文化取向也制约着翻译文本和策略的选择,对原文的阐释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社会因素,文化的时代特征也影响着翻译过程的方方面面,最终导致译本的更迭。总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深入了解影响翻译的各类文化因素,不断探索、研究,这样才能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进行准确的传递,从而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92.
[2]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5 -37.
[3]贾德江.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07.
[4]沈育英. 论译者作为文化操作者[J].外语教学,2003(1):83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