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视域下人的思想力发展探析
2013-04-12薛明珠
薛明珠
(北京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44)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在一个人生活中乃至一个群体和国家生活中,思想总是引导着人们前进的步伐。没有思想的人跟着有思想的人走,有思想的人跟着有正确思想的人走,有正确思想的人跟着有先进的正确的思想的人走,这是自古以来就形成的重要规律。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1]31思想力是文化生产力的核心和灵魂,它引导着文化生产力前进的方向。
一、社会主义文化与思想力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大国、思想大国,曾有过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儒释道三足鼎立的隋唐时期,也曾有过儒释道相互作用而趋于合流的宋明时期。清代以降,国势衰微,文化发展相对进入了一个萧条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政通人和,思想昌明,其中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总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必将迎来新时期的百花齐放,这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们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一环。不论是文化的繁荣还是文化的势微,贯穿于文化发展始终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人的思想力。
(一)社会主义文化视域下思想力的内涵
何为思想力呢?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谈论较多的是精神力或者文化力,较少的关注人们的思想力。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命运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异也许不在于物质生活的富有,而在于思想的差异。
思想力,顾名思义也就是思想生产力,是思想主体以现实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借用一定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去实现思想理念的升华与创新,创造思想成果的一种能力,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精神作为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自然包含着思想,它们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然而正是被包含的思想这一部分在整个精神世界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化促进思想产生与发展,思想则影响文化的性质与方向,进而影响人们的精神面貌,以至于自己的命运。思想力虽说是看不见摸不到,但它时时存在,处处存在,是决定人们行为的根本力量。邓小平同志说: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2]141。思想力本身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思想力作用的发挥存在着正向发挥、负向发挥和不发挥的几种可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发挥思想力的正向作用,创造积极健康良好的社会气氛;力争避免思想力的负向作用,因为它会消解社会发展动力,阻碍历史前进;同时也要力争避免思想力的停滞,因为思想力的停滞,就会使整个社会缺乏活力,死水一潭,同样也是对社会发展的阻碍。
(二)社会主义文化视域下思想力的基本特征
思想力作为生产力的一种,它是与物质生产力相对应的精神生产力的核心,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较强的反作用,并且社会意识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理解,思想力有着如下重要特征:
核心性。文化内容比较宽泛,既包括物质的文化也包括精神的,但文化总是一定时代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折射。每一时代的文化总有一定的主线,这个主线就是人们的思想,思想决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思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然包含于文化之中,没有文化的思想缺乏根基,没有思想的文化缺乏灵魂。思想是一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思想力则是一个社会具有生气和活力的重要体现。“没有发达的思想力作为基础,人们对自然及整个世界的理解不可能超越经验层面,科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客观知识更是无从谈起;没有正确思想的引导,人们对科学与知识的运用就会出现偏差,科技异化的现象就难以消除。”[3]
创新性。思想力作为精神文化成果的创造力,作为新文化发展的引导力,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的集合体,所以必须有新的文化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新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就出现的,需要作为旗帜作用的思想力导向,思想力取得新突破,则文化就会取得新进展。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4]〛64
批判性。思想力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用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5]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是思想激烈交流、交融并且碰撞的一个时代,如果不发挥我们的思想力,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会很可能受到那些不良思想和行为的消解。我们不但要维护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的规则,而且要阻止反社会潮流的各种意识形态。解放思想力,发展思想力去形成新的适合人们需要的思想产品,这本身就是对于真善美的弘扬,同时也是对那些假恶丑的批判,对影响人们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的那些旧的、不良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一个有力回击。
(三)文化与思想力的契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和依托,思想道德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方向和保证,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思想力的解放与发展,整个社会也就不会创造出具有活力的文化,也不会有人们积极奋斗的精神面貌。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重大思想解放,都极大推动了思想力发展,进而推动了文化繁荣,成就了一个辉煌时期。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引进了新思想,冲破了封建社会对于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思想禁锢;1942年的延安整风是近代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带来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迅速发展;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更是思想的春天,文化的春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化与思想就是两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思想力就是圆心所散发出来的力量,力量越大则文化越繁荣,社会越昌明。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世界上事物因为不同而多姿多彩,因为不同而和谐。我国文化建设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文化一元化是指导思想一元化,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指导。这是思想力发挥作用的最根本的依据和保障。文化多样化并不是没有中心,更不是自由放任,它是在以一元指导思想为核心的前提下的多样化,同时文化多样是社会活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建设中的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思想力发挥作用最生动的体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繁荣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起点,它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方针、目标。文化越发展和繁荣,思想越解放和开明,人们的精神境界就会越来越提高,二者交替进步,螺旋上升。
二、人的思想力释放的生动阐释
我们物质生活已经达到了较好水平,精神生活也需要充实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30以此为基础,思想力将会得到巨大释放,发挥更大作用。
(一)丰富人们精神世界
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人的生活只有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生活,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讲,人和动物没有什么分别,但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讲,人与动物的不同不但是因为人能劳动,而且是因为人有思想。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是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使人们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江泽民同志曾经说:“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4]293
正如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一样,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应该是绮丽多姿的。人的物质需求有所不同,人们的精神需要也是如此。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文化创作要分清对象,因人而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要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要,又要能带领人民群众走向积极健康快乐和谐的生活状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1]32在新时期,我们党和政府在不断文化下乡,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给人民群众带去了一缕缕春风,不但促进了社会和谐,而且显著改变了人们精神面貌,尤其是老、少、边、穷、山等地区精神风貌。人民群众精神需求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然而我们思想力发挥的还不够充分,文化供给明显不足,这就存在精神世界空场问题,这个空场如果没有我们思想力极大发挥,这就极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意识形态所占据。
(二)增强人们精神力量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这里所说的理论既不是一般的精神也不是普通的理论,而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的正确的理念。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健康的、积极的精神力量对于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不良的、消极的精神力量对于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正如邓小平所说:“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8]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现象时有发生,并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这种苗头必须得到有效的抑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30我们创造的文化产品既要让人民群众吸收进去,又要让人民群众消化得了,这样才能较好引导群众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存在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只要引导好和发挥好这些智慧,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发展潜力将不可与中国相比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力便将得到增强,社会也将因而走向良性循环发展趋势。
(三)创新人们精神理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1]9思维具有定式,一经形成便不易改变,思想变化与社会生活变化相比往往表现出不同步性,有时滞后,有时超前,绝对适合的情况很少。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里,人们的思想保守性比较强,不容易形成新的观念,在传统社会小农意识环境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依然具有很大的市场,比较重视经验、规则、整体、实用等,而轻视创新、个性、局部、逻辑等。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变化很快,如不紧跟时代步伐就有可能丧失大好发展机遇。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143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启迪民智,增强民力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机遇。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下,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人们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时俱进,勇于革新,不僵化,不停滞,有活力,展风采。文化发展繁荣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一个人都是智慧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9]只要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必将得到充分的显现。
三、社会主义文化视域下思想力提升理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1]31思想力作为引领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它本身不是空中楼阁,子虚乌有。它的形成、发展都是有一定的文化作为基础的。提升思想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之一。思想力解放了,社会就活跃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加速器。那么在现时期如何才能更好的促进人的思想力发展呢?
(一)彰显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1]30-31彰显以人为本文化理念是进一步激发人们思想力的最根本之处,它是思想力解放和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核心理念,思想力的作用的发挥就会偏离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思想力作为创作思想财富的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引领人民群众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就是积极发挥人们的思想力去创作更多更好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真情热爱人民、真正了解人民、真诚理解人民,才能创作出深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10]文化创作既要立足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它的中心点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当前,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文化创作之中,形成热爱社会主义文化、崇尚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使人们共同享受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增强主体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形成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局面。[1]31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创造能力大小,我国是一个拥有13 亿多人口的大国,国民文化素质依然不高,在很多地方仍有不少文盲,更是谈不到其创新和创造能力。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少人往往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管长远,这是与学习型社会的文化理念相违背的,它极大地影响了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以至于社会上形成了一种“现代蒙昧人”,即社会越发展,他们越不重视文化知识学习,认为这是一种折磨和累赘。社会上不和谐的行为也往往出现在这类人身上。从长远角度来讲,现代蒙昧意识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埋下潜在的危害。社会变化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但要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而且要学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落实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们思想力的发挥进一步提供充足的营养,为文化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建设科学化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般群众思想往往需要被启发、引领,所以必须充分发挥文化人才作用,才有可能更好把握人们思想这个历史的方向盘。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十八大报告指出,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18文化要发展,思想要进步,人才是基础,没有千千万万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作为支撑,一切都无从谈起。人才是科学文化知识的生产者,是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供给者。精神食粮是否能够打开广阔的精神需求市场,这不但与精神产品的质量、层级有很大关系,而且与人才本身的形象有很大关系,因为他们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精英。不同的需求决定了要生产不同的文化产品,我们不但要适应人民群众需要创造更多一般的精神文化产品,更要创造出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使人人享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盛宴。因而我们既需要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人才工作者,他们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也需要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他们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建设科学化的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人的思想力解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营造优良的文化消费氛围
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局面。[1]31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独立性、多变性、主体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环境造就人才,没有一个良好环境也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古语说的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比如腐败、见死不救,以及制假售假等严重污染了人们的思想,以至于让有些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虽说这些问题不是主流,但其影响力日渐势强,对此必须加强有效的管理与引导。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不是表面的现象,而是实质性的社会精神面貌改变,营造优良的精神消费氛围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和改进舆论导向工作。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群众之祸……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11]只有创造这样优良的社会文化环境,人民群众才能因积极因素的历时性积累而更好地激发其精神斗志。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所以必须使人们有一个正确思想的养成意识,然而这个养成意识的产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奋斗,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素养,实现从文化自发到文化自觉的转变,这一切都需要积极、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成果和文化氛围。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徐长福.论中国民族思想力不足的问题[J].求是学刊,2000(5):25 -30.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
[10]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1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