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与银行业的发展
2013-04-12杨培垌中州大学郑州450044
■杨培垌(中州大学 郑州 450044)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与银行业的发展
■杨培垌(中州大学 郑州 450044)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包括利润空间缩小、利率风险增加和内外部竞争加剧等多方面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基于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提出银行业应从自身条件出发寻找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有效策略。
利率市场化 银行业 管制影响
我国现有利率管理体制形成的非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分析货币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通过制定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进而影响全社会的投资与消费。
我国的存贷款利率,从活期利率到定期利率,从短期利率到长期利率,都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形成的利率主要受制于政府的政治经济意图。需要调整利率时间、调整幅度、利率浮动范围,都由国家统一规定,使利率表现为“非市场化”。地方不能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态和资金供求状况的差异灵活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利率政策,由此而削弱了利率对我国分层次宏观调控的效果。
虽然我国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仍未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利率政策很少考虑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去引导资金流向、调节资金配置。利率手段难以激励银行业通过信贷供给,真实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从而改变资金需求量和需求结构,提高资本形成数量和质量,在投资方面占有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对利率的变化也缺乏应有的敏感度,整体上来说我国现行的利率机制不利于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利率管制及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利率管制的含义及其影响
利率管制(Interest rate control)是指国家将资金利率调整到高于或低于市场均衡水平的一种政策措施。我国的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实际上是在管制利率的强制作用下实现平衡的。管制利率与提高资金效率存在较大的矛盾,根据经济学原理,市场利率与边际生产率相等,市场将自动淘汰低于均衡边际生产率支付不起利息的企业,有限的资本将通过竞争投放到高报酬的用途上。而实施不合理的管制利率,将会限制市场机制的调节选择,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使一些资本分配到生产率较低的投资项目上。利率管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我国银行业的利润,但对银行业深度市场化造成了负面影响,且不利于银行业创新。由于利率管制,正规金融领域的利率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并保持在狭隘区间内,给信贷市场造成了不平衡,才使我国影子银行得以发展壮大。浙江温州民间的借贷危机是非利率因素进行主观的信贷分配,使中小企业无法获取贷款,从而投向民间借贷,一旦无法还贷,便会面临企业倒闭的危险,利率管制会加速国进民退的经济现象。
(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鉴于上述弊端和金融自由化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解除利率管制,放松金融约束。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主要为了稳定物价、稳定市场,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在多种领域市场化程度已大大提高,对利率实行严格管制的弊端也已经日益凸现,并已严重影响到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发展。为此,放松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也是我国经济保持增长的关键。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中央银行则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等调控手段影响资金利率形成的一种机制。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利率市场化大致遵循了以下路径: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1996年银行间拆借利率开放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开始的标志;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从2007年1月4日起,Shibor利率即“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的建立和完善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外币利率市场化基本到位,仅剩贷款利率的下限和存款利率的上限需要进一步放开,2012年6月,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利率市场化改革首次涉及基本存款利率,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将威胁到银行业的利润空间
据银监会2011年数据,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净利润达到10412亿元,利差作为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对于2011年银行业的收入,存贷款利差过大对整个银行业“暴利”贡献最大,而利率市场化可能会降低银行的利差水平。2012年6月,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国内银行业最基本的收入来源——利差逐渐受到严重威胁。依据以往的经验,利率市场化后一般会出现一定的连锁反应:名义利率上升,银行利差收窄、境外热钱流入、本币会升值等。如何应对利差空间缩小带来的历史性冲击将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的利率风险增加
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波动通过存款、贷款、资金交易、投资等利率敏感性业务影响银行收益、净现金流现值和市场价值的可能性。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面临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大大提高,同时也增大了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银行不仅要考虑资金头寸受利率波动的影响,还要考虑经营策略受利率风险的影响,利率风险将成为整个银行业务中最重要的风险。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刚刚起步,利率风险问题方才显露,虽然以存贷利率为标志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基准利率市场化还没有完全开始,随着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利率风险将逐步成为我国金融业主要的市场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内外部的竞争加剧
我国银行业分层明显,以工农中建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为第一梯队的银行集团,占据银行业务的一半左右,十几家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紧排其后,还有数百家的城市商业银行,诸多农商行、农信社等的农村金融机构,还有逐渐增加的外资银行等。利率市场化将加速商业银行的分化,使银行间的竞争将加剧。在利率管制时期,银行业是最大的受益群体,利率市场化后,存款成本的增加,迫使银行转向高收益资产,对收益低的企业支持度降低,同时企业也将更多地选择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银行业将面临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业发展对策
国内银行应借鉴国外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从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转变经营模式、完善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结合我国银行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迎接利率全面市场化的准备工作。
(一)转变经营理念全面实施以效益为核心的集约化经营战略
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经营结构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当前国内银行信贷经营战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利息收入仍是我国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盈利结构不平衡。虽然近年来国内银行业积极开展多元化、综合化经营,主动调整优化收入结构,例如2007-2010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由平均84.78%下降到75.86%,但与国际大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次,我国银行业净利息收益率(NIM)低于国际大型银行,从2007-2011年的数据综合分析可知,我国主要大型银行的平均NIM为2.46%,在金融危机时代,虽然欧美等国保持着较低的名义利率水平,但国际大型银行的NIM平均值持续保持在2.9%以上的水平,远高于国内银行业的平均水平。第三,我国银行业“贷大、贷长、贷集中”问题依然突出,经营结构不平衡。2010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6.95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3.2%,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更高,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冲击更大,银行经营结构的调整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下实施集约化经营战略,将银行的人力、财力和资金配置到效益较高的地方,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整体效益。
(二)建立可操作性强且高效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目前国内银行中,很多银行无法通过系统的手段核算每个产品、每项业务、每个客户所带来的成本、收益。未来银行不能完全依靠利差收入来维持,在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同时,需要丰富产品、加大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这就需要国内银行借鉴外国银行的经验,逐步丰富金融产品,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银行应加快细分和成本核算的管理机制,使每一种金融产品的成本费用、风险和回报能够准确界定和量化核算,每位客户的风险、报酬和贡献率也能够准确计量和进行价值分析,为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提供依据和标准
(三)加强金融创新并推进经营与收益多元化战略
利率市场化在促进银行业不断增强金融定价能力的同时,也倒逼银行业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能力,拓展多元化的资金运用渠道。在吸收存款方面银行可以通过创新出新的不受传统利率管制约束的金融产品,例如目前不断推出的银行理财产品,可以被看作在利率市场化下金融产品创新的存款替代品。在贷款方面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并实现贷款的自由定价,重视依靠提升服务水平加强非价格竞争机制,留住拥有议价空间的优质企业和个人客户。通过金融创新,银行可以实现对现有的存款和贷款形成替代和挤压,实现从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双轨体制向利率市场化单轨的平稳过渡。银行业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加快金融创新,充分满足客户方便性、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来提高业务附加值,逐步实现经营的稳定性和收益来源的多样化。
(四)关注宏观经济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一旦放开利率管制,就可能会出现利率的大幅度攀升,给整个经济带来较大的风险和波动。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放开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前提。宏观经济不稳定所导致的风险为系统性风险,金融体系无法通过资产组合来有效消除。同时,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能够确保实行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稳定的价格水平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可以实现正的实际利率对存款的吸纳效应,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平稳推进。另外利率市场化会使存款利率上浮,受国际利率的制约,很多国家的利率水平目前都比我国的低,再加上我国经济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这些因素都会不断吸引国际上热钱进入我国,对国内货币的投放量和人民币的稳定都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银行要在关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还要关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及我国汇率市场改革的步伐。
1.徐文彬.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进程中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2.武剑.利率市场化中的利率风险管理[J].财经科学,2003(2)
3.刘梦琪.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一般规律及启示[J].现代商业,2008(21)
4.彭兴韵等.利率市场化将加大商业银行风险压力[N].上海证券报,2005-5-13
5.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译本)[M].上海三联书店,1998
6.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1)
7.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利率实用手册,2003
F83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