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观、准则质量与信息有用性:公允价值论争之解释
2013-04-12贺建刚王建明
贺建刚,王建明,孙 铮
(1.南京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上海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上海 200433)
一、引 言
为了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公允价值会计作为面向21世纪的最主要计量模式[1],其发展和运用趋势也在新世纪之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相继发布的准则公告中得以承认和确立。然而,2007年底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则正在考量着人们形成的传统认识,公允价值计量备受责难,成为这次危机爆发的“替罪羊”。综观过去两年间文献研究的会计热点问题,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讨论无疑是其中之一,而且观点公婆有理、针锋相对,结论莫衷一是,公允价值会计似乎正在走向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为了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与等效,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强调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2]。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试图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讨论,来提出一个解释框架,以期能够对公允价值会计做出新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并为未来研究及准则制定提供启发和建议。
二、计量观与会计准则质量
通常来讲,企业的财务报告方式有信息观和计量观之分[3]。信息观又称利润表观,它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并依靠信息披露来提高财务报告对信息使用者的有用性,强调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充分性;计量观又称资产负债表观,以尽可能地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和负债,向投资者提供未来企业价值判断的及时现金流信息,即强调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和公允性。不管是信息观还是计量观,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善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由此也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导向。然而,在20 世纪90年代末期,存在的一个现象是,上市公司为了规避法律风险,总是尽可能地多披露信息,一份年报多达上百页,可谓披露相当充分,结果是“报喜不报忧”,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财务造假和选择性披露盛行[4],也直接导致了美国资本市场上以安然事件为首的系列公司丑闻爆发。因此,在后安然时代,市场开始普遍质疑基于信息观的财务报告模式有效性,美国证交会(SEC)也在2002年出台了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以规范信息披露,加强市场监管。与此同时,FASB也开始考虑修正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准则制定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说,过去那种以成本和交易为基础的报告模式正在逐渐让位于以市价和价值为基础的报告模式[5-6]。
代表全球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制定,美国FASB 在2000年发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 辑——“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对20 世纪80年代之后应用现值计量的会计实务做了全面理论阐述和总结。在该概念公告中,FASB 正式阐述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并肯定了公允价值作为未来会计计量目标的地位。随后在2006年9月,FASB又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FAS No.157),进一步对公允价值做了统一定义,提出计量和披露公允价值的综合性框架,要求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依次按照三个不同层次来计量确定。第一层次(level 1)是根据其在活跃市场上的交易报价确定,第二层次(level 2)是根据活跃市场上同类资产或负债的可观察市价,或非活跃市场上相同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市价来确定,第三层次(level 3)是根据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的评估判断,借助收益现值法等模型来计量确定[7]。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积极采取行动,在2009年11月正式发布《第9 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金融工具》(IFRS 9),完成了对原第39 号国际会计准则(IAS 39)的替代。IFRS 9 要求报告主体根据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契约性现金流量的特征,分别按照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来计量金融资产[8]。在金融危机之后,G20 峰会积极呼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尽快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根据最新统计,目前包括欧盟在内全球已有123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①,其他国家也基本上相应制定了在近年采用IFRS的时间表。IASB 也一直在寻求与FASB 合作,力争在2011年6月实现双方会计准则合流。在我国新兴转轨资本市场,为了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改善会计信息有用性,借助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或等效以实现高质量准则制定,是其重要途径之一。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开始执行的新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国际趋同,明确了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并适度谨慎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为应对金融危机,在2010年4月,财政部又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以推进会计准则质量的持续提高。
根据FASB 的观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好地反映报告主体的经济实质和财务状况,可以有效防范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从而有助于提高会计质量和信息有用性。作为IASB 的成员和专家之一,Barth 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随后一些银行金融机构(比如雷曼兄弟)的破产,并不是公允价值会计实施的后果,但是由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的信息需求目标不一致,针对资产证券化和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透明度不足,影响投资者对银行金融资产、负债的价值和风险判断,正是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力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诸多文献也为此提供了实证支持[9-10]。事实上,当前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论争[11],除在会计技术层面尚存在诸多缺陷外②,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允价值运用对会计信息有用性在投资决策和契约签订两个层面的权衡关系,这也将直接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
三、计量观与会计信息有用性
根据Beaver(1996)的观点,会计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会计信息,无论会计研究的内容、方法等如何演化,最终都可归结到会计信息有用性上来[12]。会计信息有用性又包括决策有用性和契约有用性两方面,且二者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3]。会计信息有用性如何主要是由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市场治理环境共同来决定的。诸多文献研究已经表明,会计准则国际化对改善信息质量及有用性的效果与市场环境和公司治理结构显著相关[13]。公允价值计量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提高信息相关性,增强投资者的市场决策判断和风险评估,这与美国FASB 一直以来在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确立的决策有用性的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不同于维持传统历史成本计量、主要通过增加表外披露来提高信息相关性的信息观报告模式,公允价值计量相反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会计信息可靠性,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机会主义盈余管理空间,增加了信息不对称,无法可靠合理地反映企业经理人员的努力尽责程度,或者高管薪酬业绩之间的敏感性,也即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因而影响契约的签订与执行,具有契约性质的政策制定和监管效率也必将大打折扣③,金融危机事件或许为此提供了佐证。以此逻辑框架,下文中我们将对这两方面的文献研究分述之。
(一)计量观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影响
借助于计量观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与行为金融学的兴起有关。20世纪90年代末期,市场非理性繁荣引发的泡沫破裂,导致人们开始质疑信息观报告模式所倚重的市场效率问题,同时经典的奥尔森剩余收益模型也证明了通过资产负债表信息可以反映和衡量企业价值的可行性[14],随后一系列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文献,基本上转向计量观和支持公允价值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论点。最近的文献Song,Thomas and Yi(2010)实证检验了美国企业根据FAS No.157计量和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15]。FAS No.157 确定了三个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采用不同方法计量的公允价值信息,其可靠性程度是依次递减的,从而提供了研究不同信息质量差异下计量观对决策有用性影响的契机。以金融危机为背景,他们选取银行类上市公司在2008年的季度报告为研究样本,实证发现,依据三种计量方法确认的公允价值信息都具有价值相关性,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性信息。然而,无论是资产还是负债,第三层次计量的公允价值信息,其价值相关性程度要显著低于第一和第二层次计量公允价值信息,表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降低增大了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担心管理层可能存在的机会主义操控行为损害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为了进一步分离金融危机所造成的信息不确定性环境影响,以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为子样本,通过对照检验,并没有发现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降低的明显证据,也即公允价值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似乎与金融危机无关。另外,该文还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受到公司治理机制的显著影响。具体来讲,公司治理机制越完善,公允价值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也就越高,尤其是对于按照第二、三层次计量方法确认的公允价值信息,公司治理改善对提高其价值相关性的作用更明显。Riedl and Serafeim(2011)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第一、二层次计量,缺乏可靠性的第三层次公允价值信息同样会导致更大的信息风险和资本成本,而信息环境的改善(比如较多的分析师跟踪,较小的预测误差和预测分布等)则有助于缓解这种不利影响[16]。
具体到我国新兴资本市场,为了提高准则质量,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在计量思想上做出变革,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强调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根据上市公司已经实施四年的情况判断,新准则在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7]。为了检验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为投资者提供了决策有用性增量信息,薛爽等(2008)以2006年年报中披露的数据,比较了新旧会计准则下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对股价解释力的差异[18]。其中新会计准则对股东权益的影响来自年报中披露的《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对上市公司盈余影响的数据,则来自证监会的调研报告,最终确定的样本共有172 家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在新准则下会计信息在价格模型和市值模型的解释力普遍高于旧准则下的会计信息解释力,也即在新准则下的会计信息更具有价值相关性,而且新旧准则之间的净资产和盈余差异同样具有增量信息含量,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有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朱丹等(2010)规范性地从经济分析视角,分别考察了信息观和计量观报告模式下公允价值信息的决策有用性[5],不论是资产负债表项目还是盈余数字,都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并认为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全面、适当、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既具有理论支持,也能够体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目标。
(二)计量观对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的影响
根据契约经济学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体,其组织结构和活动都具有契约的性质。一个有效的契约设计,对于降低契约成本和缓解委托代理冲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委托人无法对代理人的努力程度进行直接观测和计量,会计信息被广泛运用于契约设计中[19]。现代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兴起,及其三大研究假说(红利计划假说、债务契约假说和政治成本假说)的提出,都是基于契约视角讨论并对会计信息加以检验的[20]。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就是指会计信息在契约签订、监督和执行过程中的作用。显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影响契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从理论上讲公允价值计量有助于实现契约公平④,但已有文献似乎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契约研究视角,这应当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足有关[21]。
Hodder et al.(2006)检验了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在薪酬契约中的有用性[22]。他们以雇员股票期权(ESO)的公允价值确定为例,利用Black-Scholes 等不同期权估值模型来计算ESO的公允价值,研究发现管理人员存在机会主义行为,操控价值模型投入要素(inputs)以减少公允价值估计额,并且降低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精确性。然而,进一步根据管理人员的操控方向判断,如果是低估公允价值时,其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将越差;相反,如果是高估公允价值时,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则越好。换句话讲,公允价值计量对契约的影响,不仅反映了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动机,而且在高估情况下具有信号传递的功用,即管理层借助于公允价值确定,向市场传递了关于公司未来风险与机会的内幕信息,并将其反映在公司股价中。同时该文也强调,为了提高理解和判断公允价值的契约作用,公司应当披露更多的表外文字性信息。Dechow et al.(2010)研究了管理层薪酬对资产证券化利润的敏感度及其受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⑤,发现管理层采取降低折现率来提高资产证券化利润,以获得更高的薪酬,而且董事会在制定高管薪酬契约时没能有效区分资产证券化利润相对营业利润的不确定性,相应的治理机制亦未发挥可靠监督[23]。
基于我国新兴市场环境及新会计准则实施背景,刘浩和孙铮(2008)论述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契约导向及其对债务契约的影响,并以职工辞退补偿为例,初步考察了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情况[24]。根据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要求,企业应当确认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损益。由此,一个合理的判断是,由于不存在活跃市场价格,采用价值模型又为管理层提供了更多操控空间,公司管理层出于薪酬、股权激励、债务契约等约束,为了防止净资产和会计盈余的大幅缩水,公允价值计量的辞退补偿负债确认应当不会很高。研究发现,在1400多家上市公司中,对辞退补偿予以计提的公司只有60 家,低于上市公司总数的5%,平均计提的辞退补偿额仅占所有者权益的1.86%,从而验证了上述判断。同时,由于高管绩效考核和公司治理的差异,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计提了更少的职工辞退补偿。同样地,徐经长和曾雪云(2010)则以我国2007 和2008年持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公允价值收益、公允价值损失与管理层薪酬之间的敏感性[25]。实证检验发现,A股上市公司存在着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重奖轻罚”现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激励有效而约束乏力的薪酬不对称特征存在于盈余分项目层面,公允价值计量的盈余信息并不必然增加股东财富,投资者不能辨别市场优势地位与管理层努力程度对业绩的影响,助长了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常见的公司治理机制(比如独立董事比例、是否国内十大所审计等)似乎也并没有起到相应的制约作用。
综上分析,在计量观报告模式下,由于存在于会计确认技术层面的主观操控性大,无论是薪酬契约还是债务契约,公允价值会计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法律意义上的契约公平目标,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在不完备的市场治理环境下尤甚。缺乏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契约环境理解,将是阻碍其发展运用的因素之一。
四、结论与启示
建立一套国际趋同与等效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对各国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3]。在后安然时代,为应对会计丑闻以改善会计准则质量,FASB 和IASB 相继发布新的财务报告准则,包括我国在内,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成为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以成本和交易为基础的信息观报告模式正逐步让位于以市价和价值为基础的计量观报告模式。然而,巧合的是,一场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不期而至,继安然事件后,矛头又率先指向会计,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被视为危机的“始作俑者”。由此针对公允价值的论争不休,公婆有理,成为过去两年会计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基于信息有用性的讨论框架,通过梳理不同观点论争,发现现有文献以研究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为主,而对契约视角的关注不够。总体来看,公允价值计量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增量信息,同时囿于会计技术层面的因素,可靠性式微降低了公允价值信息的契约有用性,与决策有用性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替代的效应。而且,两个层面的有用性程度及其替代效应与市场治理环境、企业内控制度对高管约束的机制完备程度密切相关。本文结论将对会计准则改革重塑及未来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一,与葛家澍[26]的观点一致,准则制定的计量属性选择,应当保证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目标,既有助于评估企业现金流和价值,且有助于评估管理层的受托责任,也即决策与契约信息需求兼顾;其二,应当强化公允价值计量的契约导向研究,而非片面讨论计量属性之优劣,理解会计信息发生作用的契约环境,才能为公允价值会计探寻有效的执行机制。其三,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治理机制,改善信息不确定性环境,对公允价值会计未来发展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注 释:
①参见网络链接http://www.iasplus.com/country/useias.htm.
②比如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缓解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增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等。
③根据Watts(2003),影响公司的契约形式主要有四种:公司契约(包括股权、薪酬、债权等)、税收契约、政府管制契约和诉讼契约,参见文献[24]。
④根据文献[24],公允价值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的法律文献,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保证契约的有效执行,从而促成契约公平签订的会计信息需求,而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则更加突出交易所依存的状态——公平,更加符合契约要求。
[1]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 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1997(12):1-4.
[2]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J].会计研究,2007(3):2-8.
[3]Scott W R.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M]. London:Prentice Hall,Third Edition,2003:137-212.
[4]刘峰,贺建刚,吴波.信息披露:实话实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189.
[5]朱丹,刘星,李世新.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从经济分析视角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0(6):84-90.
[6]董必荣. 关于公允价值本质的思考[J]. 会计研究,2010(10):19-25.
[7]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 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s[EB/OL].httep://www.fasb orglsummary/stsum157.shtml.
[8]黄世忠.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J].会计研究,2010(6):13-19.
[9]Barth M E,Landsman W R,How did Financial Reporting Contribut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J].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10,19(3):399-423.
[10]Laux C,Leuz C. Did fair-value accounting contribut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0,24(1):93-118.
[11]黄世忠. 金融危机触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 中国金融,2009(15):35-37.
[12]Beaver W H. Directions in Accounting Research[J]. Accounting Horizons,1996,10(1):113-124.
[13]Ball R,Robin A,Wu J S.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3,36(2):235-270.
[14]Ohlson J.Earnings,book value and dividends in security valuation[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1(3):661-687.
[15]Song C J,Thomas W B,Han Yi. Value Relevance of FAS No.157 Fair Value Hierarchy Information and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J]. Accounting Review,2010,85(4):1375-1410.
[16]Riedl E J,Serafeim G. Information Risk and Fair Values: An Examination of Equity Beta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1,49(4):1083-1122.
[17]刘玉廷,王鹏,薛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效果——基于上市公司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的分析[J]. 会计研究,2010(6):3-12.
[18]薛爽,赵立新,肖泽忠,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J].财贸经济,2008(9):62-67.
[19]Coase R H. Accounting and Theory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0,12(1):3-13.
[20]Watts R,Zimmerman J.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M].Toronto:Prentice Hall.1986:158-216.
[21]Landsman W R.Is fair valu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relevant and reliable? Evidence from capital market research[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2007,37(1):19–30.
[22]Hodder L,Mayew W,McAnally M,et al C. Employee stock option fair-value estimates:Do 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incentives explain accuracy[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6,23(3):933–975.
[23]Dechow P M,Myers L A,Shakespeare C.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gains from asset securitizations: A convenient earnings management tool with compensation side-benefi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49(1):2-25.
[24]刘浩,孙铮.公允价值的目标论与契约研究导向——兼以上市公司首次确认辞退补偿为例[J]. 会计研究,2008(1):4-11.
[25]徐经长,曾雪云.公允价值计量与管理层薪酬契约[J].会计研究,2010(3):12-19.
[26]葛家澍. 正确认识财务报表的计量[J]. 会计研究,201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