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综合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
2013-04-12宋圭武教授
■ 宋圭武 教授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兰州 730070)
应变“经济人”假设前提为“社会生态人”假设前提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但经济实践的发展客观要求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前提是有问题的,而是要将追求社会利益及生态利益的最大化为基本价值前提。所以,经济实践发展客观要求经济学应将“经济人”假设变为“社会生态人”假设,也就是应将注重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最大化的个体作为分析问题的一切天然前提。问题是,在现实中,“经济人”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回避的。但理论的前提未必就是现实的前提。理论的前提是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理论的前提可以以客观现实为基础,但不一定就以某一社会现实为逻辑起点。理论前提的设定往往是以理论建构需要为基础的。在新的经济理论中,这种客观存在的“经济人”是被改造的对象,也是被约束的对象,而不是将其作为理论分析的天然逻辑前提。新的经济理论就是要改变以前以满足“经济人”需求为目标的经济学,变为以满足“社会生态人”目标需求的经济学。经济学只有将“社会生态人”作为逻辑分析前提,才有助于为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经济学理论指导体系。
应进一步拓展资源稀缺性的概念
稀缺性也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但传统经济学更多是注重了财富和资源的稀缺,而缺少了环境生态的稀缺性。环境生态在以往的经济学理论中,往往是作为一个非稀缺性的概念隐含在分析中的。所以,这种稀缺性的范畴是不符合新时代的经济要求的。经济发展客观要求应当将稀缺性拓展到一切领域,既包括财富资源领域,也要包括环境生态领域,包括空气、水资源等等。
关于人的收益范畴应包括物质收益与精神收益两个方面
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在特定偏好下一生总效用的最大化。一个人的效用是其精神收益、物质收益、精神支出、物质支出等变量的一个函数。这里,精神收益表示一个人来自如安静、孤独、社会评价、社会荣誉、道德、社会成就感、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收益。这种精神收益构成一个人效用函数的重要变量。物质收益表示一个人来自物质产品方面的收益。诸如衣服、食物、住房、汽车、货币等方面的增加,都有助于增加一个人的物质收益。物质收益也是效用函数的一个重要变量。一个人除了有物质和精神上的收益外,还实际存在着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出。物质上的支出与精神上的支出刚好表示与物质上的收益和精神上的收益相反的事实。这两种支出也是影响一个人效用函数的两个重要方面。
数学、心理学、宗教学应成为经济学研究三个重要的学科基础
数学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经济分析提供逻辑思维。二是提供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工具。但经济学毕竟不是数学。数学是抽象的,而经济学是具体的。经济学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复杂和多元的,而数学则对这种复杂和多元因素有一个抽象和取舍的过程。所以,仅仅依靠数学,经济学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就是有限的。另外,经济学数学化本质应当是经济学要更多和更好利用数学的思想和工具,而不是仅仅利用数学的形式。目前,在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个误区就是过度注重了数学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思想的应用。
经济学也是关于选择的学科,而选择就有一个心理过程,所以,经济学本质也离不开心理学。但经济学也不是心理学,二者具有不同的研究领域和对象。
经济学也离不开宗教研究。因为人们的选择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和信念指导下进行的,而价值观和信念的核心是宗教,所以,研究经济学,就必须要将宗教列为一个主要的影响变量。黑格尔(Hegel)指出:“宗教的形式怎样,国家及其组织的形式就怎样……时至近日罗马天主教的国家和耶稣教的国家在气质上和组织上仍是不同的。民族的气质是明确的和与众不同的,从一个国家的道德、政治组织、艺术、宗教和科学诸方面都能感受到民族气质的独特之处”(麦克斯·缪勒,2010)。宗教既影响国家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变革,也影响个人的投资和消费选择。所以,一项真正的经济学研究,应当既要考虑到理性的因素,也要考虑到非理性的因素;既要考虑世俗的变量,也要考虑神圣的变量。
要用国民幸福度的提高代替GDP的增加
所有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都应是人的幸福度的提高。经济学为幸福实现主要通过资源配置手段。不管怎样,所有学科的最终目的,都应是人类的幸福,否则,学科发展就是不科学的,也是异化的。
经济学要更加关注公平问题
从经济发展的长期实践看,效率和公平本质是统一的。没有公平,效率就是短期的和局部的;有了公平,效率就是长期的和全局的。所以,经济学研究,不仅要注重效率,而且更要注重公平问题的研究。另外,公平也是提高人的幸福度的根本途径。从经济学角度看,幸福就是效用的满足。这里导致幸福的效用满足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绝对效用的满足;一是相对效用的满足。公平是产生相对效用的基础。从人的本质看,人对相对效应的重视程度要高于绝对效应。所以,人对相对效用的满足会更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分配的公平性,比提高财富总量会更加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度。
经济学要实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这种情况在经济政策制定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影响经济行为的变量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如预期、心理等,所以,经济政策的制定就像是一场政府与民众的博弈。这里客观因素决定了经济学研究具有客观基础,从而也就为经济学的科学化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主观预期变量和心理因素以及经济政策制定的博弈性则决定了经济学尤其是经济政策的制定更像是一门艺术。
经济学理论既需要超越自由主义也需要超越凯恩斯主义
自由主义的不足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由主义对弱者不利。消除贫富差距,建设繁荣稳定社会,靠市场是靠不住的,这也是通过经济实践得到反复证明的。自由市场本质是具有达尔文倾向的,只承认强者,不承认弱者。自由市场只会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二是自由虽然可以导致知识的扩展,但未必能导致道德的扩展。哈耶克强调了自由对知识扩展的巨大意义,但没有认识到自由对道德建设的副作用。而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知识的扩展,也需要道德的扩展。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堕落而危险的社会。
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它是一种短期经济学,而不是一种长期经济学。凯恩斯说,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凯恩斯注重刺激需求的政策,其效应主要体现在短期的经济增长上,但从长期看,却是问题多多。不断刺激需求的政策,在长期内,必然导致信用的不断扩张和债务的不断积累,一旦信用和债务链条断裂,必然就会引发信用危机和债务危机,并由信用危机和债务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第二,凯恩斯主义政策主要立足于经济增长,而重心不在社会公平方面。第三,凯恩斯主义立足于“节俭的悖论”,而实际应有“浪费的悖论”。从局部和短期看,节俭固然可以减少需求,不利于刺激经济,但从长期和整体看,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节俭对一个人或家庭而言,只是导致一个人的支出出现在不同的时间段而已,而并不是不支出;节俭有利于家庭稳定;节俭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节俭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率。在居民普遍节俭的情况下,需求就是有限的,企业家投资就需要谨慎,不能盲目,这有利于选择最有效的投资项目。同时,由于储蓄充足,银行资金宽裕,就是有些企业投资失败,也容易得到银行再融资,旧的项目也容易得到改造和淘汰;节俭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节俭有利于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所以,凯恩斯的所谓的“节俭的悖论”,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局部逻辑推演。凯恩斯只看到了经济效果,而没有看到环境和社会的效果,只看到了短期效果,而没有看到长期效果,或是只看到了局部效果,而没有看到全局效果。所以,在现实中,我们应坚决提倡节俭。从长期和整体看,只有“浪费的悖论”,而没有“节俭的悖论”。第四,凯恩斯主义治理经济危机的措施只是治标,而并不治本。治理经济危机,凯恩斯理论主张扩大开支、刺激需求,但扩大开支、刺激需求更多是治标,而不是治本,财富均衡才是治本。第五,凯恩斯主义理论更多设定政治家是“道德人”,而实际的政治家更多是“经济人”。第六,凯恩斯主义并不能解决人的精神满足问题。第七,凯恩斯主义理论以需求为关键变量,而实际情况应是需求和供给都是重要变量。
经济学既要关注分工的优势也要关注自给自足经济的优势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经济学研究要多提倡各国建立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对于全球化和分工,不能盲目迷信,既要看到它的好处,也要看到它的不足。全球化和分工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但全球化和分工也增大了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各国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应对全球化和分工进程,应寻求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对于一些抗风险能力差的国家,应谨慎开放,尤其要谨慎开放金融领域。
经济学需要回归新重农主义
新重农主义发展思路的总体要求是要大力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尤其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抓好农业增产社会意义巨大。农产品供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另外,从微观和短期看,确实存在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矛盾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供给的增加,也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降,进而也导致了农民收入的下降。但从宏观和长期看,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实质是统一的,并不是矛盾的。如何让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有机统一起来,从长远和宏观看,关键是要抓好农产品流通环节建设。所以,国家和政府在抓好农业增产的同时,也要重点抓好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管理和规范。要坚决打击流通环节的垄断,要健全和完善流通领域内的合作组织。
经济学研究要更多关注社会事业的资源配置问题
要积极促进医疗、教育、体育等行业的发展。发展这些行业和领域,既符合社会发展的目的要求,也符合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发展医疗、教育、体育等行业,从需求角度看,这些行业本身可带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刺激经济增长;从供给角度看,这些行业也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质量,提高供给效率。另外,由于这些行业的需求相对比较稳定,波动较少,所以这些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减少经济危机。
经济学需要研究资源配置的多重均衡
经济学所研究的资源配置均衡应包括四大均衡:时间均衡、空间均衡、价值均衡、实体均衡。资源配置的时间均衡就是实现资源在不同时间段的合理流动,现金流和实物流应在时间区间内均衡平稳流动,而不应产生在一段时间是“小溪”在另一段时间是“洪水”的不稳定流动。资源配置的空间均衡就是实现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均衡发展。资源配置的价值均衡就是实现实体价值本身变化的平稳和协调,最主要的就是价格变化的平稳和协调。资源配置的实体均衡就是实现实体经济不同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实质就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均衡协调。
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