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研究
2013-04-12郑雅卓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广西柳州545006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北京004
■万 欢 郑雅卓(、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6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北京 004)
城市化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研究
■万 欢1郑雅卓2(1、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6 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142)
本文从城市化与流通产业的概念界定着手,阐述了城市化与流通产业各自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影响,从而提出加速城市化进程推进流通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城市化 流通产业 城市化政策
引言
龙永图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自于两个基本动力,工业化和城市化。可见城市化对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他许多学者也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化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而第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又加深了城市化进程。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四个基本层次,而流通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第一个层次,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研究中国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尤其是其中的流通产业的互动机制这一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城市化与流通业相关理论
(一)城市化概念界定及发展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的定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因此,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向非农村人口转化,且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镇地区的过程。城市化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变,人口职业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即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是城市化三大标志。
城市化的过程实质上是资源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下不断进行合理优化配置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闲置劳动人口在城市差别利益的诱导下,不断地涌入城市,从事工商业等二、三产业的劳动,久而久之便由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而城市由于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而需要不断地向周边的郊区进行地理扩张。在物质文化不断被城市化的同时,城市的精神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也不断地深入农村地区,农业文明不断地向城市文明转化。
2012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从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
(二)流通业概念界定及发展现状
流通产业,顾名思义,具有纽带与桥梁的作用,是连接社会生产与消费的重要节点,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环节。流通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流通产业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一切与贸易有关的融通关系的总和,具体而言,是指批发、零售、物流、餐饮、信息和金融等诸多行业。而狭义的流通产业则仅仅指批发、零售、餐饮和物流等四个产业。本文所探讨的流通产业是狭义的流通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但总的看,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化为流通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产业究其根本是在再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为第一、二产业而服务的,流通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典型代表,其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发展这一经济基础。由于城市化的加深,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并变成产业工人,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城市人口不断攀升。于是,生活和工作在城市里的人们便产生了衣食住行等各种服务需求,与之相适应的相关服务业,如零售、餐饮业也蓬勃发展。随着城市规模不断向外扩张,各种商品和服务在地理空间上的距离更远,交易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应运而生的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仓储业等流通产业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化的深入使得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三大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经济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产业。因此,可以说没有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也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流通产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化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基础。
(二)城市化的发展对流通产业发展的推动和摩擦
关于城市化与流通产业之间的关系,学术界诸多学者运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都予以了深入的研究,并证实了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晏维龙等就利用1960~2003年的中国城市化率和流通产业发展的年度数据,通过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对应的误差修正模型,证明了城市化水平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促使流通产业增长2.436个百分点。朱发仓等用1980~2004年的面板数据证明了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会使流通业增长1.11936个百分点;而且他的研究还表明城市化水平与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之间的正向关系会因地区的差异而存在不同的弹性,中部的城市化水平对流通业的弹性最高为1.18827,东部次之为1.10952,西部最小为0.19274。这些理论研究表明城市化的发展都能大大地促进和推动流通业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减少了流通产业发展的阻力,并促进其发展。因为城市化使地域经济的密度不断上升,生产、消费、服务、交换和信息等都更集中,无论是在地理空间上还是在经济空间上。这种距离的缩小和密度的集中,不仅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减少交易成本,而且可以导致单位流通成本下降。消费集中,于是商品流通的距离缩小;生产集中,所以产品的生产过程集中,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流转距离缩小;服务集中,服务提供的距离也会缩小;交换集中,因而市场交易的效率上升,交易成本降低;信息集中,于是信息搜寻成本下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各种经济摩擦就会减少。
所谓物极必反,当经济密度超出一定限度时,也会阻碍流通产业的发展,形成密度不经济。因为随着经济密度的提高,经济主体之间的摩擦也不断增多,由于密度过高而产生经济阻塞,反而使物流、信息流的速度和质量下降。因此,城市化的发展对流通产业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边际效应,在一定的城市化水平上边际递增,流通产业会随城市化的加深而不断迅速发展;但超出一定界限,城市化的边际效益就会递减,流通产业发展因而受阻。
(三)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导致流通产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
城市化发展水平是造成各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城市化水平较高,其地区的商品流通的规模也较大,基础设施更完善,流通配置密度与服务强度也更高,流通产业的技术水平与装备更高、经济贡献更大,因而也具有更长足的成长能力。
中国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政治历史文化等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东、中、西部的经济一直未能协调发展,城市化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在三个地区发展严重失衡。东部沿海地区由于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便利的交通,经济开发较早,城市分布稠密,大型、特大型城市大多位于此处,众多一线城市均位于东部,因而城市化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有些水路交通便利之处,城市发展也较为成熟,二、三线城市多分布于此,因此城市化水平次之。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由于地理气候水文等条件恶劣,人口密度较小,城市仅零星分布于各交通要道处,三线城市居多,城市化水平最低。尽管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中西部大量的政策倾斜和优惠,但其发展局面仍然未能改变,东中西部的差距仍在拉大。
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流通产业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相应的差异。2011年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排行榜的前十强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武汉、天津、青岛、南京、杭州和厦门。除了武汉属于中部地区外,其他城市均位于东部经济区,由此可见,城市化水平高的东部地区,其流通产业的发展实力也最强,中国因城市化发展不平衡,流通产业的发展也存在地区差异。
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全面推进城市化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化对流通产业的带动作用
推进城市化建设,应该实行“流通先导”的战略,即用流通产业的先行发展机制,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因为流通产业是为第一、第二产业的再生产而服务的,流通产业的发展能为社会再生产和再分配提供良好的运作平台和运行先导。而对于流通产业的建设与投资,如加大对道路、交通灯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本身也是在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全面推进城市化建设,也能够为流通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因为城市化为流通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在“高度城市化”这一良好的基石上,流通产业才能大显神通,发挥其所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服务。
(二)城市群的建设应坚持“流通主导”的原则,促进流通网络的建设
流通网络的形成有赖于各个城市之间的良性对接,对于地理区位上接近的城市圈或城市群,应该在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时,就应该明确“流通主导”的原则,这样才能完善城际间、省际间的流通网络。按照“流通主导”的原则规划城市圈,就是要根据各地在区域市场中的区位因素来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以商品在该地区的流通和流向布局为主导,整体统筹,加快推进区域大流通、大市场的建设。此外,在流通主导的思想指导下,各流通管理部门还要大力消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行为,严禁阻碍、限制外地商品、服务和经营者进入本地市场,严厉查处经营者通过垄断协议等方式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以便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市场效率。
(三)协调区域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大流通网络的建设
鉴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流通产业发展失衡的现状,我们应该协调区域城市经济的发展,以便促进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网络和流通网络的建设,从而真正地做到全国一盘棋,由流通产业贯通和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为此,要继续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切实地进行中西部城市化建设,加强区域配送、城际配送、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可以依托交通枢纽、生产基地、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构建全国骨干流通网络,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商贸中心、专业市场以及全国性和区域性配送中心,构建流通网络节点。有序地推进贸易中心城市和商业街的建设,鼓励流通网络向农村延伸,增加农村商业网点,并拓展网点功能。
结论
城市的产生源于商品的交换,“市”乃交换之意。商品流通与交换的规模的扩大而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因而流通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化的进程,二者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本文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中国目前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城市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进而为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这一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流通产业要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就必须从城市化这一着力点着手,拓展发展环境和平台,运用城市化的成果,提高竞争力。
1.晏维龙,韩耀.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J].管理世界,2002.12
2.杜沁军.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5.5
3.晏维龙.中国城市化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6.3
4.晏维龙,韩耀,杨益民.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4.2
5.朱发仓,苏为华.城市化水平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的Panel Data证据—兼与晏维龙教授商榷[J].财贸经济,2007.2
F71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