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视角下竞技武术散打争论的再认识
2013-04-12孙向豪李贺林
孙向豪,李贺林
竞技武术散打体系的构建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这种由传统武术提取而来融合西方文化因子的新的武术技击体系形式,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与传统武术技击体系几乎完全不同,由此,引来了竞技武术散打文化归属的争论。持批判态度的观点认为,竞技武术散打已经没有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是西方竞技格斗项目的简单照搬与模仿,是“三拳、三腿、三摔”、“拳击加腿加摔”的简单重组,体现不出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是与中华武术没有太大关系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中所固有的格斗对抗方法的挖掘,从“相搏”、“手搏”、“卞”、“白打”到“散手”再到“散打”,是传统步步演变的结果,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持赞同态度的观点认为,体育属性是散打运动得以发展的基础[2],竞技武术散打是时代的产物,是武术在当今时代与时俱进的征象,是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现代竞技体育的借鉴相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是武术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结果,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去争论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归属问题,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发展,并努力挖掘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以填补武术文化在转向工业文明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缺失。
可以肯定,不管持什么态度,目的是为了使竞技武术散打更好地发展,百家争鸣更加促使了竞技武术散打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现代文化,从它的普及程度、文化内涵、时代性等各方面来考察,它都不失为当代中国的一种优秀文化。我们应该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二元对峙模式[3],现代正是传统发展的演变和结果,是传统文化自我更新及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果。正如洪浩教授指出的“竞技武术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武术现代化的产物,是当代人创造的一个新名词[4]。”同样,我们应当跳出传统武术击技与竞技武术散打的二元对立,它是传统武术击技在现代社会的一种自我更新,或者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在本文中,笔者以文化融合为视角尝试着解读竞技武术散打相关争论的原因和出发点,以揭示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归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作理论支撑,用于更好地宣传和弘扬武术文化。
1 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视角下的竞技武术散打
文化融合是指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5]。指某几种具体的文化形态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文化形态[6]。这几种具体的文化形态通过自觉或强制的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传播、冲突、对话、筛选、移植、整合等过程,原来的文化体系经过这个过程而相互影响、调整和适应,逐渐地改变原有文化的结构和个性,使原来互不相同的文化形态相互接近,最后在这种相互适应的调整中逐渐地走向统一。在这个过程中第三种文化体系逐渐产生,形成新的文化形态,而原来的文化形态可能随之而消失,或者以其顽强的文化生命力按照原来的方向发展。中国文化即是一种融合型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在秦朝大一统帝国的形成中逐渐地使各种文化开始走向统一,经过汉朝政权的强化最终确立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道家和中国化了的佛家为主体共同构成了融合型的中国文化。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曾经多次遭受其他民族的入侵,但最终入住中原的其他民族逐渐地融入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之中。
19 世纪中叶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敲击下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农业文明输给了新近兴起的海洋文明。在两种文明的迎头相遇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了直接的接触和冲突,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融合、创新和发展。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和其他文化一样,它伴随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且和中华文化中的其他文化相交互融,共同构成了当今繁荣的武术文化体系。主流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必然导致附属文化作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武术文化在这种冲突与交融中也产生了自己的新的武术文化体系——竞技武术,主要包括竞技武术套路、散打和推手等内容。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标志是清末民初废除武举(1901)建立现代新式学校及马良的《中华新武术》等,竞技武术散打的雏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在1928年第一次国术国考项目中就包括徒手的拳脚门(散打)、摔角门[7]341,1933年第二次国术国考中预试有了评分细则,对抗比试有了统一的护具[7]344。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竞技武术散打几经挫折,先是战乱年代的支离破碎,接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唯套路方向发展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等,最终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才开始了它的蓬勃发展。经过了近百年、尤其近三十几年的不断调试,竞技武术散打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成为了一种新的武术形式。
2 竞技武术散打争论的再认识
2.1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与肯定
竞技武术是异质的西方体育文化与东方传统武术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新武术”,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它,能发现不同的文化特质,由此,也出现了对竞技武术的褒扬与批驳[4]。
2.1.1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由来已久,最多是“散打四不像”、“三拳三腿三摔”、“拳击加腿加摔”等,程大力等认为,散手擂台上的徒手,无例外地采用的都是“站起来”的姿势,然而这种站起来打的“武术”,哪里还有一点武术的影子。连弓、马、仆、虚都没有,散手算什么中国武术[8]。现今所谓散手,实际上抄袭临摹自国外的自由搏击,而散手王争霸赛不分体重级别总决赛,是生硬混合两种竞技文化截然不同的原则。所谓散手,拳法百分之百是西洋拳击的;腿法大半是泰拳的;摔法虽然被某些人自诩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但它实际上与中国跤毫无关系,而只是从西洋自由式、古典式摔跤学来的几招[9]。散打很难体现出中国武术打的巧妙与深奥,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精、气、神、劲等武术神韵,也必然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10]。
2.1.2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肯定
在一些学者对竞技武术散打进行尖锐批判的同时,更多的学者对其持肯定的态度。武术散打,作为实战的一种代表性比赛形式,采用了传统的擂台比赛模式、技击内容和战术理念,在新的比赛规则下,形成了独具民族传统特色的现代竞技体育表现形式。近几年,中国散打正以崭新的面貌和强大的生命力傲立于世界搏击之林[11]。现代散打作为竞技武术的一个方面终于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破土而出,并形成强劲的发展态势[12]。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已经普遍开展并被运用于体育竞技比赛的现代武术散打技法,本身也是现代社会对于过去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击技的固有价值进行开发与利用的产物,是过去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击技在当代社会的一种新的但绝不是唯一的存在形式[13]。从散打近3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散打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发展规律总是与其独特的、相适应的竞赛体系及理论体系密不可分的[14]。散打已成为全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怀比赛项目。散打作为竞技武术的分支,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一系列的中国功夫与国外搏击项目的对抗中,它展示了中国武术的独特风格与技击内涵,这是传统武术技击所不能替代的。
2.1.3 对竞技武术散打批判与肯定的诠释
以上的批判与肯定有其合理性所在,也存有一定程度的偏激。竞技武术散打在短短地几十年内取得了骄人成绩是可以肯定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竞技武术散打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也不可以说竞技武术散打完全是由传统武术的继承而来;竞技武术散打虽然存在着技法单一、文化内涵缺失、和传统差别太远、雷同于西方的竞技格斗等问题,但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对原本做出新的理解、新的解释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地远离原本地过程,又是传统本身形成的过程,是传统本身不断更新、不断充实、不断开放的过程[15]。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一般来说,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解释[16]。不论我们对传统武术散打作出新的理解、新的解释,还是借鉴其他竞技体育文化,都是一种自我的不同于前者的另类解读,既偏离了原来的传统,也对异域文明以自我的视角进行了解释,通过相互之间的接触、冲突、筛选、移植进而融合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新的文化和传统。我们应该对竞技武术散打技战术、训练、道德等的生命力与发展方式给予必须的关注,使其能够真正的展现传统武术技击形态。
2.2 竞技武术散打的继承与借鉴
2.2.1 竞技武术散打的继承
传统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彻底地消灭传统或完整地改变传统[13]。文化的传统意味着文化的过去,文化的现在与未来,却又必然是对过去之文化传统的延续[13]。竞技武术散打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虽然在近30 余年的发展中融入了竞技体育的成份,但竞技体育的成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整地改变传统;竞技武术散打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竞技武术散打的现在与未来,也必然是对过去之武术文化传统的延续。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种延续是在主观选择下的延续,因为,历史及其事件的解释本来就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单纯回味,而始终同时体现着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思考[17]。时代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观念的转化等使得我们只能以现代的观点去继承过去的传统。
2.2.2 竞技武术散打的借鉴
竞技武术散打对竞技体育文化的借鉴表现在物器、制度、精神等各个层面,并且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下的运用,始终体现了与原传文化的不同性,与中国文化接合的特殊性。因为“一般说来,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切割,然后又决定他将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16]。”竞技武术散打的产生是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传统武术为了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为了适应现代竞技体育的大环境所改创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它产生的条件之一是竞技体育。所以,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技术体系的建构、价值取向的追求等是建立在竞技体育基础之上的,以竞技体育为蓝本对传统武术技击进行一系列的技、战术体系及道德改造。无论是器械、服饰、场地等物器方面,还是规则、训练、理论等的制度层面,及更快、更高、更强等的精神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西方体育文化特征。
3 竞技武术散打——新的武术形式或竞技体育形式
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击技的继承和竞技体育的借鉴相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是传统武术击技和现代竞技体育两种文化形态之间通过自觉或强制的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传播、接触、冲突、移植等过程,逐渐地改变了传统武术击技和现代竞技体育的结构和个性,使原来不相同的文化因子相互接近,最后在相互适应的调整中走向了统一,产生了第三种文化形态——竞技武术散打,而传统武术击技和现代竞技体育以其顽强的文化生命力仍然按原来的方向发展。
毫无疑问,我们说竞技武术散打属于武术的一部分,或者说竞技武术散打属于竞技体育的一部分都不会有什么错误。但是,无论如何竞技武术散打对传统武术的继承都不会是全面的,只是将其中的适合于竞技体育的那部分内容提炼了出来;同理,竞技武术散打对竞技体育的借鉴也决对不是全面的,而只是将其中的适合于武术的那部分内容用在了“竞技武术散打”继承传统武术的那部分内容上。这样竞技武术散打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传统武术技击和现代竞技体育。正是因为竞技武术散打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当我们再把包含两个方面内容的竞技武术散打与传统武术击技进行对比时,它已经有别于当初对传统武术继承的那一部分内容了,反之亦然。这样竞技武术散打就成了一种融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体育的部分内容在内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或新的竞技体育形式。
回到竞技武术散打文化归属的争论上来,竞技武术散打不能全面的展现传统武术击技的精髓,“三拳三腿三摔”、“拳击加腿加摔”等,原因在于它只是一种新的武术形式,它代表的并不是全部的武术击技内容,它展现的只是传统武术击技中部分符合竞技体育的精髓部分,这种批判源于忽略了它还要从属的竞技体育属性。同理一味的坚守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中所固有的格斗对抗方法的挖掘与整理,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竞技格斗对抗形式,是完全由传统招法提取而来的竞技武术散打。盲目的保守中国古已有之,这种观点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古已有之的擂台对抗、切磋交流,只是武术竞技形式的一种,并不能等同于现代化了的竞技武术散打。这种传统性的坚守源于忽略了竞技武术散打中西方的一些现代性的组成因子。
4 竞技武术散打形成的思考
竞技武术散打的形成,其实是传统武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复兴问题,是武术人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自觉反思,是传统武术文化在当今社会怎样积极地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用以补充和充实到现代世界竞技格斗体系当中去。传统武术文化的复兴问题要求武术人在精神层面保有一坚持。正如徐复观先生指出的“真有文化自觉的人,他的精神状态应当是‘古今同在’的;并且由古今同在的程度,来决定他的精神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复兴中国文化,在精神上,必然是复古的,同时也必然是开新的;复古与开新从精神上说乃是同时存在[18]。”竞技武术散打在最近30 余年的发展中,取得的成绩是可以肯定的,但是理论建设明显滞后,关于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建设与研究匮乏,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我们在精神层面上缺乏“古今同在”的精神状态,或者精神层面的“开新”大于“复古”。在整个国际社会争创文化软实力的今天,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武术技击体系的多元重构
在众多以跆拳道、拳击、泰拳等作为范式来研究竞技武术散打的推广、技术、文化等问题时,我们可否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文化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需要也是多元的,跆拳道、拳击、泰拳只所以能够在中国迅速发展,和人们的多元需要是有联系的,和中国武术击技文化的多元建构不足是有关系的。在多元文化共存、多元价值取向的今天,竞技武术散打只是武术技击竞技的一种方式,只是武术击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也不可能适合爱好者一生去习练。武术击技文化的多元重构已经迫在眉睫,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成功即是一种昭示。反思竞技武术散打、跆拳道、泰拳、拳击等所有的竞技格斗项目,它们只是不同规则下的动作组合,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的技战术、制度和精神等方面的重新建构,是用拳、腿、摔、拿,器械、徒手等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的重新编排、整理和融合下所产生的一种有别于其他特征的新体系。
4.2 增强竞技类武术项目的文化表现力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还源于它的主体话语权及文化表现力的缺失。技术体系、训练方法等只是竞技武术散打文化表现力的某些部分,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过多的追随传统而拒绝现代科学体系,况且现代科学体系也不仅仅是西方的独创,同样存在着中国的一些组成因子。关键是除了这些方面外的文化表现力的不足。竞技武术散打在比赛中支撑选手在赛场上拼搏的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兼爱、礼仪、武德等等,这些能够表现中国人精神、代表中国人性格的种种文化现象却没有通过竞技类武术项目的舞台进行宣传和表达。研究者认为这些文化的展现远远大于主体文化的宣传力,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将这种内在的精神通过各种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观看比赛向受众传播种种能够代表中国人精神、文化及价值的诸现象。
5 结语
5.1 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击技的继承和竞技体育的借鉴相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对竞技武术散打文化归属的相关争论,源于批判者没有看到竞技武术散打代表的并不是全部的武术击技内容,它展现的只是传统武术击技中符合竞技体育的精髓部分,这种批判源于忽略了竞技武术散打还要从属于竞技体育的属性;一味的坚守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文化中所固有的格斗对抗方法的挖掘,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竞技格斗对抗形式。这种盲目坚守传统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它忽略了竞技武术散打中西方的一些现代性的组成因子。
5.2 在整个国际社会争创文化软实力的今天,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在多元文化共存、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里,竞技武术散打只是武术击技竞技的一种方式,只是武术击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新的武术击技类项目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对竞技武术散打的争论启示我们传统体育的复兴与建设,要增加其附属文化的建设、增强文化表现力,彰显民族精神。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叶伟,主编.散打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郭齐勇.现当代新儒学[OL].http://video1.ssreader.com/playvideo.asp?id=7589.
[4]洪浩.竞技武术发展理论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5]韩玉敏,郝秀芬,等主编.新编社会学辞典[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333.
[6]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融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91.
[7]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8]程大力,黄静.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索——竞技套路是保存与发展中国武术的重要形式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
[9]胡儿.作为自由搏击的散手是武术吗[J].体育文化导刊,2003(2).
[10]王柏利,王岗.守卫中国武术发展的技术底线:打练统一[J].体育文化导刊,2008(4).
[11]王杰.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
[12]朱永光.继承传统武术技法,构建“打练结合”的散打实践体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
[13]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0.
[14]黄强,潘晓波.我国散打运动发展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
[15]张世英.新哲学演讲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5.
[16]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7]王晓朝,杨熙楠.主编.沟通中西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5.
[18]徐复观.徐复观文录(二)[M].台湾:环宇出版社,1971:162.
[19]孙向豪.试析现代竞技武术散打在武术中的定位[D].开封:河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