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创建与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013-04-12于文谦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实力乒乓球运动员

于文谦,荆 雯

2010年9月,斥资1.3 亿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国家体育总局共建,由国家体育总局发展中心和上海体育学院承办的中国乒乓球学院落成于国际大都市——上海。中国乒乓球学院作为我国乒乓球运动项目专业化的一个平台,是我国软实力传播的新生代,也是我国积极挖掘体育项目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举措。贵为“国球”的乒乓球运动,从为中美外交破冰铺路,到包揽世界金牌提振民族士气,再到为体育体制探路,直至传播中国软实力,它在中国承担的社会使命正不断扩大。“国字号”体育运动项目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不仅承载着我国“体教结合”正规化的梦想,也承担着提升我国体育项目软实力、宣扬乒乓文化与中国文化的重任。本文主要以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创建理念、办学定位等方面为出发点,探究中国乒乓球学院的文化传播使命,明晰其所承担的体育文化软实力职责。通过论述指出中国乒乓球学院应作为我国树立体育大国的形象标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式理念传播的平台、通过地缘文化重塑与发展乒乓文化的动力、唤醒国人乒乓“类意识”的手段、退役运动员保障的基站。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发展虽然刚刚起步,其发展将成为乒乓球运动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均衡发展的一个动力,也将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以及乒乓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平台。

1 从软实力到乒乓球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是维系软实力的灵魂。缺少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缺少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缺少文化包容的软实力是狭隘的,缺少文化创新的软实力则必然会走向僵化和萎缩[1]。每每当提及“软实力”之时,惯以“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来代替“软实力”,认为文化领域的人文魅力是“软实力”的灵魂。事实上,1990年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弗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首次提出的“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他将国家的软实力归因于三种主要资源:其一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的文化;其二是能真正实践的政治价值观;其三是能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2]。由此可见,“软实力”的真正内涵不仅仅包括文化,还有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下位概念,是“文化力”与“软实力”的叠加。对于文化领域来说,文化软实力包括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部分内涵,而对于体育领域来说,体育文化属文化的下位概念,体育文化软实力是体育文化力与体育软实力的叠加。乒乓球运动是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而乒乓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影响力,具体的可以被称为乒乓文化软实力,隶属于体育文化软实力。因此,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乒乓文化软实力应该隶属于四个层级,是相互交融而又层层递进的关系。

体育文化软实力是在一定的体育硬实力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文化的形式在较长时期内对国内外公众产生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其核心是体育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选择力和排斥力。而乒乓球文化软实力则是以乒乓球运动为基础而产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选择力和排斥力,它体现在乒乓理念的定位、国球文化的传统、国球形象、国球声誉与品牌以及教练员、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能力上,最终表现为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对观众的吸引力以及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以及乒乓球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建立则是我国开始着手于乒乓文化软实力建设,从软实力方面去完善乒乓球运动的重要举措。

2 中国乒乓球学院与体育文化软实力

中国乒乓球学院是世界上唯一一所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等学府,坐落于国际大都市上海,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由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和上海体院承办,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实现理事会下的院长负责制,名誉理事长由国家体育总局分管领导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理事长由国家乒羽中心主任担任,执行理事长为上海体院院长,乒坛前辈、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为学院名誉院长。其办学定位于建设集“教学、训练、研发、培训、赛事与对外交流”于一体、包含所有办学层次、坚持学历教育与日常培训相结合的世界一流特色学院,履行“高等教育教学、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国内国际培训、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五大职能,着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卓越才能、创新精神的乒乓界精英,逐步实现“三大目标”——成为国内外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乒乓球运动管理人员的培养基地,成为传播“国球”文化的教育基地和文化交流基地,成为我国“体教结合”的示范基地。[3]

中国乒乓球学院将理论、研究、竞技、文化集合于一身,担负着推广乒乓球、传播中国文化、开创中国乒乓球历史的使命。要让中国乒乓球学院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和乒乓文化的重任,重视人文素养教育以及文化传播是其发展的首要任务,淡化项目的竞技色彩、强调项目以人为本的普适性是其全球化发展在实际操作层面应当注意的问题。而针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来说,无论是称霸世界体坛的体育项目还是民族性质很强的体育项目终究是要为人服务的。稳、准、狠、快速、旋转等乒乓球理念适用于竞技体育领域,而对于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适性的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来说,以人为本、团结合作、沉着稳重、博弈思考等人文素养的体现更为重要。乒乓球运动项目软实力的提高,会使中国的“包揽”、“金牌”、“夺冠”等竞技豪词的光芒不再如此之刺眼,也将是“文化”、“人文”、“普适”最终成为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真谛。正如胡小明教授所说的“以拥有多少金牌来衡量运动项目的发展与否,是弱国心态”,作为乒乓球大国的中国,乒乓球运动项目的普及、均衡发展,乒乓球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才是真正的和谐之音。

3 中国乒乓球学院与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乒乓球学院的成立与发展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从而将乒乓球文化的构建提升为乒乓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它也将在外交层面作为我国大国形象的标杆,在政策层面为退役运动员提供保障的基站,在文化层面则将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乒乓文化重塑的契机、地缘文化发展的动力、乒乓“类意识”泛化的手段。

3.1 体育大国形象的标杆

“大国”之谓“大”,并不在于国土面积,而在于经济实力、国际形象以及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体育大国”之谓“大”,也不在于金牌第一,而在于体育发展、国民体质以及在体育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经济上,我国的GDP 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正在步步向大国目标迈进。体育上,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完成了“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的愿望,大国形象赫然崛起。虽然总书记在2008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会上提出“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总体要求,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距离体育强国的定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下要做的是首先将体育大国的形象巩固好,无愧于“体育大国”之“大”。中国乒乓球学院在国内实践国外推广的过程,必将成为我国树立体育大国形象的一个标杆,为我国巩固好体育大国之形象做出重要贡献。中国乒乓球学院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所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等学府,它的设立包含着我国体育界以及乒乓人士的国球情怀,更展现了我国主动承担起乒乓球运动推广责任的大国形象。乒乓球之于我国犹如跆拳道之于韩国、相扑之于日本、橄榄球之于美国、足球之于巴西,属于传统优势项目,乒乓球运动曾经为我国脱掉“东亚病夫”帽子、振兴民族自豪感起到了重要作用,“乒乓外交”曾为中美建交铺路、为中日友谊搭桥。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可谓登峰造极,已经到了开始为包揽所有金牌而苦恼,为没有对手而担心的地步。国际奥委会也一再改制,都是通过限制中国队而试图达到乒乓球运动的均衡发展目的。限制中国等于限制乒乓球运动优势国家发展乒乓球运动,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与此同时,我国在服从国际奥委会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尝试通过“乒乓球国际推广计划”以及建立乒乓球学院来从根本上实现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通过系统的、正规的途径将最优秀的教练员、科研人员组织起来,在高等教育的旗帜下,科学挖掘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核心力量与核心精神,让源于欧洲的乒乓球运动在中华文化的陶冶下成为世界人民的运动。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建立与推广,将是我国体育大国形象的一个标杆,是我国树立与巩固大国形象的重要途径。

3.2 退役运动员保障的基站

竞技体育的循环发展犹如生命有机体一样,要保持一种“生态平衡”,同样需要有新陈代谢的过程。一部分运动员退役,一批后备人才作为补充,维持竞技体育“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这一平衡过程包括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运动员的训练与竞赛、运动员退役三部分。竞技运动员的运动生命周期是极为短暂的,当竞技状态达到高峰之后,必然迎来退役和再就业过程。而在举国体制下的中国竞技体育夺金夺标的途径是建立在牺牲大多数、成就极少数、舍弃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单一的竞技成绩的基础上的。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优秀,却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文化教育,一旦失去了竞技能力而无所适从,成为了竞技体育的牺牲品。退役运动员,尤其是重竞技的退役运动员就业难,已经成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一个症结。辽宁省前亚运会男子举重冠军才力、女子柔道奥运冠军高凤莲、全国女子举重冠军邹春兰等,都曾经有过辉煌的竞技体育成绩,而因为没有生存技能,在脱离了竞技体育的庇佑下,成了文化知识的侏儒无法立足于社会。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说:“由于体育运动有助于将身体置于为心智服务的位置,它在任何文明需求中都值得具有一席之地。”而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建立和推广,将有效地解决运动员文化知识学习不系统的缺憾,在传授乒乓球技能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让其享受到“举国体制”集约化优势的助力和“体教结合”的双重保障。同时中国乒乓球学院也将给其他乒乓球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一个就业的平台,使素质较高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延长他们的运动生命周期。“体教结合”的中国乒乓球学院不仅仅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当中渗透进去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且能够通过提高运动员本身的文化素质,能使其拥有在退役之后有立足于社会的本领,也为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提供了平台,故而是退役运动员保障的基站。中国乒乓球学院通过系统的文化业务课学习,将基本文化素质以及基本职业技能与竞技运动成绩相结合,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

3.3 地缘文化认同重塑与发展的动力

地缘文化认同是具有文化亲缘关系并具有地理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相互信任。例如,“欧洲一体化是建立在欧洲主义基础上的,欧洲主义设想的建立则基于意识形态上‘我们欧洲人’这种自主性的共同体”[4]。随着亚洲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东南亚国家的领导人哈蒂尔和李光耀提出的“亚洲价值观”曾引起全球的关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陈峰君教授认为,“所谓亚洲价值观一般被归纳为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神、义利兼顾的行为准则、克勤克俭的生活信条,其核心是整体主义的儒家价值观”。“亚洲价值观”是儒家文化吸收了现代化因子的基础上形成的。从东亚文化认同的来源看,主要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亲缘性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包括注重集体主义的伦理、天下大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各族文化和谐发展的传统儒家思想。[5]因此这种深厚的文化亲缘性为推动乒乓球运动领域建立“中国核心、东亚轴心、亚洲重心”的地缘文化认同提供了前提。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乒乓球运动虽然在亚洲开展得最为火热,但是谈到乒乓文化的时候,人们仍然习惯于将乒乓文化归结于欧洲文明,从欧洲文化的角度去解析乒乓文化。既然乒乓球运动发展的重心已经转移至亚洲,那么深受亚洲文化影响的乒乓球文化也应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中国乒乓球学院应正确利用东亚文化的亲缘性,以及亚洲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树立“中国核心、东亚轴心、亚洲重心”的地缘文化认同,让地缘乒乓文化以亚洲为基地形成一股强烈的思想风暴,通过中国乒乓球学院传播亚洲地缘乒乓文化,深化乒乓文化的内涵,让亚洲的乒乓文化虽然不致于取替欧洲价值观为核心的乒乓文化,至少也要与其平行,让欧洲乒乓文化乃至世界乒乓文化与亚洲乒乓文化共荣辱,在整合与创新中推进世界乒乓文化的发展进程,从而达到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最终目的。

3.4 乒乓“类意识”泛化的手段

体育的“种意识”通过体育手段实现“强兵强种”,而体育“类意识”则是将体育上升到“培养世界公民”的高度。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演变的轨迹是:从近代“求生强种”的民族意识,向建国后“为国争光”的国家意志演变,未来将回归体育的本质属性的“类意识”上。1953年我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四年正处于政治主导型社会,国人期盼着“救亡图存”,希望通过体育“强兵”、“强种”、“强国”,乒乓文化具有的强烈民族复兴性质的“种意识”,“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都停留在“强国、强兵、强种”的“种意识”上。而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主导型社会,乒乓球运动突出“为国争光”,“你不要这一球祖国还要这一球”的警句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种意识”。可以肯定,在政治主导型和经济主导型的社会,乒乓球突出为政治服务、强化国家意志是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欲建立“体育大国”,树立乒乓球责任大国形象,促进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必然要将乒乓“种意识”向乒乓“类意识”转变,将乒乓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大义相结合,体现其“公平竞赛,教育青年,促进和平”的宗旨[6]。因此,当下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建立与推广正可以从体制与结构上实现泛化乒乓“类意识”的功能。抛开民族主义与国球情节,积极输出优秀的乒乓球理念、出色乒乓球运动员与教练员以及管理人员、一流的乒乓技术,积极培养其他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宁为他人做嫁衣,这就是将“种意识”置之度外,将“类意识”集结我胸的表现。体育无国界,体育文化更是世界文化的产物,是属于全人类的。当我们积极输出乒乓球技术以及理念的同时,通过中国乒乓球学院对中国文化和乒乓球文化的促进、通过增强乒乓文化软实力而构建为中国培育体质健康的世界公民奠基、为乒乓球运动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基、为树立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奠基的理念。

3.5 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

中国乒乓球学院的“三大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乒乓球运动管理人员的培养基地,成为传播“国球”文化的教育基地和文化交流基地,成为我国“体教结合”的示范基地。在三大目标当中,无论是人才培养基地、文化教育与交流基地还是体教结合示范基地都将渗透着中国文化于其中,如孔子学院一样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西方社会之所以有国家敌视中国,大多数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或误读中国或听信恶意谣传。传播中国文化,宣传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应该是走学院式发展道路的教育机构的职责。之所谓“文化”,究其根本是以“文”去“化”人或事物,使被“化”之物达到“文”的状态。欲达“文”“化”之状态必先经过“文”“育”的过程,由“文”“育”到“文”“化”。针对于国内而言,中国乒乓球学院是世界上唯一一所以乒乓球运动为专业的高等学府,既然称之为高等学府,那么中国乒乓球学院应一改往日乒乓球运动学校的风格,以高等学府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争取运动项目的均衡发展,我们追求乒乓球运动的普适性,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乒乓球运动的根本是人,是一种依赖于人的发展的一个项目。要“文”“化”乒乓球运动,必先“文”“化”其运动的执行者,在对运动员进行运动技术战术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于运动员人文素质的系统培养,将“体教结合”落实到教学与训练当中,让“体教结合”不再成为一句代表形式主义的空话。只有真正实现以“文”“育”体和以“文”“化”人,才能有效提升中国乒乓球学院的整体人文素养,让人文素养之花开在中国乒乓球学院这块高等学府的圣地之上,让人文素养的香气弥漫于整个学院,浸润学院的每一个管理者、执行者的心灵。文化可以让竞技体育不再是一种赌博,不再是唯一胜利者的舞台,更多的竞技场上的失败者依然有机会成为生活的强者。针对于国外而言,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化,通过中国乒乓球学院向世界各地传播乒乓球运动技术、乒乓球文化,让乒乓球运动能够成为一项为世界人民所爱的体育运动。在海外建立中国乒乓球运动学校,则更要求其浓厚的人文氛围,把中国文化融入其中,让国外选手在接受良好的乒乓球运动技术学习的时候,能够接受并了解中国的文化,让文明古国的文化真正发挥“文”“化”的作用,以“文”“育”体和以“文”“化”人。中国乒乓球学院理应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以及乒乓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平台。

4 结束语

让世界了解中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多种途径,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国家形象的塑造通过文化的传播方式得以实现。文化传播的独特作用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外交等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化维度的“力”的作用正在丰富新世纪中国形象的内涵[7]。我国文化部长孙家正曾把文化比作“水”,文化因其特质似水,柔而有力,因此能渗透人心,文化的交流是人类心灵的交流,是情感的沟通,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其他交流不能替代的作用。由软实力而衍生的文化软实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乒乓文化软实力之间是既相互交融而又层层递进的关系,其中任何层级的软实力都是具有影响力作用的。虽然中国目前的文化传播仍处于“文化逆差”状态,但是诸如中国乒乓球学院这样的走学院式发展道路的组织机构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基站。发展壮大具体体育运动项目的软实力,将助力我国体育软式力的提升,也将成为我国软实力建设的又一举措,中国乒乓球学院肩负着重要软实力传播使命。

[1]张国祚.2010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

[2]Joseph,Nye.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es[M].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3]中国乒乓球学院[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536033.htm.2010-12-12.

[4]白石隆.秩序形成的关键是“日本化”还是“中国化”[M].日本,2003.

[5]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81.

[6]宋继新.文化兴体——建设体育强国的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2-3.

[7]陈强,郑贵兰.从“中国年”到“孔子学院”——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柔性塑造[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73.

猜你喜欢

实力乒乓球运动员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乒乓球悬浮术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跳舞的乒乓球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靠拢的乒乓球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