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计*
—— 一种超越人性的造物理念
2013-04-12占炜ZHANWei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430070Wuhan华侨大学福建厦门360HuaqiaoUniversity360XiamenFujian
占炜ZHAN Wei.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华侨大学 ,福建厦门360(Huaqiao University,360 Xiamen,Fujian)
生态设计*
—— 一种超越人性的造物理念
占炜1,2ZHAN Wei
1.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2.华侨大学 ,福建厦门361021(Huaqiao University,361021 Xiamen,Fujian)
针对当前学术界和设计界议论较多的生态设计,从“人造物”的异化及时代背景的角度讨论了生态设计的成因;利用“熵”及“自然资本”的概念阐述了生态设计的理念和评价准则,列举了“再生”、“群体意识”、“服务设计”和“能源技术”等生态设计实践应用的方法,进而依据马斯洛的“后人本主义”及“后物质价值观”的概念研究了生态设计将会成为一种超越人性的造物观念。
生态设计;熵;自然资本;人性
一、 生态设计的成因
1.时代背景
“生态”是近些年来世界流行的词语。最近几年失常频繁的自然灾害(暴雪冰冻、强热带风暴、旱灾等)已经表明由于人类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使得地球“变暖”,同时,也带给人类巨大的灾难和伤痛。面对这一问题,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想尽力挽回这一糟糕的局面。而“设计”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游离、漂浮的概念,往往受不同时代、地域文化与时尚认知的影响而有不同的内涵,在生态环境恶化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事实下,“设计”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开始竭力地倡导和呐喊,并积极付诸实践,力求共鸣,“生态”设计自然而然成为了现时代的又一“流行”。其实,针对环境生态的设计理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巴巴耐克的《为真实世界的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中就已提出,随之而来的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生态设计以及“低碳设计”等都可溯源于它,现在对它的重视再一次证明了设计需要“时代”的烘焙。
2.“从摇篮到摇篮”的理性再到“从摇篮到坟墓”的罪恶
自然漫长的地质变迁和生物种类的优胜劣汰都好像是为“上帝造人”而作的铺垫和准备,其发展、变迁蕴含了自身的理性:整个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它是封闭的,又是可以自足的。这个有机系统是处于循环状态的。
相比于理性的自然,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人造物的世界却不存在着这样的理性。从瓦特的蒸汽机到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自由竞争思想(又称放纵主义),人类不仅在手段上促成了高效率的生产模式而且也使造物的逻辑集中在“资本”的扩张上。伴随着资本增值的便是生产-消费-再生产-再消费的单向度过程的不断重复。生产的上游是对资源的无限度消费、使用,而消费的尽头则是废品(包括大量的含碳气体)的不断产生。在工业体系达到高水平,积聚和积累人工资本的成就达到巅峰的时候,人类文明赖以创造经济繁荣的自然资本却正在急剧的减少[1]。
3.生态问题下的设计
人类生态的第三定律很好地解释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对环境的冲击是由各种形式的消费、资源消耗速度、废物排放量决定的,因此相应的可承受人口总数是由人类对环境的总冲击决定的,它等于每个人对环境的冲击量乘以人口总数。在经济发展、资本积聚、人们获得“幸福”的同时带来了众多生态问题,所以,在设计领域,有“外形跟随生态”(环境生态)的说法出现[2]。
设计一直就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的纳入思考将会引发其与设计自身结构内的经济、材料、审美等因素产生碰撞与摩擦,也就是说,生态的考量将使设计更加复杂化,而设计的重心也将逐步从问题求解转向把握关系。
二、生态设计思想和理念
从直观上想象,生态产品的含义似乎不言自明——降低消耗、减少排放,但是实际上很难定义,各种产品的侧重面不一样,有些产品的长期效果往往一时还看不出来。但可以总括地说,生态产品应当对环境友好。“熵”和“自然资本”的概念可以较好地说明生态设计的理念和原则。
1.生态设计倡导“低熵”
热力学第二定律强调,凡做功,凡使用能量,有用能量的综合就会减少,有用能量的减少转变成熵的增加,即变成热的增加和无序紊乱的增加。燃烧煤就使得低熵的自然资源转变成高熵的表现形式,即热和废物。
因此,我们应该使用低熵的用品(炼铝消耗电能特别大,每小时电解10吨铝需要一个中等规模的核电站的发电量。任何铝制品都是高熵用品,现在世界各国已经普遍减少铝制品的使用了),要用低熵的技术概念代替高熵的高效率技术概念,例如用竹藤材料制作成的家具比木材的放热要少,用木材的又比塑料或金属的放热要少。
2.“自然资本”的代价
美国学者Paul Hawken等在《自然资本论》中,将维持经济适当运转的资本分成了4类,即以劳动和智力、文化和组织形式出现的人力资本,由投资和货币手段形成的金融资本, 包括基础设施、机器、工具和工厂在内的加工资本,由资源、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构成的自然资本[3]。
但是,传统设计考虑用前3种形式的资本将自然资本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所要使用的产品,却往往忽略了自然资本本身的价值。作为设计的原材料,自然资源是设计造物的起点和基础,这个基础不仅仅是像石油和森林这样的具体资源,它还包括一个生命支撑系统(就像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二氧化碳和氧气之间的不断转化那样),这种再循环服务是由自然界无偿提供的,而传统设计考量下的工业正在从不同的方面破坏这些支持人类生命系统的循环服务体系。因此,将自然资本引入经济形态中,有助于设计师和企业研发人员对产品资本做系统的评估(而不是经常忽略自然资本的价值),从而转变价值观念,设计传统一直倡导着的工业生产率转变成自然生产率。
3.生态产品准则
生态产品主要的出发点是减少自然的原材料消耗和自然的能源消耗,减少废料和垃圾,防止对人、生物、自然环境的破坏。设计界较早提出的“3R”(Reduce 、Reuse、Recycle)原则具有普适性,是生态设计中公认的准则。针对生态设计,具体操作应该包括:减少天然材料的消耗和使用;要考虑材料在加工的过程中能够节省能源和水;减少包装形成的废物;从概念设计开始就应当考虑产品容易拆卸,使各类材料可以被回收或再利用;尽可能地使产品小型化等[4]。
三、 生态设计的实践
在生态设计实践方面,目前不论是建筑领域,还是工业产品等制造领域都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就笔者的认知而言,有以下的经验和方法值得强调。
1.再生的概念
再生的概念必须结合着一个产品的制造、使用及回收处理3大阶段,解决生产废料的再生、产品的再生、消耗物的再生问题。1993年,福特公司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建立了可再生的汽车生产的设计准则;西门子在欧洲大企业中率先建立了环保产品设计准则和再生准则。
2010年3月中旬,中国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提出要在汽车产业中大力发展“再制造”模式,吹响了中国生态设计的号角(再制造,简单来说是指将旧的机电产品或者零部件利用先进的手段进行专业化的修复,使其恢复到原有新品一样的质量和性能的批量化制造过程,属于再生概念的范畴)。
2.发展“公共”设计
有学者提出,“公共”设计不仅能够改善环境的生态问题,也可以改进“人生态”的问题,公共设计除了节省人均资源和财富的消耗之外,对于发展“群体”意识、家庭意识和改善城市间的人际关系具有推动作用。伊莱克斯在社区中打造的公共洗衣房设计,在便捷、完善的洗衣系统中完成家务之余,用户还可以在专门设计的休闲空间中交流。该系统为社区的住户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为了公共设计的经典之作。此外,在城市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都是促进生态设计发展的重要思路。
3.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探索——以服务代替产品
倡导一种服务经济,即消费者通过租赁货物得到服务,产品的制造商不仅是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而且是服务的提供者。他们的目标就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让消费者满意。由于制造商始终是产品的所有者,他当然要求用最少的材料和能源研造出最耐用的产品并加强对产品的维护和保养。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自然资源的生产率,也有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
4. 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般说来,持久性能源包括太阳能、水力、风力以及地热能等。如今,电能作为清洁能源被大力倡导,特别是在交通工具中。轿车设计在经历了马车型、厢体型、流线型、三厢型以至如今的多元“异型”后,有设计师认为,新能源的使用将对车身的设计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如今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以及纯电动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相应地带来的造型设计对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5.其他生态设计的创新思路
除上述实践外,生态设计在产品领域的创新思路还有:持久性产品(比如惯性轮旋转式剃须刀);诸如发条机构的自动剃须刀、脚踏式洗衣机——以人力驱动的设计;生态包装等等。另外,生态工业园也是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倡导的新型工业系统,它的基本思路就是要解决传统工业系统的两个问题,即要求无限资源和输出无限废物。
四、生态设计将促成意识形态的转变
1.需求理论的“逆向”——后人本主义的出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所共知,并作为设计心理学中的首要理论而被广泛应用于设计分析和设计阐释中。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包含爱与被爱,归属与领导)、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多层次的需求。纵观历史,这种需求层次与人类造物活动的历史进程十分相似,人类的造物活动从对抗自己的生存环境开始一路走来,如今实现自我价值的设计也成了普遍接受的观点(如对象征性的产品开发更加重视),当环境生态恶化,再次面对生存危机的时候,如今的人类又不得不重新回到为“保持生存”而努力的状态。而且,这场斗争显得更加的艰难,因为人类对抗的是自己一手建造的“自然”,而且,既已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将成为这场战役中的重大障碍[5]。
这种需求不是简单的回头,用同样是马斯洛提出的“后人本主义”观念可以很好地说明人类为战胜自己的贪婪和安逸应该具备的素质,他认为在人本主义之后,还有一种“超越个人的、超越人类的,超越了人性、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的一种境界,称之为“后人本主义”,这是一种终极关切的宇宙观,与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生态设计将潜移默化地使人类的思想朝着这种境界迈进。
2.生态设计将促成后物质价值的消费观
过去人们认为经济系统主要由教育、技术、资源、资本决定。生态问题使人类逐渐认识到不能只顾经济获利,必须从生态角度建立新的系统论和系统设计理论,必须改变以前的消费观念。人类工业使用原材料和资源的理想方式能够像自然生态体系一样。按照这种观点,设计不能只狭隘地考虑设计对象,而应当把它放在生态系统中考量它与生命体和环境的各种关系,包括小规模关系和大规模长远关系,包括思索天然材料的来源、能量的循环、对其他生命体和自然的影响以及对环境温度、水、空气的影响等等问题。
当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之后,生活观念会变化,选择产品的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以往的现代化意识驱使下,人们追求更新、更好、更高级、高速度、快节奏,不断更新用品,这些价值代表了现代性。在这种价值的作用下,设计的产品往往寿命很短,不把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放在第一位。现在刺激购买力的美学观念逐渐被用户所抛弃,人们不再一味追求时尚、华丽的产品和高级用品。后现代状态下人们对物质消费的观点改变了,成为后物质价值,它包括下列的含义:重新发现简朴,节制复杂性,设计简单,对“慢”的再发现,享受慢节拍的生活。
启迪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智慧、完善人的品格为设计师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新视野下的设计将伴随困难与机遇,生态视域下的设计反思,谁说不会是完善乃至超越人性的良好机会呢?
[1]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50.
[2]李亮之.世界工业设计史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34-167.
[3]Paul Hawken,Amory Lovins,L.Hunter Lovins .自然资本论[M].王乃粒,诸大建,龚义台,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1-36.
[4]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0-205.
[5]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周晓虹,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9-86.
Eco-design: A Concept of Creation Beyond Human Nature
Eco-design, which is a major topic for current academics and design fi eld, explains the causes of ecological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dissimilation of “artefact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design and its evaluation guidelines by means of “entropy” and “natural capital”. Meanwhile, it also lists the practical methods for eco-design, such as“regeneration”, “sense of community”, “service design” and “energy technologies”.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at Maslow’s concepts of “posthumanism” and “post-materialism” can clarify ecological design, which will become a concept of creation beyond human nature.
Eco-design;Entropy;Natural Capital;Human Nature
J0-03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3.02.002(0005-04)
2013-03-25
泉州市科技项目(G 2011 [009]);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FJI10-044)。
占炜,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生,华侨大学机电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