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沙市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保护*

2013-04-11王道儒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年12期
关键词: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珊瑚礁

吴 瑞,王道儒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 海口 570125)

三沙市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保护*

吴 瑞,王道儒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 海口 570125)

摘 要:文章介绍了三沙市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三沙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工作建议。

关 键 词:三沙市;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保护

1 三沙市的资源禀赋

1.1岛礁资源

三沙市是海南省3个地级市之一,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雨量充沛,但因土质疏松,岛屿上无溪流。地下水多为淡黄色,咸味,个别具臭味,半透明至透明,水温23.8℃~30.0℃,矿化度0.862~30.160 g/L为淡水至咸水,除甘泉岛有淡水可饮用外,其他均不宜饮用。据统计,南海诸岛的陆上植物,包括少数海生单子叶植物共计97科,262属,405种,3亚种,15变种,1变型,其中大型真菌8科16属,30种,1变型;地衣及苔藓各1种;蕨类3科,3属,4种;裸子植物4科,4属,3种,1变种;被子植物80科,237属,366种,3亚种,14变种。它们几乎都是热带成分,其中泛热带分布的属所占的比例最大。南海诸岛的几组群岛因地理位置、面积、海拔、岛屿的年龄及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不同而所含的种数也有较大的差异,西沙群岛现有维管束植物植物82科211属316种。南沙群岛有维管束植物共57科121属151种。植被分布为西沙群岛以白避霜花(麻枫桐,Pisonia grandis),南沙群岛以莲叶桐(Hernandia sonora)为主组成的单优势种常绿林[4]。

1.2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

据统计,南沙群岛海域生物共26门148目1 021科6 500种[5]。西沙群岛海域调查发现浮游植物219种,平均密度为10.75万ind/m3;浮游动物249种,平均生物量为115.1 mg/m3,平均密度为81.0 ind/m3;海域底栖动物为十大类群84科121属144种。岛礁潮间带生物共7类105科655种,平均生物量为980.19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7.48 ind/m3;西沙群岛鱼类计有535种,隶属于18目90科237属,其中以鲈形目种类占绝对优势。从栖息生态环境看,以珊瑚礁鱼类占大多数 (432种),其余为外海与大洋性种类。游泳生物平均生物量64.914 kg/h,礁盘区鱼类平均生物密度为168.38尾/h。西沙群岛礁盘区鱼类有定栖性种类,也有大洋性洄游种类,有表层种类,也有中层、下层与底层种类;有珊瑚礁种类,又有大洋性洄游种类和外海种类。珊瑚礁热带海洋观赏鱼类114种,海藻48种[2]。三重刺网专业调查总共捕获珊瑚礁鱼类16目52科168种,其中西沙13目38科115种、中沙11目29科68种、南沙13目37科101种。软骨鱼类以真鲨目(Carchahiniformes)和喷目(Myliobatiformes)占优,硬骨鱼以鲈形目(Perciformes)和鲀形目(Teraodontiformes)占优[6]。西沙、中沙、南沙3个群礁的组成情况较为相似。礁区底栖生物最广布和最多的是珊瑚类,其中造礁珊瑚西沙群岛有204种[7],中沙群岛 (黄岩岛海区)有46种[8],南沙群岛有282种[5]。

南海的渔业资源蕴藏量约为1 080万t,潜在可捕量约540万~650万t,其中南海北部陆架区约37.4万km2海域,可捕量250万~280万t,南海北部大陆斜坡区可捕量约30万~39万t,南海500 m以深的深水区海域约150万km2,可捕量约130万~162万t。1985—1997年,粤、桂、琼3省区开赴南沙渔场的渔船约为2 200艘(次),总产量14.5万t,产值为7.2亿元,捕捞潜力很大。从1997年开始,南海渔业产量突破300万t,随后一直维持在300万t以上,甚至一度突破350万t,这些产量中,95%的产量来自南海北部,西沙、南沙、中沙等外海区域只有15万~20万t。目前南海每年的捕捞产量为400万~420万t。按照各省、自治区的渔船统计,当前南海区从事海洋捕捞的渔船约82 000艘、海南省未纳入国家渔船数据库的约15 000艘船,总功率约445万k W。在南海区8万多艘渔船中,以拖、围、刺、钓等主要作业类型来看,目前以刺网船数量最多,接近6万艘,围网最少,约4 500艘,拖网渔船约11 000艘,但其功率占比最大,约占总功率的45%,钓业船数约5 000多艘,功率占比最少。

1.3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据测算,南海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180个。南海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石油地质储量为230亿~300亿t,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其中70%蕴藏于深海区域,南海也是世界公认的海洋石油最丰富区域之一。南海海域具有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运移、储集、圈闭、保存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被称为 “世界五大海洋油气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南海北部西沙海槽等深水区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130 km的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了显示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BSR标志层,初步判识和确认天然气水合物矿层厚80~300 m。迄今已发现22个具明显BSR异常的天然气水合物区块预测其总资源量达185亿t油当量,并于2007年6月实施钻探,一举获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取得了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阶段性胜利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性进展。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新生代具有准被动大陆边缘特点,深部流体活动异常活跃,局部地区热流较高,沉积速率较大,形成了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是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主要分布区域和重点勘查领域[8]。据研究,南沙海槽发育天然气水合物,存在于水深650~2 800 m海底下65~350 m深的晚中新世沉积物中[9-10]。南海北部、东北部和南部大陆坡是Ⅰ级远景区,西部大陆坡是Ⅱ级远景区[11]。

1.4再生能源资源

再生能源资源主要有:① 太阳能。西沙群岛的太阳辐射量相当丰富,年太阳辐射总量在6 000 MJ/m2以上。其中宣德群岛达到6 180 MJ/m2,永乐群岛达到6 100 MJ/m2。西沙群岛的太阳能丰富,年日照时数在2 900 h,属于太阳能较丰富区。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海域离赤道近,每年受太阳直射两次,因此,该海域的普遍特点是日照时间长,辐射总量较大[2]。南沙年日照时数在2 300 h,年太阳辐射总量南沙为5 734 MJ/m2[12]。②风能。西沙群岛的风力资源丰富,平均风速较大。有效风速的时数较多,全年在5 700~6 500 h/a,平均每天可达16~18 h,有效风能密度,年平均在180~285 W/m2之间,年有效风能在1 050 k W·h/m2。南沙年平均5~10 m/s,属风能丰富区,全年风时可达7 000 h左右,可利用风能发电[2]。③ 海洋能。西沙群岛及周围海域蕴藏有巨大的海洋能源。西沙波浪能根据西沙永兴岛实测,全年海浪平均波高为1.34 m,且周期较长,极有利用价值,每米长的波能约达8.5 k W。西沙群岛海水表面年平均温度为27.5℃,600 m水深以下水温降到7℃以下,估计蕴藏的温差能约达5亿k W。南沙岛礁区可利用的主要是潮汐能,在礁群附近,由于礁群地形影响,最大可能潮差明显增大,如仙娥礁最大可能潮差大于2.5 m[2]。

1.5 旅游资源

三沙市旅游资源丰富,有独特的热带珊瑚礁群岛景观,海域珊瑚种类繁多,姿态万千。其间栖息鱼、虾、蟹、贝、藻等丰富的海洋生物,构成奇特的海底世界。海岛周围,沙滩环绕,海水清澈。岛上有丰富的植被和珍稀的鸟类。人文景观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现代建筑,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2 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现状及评价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珊瑚礁生物群落隶属于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印度洋—西太平洋区系,对渔业生产、资源养护及科研极具意义。但多年来,珊瑚礁遭到自然因素以及周边国家的掠夺性采掘和违背科学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珊瑚礁的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遭到破坏。

2006年前西沙群岛大部分珊瑚礁本身基本健康,只是鱼虾贝、海参、海龟等高经济价值资源严重过度利用,造成生态系统失衡。2007年后西沙群岛的珊瑚礁受到长棘海星严重破坏,2009年调查仅局部水域残存部分较好造礁石珊瑚,主要分布在:北礁东面、七连屿的南岛附近局部水域、南沙洲南面局部水域、和东岛西面部分水域。还有活的造礁石珊瑚成体少量残存在潟湖内、较边缘的玉琢礁和金银岛西面及南面、东岛四周。其他地方,特别是整个永乐大环礁的造礁石珊瑚基本上全部死亡,仅个别地方的浅水礁盘附近还残存一些[13]。南沙群岛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已显著下降,2007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对渚碧礁进行调查时发现,南沙群岛渚碧礁海域珊瑚礁生存状况已不容乐观,造礁石珊瑚多样性低,活的造礁石珊瑚覆盖率低,特别是造礁石珊瑚死亡率极高。原因是天敌生物的侵害、病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4]。

3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侵权侵渔严重

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越南对我国南沙群岛有领土和领海的要求,并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擅自派兵强占我南沙群岛数十个岛礁,造成复杂的政治局面[1]。虽然本海域是我国南海渔民的传统作业区,但有大批越南、菲律宾渔民在我国海域作业。为了逃避我国渔政部门的管理和尽快获取更多的渔获物,他们往往采用破坏性的炸鱼、毒鱼等掠夺式作业方式,造成渔业资源毁灭性破坏。

3.2岛屿岸线侵蚀严重,岛屿面积减小

目前,西沙岛礁面积总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西沙岛屿的海岸类型主要珊瑚礁海岸,其岸线侵蚀的原因:一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岸线后退;二是由于人们对珊瑚礁系统的破坏,削弱了珊瑚礁盘对岛屿海岸的保护能力,从而加剧了海岸侵蚀程度[13]。

3.3海洋生物资源衰退

昔日龟、鸟、鱼、贝、珊瑚等资源丰富的群岛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生物物种日趋减少,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这就直接影响到本区具有最高生产力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使其面临巨大威胁。

4 进一步加强三沙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工作建议

4.1加强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保护的宣传

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媒介,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对于海岛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提高整个社会对保护西、南、中沙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4.2发展海洋特别保护区

三沙市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多种开发利用价值。建议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科学合理划分出重点保护区,生态与资源恢复区、适度利用区。以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为前提,保境安民,统一规划,逐步开发,综合利用,协调发展。

4.3加强海岸线管理

由于岸线侵蚀会导致土地大量流失、海岸防护压力增大,岸线变短、岛屿面积越来越小,甚至岛屿消失的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强海岸线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海岸侵蚀。特别是国家对外公布的领海基点岛屿必须重点关注,因为它们将对我国的领海主权有着深远的影响。要做好领海基点保护范围选划,禁止在领海基点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以及改变该区域地形、地貌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赵焕庭,吴天霁.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进一步开发的设想[J].热带地理,2008,28(4):369-375.

[2] 海南省海洋厅,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研究报告[R].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3] 赵焕庭.南沙群岛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4] 邢福武,吴德邻.南沙群岛及其邻近岛屿植物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5] 陈清潮.南沙群岛海区生物多样性名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 李永振,贾晓平,陈国宝,等.南海珊瑚礁鱼类[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7] 黄晖,尤丰,练健生,等.西沙群岛海域造礁石珊瑚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特点[J].生物多样性,2011,19(6):710-715.

[8] 邹仁林,陈友璋.我国浅水造礁石珊瑚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C]//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科学集刊第4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89-95.

[9] 邓辉,阎贫,刘海龄.南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震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24(4):89-94.

[10] 陈忠,颜文,黄奇瑜,等.南沙海槽潜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环境及其指示特征[J].地学前缘,2007,14(6):299-308.

[11] 张洪涛,张海启,祝有海.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现状及其进展[J].中国地质,2007,34(6):961-972.

[12] 李润珊,张振岐.南沙海区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及其利用[J].海军工程技术,1992(28):16-22.

[13] 中共海南省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工作委员会,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西沙群岛资源考察报告[R].2009.

[14] 黄晖,张成龙,杨剑辉.南沙群岛渚碧礁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特征[J].台湾海峡,2012,31(1):79-84.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9BAB44B03);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0905005;201005012-6;201105012-4).

猜你喜欢

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珊瑚礁
《18.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18.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终于等到你!ATOLL(珊瑚礁)ST200流媒体播放机、SDA200流媒体播放/功放一体机
珊瑚礁世界的鱼儿
我国美济礁引种植物调查
跟踪导练(三)3
论南沙群岛的群岛地位
砗磲采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破坏——以西沙北礁为例
一株西沙群岛野生诺尼种子内生细菌CICC 10707的分离与多相鉴定
《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