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
2013-04-11王梁燕洪奇华华跃进
王梁燕,洪奇华,华跃进
(1.浙江大学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9;2.浙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当前,由于其价格相对低廉且标记灵敏度高,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在医疗、工业和科研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利用。然而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由于放射性物质对接触者和环境存在潜在的危险性,如果不进行科学管理,可能给操作者身心健康带来损害,形成自然和生存环境污染,甚至可能造成社会恐慌[1-2]。随着实验室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提高对同位素的认识、管理好同位素、正确利用同位素,已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3-6]。
1 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实现管理使用制度化
人身健康和环境保护是科学研究活动中2个关键问题,应成为管理者关注的重点。因同位素的特殊物理性质,在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更应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对具体单位管理实施而言,可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如放射与防护管理委员会,负责放射性同位素管理工作总体实施。该管理队伍可涉及保卫、基建、设备和科研等各个部门,严格规范各部门的工作程序和权限,并建立安全责任制,签订安全责任书,使各部门职责明确,共同努力创建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
制度化建设是管理科学化和持续化的基础。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正日趋科学化和现代化,这就要求制定相应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在国家法律、法规基础上建立更加细致可行的办法和条例。根据同位素管理特征,可补充完善一些面向管理员和操作者的实验室安全制度,如“放射防护委员会工作条例”、“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安全操作细则”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办法”等。从制度上规范购置、使用、贮存和废源处理的各个环节,使所涉及人员有章可循,明确如何保证自身和实验室的安全,防止意外泄漏事件发生[7-8]。
2 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强化资质上岗机制
学校、院所、实验室各级负责人应立足安全教育,将师生的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首先,从事放射性同位素管理和操作的人员必须参加同位素基础知识、各种相关规章制度、注意事项、同位素防护措施等教育培训和讲座,熟悉安全操作规程,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证。每学期或每年定时组织一次交流和培训,作为记录,以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有必要的话,派相关人员到国内外管理完善的单位进行交流学习,以引入相关的新理论和手段。同时,在新老交替或新人上岗时,一定要做好传帮带工作,充分继承放射性同位素优秀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操作人员的实验技能[9]。
3 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实现特殊资源共享
“小而全”的普通实验室空间距离比较紧凑,能提高工作效率。然而这种分散模式对于同位素实验室却不甚理想,既不利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又不利于放射性废物的集中处理,同时也不利于特殊仪器的共享。
可调整、打破原来的独立封闭模式,建立开放型同位素实验室,让全校所有放射性同位素操作都集中在某一区域,以通用平台的形式进行运作,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时检测清查。该实验室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操作者空间距离带来不便,但可以解决固定场所、人员分散和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同时可使资金投向更为集中、实验装备更为强大、实验结果更加完美,并且对杜绝在普通实验室做放射性实验、降低可能的辐射源散播概率、保护环境极其有利[10]。
4 重视缓冲区管理,建立规范的同位素实验室
放射性实验室的构建必须合理、科学、环保。必须在场所附近悬挂显眼的放射性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除普通实验室装备外,同位素实验室必须设置缓冲区,包括专用衣柜和卫生通过间等。进实验前在缓冲区换上专用服饰,如工作帽、工作服、口罩和手套;实验工作结束后,在缓冲区卸下和更换装备,并对个人辐照剂量进行监测,确认不存在任何污染后方可离开实验室。如疑有放射性污染,应在卫生通过间淋洗直至消除,并严禁将放射性物质带出活性区。
同位素实验室内需配置监测仪器,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随时检测污染程度。必须设置特制塑料袋、特制容器和防护屏,而且塑料袋应置于防护屏后,同时定期对监测仪器进行校正。
5 严格规范操作过程,建立实时监控机制
作为高危试剂的放射性同位素的管理和使用应当实行透明机制。购买、保存、使用和处理同位素,都应逐一作详细登记。登记内容应详尽,包括放射源种类、用量、使用人员和处理情况。同时,实行“一源一卡”制度,确保每个放射源都处于动态管理之下[11]。
每一个实验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并在非放区做好充分的实验前准备;一旦涉及新实验或新方法时,必须在正式操作前做非放射性预实验,并修正好操作程序,做好详细记录,尽可能减少接触放射源的时间,并使放射性材料的扩散最小化。
操作人员进入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时,必须实名登记、佩戴剂量检测计,严格按操作细则来执行各项工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接触到的是一种危险物品,不能掉以轻心,防止吸入、食入、皮肤污染而产生内辐射剂量。实验完毕,必须对实验环境进行检测,查看是否污染。初学者进入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实验,必须由熟练操作者先行进行演示,后在监视下多次进行练习,确认动作规范后方可独立操作。为防止交叉污染,在新来人员进入一个具体房间进行操作前,应对其培训该同位素室内每一仪器和器具的使用方法,最好能有视频监控。
6 建立操作人员档案,定期体检并交流
从事放射性同位素操作的教学科研人员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单位可对直接接触同位素的相关人员建立档案,包括辐射源种类、实验内容、仪器设备、操作时间、天气状况、接触次数等,所有数据均进入动态管理。每一个放射性工作人员都应佩戴个人剂量仪,并定期进行检测,剂量超标者应中止其同位素操作活动,经过安全培训合格后方可继续开展相关工作。操作频繁者定期体检或抽检,体检资料要完善连续保存。
7 保护同位素实验室,防止放射性源扩散
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内可能会产生放射性气体、液体和固体废物等,一旦发生污染和泄漏事故,危害会比较大,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及时由专业人员进行分类收集、统一定点存放、妥善集中处理[12]。
单位应加大对放射性实验室安全的投入和管理,购置必要的防护装置和个人剂量监测装置,定期监测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特别注意对特殊实验室的外围维护工作,如防水、防电、防火、防暴和防盗等,配备安装好报警器,并逐步实现辐射防护管理的信息化[13-15]。同时,为了有效地对付各种突发事件,防止放射性源扩散,需建立周密的应急预案。尤其是节假日,相关部门应配合检查,加强监控。相关工作纳入个人或单位工作考核中,将工作态度和效果与个人奖金和特殊劳动保健补贴挂钩。
8 结束语
高校放射性同位素相关管理和科研工作者必须将安全意识放在首位,树立安全文化氛围,科学管理和安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保证实验操作人员、周围人群和社会环境的安全。应当特别指出,培养安全意识不能心存侥幸,在没有取得资质的普通实验室进行放射性同位素实验操作,既牺牲自己,又损害大家利益。高校放射性同位素管理和操作者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将安全与防范意识渗透到管理和实际操作中,实行多重防护机制,并进行规范化管理。
(
)
[1]李雪琴,曹吉生,张伟军.浅谈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工作[J].中国辐射卫生,2011(3):278-279.
[2]曹珍山,朱茂祥.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防护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辐射卫生,2006,15(1):99-101.
[3]李雪琴,党磊,曹吉生,等.某实验室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职业医学,2012(1):68-69.
[4]齐孟文,朱庆鸿.高校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工作漫谈[J].中国辐射卫生,2009(2):208-209.
[5]李恩敬,张志强,张聂彦,等.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辐射安全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81-183.
[6]王小军.高校同位素实验室的新型开放模式及管理体制[J].科学与管理,2011(6):67.
[7]徐继革,李建民.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3(9):19-21.
[8]王朝刚,李炎.高校放射性同位素管理对策与思考[J].中国辐射卫生,2006,15(3):289.
[9]刘华,俞军,赵永明,等.我国辐射环境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辐射防护通讯,2002,22(5):6-10.
[10]赵慧云,崔育新.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2):153-155.
[11]杨春,王晓峰,赵永明,等.《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简介[J].中国辐射卫生,2006,15(1):30-31.
[12]赵慧云,王凡,崔育新.加强辐射安全管理,保障教学科研安全运行[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3):165-166.
[13]邹文萍,陈跃,张恩,等.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的环境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6,13(4):68-70.
[14]廖永华,李灵娟,卫建筠,等.某开放型同位素实验室的辐射防护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09(4):413-415.
[15]张志强,李恩敬,何平.北京大学辐射防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