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3-04-11郝忠孝贺洪江
郝忠孝,文 露,贺洪江
(河北工程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大批青年教师走上讲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据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有关负责人在举行的首届青年教师师德汇报演讲会上指出,在高校,40岁以下的教师占到三分之二。[1]鉴于这样的现状,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探索与构建适合高校实际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就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证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 构建基于青年教师培训学校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
青年教师大部分学历层次高,充满活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但是,青年教师多数是非师范院校毕业,没有经过严格的教育教学训练,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下降。总体来看,青年教师队伍现状如下:
1.师德的弱化与失衡。由于市场经济对教师主体价值的冲击和社会性道德危机对师德的影响等原因,一些青年教师只授业不传道,育人职责淡化;重名利轻奉献,服务意识边缘化。这些虽属个别现象,但已影响了教师整体的形象。
2.教学基本功不扎实。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理解掌握还不到位,不了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组织、调节能力较差,教书育人的意识不强。
3.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由于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一些工科青年教师在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构建等技能方面能力较弱,无法保证CDIO模式教学需要;还有部分青年教师缺少从事课程实验的经验,不能熟练掌握相关的实验大纲、实验步骤、实验要求和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整体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4.科研创新急于求成。不少青年教师在科研创新上心浮气躁,总希望一举成功,不是将精力用在踏踏实实做事情上,而是千方百计找捷径,忽略了科研创新是一个从未知到有知的艰苦探索过程,缺乏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科研创新精神。
(二)现行培养模式的缺陷
我国高校目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普遍采用岗前培训、导师制、提高学历层次的进修、加强师德教育、教学科研专题报告、讲座、学术交流与研讨等方式进行培养。[2]通过岗前培训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教育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等,有助于他们树立起为人师表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为胜任教师职业打下理论和思想基础。由于青年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各院校一般采用“导师制”,让有丰富教学经验、责任心强的老教师在思想道德、教学、科研等几个方面对他们“传、帮、带”,加快其成长进步速度。其次,对于学历层次较低的青年教师,大多数学校采用在职进修等方法,使他们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加快自身的成长。同时,校内及校际间的教学科研专题报告、讲座、学术交流与研讨、讲课竞赛也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实践、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上述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方法,长期以来在我国各高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上述方法培养对应的层面各自相对独立,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造成了青年教师能力提高缓慢。因此,必须探索一种以校为本的、面向全体青年教师发展的培养模式,以弥补现行培养模式的缺陷,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
教师专业成长本质上是教师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获得持续成长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增强持续成长的意识,形成持续成长的专业品质,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可以说,探索与构建基于青年教师培训学校的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既可以克服现行培养模式的弊端,又能使所有的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改善青年教师队伍现状,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二 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探索
(一)加强师德修养教育,提高政治素质
在教师队伍中,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培养“德能并重”的教育人才,核心工作是实施师德修养教育。因此,应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神圣感,敬业奉献;不断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追求进步;不断陶冶教师的高尚情操,树立风范。
(二)加强工程能力培养
工科教师工程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技术创新的快速步伐,与实践脱节。[5]随着教育教学不断深入,技术创新也加快了步伐,工科院校教师应需要不断地更新工程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工程实践案例。
(三)创建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在全体教师中营造出讲学习、讲正气、知荣辱、明是非、人人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通过将制度建设“硬环境”与文化建设“软环境”相结合,使新走上岗位的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到学校主流当中去。进一步整合学术资源,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为每一位青年教师确定学科方向,使其尽快成为相关的学术团队成员。定期举办“科技沙龙”、“专家论坛”、“导师论坛”、“博士论坛”、“研究生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创建良好环境。
(四)青年教师培养中引进竞争机制
抓住青年教师不甘落后、迫切成长的心理特点,引进竞争机制,采用综合考评的管理办法,每年学期和年度总结时,分别按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团队合作、乐于奉献等项目进行细化管理,将每一考核指标折合成分值,进行考核打分。并把考核结果与青年教师的聘任、培养、奖励、升职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考核、聘用、考核的循环管理过程中淘汰不合格者。[4]借此使青年教师感到有压力也有动力,有机遇也有挑战,以此激励青年教师相互竞争、不断进取。
(五)青年教师培养逐步向教学、科研深层次发展
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丰富的专业内涵,还应拓展专业外延,逐步向教学、科研深层次发展。采取“精选、重用、严育、厚待”的政策,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报考名师、名校的博士研究生。另外,还可以选拔一些优秀青年教师赴外校、名校甚至国外作短期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或者到校外科研、实习基地挂职锻炼,不仅使其拥有高超的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更要使其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培养他们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能够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三 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各高校采用“导师制”、岗前培训等方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青年教师的数量和德才兼备的指导教师数量的严重不平衡以及培养各层面相对独立,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造成了青年教师能力提高缓慢。基于培训学校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可根据培养方案、培养大纲对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教育教学素质(包括课堂教学素质和实践技能素质)、科研素质和身心素质等进行系统的培养,克服传统培养方法的弊端。
培养方案中要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训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可根据各部分训练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以形成系统的、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的训练体系。
(一)培养目标
建设一支道德品质好、爱岗敬业,具有较高的教学理论素养,既能胜任教学又具备工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队伍。
(二)培养要求
通过专题讲座、自学或各项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使青年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把所学得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帮助青年教师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
对工科青年教师进行工程能力训练应在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实践环节,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工程能力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员进行系统的实践,使之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
科研能力是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在促进青年教师对科研积极正确的认知同时,按照专业方向将其安排进科研团队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科研能力。
(三)培训内容
讲座内容包括: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理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基本素质、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学环节与要求、多媒体技术初步、教师礼仪、国家级名师经验选学、科技论文和科技项目申报书撰写技巧等;课堂教学基本功训练内容包括:硬笔书写与板书、板面设计、教师语言表述、课堂设计与备课、教案讲稿撰写、电子课件制作、模拟授课综合训练、平面图像处理初步(PhotoShop)、音频编辑初步(Adobe Audition pro)、视频编辑初步(Adobe Premere pro)、矢量动画制作初步(Flash)等;以真命题为训练内容,在实战中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和科研能力。
(四)评价标准
以教师风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语言表达等诸多教学基本功要素,匹配分析力、策划力和执行力等诸多实践能力要素以及科研能力各要素为考核点,研究制定动态的、反映学员纵向进步情况的、符合教学和科研要求的考核标准。
四 结语
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是一项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次活动、一期培训、一条方案、一个模式便可解决的问题,需要建立一整套与其成长相适应的育人机制,全方位、多角度、成系统地着力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面向新世纪、面对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将学校发展的要求与教师自身需求紧密结合,形成发展的合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促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1] 中国教师中四十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过半[EB/OL].新华网,2007 -09 -06,http://www.xinhuanet.com.
[2] 贺丽君.浅议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J].药学教育,2003,19(4):55 -56.
[3] 王富平.基于教育行动研究的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探讨[J].继续教育,2005,19(9):17-19.
[4] 邓 然.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3,13(3):76 -78.
[5] 杜艳华.CDIO模式下工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2,29(1):124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