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青少年犯罪
2013-04-11游丽英
游丽英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现实生活中,社会结构并不总是协调的,尽管采取多种社会控制手段,但还是不断产生各种矛盾,出现许多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婚姻家庭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青年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期,青少年是关乎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群体。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是进行社会化的主要阶段,青少年犯罪问题,在我国甚至世界各国都是一个大问题,它是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这种病态虽然与青少年的自身关系密切相关,但也受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青年犯罪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1]统计资料说明青少年犯罪日益呈现出低龄化、多样化、突发性的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的手段趋向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同时,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预谋,犯罪动机随意性强。
二 大众文化的概念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
电视剧、通俗小说、广告、畅销书、流行歌曲、时尚服装、音乐酒吧、杂志报纸等,是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但大众文化的内涵远不止这些。社会学把大众文化看成一种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人格趋向。只有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当代社会的运转,当代人的需求与认同。
关于大众文化的定义有许多,扈海鹂的观点是“大众文化简单地说,是指以大众传媒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这是中性定义的大众文化。在社会学中,中性定义的大众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及其相关的社会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首先,大众文化体现了特定的社会结构。当代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反映出现代都市社会或大众消费文化的特定的社会结构。当前大众文化的发展,展现了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变为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的特色;展现了信息技术时代大众传播的巨大发展潜力,文化休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其次,大众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结构。大众文化是高科技、产品极度丰富乃至过剩。高度市场化的时代的产物,这就必然使大众文化成为现代传播文化、通俗文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一个复合体。这种复合化的文化属性体现出一种文化结构的特征,包含了特定社会结构中的多种文化性质。再次,大众文化反映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代表了当代大众消费社会的特点。在全球化时代的生活方式下,文化传播引导着消费生活,消费生活是文化生活的继续。大众文化的特定生活方式是经济结构生产出来的。同时它们又是被经济产业生产、创造出来的。人们生活在时尚与流行之中,娱乐、休闲、消遣具有新的生活价值理念。最后,大众文化代表了一种社会人格的取向。大众文化的出现,使文化行为大规模地走进了消费领域,走进了人的欲求领域。它的兴起把我们带进了现代性不同展示方式的发展中。大众文化代表了消费社会中的社会大众共同的行为模式。[2]44-50
(二)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20世纪下半期以来,大众文化与青年群体关系特别密切。一方面60年代发生在欧美的青年运动使大众文化有了自己鲜明的群体形象——摇滚乐、迷你裙、牛仔裤成为美国青年的形象;另一方面,城市化的推进、大规模国民教育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消费时代特征的出现,使青年群体从一个人口学上的群体变成一种文化群体。大众文化成了青年人的亚文化语言。它通过发达的大众传播,参与或重建了青年的社会化过程。它是在电视机前、在街头广告里、在商厦里、在流行歌曲的光盘中、在同辈的互动中而不是正式的组织中的进行。但是任何一种事物如果任其发展,会产生一定的负面的影响。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所宣传的东西中掺杂着不好的、不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内容,其所造成的负面效果与青少年违法犯罪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对凶杀、暴力、恐怖、色情等过分渲染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消极的影响,美化凶杀暴力可能促使崇拜罪犯。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能力较强,但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较差。对于电影、电视中出现的凶杀暴力情景,他们可能会从自我的角度理解,会把凶残的罪犯当作有胆识讲义气的英雄。庸俗的黄色文化的泛滥,刺激人的本能反应,满足了人低级的情感体验,可能激发性侵犯犯罪。这些不良因素也会影响青少年。
三 大众文化与青少年犯罪
(一)大众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社会学能够规范与解释社会行为的合理尺度,但是却无法控制与解释这种社会结构从自身链接中生长出来的无序与偏离的需求。大众传播手段多样化,商业化竞争白热化,大众文化常常利用“偏离”带来更多的兴奋点、刺激点,以激发更多的欲求与商机。偏离和准偏离本身就是大众文化的某种行为状态。[2]262大众文化为人塑造的“随心所欲的富裕”理想生活状态,对于大多数人是不存在的,但人们对电视、电影不动声色呈现的“美好生活”开始憧憬,又一次一次地在失望后,开始憎恨和反叛现实世界。
大众文化带给中国大众一种在跨文化情境中多重文本的阅读经验,同时它也导致了社会行为标准的模糊。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人文精神伴随着重新被重视,世俗生活价值重新被阐释,性的禁区被打开,终至泛滥。当今世界各国的文化市场几乎到了没有性、色情,就没有小说,没有爱情,就没有市场的地步。
(二)大众文化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大众文化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诱发因素。一些传媒为了提高收视率,宣传的内容不乏阻碍社会的进步、荼害了人们的心灵的东西,使意志不坚定的人自甘堕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大众文化中的不良内容之所以能够诱发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青少年受社会化影响。模仿是少儿接受社会化的基本形式。大众传播媒介对少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些不良媒体为了获利,把青少年当做赚钱的工具,不顾后果地向社会出售大量的含有色情、暴力等内容的书刊、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电影等,因为对这些不良内容的模仿,少儿的身心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青少年时期,身体和心理同步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影响,人的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表现为一方面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知识和经验缺乏、意志不坚定、能力有限。同时,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文化角色发生转换,从文化接受者、文化储存者、文化继承者转变为文化辨别者、文化运用者、文化更新者。由于他们辨别是非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不良媒体的外因使得他们极易产生躁动,冲破法律规范走上犯罪道路。
第二,大众传媒传播的密度和频次。据相关资料表明,在通常情况下,不良传媒的密度与频次越大,传播效果指数也越高,受众中毒程度也越深,犯罪动机形成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不良文化和西方腐没落思想,通过大众传媒迅速在我国泛滥,充满色情、凶杀内容的画刊、图书影像充斥文化市场。[3]而今天社会,由于经济的压力,很多父母每天忙于事业,把主要时间花在工作上,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关心不像从前,同时也有父母以为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就够了,忽略了他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另外,由于现在家庭大都是核心家庭,一个家庭中青少年的同龄亲人很少,他们在家庭中缺少较好的情感交流。因此,电视就成为他们闲暇时间的消费品,在长期的接触且没有父母的正面引导下,他们就容易受电视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可能走向犯罪道路。
四 从大众文化入手,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来预防青少年犯罪,不断净化社会风气。
(一)要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综合治理
社会问题由于它的多因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单靠与这一问题直接相关的单位和部门的力量解决是不够的,还要依靠与此相关所有部门的配合,甚至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才能解决。对色情、暴力行为的扫荡,不仅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斗争,也是文明对抗腐朽的斗争,政府各部门要协力合作,特别是文化、宣传、工商、公安、海关等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依法加大对大众文化产品的管理,充分采取各种手段,严厉惩处对各种非法地下印刷厂、黄色传媒制作者和贩卖者,坚决查禁和收缴各种黄色淫秽物品,查封取缔藏污纳诟的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公共娱乐场所。同时,文化宣传部门要加强对青少年宫和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通过严打、严管、严抓,最大限度地消除滋生不良文化产品的土壤,这是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二)改革完善制度体制
社会制度、体制是人们社会关系的反映,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起着直接的制约和调节作用。因此,人们社会关系的失调和社会生活的障碍,其直接根源都可以归结到制度与体制的失调问题上。[4]大众文化中社会问题的严重后果使得政府不得不思考。加强立法,用法律来保护人们的利益,特别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是刻不容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一些经营文化产业的企业,用色情、暴力等内容来吸引大众。针对这样的情况政府除了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普及科学法律文化知识,更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制定健全的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净化大众文化市场,使之在合理规范的方向上发展,使得大众文化更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加快大众文化空间的法制化建设步伐有助于有效解决大众文化引起的社会问题。
(三)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和约束作用尤其对青少年应肩负一定的道德责任。在大众文化中夹杂着色情、暴力等内容,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社会化。社会要好好利用具有传播快、辐射大的大众传媒来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先进人物事迹,为青少年树立榜样,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预防青少年犯罪。
(四)在青少年的常规教育中加入大众文化的元素
对于青少年,我们主要是进行常规化正面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似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要在坚持主旋律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其它元素,如吸收大众文化中那些容易让人接受的有益的元素,使那些严肃的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能让人接受,达到预期效果。大众文化是青少年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它,一方面大众文化中有负面的东西,如暴力、色情等,另一方面,它也有有利的、积极的作用,如轻松活泼的形式。在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要充分运用大众文化中对思想道德建设有益的形式、方法和内容。
(五)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人们常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要提高对大众文化的认识,意识到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和监督子女,尽可能地使他们远离色情、暴力等内容。青少年社会化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影响。学校要通过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还要多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预防学生犯罪。社会因素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也起着重要的重要。大众传媒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然后追求经济利益,不要制造“文化垃圾”,用那些阻碍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毒害青少年,恶化社会风气,引发社会问题。
总之,大众文化对于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有积极作用,但是部分大众文化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社会在法律法规保障下,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通过积极的大众文化影响,从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1] 惠小勇,贾立君.专家呼吁预防青少年犯罪刻不容缓[EB/OL].http://news.eastday.Com/publish/gb/paper148/20010324,2001 -03 -24.
[2] 扈海鹂.解读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4 -50、262.
[3] 李琳婕.论青少年犯罪与大众传媒[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6):26.
[4] 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