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语境下大学生思想品德培育探究

2013-04-11李天颐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模态交际育人

李天颐

(广州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182)

多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话语的多模式,应运而生的多模态交际模式逐渐成为教育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克瑞斯和勒文首先提出“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认为语言、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符号是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符号资源,强调把语言的社会符号功能延伸到其他符号体系内,使其它符号与语言符号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共同参与构建人的意义世界。近十年来,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在西方教育学领域十分活跃,多模态交流(multimodal communication)的模式研究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主流。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构建意义世界。而意义世界的培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们日常接触的生活环境、社会制度、公共管理、文化产品、网络媒介、文体娱乐、社会舆论、各类服务等都发挥了育人功效,正所谓“事事育人”、“处处育人”。人们日用常行的众多育人因素,无不是通过五官感受到的,而这个感受过程与多模态交际过程是同步的,因此如何利用多模态交际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素质、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显课题。

一、思想品德意识的形成与多模态交际过程同步

模态在文本里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人们之间的互动都是多模态的。[1](p3)朱永生指出,“五种感知通道(视觉通道、听觉通道、触觉通道、嗅觉通道、味觉通道)的获得分别导致以下五种交际模态的产生:视觉模态(visual modality)、听觉模态(auditive modality)、触觉模态(tactile modality)、嗅觉模态(olfactory modality)和味觉模态(gustatory modality)。”[2](p83)“多模态文本”则指装载多模态活动的、经过数字化后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含音频的视频流。一个多模态文本就是一段关于某项多模态活动的含音频的视频流。[3](p14)

而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方式连接起来的立体结构。其中心理子系统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因素,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子系统包括人的政治观、道德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是思想品德的核心;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哲学家J.洛克认为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五官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反思则源自心灵对自身形成经验的观察。赫尔姆霍茨在《知觉的事实》(1878年)中再次论述了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基于经验、来源于感官的观点。由此看来,心理和思想子系统诸要素的形成来自于人类的感官和经验,而多模态交际过程正是基于五官对外部世界的感受而形成的模态。因此,多模态文本的交际过程也恰是人的思想品德意识的形成过程,二者统一于人的思想观念本身,体现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事实上,人类对事物的感知历来是多模态的,也就是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多模态感知、反省综合的结果。如图像、手势、身体语言等,语言只是众多交际模式中的一种,多模态语境指的是除了语言文本,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说任意三种以上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如电影就是一种利用多种符号资源构建意义、传递信息的多模态语篇。[4](p164)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国际影视业的飞速发展,电影、影视、微信等众多媒体的出现丰富了人们交流的语言模态,使得文本交流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手段,话语世界日益呈现多样化。影视文本中不仅包含语言模态文本,而且包含非语言模态如图片、音乐、视频等。符号资源也是人们在生产和阐释图像和其他信息时用来创造意义的认知资源,尤其是影视作品蕴含的动态语境,它的多模态性符合人类的认知习惯。人们在观影过程中,观影者启用了视觉和听觉双模态,然后通过音频流、视频流和字幕与电影的多模态内容互动,影视文本的多模态让人们迫切希望接触更多的影视文本。同样,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迫切希望能够以多感官的方式频繁地接触学习内容,在交际和再现意义的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多种符号编码,如语言教学中对目标语的重复接触。因此,如何在多模态语境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成为理论热点。

二、多模态语境下要求教师以思想品德武装自己的教学理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多模态传播文化路径逐渐丰富,西方文化之风触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大学也不例外。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中,虽然存在许多真理性认识,但也不乏糟粕。资产阶级所强调的教育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试图抹去教育的阶级性;片面追求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帮助功能,突出教育的工具价值,陷入“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西方理论学派林立,价值取向多元,使得教育实践过程中各类学派互相干扰,冲击着人们对教育的整体性把握,这些文化迷雾可能误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现实。因此,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的各个学科,融入到学习的各个环节,融入到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各个方面。这其中首要的环节是确保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育专家指出,老师授课的关键在于建构自己的“教学理念”(teaching concept)。这一理念包括教师的“concept”、学科的“jargon”和教学过程中的“case study”。其中,“concept”喻指人的头脑里有两个知识“储存箱”,一个储存理论知识,一个储存生活知识,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即为理论知识和生活知识(生存技能、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的习得。强调教师在授课前须做充分的准备,要依照多模态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一方面,需仔细研究教学大纲,明确大学生需掌握的理论知识、生活知识的标准以及教师需要为此做的准备,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其次,教师还须透彻钻研教材并确定课程重难点(这个重难点力求与大纲要求之重难点基本吻合),然后采用多模态文本去设计问题,解决课程的重难点。另一方面,对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要有一定的研究,明确大学生通过学习会获得或提高哪方面的生活能力、具备哪方面的素质。只有经历了这样的研究过程,教师头脑中的“concept”才算基本形成。所谓学科的“jargon”,指的是本学科所具有的一种抽象而按照逻辑又无法描述的独特行话,体现了这门学科“日用常行”的一种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通过学习这门学科,大学生可以逐渐感知该学科的独特思维路径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思维习惯,并在生活实践中外化为一种能够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的“case study”,突出的是教学过程中实例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则,即通过学习案例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或不准确的概念,从而把理论知识、生活知识与学科“jargon”联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观念。

因此,教师教学之前,在其头脑中要形成系统的教学实践思维,一方面要对教学过程各个要素、结构、功能有整体把握,另一方面还要对教育的职责有清晰的认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因此“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这与教育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教育即“教”和“育”相结合,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得“爱”(即真善美)的满足和身体方面对“物”(食衣住行)的满足,从而获得幸福。为了达成目的,对学生的教育也需要分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心灵教育,也就是真爱的教育,培养青少年言行合一,培育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第二个层次是真爱基础上的责任培育,适当训练他们的言行举止,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为善和谐相处,也就是培育他们与人交往中爱人的能力;第三个层次则是生存能力教育,包括知识、技术、体能和艺术的教育,目的在于培育足够保证衣食住行并有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在这三个层次中,爱心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爱的能力教育稍次之,而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却是,缩小了爱心教育、忽视了爱的能力教育,放大了生存能力的教育,这就是导致当下教育低效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大学教师要利用多模态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然而,在知识与经济博弈的今天,由于学科的功用性增强,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学科的发展,忽视甚至偏离教育的本意,弱化了对大学生“爱”的教育。如大学英语学科,英语的广泛运用加大了社会对英语教师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师成了“热饽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给教学造成了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有的英语教师热衷于物质利益,不思教学、不搞科研,对“教学理念”的认识明显迷茫,客观上造成了英语教学质量、科研成果质量下降的事实,甚至还出现了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的恶劣现象,违背了大学精神;有的英语教师对教学法理解片面,认为英语老师只负有讲授英语知识的职责,因此课堂上只进行知识传授和语言训练,既不考虑所用文本的文化差异性、选材的负面影响,也不考虑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问题。大学生正处在“成人初显期”,[5]美国心理学家阿柰特教授认为他们这一时期的恋爱、职业、世界观三方面处于探索和不稳定、自我关注以及存在各种可能的阶段。也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正逐渐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日趋形成。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就是多模态教学运用,具有从听、说、读、写、译全方位、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传授和教导的功能,因此大学教师要在英语学习材料的编写、选用、课件制作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意个人行为、教学过程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大学公共英语必修课程历时两年,跟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久,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对学生的品德发挥直接、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其三,随着高校与国外合作办学、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高校教师、管理人员出国的机会越来越多,面对西方各种思潮,少部分觉悟不高、思想政治素质较低、意志不坚定的教师慢慢被西方思潮侵蚀,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会缓慢地发生变化,他们沉迷于“蔚蓝色文明”,甚至在课堂上宣讲一些消极颓废的思想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导学生的危险。

三、教师要利用多模态文本引导大学生辨清西方文化的迷雾

当下,网络、英语等已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人们对网络、英语的需要十分迫切。学者指出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作为一种多模态传播工具,网络和英语作为目标语本身蕴含的意义也传达了一定的思想价值,包含了许多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价值取向相冲突的观念。譬如,高校英语教材基本介绍的就是西方社会文化的内容,学生为了提高英语水平,需要阅读大量的英语书刊、收听BBC(英国广播电台)和VOA(美国之音)及其它广播和互联网上的听力材料、浏览国外英文网站、看英语电影等,甚至他们的考试内容也常常取材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无疑这种学习过程及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有帮助的。但多模态文本的传递会加快文化发展的速度,这个传递过程既是西方的政治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产物的传播过程,也是中西方文化在人们大脑里碰撞的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冲击,甚至会给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带来重构的效果。如有的大学生盲目推崇西方的自由民主,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盲目效仿西方生活方式,淡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盲目追随西方的伦理价值观念,轻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等。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时尚和流行有着天生的敏感性,但是严格说他们还不是一个“成人”。成人社会意味着责任、使命、权利和义务,社会的秩序和意义世界一般而言是由成人构建的,成人一般意义上扮演主导者角色。因此,如何利用多模态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建构正确的意义世界,如何帮助大学生了解新闻的实质和用意、帮助他们剖析被歪曲的事实,提高他们的是非鉴别能力,廓清西方文化迷雾、消除西方文化附着的不良影响,从而健康过渡到“成人”,把大学生从无责任人转变成有责任人、从人的生物意义向社会意义过渡,就成为高校教师、管理者、社会教育者的共同责任。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皆有意义。就拿英语电影教学来说,一方面,看英语电影不仅能产生附带词汇习得,而且带字幕的电影能向英语习得者提供地道、真实的一手语言资源,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6](p272-273)“让词汇习得变得更加有效”;[7](p22-23)另一方面,在思想交际领域,设置非语言交际的作用远远大于语言交际,所以在完成了学习目标语的同时,电影本身的思想价值也不能轻视。恰如Saussure所说:“语言是由能够传达意义的符号组成的,我们可以通过符号研究语言。但是,动态语境主要是通过图像符号与声响符号来传递信息的,这种非言语性语境同样具有很强的语用功能,任务的面部表情、动作,服饰,室内的摆设,室外的景物,光线的变化,语音语调的变化等都是可以传情达意的。”[8](p63-64)电影通过真实生动的情景,全面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系统,增强记忆,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而学生通过字幕习得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电影图像传达的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内容,如故事的情节、主人公细致的内心活动所表达的价值取向、人生意义等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它们远远超出了学生对词汇的需要。由此看来,多模态教育过程与大学生感受人生经历、默会人生意义和领悟人生价值是同步进行的。

四、高校要利用多模态文本创造立体育人校园文化环境

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要切实保证学校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它发挥的育人作用是多方位的、立体的。它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和行为习惯,更具有催人上进、塑造真善美爱心灵的作用。因此,如何营造育人的校园环境,做到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每一幅画启智、每一件事育人、每一个细节让人感动、每一次活动都催人上进,成为高校营造育人环境的大课题。

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可概括为“硬环境、软环境和校园文化活动”,其中校园硬环境包括建筑、文字、雕塑、花园、长廊、橱窗、英语角、小径、图书馆等;软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和考风,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校园文化活动则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动态形式,是多模态文本运用最充分、最有效、最具活力的部分,其形式多样而丰富,例如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的演讲和宣传,开展的各类艺术活动、学术活动、公益性讲座、课外实践调查等。传统的硬环境建设过程中,趋向于关注一种交际模式而忽略其他交际模式,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单一文本模态,例如,挂在廊道、课室、食堂、图书馆等地方的名言警句常常只关注语言文字交流,强调语言文字的优美和感人,而将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符号放在辅助位置。这类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学生早已司空见惯,因此路过时基本上就是匆匆一瞥,不会留下深刻印象。事实上,社会符号学家告诉我们,意义广泛地存在于视觉、听觉、行为、表情和动作等社会符号资源系统中,只注重单一的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这些社会符号其实在不同层次上参与了意义表达、参与了意义构建,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多种交际模态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所有的交流都是多模态、所有的文本都是多模式的。由此可见,即使是学校的走廊文化,也应该花力气探究,一方面要把“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融入到廊道文化的建构中;[9]另一方面,需要采用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等交际模态共同发挥作用,使静止的语言变成动态文本交际模态,使非语言文字交际模态也发生作用。

《意见》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的软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虽然人们常常不自觉地运用多模态交际形式,但这种自发状态的影响力没有发挥到最大,因为学校管理者、教师、班委没有意识到用学生创造的文化情境来教育学生,也没有意识到用丰富的集体精神感召学生,所以人们常常只关注了某一主要模态文本,而忽略了其他模态的运用,从而造成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培养高校管理者、教师、服务人员自觉的品德意识,如何利用多模态文本创造立体育人校园文化环境成为焦点。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

[2]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3]袁传有.“多模态信息认知教学模式”初探[J].山东外语教学,2012,(4).

[4]徐畔.多模态视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课构建——基于电影的多模态特征及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5]Arnett,J.J.Adolescent storm and stress,reconsidered[J].Washington: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9,54(317).

[6]Vanderplank,R.The value of teletext sub-titles in language learning[J].ELT Journal,1988,42(4).

[7]Krashen,S.D.What does it take to acquire language?[J].ElS Magazine,2000,3(3).

[8]Ferdinand De Saussur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search Press,2001.

[9]文建龙.用系统的眼光看待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6,(15).

猜你喜欢

模态交际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情景交际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交际羊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