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先进生产力

2013-04-11宋俭波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

宋俭波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先进生产力

宋俭波

(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赋予了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以新的内涵和实践要求: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节约资源、环境友好,是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必须具有的时代特征;让生产力的实现过程成为维护和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社会先进生产力历史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创新以人为本的企业生产组织管理方式,是发展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关键。

生态文明;先进生产力;资源与环境;以人为本

社会生产是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最密切的社会实践活动,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就是要处理好生产过程中的生态文明问题。而生产过程本身就是生产力的实现过程,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我们与时俱进地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依据。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理解和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内涵和要求,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时代先进性:节约资源、环境友好,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产日益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的先进生产力,必须是符合世界发展时代潮流的生产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当代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必须具有的时代特征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技术基础。

首先,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是每一个历史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共同特征。

从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到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以及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著名论断,都直接表明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密切关系。尤其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不仅从质的方面肯定了科学技术在本质上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并从量的方面明确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第一”的地位。纵观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从石器时代一直到当今的信息时代,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创新,都引发了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每一个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和技术基础,因此,科学技术水平成为了每一个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脱离了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先进科学技术,就谈不上时代的先进生产力。正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得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那些发达国家都将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最重要途径和手段。党的十五大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将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所必须的人才培养问题,提升到国家跨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又进一步将科学技术的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驱动力的战略高度。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这种“第一”的地位,决定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和发展先进生产力,都必须以引领时代潮流的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

其次,节约资源、环境友好是当代先进生产力必须具有的时代特征。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今时代的全球共识。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开始正视环境问题。1987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会议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第一次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明确地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在相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科学发展观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都将节约资源、环境友好作为重要内容。

生产力的实现过程即社会生产活动,是与生态系统联系最为密切的社会活动。二者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生态意识引入生产系统、引入生产力的实现过程,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历史先进性:生产力的实现过程是维护和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的过程

人类自身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劳动力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劳动力资源的保护和发展。而生产力的实现过程是劳动力资源的使用过程,这要求我们无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还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实践中,都必须对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状况给予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对于以往社会生产力实现过程的批判和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我们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理解生产力实现过程中劳动力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让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实现过程,成为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的实践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生产力的实现过程或者说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区别。在奴隶社会,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在生产过程中被作为会说话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虽然获得了人身自由,但资本主义雇用劳动制度之下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实际上被当做了“机器的一部分”。19世纪30年代的空想社会主义重要代表人物傅立叶,正是依据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深刻揭露,把资本主义制度称之为“复活的奴隶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生产过程,应该是劳动者的各种“欲望”得到合理满足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将是一种“享受”的思想。这实际上已经初步包含了未来社会的生产过程应该是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即生产力的实现过程的深刻批判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指出:“劳动者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了野蛮劳动,并使另部分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提高工人工资,无非是给“奴隶”以较多工资,这既不会使工人也不会使劳动获得人的身份和尊严。要根本改变这种“异化的劳动”所造成的劳动者的片面畸形发展,实现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必须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让劳动逐渐地由谋生的手段发展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由于生产劳动是广大劳动者的最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也首先是强调社会主义劳动过程即生产力的实现过程不再是“劳动异化”的过程,更不能是危害劳动者身心健康的过程。从我国当前生产力实现过程的现状来看,我们在以往的实践中对生产力实现过程的重视不够,导致一些地方的“黑砖窑”、“黑煤窑”屡禁不止,“血汗工厂”屡见不鲜。可喜的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的一些企业明确提出了企业员工利益优先于股东利益、建立“幸福企业”等企业文化理念。这对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先进生产力、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劳动依然是谋生的手段和劳动力依然是一种商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全消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的“异化”现象是不可能的,在社会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的背景下,让劳动成为劳动者的自觉意愿而不具有强迫性也极不现实。但是,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广大劳动者的利益,使生产力的实现过程成为克服“劳动异化”、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的过程,以体现出我国的劳动者是国家主人的社会政治地位,进而体现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实现过程的历史先进性。

三、实现我国生产力先进性的关键:创新以人为本的企业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

人类的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与特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力都必然带有那个时期的社会制度的印记。由社会制度的变迁所导致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则是各个社会制度下社会生产力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历史印记。也可以说,社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是将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在生产力的实现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化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活动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最关键的是创新以人为本的企业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

第一,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生产率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之一,从社会生产不再是单个人劳动的简单相加之时起,尤其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生产越来越成为社会化的大生产以来,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不仅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者的素质,还包括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在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重要作用。

第二,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变革,是社会制度的更替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所在。资本主义能够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出的社会财富超过人类以往历史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总和,不单纯是因为机器的应用。最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社会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在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下,不仅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机器的改进和推广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阶级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制度的每一次更替,能够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不仅因为新的社会制度总是能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例如,在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劳动者从统治阶级的私有财产,逐步发展为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制度的更替所引起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创新,使社会生产的各种要素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合理或有效的配置。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最根本的体现就是这种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是否能够使社会生产的各种要素实现合理的配置。

第三,创新企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是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是提高劳动在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公平与效率和谐统一的前提。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实际上就是企业生产方式的制度化、规范化,要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创新企业管理方式。另一方面,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是社会的统治阶级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其统治,并维护和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根本途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了,实质上就是代表这种生产关系的社会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求,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一致了。在阶级社会里,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都是与在这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要求相一致的。在工人阶级成为社会领导阶级的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代表其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必须是能够在生产过程中贯彻工人阶级的意志,实现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的生产力。不能贯彻工人阶级的意志并维护和实现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生产力,便不是工人阶级能够代表其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没有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便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不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先进性。

当前我国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趋明显和严重,劳动在分配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普遍存在着利益分配的“官本位”现象。其重要的根源之一,是我国在学习、引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理论的过程中,存在着盲目照搬西方企业管理模式的问题,导致我国劳动者的社会政治地位在生产的组织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来。因此,要改变当前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关键在于创新企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发扬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充分体现出我国劳动者的“国家主人”的社会政治地位。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应当是:以领先于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以能够体现我国劳动者社会政治地位的企业管理方式为基础,其实现过程是能够维护和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的过程,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53.

[2]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务馆,1962.59.

[3]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王友才)

F014.1

A

1008—6153(2013)06—0155—03

2013-10-08

宋俭波(1964-),山东海阳人,法学硕士,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
劳动者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在云端
劳动者之歌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