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多维视角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健康

2013-04-11胡莹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空巢健康状况老年人

胡莹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论多维视角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健康

胡莹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空巢老人精神健康情况与自身社会支持网络、自我角色构建以及社会资本相关。维系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健康必须促进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保持其与社会的连接,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尊重其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帮助构建积极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转变观念,减少社会歧视,帮助城市空巢老人发掘自身优势,拓展社会资本;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定相关社会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空巢老人;精神健康;社会支持;角色构建;社会资本

一、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健康的问题与背景

空巢老人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家庭规模缩小,人口流动增加,城市空巢老人数量日益增多,空巢老人家庭比例也逐渐增高。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报告,城市老年人3856万人,占26.3%,城市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比例占49.7%,城市空巢老人家庭由2000年的42.0%上升到2006年的49.7%。[1]预计20年内我国城市空巢老人数量将达到城市老人80%以上。虽然城市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较好,但大部分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2]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整体低于非空巢老年人口,在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健康自评及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均存在差异。[3]城市空巢老人因独居比例高,独生子女家庭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缓慢等情况,常面临健康、医疗、家庭照顾等各方面的压力,应对不当或适应不良都极易诱发各种身心问题,影响家庭稳定、社会和谐。因此,探究影响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健康的因素,了解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空巢老人作为老龄化人口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有学者尝试解释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认为个人观念、家庭规模以及社会政策等多种原因导致空巢老人群体的出现[4];还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描述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体系,指出空巢老人比一般老人更容易出现健康保障、人身安全、精神慰藉等方面问题。[5]城市空巢老人排行前五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认知问题、睡眠食欲问题、敏感焦虑问题、人际交往和适应问题。[6]而不同家庭结构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相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其次是普通老人,再次为绝对空巢老人,无子女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老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如女性空巢老人的心理压力大于男性,不同年龄的老人心理压力存差异,有配偶的老人的心理压力与独身老人有显著差异,经济收入与老人心理压力呈负相关,随着老人经济收入的降低,心理压力增大。[7]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影响。[8]家庭结构的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存在差异,社会支持影响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9]还有研究者从制度设计层面探析如何有效地提供老年服务,从社会支持体系角度提出家庭成员是空巢老人最主要的照顾资源,但家庭的照顾功能正逐渐弱化,因此必须配以适当的社区照顾,形成空巢老人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10]这一系列研究使城市空巢老人这一群体的特点及问题呈现出来,但这些研究往往偏向于个体“生理”、“心理”或“社会”的某一方面,未能从整体与动态视角看待城市老人的空巢问题,更缺乏对老年群体精神健康的全面调查研究。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视角融合的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关注不同角度的变化与相互影响,认为人处在社会生活情境当中,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与个体的生理、心理以及外部环境有着重要而密切的关系,而人本身也是环境的一部分,能够通过自身的改变影响环境的变化。因此,从城市空巢老人自身价值与角色的构建、个体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及社会资本水平与个体精神健康之间的互动影响,重新审视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问题,研究在动态的视角中整合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对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与创新性。

二、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健康的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

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数据。通过判断抽样抽取郑州市市区符合调查条件的空巢老人。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拒答、无效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0.9%。调查对象包括退休工人、退休仍在职者、清洁工等,涉及老年期的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调查内容包括空巢老人基本人口特征、精神健康状况、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与社会资本水平等方面。在测量工具上选择自制问卷以及社会支持量表获得老人自身角色认知、社会资本水平以及社会支持网络情况。通过SPSS18.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卡方分析以考查社会支持、社会资本以及自身角色构建对空巢老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具体研究假设为: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状况与其社会支持水平相关;城市空巢老人自我角色的建构影响其生活态度与生活状态;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状况与社会资本相关。

2.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本次调查的200名空巢老人中,60岁以上老人、70岁以上老人、80岁以上老人各占被调查人数的40%、44.5%和15.5%。男性与女性各占调查总数的50%。其中37.7%的空巢老人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的老人为28%,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18%,学历为大专及以上的为16.5%。高中及以下学历比例占到调查总数的83.5%。可见,大部分老年人受教育水平较低。调查对象中精神健康状况很好的占32%,较好的占32%,一般的占34%,较差的占7.5%,非常差的占0.5%。相对空巢老人(即子女与老人居住在同一城市)占调查总数的56.2%,绝对空巢老人(子女在国外或国内另一城市的老年人群体)的占调查总数43.8%。城市空巢老人体验到影响精神健康的压力源主要为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以及子女状况。

3.社会支持水平与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健康的关系。

社会网络是指一组由个人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通过这些关系网,个人得以维持其认同,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信息、新的社会接触。而社会支持是指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伴侣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和表达性支持,可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在对不同社会支持来源、社会支持内容以及社会支持利用度分析中发现,从支持的对象看,城市空巢老人在配偶支持、子女支持、亲朋支持、团体组织支持等方面的得分分别为:12.8±3.8,14.4± 2.7,16.1±5.5,5.8±3.3;从支持的内容来看,实际支持、情感支持等方面的得分为:5.8±3.3,5.8±3.3;对支持的利用度的得分为:9.8±2.1。而子女与老人的居住地位置的远近也影响子女对老人的支持,居住在本市的子女对老人的支持最多,其次是本省,最后是国外子女。

对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和精神健康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子女支持、配偶支持、情感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高的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状况较一般空巢老人要好。通过子女关系与精神健康的交叉列表发现,空巢老人与子女关系越好,社会支持越高,老人的精神健康度越高。两者的卡方检验的x2值为15.28,Sig为0.005,小于0.05,因此,具有统计意义,认为子女关系与空巢老人精神健康有关。空巢老人配偶支持与精神健康方面也得到与子女支持相同的结论。两变量进行x2检验值为12.676,Sig为0.017,小于0.05,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配偶关系与空巢老人精神健康有关,空巢老人与配偶关系越好,空巢老人获得的精神慰藉越多,对生活越积极,精神健康状况越好。即社会支持和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呈正相关。这一调查数据结果与王玲凤在2008年进行的城市与非空巢老人对照研究结果相似,空巢老人在社会支持水平上与一般老人的社会支持水平之间存在差距,社会支持影响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社会生活中,个体通过社会支持网络,得到并维持社会认同,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等。而城市空巢老人获得的日常社会支持大多来源于家人,即子女与配偶,亲密伴侣所提供的支持能够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机制,给予正向经验和具有回馈性的角色,通过对压力的评估和反应,减少负向的心理。在调查中,具有较好社会支持的老人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认知,对生活也具有更积极的态度。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空巢老人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对生活状况和人生态度有重要影响。

4.社会角色建构与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的关系。

社会构建理论提出,所有年龄的人都是按照自己赋予事物的社会涵义来参与日常生活的。人们对现实的建构决定了他们会怎样行动。这一理论不认为老年阶段的某个特定取向就一定是健康的或病态的,而是认为它只是个人对这一人生阶段认识的反映。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老年及其随之而来的调整是一个独特的个人过程,面临着社会角色的变化,这些变化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社会认识,以及人们怎么看待自己的经验,即每个人自己的社会认识和对角色的建构。因此,老年人自己建构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观决定了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健康。角色的构建体现在个体的社会生活空间与具体生活事件中。调查中以城市空巢老人的主要生活场所与活动场所作为空巢老人对自身角色建构的操作化测量。调查表明,空巢老人的闲暇活动场所大都在小区、广场公园、家中。在广场或公园闲暇的最多,占调查总数的35.2%,其次是小区空地,占30.7%,随后是休闲在家,占调查总数的23.0%。仅有7.2%的老人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而在老年大学活动的则更少,仅占调查总数的0.6%。由此可见,空巢老人生活范围狭窄,社区提供的资源较少。在对空巢老人日常活动的调查中发现,仅有15%的老年人在退休后继续工作,其他老人则选择退休赋闲在家。绝大部分老人的日常活动为体育锻炼与看电视,生活内容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做家务劳动11.3%;参加体育活动25.7%;参加文艺活动9.3%;看电视22.2%;读书读报12.5%;闲坐聊天16.8%;其他2.2%。这样的自我角色构建是社会与老人之间互动产生的结果,譬如部分老人在调查中表露出想去找个活儿干,但是“没有人要”,“老了该给年轻人腾位置”,“电视里天天讲养生,身体好就是给孩子们省钱”等。老年人主动或被动地从社会角色的撤离体现了老年人对自己社会角色的一种构建。而这一构建如果能够延续老年人之前对自我的角色设置就会顺利过渡,如果两者存在较大差异,则会造成老年人对自我的否定、低自尊,从而影响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

5.社会资本与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健康的关系。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老人在退休后没有再次工作。而在就业与精神健康的交叉列表中发现,离退休前老人的职业地位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这可能与离退休前职业地位高的老人社会地位提高,所交往的群体的心理素质较好,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应对压力的能力增强,应对方式更为积极有效,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更高,从而心理健康状况更好有关。老人在退出工作岗位后,社会资本流失严重,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网络资本等方面都面对资本的下降。经济资本是指在个人经济收入方面可自由支配的,促进个人行动的物质资本;文化资本是指个人所获得的文化教育程度认证以及个人对于社会主流思想的占有和被认可程度;社会网络资本是指在社会人际网络中,可供个人支配、对个人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人际网络资本。空巢老人生活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都由社会资本缺失、未能发挥作用而导致,生活状态的转变直接影响其精神健康。空巢老人在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生活中逐渐被边缘化,在社会主流思想中也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文化资本的流失。大部分老人退休后失去原有职位的业缘交往,生活范围缩小,拘囿于家庭生活,造成了社会网络资本的流失。而社会文化、技术的发展使得老人与年轻人之间易出现代际隔阂,原有的经验难以应对信息、技术的快速转变,产生新的焦虑与健康问题。

三、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健康的实践策略

从城市空巢老人自身价值与角色的构建、个体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及社会资本水平重新审视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问题,从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视角出发,关注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以及自我心理角色的构建,对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1.促进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保持其与社会的连接,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健康具有相关关系,虽然空巢老人在子女支持方面获得实际支持较少,但可以通过扩展其他支持渠道增加其社会支持水平。譬如培养个人兴趣,拓展个人生活圈子,通过社群交流参与社会活动,避免社会隔离。发展志愿者服务与社区服务,促使不同年龄段老人共同参与社区活动,促进老人与社会融合,这对于维持老人的精神健康提供社会支持,具有长效效应。

2.尊重城市空巢老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帮助其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

通过“人生回顾疗法”,帮助老人重新构建对人生历程的看法,弥补过往生活留下的缺憾是促进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要从个别化的角度考虑不同老人的性格、价值观以及个体经历的影响,尊重城市空巢老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与自身角色的构建,尊重他们的决定。通过评估整合一生的经历,得出明确的结论,和他们讨论剩下的时间做些什么,以便超越过去,让现在生活得更好。

3.转变观念,减少社会歧视,帮助城市空巢老人发掘自身优势,拓展社会资本。

社会观念中老年人无能的观念以及就业市场的排斥都造成老年人被隔离于社会生活之外。老年人自身以及社会各界新的理解老年人的方式,必定会产生新的行为模式,改善老人精神生活状况。这就需要转变观念,发掘空巢老年人自身优势,消除代际隔阂,改变传统对老年人的歧视。譬如原来认为老年家庭妇女什么都不会,不识字不读书,但她能够照顾好一大家子人,这种管理家务能力、照顾他人的能力就是个人的优势与资源。

4.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定相关社会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城市空巢老人的压力与焦虑来源于保障无力,如健康的压力、经济保障的压力等。因此要从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创建宜居环境入手,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不断完善城市的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社区养老,加快社区照料服务的发展,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社会政策的形成是基本保障,这种保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广泛性,对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1]《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EB/OL]. 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7-12/17/content_ 9392818_3.htm,2007-12-17.

[2]陈建兰.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9,(4).

[3]李建新,李嘉羽.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J].人口学刊,2012,(3).

[4]朱瑜.城市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1,(6).

[5][美]福克斯.老年家庭护理研究(上)[J].社会福利,2002,(9).

[6]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7]李金晏,张文谦,等.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21).

[8]张骑,王玲凤.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6).

[9]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

[10]赵芳,许云.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2003,(3).

责任编辑张晓予

C913.6

A

1003-8477(2013)08-0055-03

胡莹(1980—),女,硕士,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去权与增权:精神病患者的社会融入研究”(12YJC840013);河南省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社会工作职业化与慈善组织发展状况研究”(2010-JD-006)。

猜你喜欢

空巢健康状况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中年教师健康状况及体育参与行为研究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