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2013-04-11雷洁杨国强
雷洁,杨国强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7)
网络语言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雷洁,杨国强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7)
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并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内涵随着网络内涵的深化而深化。作为一种表达形式,网络语言不只在网上传播,在网下也开始被频繁使用。由于其特点和时代发展的共同推动,网络语言得以在网下快速传播。在方法论上,对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本文从网络语言的内涵、特点和传播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进而阐发了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迪作用。
网络语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大众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工具,网络语言作为交流载体便应运而生。网络语言即网民交流所使用的语言。网络语言的快速发展,渐渐催生了网上语言的网下应用,促进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紧密结合。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传播路径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网络语言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的界定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和交流的重要阵地。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必须牢牢抓住这个阵地,清醒认识和把握网络信息传播的载体——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1.网络语言的基本内涵。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是指后者。如“网络语言,网下流行”。有人认为网络语言若经得起时间考验,约定俗成后就会被普遍接受。总之,网络语言正日益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网络语言的特征。随着网络语言的兴起,网络语言也呈现出了自己的许多特点。(1)通俗性:运用群众所熟悉的语言把群众所要知道的信息呈现出来。(2)简洁性:语言的表达不像书面语那样冗长复杂,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正确的理论。(3)创新性:通过借鉴方言、外来语、符号等,创造出一些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词汇,从而在网络中流行开来。(4)娱乐性:网络语言的调侃性和诙谐性使大众在娱乐化的氛围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的被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见,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到多数人理解的理论普及过程,而且也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少数人运用到多数人运用的实践开展过程。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们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始终致力于大众化的研究。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现在许多人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这很好……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邓小平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有自己的认识,他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等也都是用通俗的大众语言表达出来,使人民群众更易于接受理解、掌握进而应用到实践中去。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络语言环境下的传播
(一)网络语言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现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也需要与时俱进,用更加创新性的语言和先进性的工具来传播。《人民日报》在2010年11月10号刊登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给力”这个在网络上流行甚广的词语,恰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能紧跟时代潮流,也是一次文化上的创新。列宁曾指出:“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外来语,背的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还不熟的口号、决定和结论等一系列重炮……,要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和数字,不要讲白话,不要讲大话”。简单来讲,就是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深刻的道理。
但是事物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网络语言能够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滥用、乱用网络语言的现象仍较为普遍,破坏了网络和谐。网络缺乏有效的分辨事实与假象、真实与谎言的调控机制。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的文明建设中去,完善调控机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明的语言何来进步的文化。网络语言的滥用必会对主流文化造成冲击,让人民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必定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步伐。
(二)马克思主义在网络语言环境下快速传播的原因分析
网络语言的便捷性和通俗性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快速在大众中普及。而普及程度越高,就越要求内外因交互作用的能力越强,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人有要求,也要求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这个社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民诉求的表达渠道更加多样化,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在网络上能够实现大众化。
1.网络的时效性。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快速,使得网络语言的大众化步伐加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普及度的提高,更多的民众参与到了网络即时讨论中。据调查,突发性热点事件一旦发生,一般2到3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6小时后便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后网上的跟贴和讨论就可以达到高潮。在刚刚闭幕的十八大上,网络成为了传播会议精神的又一个主要窗口。“围观”十八大,成为了众多网民在十八大期间的工作,他们纷纷送上了祝福和自己对党和国家的殷切希望。
2.网民的参与度。199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读研究生Michael Hanben将网络(Net)和公民(Citizen)组合起来,生造了一个单词Netizen即网民。互联网的普及使网民数量成倍增加,网络成为了普通公民与政府之间沟通的平台。网民可以利用网络熟语针对国家事务进行沟通进而表达自己的诉求。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也应该使用这种简单明了的语言,用群众的语言来表达。毛泽东曾从文艺的角度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这就要求党的理论工作者们要紧密联系群众,想人民之所想,把党的先进理论用群众所熟悉的语言和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
3.政府的关注度。早在1983年,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率先提出了要进行信息政治或网络政治的研究。网络政治参与是指普通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发表政治言论,影响政府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确表达了政府要将网络作为政府处理政务的重要渠道的意愿。政府的积极参与,让马克思主义在网络上的大众化愈加普及,使人民群众乐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三、网络语言传播路径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网络传播是一种多元化的传播,它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范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多方面的启示。网络语言作为网络交流的媒介、既有与传统语言相同的表达和叙事方式,又有自己独特的传播机制。这都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所帮助。
(一)开放式的环境
环境的开放和包容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标志。网络语言产生于虚拟空间,但它也影响了现实世界。1993年,莱茵歌德(H·Rheringold)在《虚拟社区》(The Virtual Community)中首次提出“虚拟社区”是由“网络衍生而来,一定规模的人们以充沛的感情进行某种程度的公开讨论,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络的社会共同体”。虚拟社区是网络语言的发源地,网络语言经由虚拟社区大量应用后,迅速向其他领域传播。网络时代的虚拟社区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网络建设者利用网络为网民提供的网上交往空间,另一方面是指建有网络信息系统的居民生活社区,既有社区网络依附其上的网络化社区”。网络语言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交流的,尽管对于场所来说是虚拟的,但是参与者是真实的。
(二)多元化的渠道
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不仅得益于网民的积极参与,更得益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当今社会,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BBS、QQ、MSN、微博等都为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应该仅仅抓住这个契机运用多种媒介,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握住一个度。如果进行理论信息轰炸,人民肯定会觉得枯燥乏味和抽象难懂,这时就应该采取大众化、娱乐性的传播方式,把这些纯理论的东西用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和感召力。
(三)规范化的信息来源
网络的利与弊是众所周知的,如何使信息规范有序的传输给广大网民,也是网络管理者们一直在努力思考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环境的成熟,必须要求理论来源的真实。信息噪音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在传播学的线性传播模式中,香农和韦弗将噪音作为传播的负功能因素,将其定义为任何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加在信号上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播的过程中,人为的或是传播时的语言障碍所引起的对理论知识的曲解和误解都可能成为信息噪音,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理论必须有自己规范化的来源。政府机关和各基层组织必须建立自己的信息规范组织,然后将正确的、真实的理论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先进性的舆论领袖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舆论领袖是指能够非正式地影响别人的态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变别人行为的个人,它随着大众媒介的出现而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也应该借助于网络信息传播时先进的舆论领袖所起的作用。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舆论领袖,把理论灌输给人民,在民众遇到问题和困惑时能解人民之所惑、答人民之所疑,将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舆论领袖的号召力和感召力。
总之,网络语言的传播路径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的选择有着实践上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曹进.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王炎龙.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控制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3]马福运.大众传媒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浅析[J].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
[4]吕治国.略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J].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9).
[5]陈岸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语言规范[J].社会科学家,2010,(11).
[6]孙来斌.“灌输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高校理论战线,2012,(11).
(责任编辑:曹木易)
G206;A811
A
1008—6153(2013)03—0084—03
2013-03-28
雷洁(1984-),女,陕西渭南人,天津工业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杨国强(1978-),男,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讲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