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动画的媒介文本特征探析

2013-04-11彭艳PENGYan武汉纺织大学武汉430073WuhanTextileUniversity430073Wuhan

设计艺术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媒介动画

彭艳 PENG Yan武汉纺织大学,武汉430073(Wuhan Textile University,430073 Wuhan)

网络动画的媒介文本特征探析

彭艳 PENG Yan
武汉纺织大学,武汉430073(Wuhan Textile University,430073 Wuhan)

网络是动画传播的新媒介,其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便如此,网络媒介自身的特征已经清晰化,但以网络为媒介的动画尚处于一个特征模糊的阶段,网络动画只能看作是动画与网络媒介相结合所产生的初级文本。据此,从当前动画网络传播现象入手,层层探讨分析,提出了“交互性、便携性、触觉开发”三个可能的方向,对网络动画的媒介文本形成进行了前瞻性的预测。

动画;媒介;网络传播

现今,动画传播主要依赖三类媒介,即电视、电影、网络。其中网络对动画传播而言还属于一种新兴的媒介。互联网进入我们的生活不足30年,动画与之结合进行传播的时间因此很短。但作为一种新媒介,网络传播已经显现出了不同于传统媒介的特征。

一、网络传播的结构与特征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1]。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状传播结构都可以生产、发布信息,这些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因此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却又突破了两者的局限。

同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还具有以下的特征:

第一,全球性。网络传播是跨国界的传播,打破了国家和地区间的限制。

第二,信息海量,传播快速。网络传播没有传统媒介的版面、时段限制,信息量巨大;网络传播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其传播介质为“比特(bit)”[2],所以传播迅速、快捷。

第三,交互性。网络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能够进行及时的双向沟通[3]。

第四,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传播是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因此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中心。

二、网络动画的现状分析

虽然,网络媒介自身的特征已经清晰化了,但以网络为媒介的文本尚处于一个特征不明朗的阶段。例如,动画在网络媒介上进行的传播,虽然“网络动画”一词已经出现,但网络动画作为一种媒介文本却缺乏其自身的特性。所以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其“后视镜理论”中指出,“当一种新媒介出现的时候,其内容却往往是旧的,只是将旧媒介平台上的信息简单移植到新的媒介平台上,和旧的媒介信息相比没有质的变化。”[4]

当下网络动画的构成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首先是移植于旧媒介的动画作品,其中一部分是电视热播之后和影院下线的具有网络播放权限的动画作品,而更大一部分则是属于具有版权争议的热播盗版作品。

第二类,来源于网络上的动画制作团队或爱好者的原创,但水平参差不齐。这类动画和网络媒介联系紧密,“生于斯,长于斯”,在属性上更加贴合网络的媒介特征。

目前第一类在数量上居多,第二类数量虽少,但更能代表网络动画的特征和发展方向,大有可能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并形成成熟的网络动画文本。

通过以上对现有网络动画内容构成的分析,我们在肯定麦克卢汉的后视镜理论的同时,也认为网络动画文本属性虽不成熟,但部分特征已经开始呈现。网络动画文本的特性形成受动画艺术自身特点的影响,同时也受网络媒介传播特性的影响,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三、网络动画文本的特性分析

1.交互性

网络动画的交互性有两种含义:

一方面是指受众在网络上获取动画作品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权,即自主权很强,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以何种方式、获得何种动画,而不必像电视观众那样受到播放时间和无休止广告的困扰。

另一方面是指动画的制作者、传播者与动画的受众之间的关系。在网络动画传播中,受众可以与传播方进行及时的反馈,不会出现传统媒介中反馈延迟的现象,做到真正的传、受平等。

动画制作者与动画受众之间的交互是网络动画的最重要的特征,网络动画制作者和受众之间的边界有时候往往是模糊的。

传统的动画制作是由专业团队进行的,动画从策划到制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伴随着较大的投资与风险性[5],基于商业保密的原则,刻意的创作采取了封闭型模式,整个过程在一个类似于“封闭的套子”里制作完成。在作品公开播放之前,整个过程中缺乏与受众的互动环节,作品的成败和市场效果只能在作品上映之后回馈,因此其传播-回馈机制是僵化的。

网络媒介的动画则呈现另一种模式。首先,网络动画制作者也是受众,具有民间性质,多数是非专业的动画制作群体或者个体,两者在界限上是趋于模糊的。因此,制作与互动没有任何障碍,网络动画也多呈现平民化视角、非官方色彩,贴合网民的心理,受到网民的喜爱。制作的非专业化是建立在动画软件的易用化基础之上的,当前更多的动画软件开始简化了操作的程序,降低了制作的门槛,让更多动画爱好者实现了个人制作动画的梦想,这使动画受众和制作者角色合一成为了可能,而更好地诠释了网络动画互动的特性。

其次,传播的实时化。民间团队没有雄厚的资金做支撑,往往只能做一集传播一集,在网站或者博客上发表,实时接受受众的回馈,能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剧情的修改,使制作和欣赏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及时与顺畅。这一特点类似于印刷媒介的漫画连载,具有实时有效、低成本、低风险的特点,同时也更贴近受众。另外也符合艺术作品传播中的经典化需求——历史上经典的民间艺术作品都是在不断反馈与修改之中互动而成为经典的[6]。

前文介绍过网络媒介的 “去中心化”特点。失去强大传播中心作为支撑的结果也就意味着失去强大的制作与传播的资金支持,所以网络动画大多缺乏强大的资金支持。网络动画具有上述的诸多互动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资金和收益方面的致命弱点,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和丰厚的作品收益,使得网络动画举步维艰。现阶段的网络动画收益只能靠有限的网络广告和部分在线收费维持,所以通常很难持久。很多动画团队都是通过网络方式获得知名度,然后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回归传统的电视、电影媒介,网络动画则只充当了一种变相的广告形式。这种尴尬的处境同样也是由网络的传播特性决定的,去中心化之后的副作用往往就是“媒介监管失控”[7],网络媒介之间面临着无序的竞争。

但网络动画呈现出的 “受众、制作者、传播者”三者之间深度互动的关系是值得肯定的,它也必将在发展之中不断完善逐步成熟,最初成为网络动画的发展必然。

2.便携性

网络动画传播的时空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长期的媒介生活习惯已经使大众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信息接收定式,例如,看震撼的、高画质的动画片,人们会选择影院;看长篇的、连续性的动画作品,人们会选择电视或者网络。所以我们要问,网络是否拥有自己的时空呢?答案是肯定的。网络传播的时空是:随时随地。与传统媒介电影相比,网络动画打破了电影必须在影院传播的空间限制,可以通过数码终端在任何有无线网络覆盖的空间进行动画欣赏。与主流媒介电视相比,网络媒介解除了电视节目表严格的时间束缚,可以随时收看自己感兴趣的动画作品。

网络传播“随时随地”的达成,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点,城市公共空间无线网络覆盖的逐步普及。

第二点,便携的数码终端设备的普及。例如智能手机、MP4、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电脑等。

这些软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使动画的网络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网络媒介在传播时间、空间上的便捷性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动画形式进行了“塑造”,由于网络信息接收终端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地域的网络带宽的差异性,网络动画的文件大小和分辨率都需要充分的做好预制设计,例如为了方便掌上和便携的需要,信息终端设备屏幕普遍不大,所以网络动画的画质往往需要选择适中,高画质和低画质都是不可取的,高画质会因为屏幕小而产生毛刺感,同时也会因为数据量过大对网络形成压力;低画质则会因为模糊而影响观看的效果。

在内容上,网络动画应当短小精悍,单元片长尽量不要超过5分钟,以适合上班族、学生在候车、坐车、休息时段收看,消磨时光。动画的叙事方式应当多多地采用花瓣式,即诸多花瓣(单集)围绕一个花心(主题)展开[8],类似于《猫和老鼠》,只有一个简单的“追捕与反追捕”主题却拍摄了无数集。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使受众任意进入、出离情节,却不会感到不方便。换而言之,就是在动画作品和受众之间建立了一种自由的“半游离状态”。

网络动画应当尽量弱化对声音效果的依赖、对情节的渲染与推进,通过无声的画面语言达成为最佳。因为网络动画的收看环境多数是在公共场所,虽然有耳机可以消音,但依然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干扰或者遭受旁人的干扰。

网络动画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娱乐轻松的属性,是一种低注意力、高放松状态下的媒介文本,它的便携性和随时随地性也决定了其填补“垃圾时间”的特殊功能。

3.触觉开发

动画进入网络时代,受众对动画的感官诉求呈现多元化,而传统的动画观看模式则显得沉闷乏味。人类传媒的发展经历了印刷(视)、广播(听)、电影电视(视、听)等阶段,在媒介手段上不断的平衡和完善人类的感官需求,旨在获得人类感官的全方位体验和满足。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触觉这种感官途径却缺乏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其实,触觉具有的潜力很大,人类的大量信息其实是通过视、听、触等途径综合传播的。而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却过度集中于视觉。

IPAD 的流行除去品牌效应之外,其优秀的触控体验也不容忽略,人们运用这类设备可以体验到微妙而直观的触控交互效果,虽然目前的触控技术还无法和网络动画内容本身建立更为深入的交互联系,但令人欣慰的是,人们对于触觉的体验需求已经开始引起设计界的关注。

网络动画文本现有的特征还不足以使其与传统的媒介(电影电视)文本相剥离,要想形成独特的媒介文本特征,就必须另辟蹊径,开发传统媒介未曾涉及的真空地带。以网络为媒介的动画触觉体验开发将是其发展的一个绝好方向。

从可能性上看,电视与电影的屏幕过大,对观看距离有一定的要求,而这个距离则处于人机工程学中规定的人体可操控的范围之外,那么只有具有网络接受功能的数码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才是最为合适的接收器。

从必然性上看,一方面,长期以来数码设计中对触觉的忽视使人们处于一种“触觉饥渴”状态;另一方面,从现有网络游戏的虚拟交互技术和数码终端触控技术进一步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不久的将来,达成与网络动画内容进行交互的细腻丰富的触控效果将是必然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有的网络动画的媒介特征尚处于初级阶段,网络实时交互有利于创作的同时,而网络传播的免费原则、平民化特性又使得网络动画营养不良、举步维艰;网络具有打破时空限制优势的功能,但优势却变成了双刃剑,在信息传播扩大化的同时也伤及了动画的艺术性;而这些问题又是网络在现阶段的特性决定的,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克服的。但网络动画的前景依然被看好。笔者坚信:网络动画对触觉功能的开发是其彰显媒介个性的一个突破口。

[1]匡文波.网络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2]孟建,祁林.网络文化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6.

[3]黄鸣奋.数码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446.

[4]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3.

[5]刘跃军.动画角色品牌运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9.

[6]周葆华.效果研究:人类传受观念与行为的变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7.

[7]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5.

[8]洪泛.动画剧本创作[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26.

Analysis on Media Text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Animation

As a new medium for animation development, the transmission mode of internet media varies much from traditional ones. Despite the clearness of the features of internet media, the internet-media-based animations are yet in a stage with fuzzy characteristics. Internet animation can only be regarded as a primary text coming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animation and internet media.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n current transmission of internet animation, puts forward three possibilities, namely, “interactivity, portability, and tactile development” and makes a prospective predic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media text for internet animation.

animation;medium;internet transmission

J06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3.05.001(0001-04)

2013-09-12

彭艳,博士,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媒介动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