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建构*
2013-04-11郑冬冬ZHENGDongdong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PingdingshanUniversity467000PingdingshanHenan
郑冬冬 ZHENG Dongdong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Pingdingshan University,467000 Pingdingshan,Henan)
民间美术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建构*
郑冬冬 ZHENG Dongdong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Pingdingshan University,467000 Pingdingshan,Henan)
民间美术作为具有显著地域性特征的艺术种类,其样式和风格能够反映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文化风貌,因此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地域文化是民间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对地域文化的直观表达则是历史发展的佐证,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民间美术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在更迭往复之中承续着与其契合的区域文化,在发展的历程中进一步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形式与内涵。民间美术与区域文化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深植于民族土壤中,是对传统文化与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建构。
民间美术;区域文化;文化特质;传统文化
民间美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千年,清晰记载着人们的生活、劳动历史,被打上了时代和地域的烙印。民间美术深深地根植于生产与生活之中,是最能真实反映人们最本源生存状态和生活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美术发轫于乡村,无论是在艺术形态、民俗形态还是生活形态方面,都呈现着与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带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艺术种类,其自身的风格、样式都能反映与之对应的地方文化风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一、民间美术是地域文化的形象载体
“民间”一词有两解:一是指非官方的存在域,二是指民众中间的存在域。仅以“民”而言,多泛指某类人,如古代就指称被统治着的人——“庶人”;现今也指称非军事性质的人,或者老百姓。“间”者,是指一定空间存在的场所。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言,“民间”是指非官方性、非军事性的普通人类群体。不过,“在艺术领域中使用‘民间’一词不是泛指一切人民。”[1]民间美术则是来源于各式各样的民间手工艺,民间手工艺人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承续着传统技艺,同时也在迎合了大众认知心理的基础之上融入个人的创作,从而使得民间手工艺品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逐渐具备了艺术作品的形式与要求,因此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类别。
民间美术是在民间文化的大生态环境之中成长起来的,而在同一环境下的文化模式则形成了基本人格的区域性,区域文化作为在特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里,所形成的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一种文化形态,其本身具备与之对应的地域并且十分契合的价值观念、人文心态、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是人们根据文化所存在的地域上的本质不同,进行客观划定的文化区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造就了区域文化独特的个性。发源地域的文化是民间美术的源泉,而民间美术作为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形象载体,体现出了与之对应的地域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二、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1.聚落对民间美术生成的影响
聚落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指人类的聚居场所,通常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个大类。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村人口长时间占据着总人口的绝大部分,而城市人口比例却很小。更多的人们生活在在乡村这一聚落中,因此便造就了起源于田间地头的乡村美术异常地兴旺发达,而城市民间美术却相对萧条,一直到今天,众多的民间美术发祥地都在乡村,也正是这一地理原因,使得民间美术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充满了各个地区的淳朴的乡土气息。
同一聚落的共同认知特性和地域生态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中介作用,从某个角度来看,聚落可以称之为孕育民间美术的摇篮。而处于乡村这一聚落体中的人们,生活方式单纯,人口流动率低,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少,民间美术则更容易在形式上形成具有相对独立的区域特性,例如同一区域内惯用的颜色搭配、材料选择、内容形式等的大同小异,这些特性之中包含着相对独特而稳定的人文性格与审美取向。
2.民间美术与地域文化的生成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相同地域的人们在语言、性格、行为等诸多方面均趋于一致,从而出现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道德观念上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民间美术正是在这一特质笼罩下出现的艺术形式。
富含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美术从其创造主体的特质及其起源上都具备着相对的独立性与区域性。依据《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的分类形式,参照张道一先生和有关专家的观点而出现的将民间美术分为八类,即以审美和精神生活为主题,是为祭祀供奉类、装饰美化类、娱玩教化类、游艺竞技类;以实用和物质生活为主题,是为穿戴服饰类、宅居陈设类、生产劳作类、生活起居类等而以民俗互动为主体的形式[2]。
河南三门峡剪纸在生活和多种民俗活动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延续的历史特别久远。如所周知,三门峡毗邻黄河,大部分地区属于浅丘地带,因此民居多为下沉式地坑院或窑洞。地坑院或窑洞的窗户与风门,基本上都以木制的井字形方格为特色,居民就有将白纸贴在上面,并且用窗花加以装饰的习惯和风俗。正是在这方寸之间,生动的剪纸便让人们领略了三门峡地区独特的尚黑习俗——在该地区春节和结婚等喜庆场合,黑色剪纸被大量使用,这和各地喜庆场合忌讳黑色的习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现象对研究夏代崇黑文化而于剪纸艺术的影响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河南内黄农民画的画面充满了强烈的乡土味,它继承了以勾线为主的传统画法,用不同的线条勾勒出不同的形体;在用色方面采用当地特有的土制颜料,以红绿黄蓝黑单色为主,形成了强烈的民俗化色彩;人物造型具有质朴、淳厚、笨拙和粗黑的表现形式,在描绘农村风貌和风情的创作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作为民间美术创作主体的艺人以自身及周边人群的生活、生产为蓝本,运用传承严格的手工技艺复制并创作着身边的物事,在近似的性格及认知的前提下,运用相同的技法和材料、固定的配色原则、雷同的表达样式,因此民间美术形式就不可避免地放射出特定区域的人文气息,而且无可推卸地担当起了推介区域文化的重要责任。
三、民间美术对地域文化的承载与传袭
1.通过视觉语言诠释地域文化特性
民间美术作为传统艺术的一种,很大程度上是以技巧来复写物象的艺术形式,除却它本身所包含的实用性,单从视觉的角度就能清晰地投射出地域文化的特性。首先,它的表现形态及其内涵显现具有非常鲜明的特性。由于民间艺术在构成与情感之间的那种质朴、直接的联系,由于民间艺术在情感表达上的明快、直白,远不如文人艺术那样的复杂微妙,各地的民间美术都是其地域风貌的直接展现,风格辨识度较高。其次,民间美术具备显著而直接的实用目的,也是这种艺术形式独特个性的所在。民间美术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总结与提炼,它包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愿望,这种饱含特殊社会功能的审美需求,始终渗透在各个地域特有的民俗及娱乐活动之中。
民间美术无论是从衣饰器用、环境装点,还是从节令风俗等门类中派生出来的实际样式,如年画花纸、门神纸马、剪纸皮影、陶瓷器皿、雕刻彩塑、印染织绣等,无不体现出当地劳动人民的人文认知和审美取向。我们以木版年画为例。南派年画代表桃花坞年画因其绘制精美,风格婉约,刻制工艺、造型风格、色彩搭配上体现出精致秀丽的江南风格,被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而作为年画鼻祖的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则因其夸张的形象、粗放的线条、饱满的构图、明艳的配色等特点体现出中原地区古朴厚重的性格风貌。
2.作为精神载体揭示地域文化的内涵
民间美术是民俗活动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也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往往受民俗心理或活动的制约。民间美术同民俗一样,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间美术既是一种有形的文化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有形的实体性民俗。民间美术本身还是民俗观念的重要载体。民间美术不仅具有民间文化的性质,而且是民间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因而民间文化的观念不仅同时规约了民俗和民间美术的性质,民俗和民间美术也同样都是民间文化观念的符号和图式[3]。
古往今来,民间美术鲜明地反映着农村社会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区域特征,它除具备区域文化所具备的地域性、民族性、社会性等普遍特性之外,还彰显了典型的时代特征,这些文化属性都借助民间美术这一载体生动地给予了展现。民间美术涵盖了整个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就人类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而言,地方文化效应的传承会使不同的民俗文化个性得以保留。淮阳“泥泥狗”因传说中是为女娲和伏羲守护陵庙的神狗,因此又被称之为“陵狗”,伴随着诞生于原始宗教祭祀、伴随着古老的民俗传统流传至今。在淮阳,人们认为将 “泥泥狗”赠送亲友,可以消灾、祛病,因此颇为神圣。“泥泥狗”中奇禽怪兽的造型神秘怪异,呈现出一种原始的图腾气息;红黄绿白黑的“五行”用色,更使得“泥泥狗”这一地域泥玩焕发出了浓郁的传统文化光彩。
四、传承民间美术,构建区域文化
“传统民间艺术既是传统生产方式的产物,也是传统生活方式的产物。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乡村文化和艺术的形式。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生产方式。传统的民间艺术随着这种变革,也日益边缘化,整体走上了消亡之路,部分在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蜕变成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生产,使传统民间艺术的存在成为一种市场态的存在。”[4]
作为区域文化的外显形式与重要载体,区域文化的性质特征在民间美术中都能形象的得以体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地域相呼应的民间文化较之上层文化更富有传承性、稳定性,而民间美术自身鲜明的模式化、延续性、传承性、群体性和生态性正是区域文化的体现。在城市化和现代化不断加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方式的日渐转变,人们越来越多的涌入城市生活,原生态民间美术的空间越来越小,许多宝贵的民间工艺面临着即将绝迹的威胁,民间美术如果不能走产业化道路,不能为劳动人民创造财富与价值,其传承前景必定堪忧。那些以往代表中华民族生存形态的东西已逐渐消逝,曾经的民间老艺人也在无声无息中逝去,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正在不知不觉的消亡……地方政府的扶持与民间自发的传承与拯救,是阻止民间美术消亡的重要途径。“民间艺术之乡”、各类民间美术产业化基地的建立,以及使民间美术与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方式,都为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点亮了希望之灯。
五、结语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其延续、发展均对区域文化起着重要的传承与建构作用,这种文化现象从来就不是一种纯粹的静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与表现力也在变化与更新,它在更迭往复中承继着与之适应的区域文化,民间美术与区域文化间的关联与影响,也促使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挖掘深植于民族土壤中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并以开放的心态去吸收和利用、保护与传承。
[1]张道一.美在民间[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30.
[2]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24.
[3]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35.
[4]李砚祖.作为文化工业的当代民间艺术[J].美术观察,2003(12):79-80.
Inheritance and Building of Regional Culture through Folk Art
Folk art, with its notable regional features, possesses the pattern and style which ref l ects the corresponding culture and features of a region. Therefore, it functions as a signif i cant carrier and form of manifest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is the breeding bed for forming and developing folk art, and it also gives a direct expression of regional culture, which is the evidence of historic development. Hence, they promote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Folk art, a special form of culture, carries forward the relevant regional culture amidst numerous changes and enriches its form and content during its development. The relevance and inf l uence of folk art and regional culture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soil of a nation, and, meanwhile, they also help inherit and buil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Folk Art;Regional Culture;Culture Identity;Traditional Culture
J023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3.05.012 (0055-04)
2013-08-12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基金项目(122400450026)。
郑冬冬,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