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发展与任务
2013-04-11郑永廷
郑永廷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 200433)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发展与任务
郑永廷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 200433)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建立以来,经过几年建设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党中央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确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并于2005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所属的二级学科。经过几年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学科学位点大幅增加,学科建设覆盖广推进快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增设之后,2006年初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批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分别增加21个和210多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别增加94个和840多个。经过几年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又分别增加了10多个和近80个。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覆盖了部分高校、党校与社会科学研究系统,具有发展速度快、新增数量多、覆盖院校广、学科队伍大的特点,不仅有力推进了学科化与科学化进程,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2.围绕我国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与教育成效显著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立以来,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教育、“六个为什么”的研究与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与推广等。这些研究与教育,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为更好地回答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宣部理论局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三贴近”原则,每年编写、出版发行《理论热点面对面》等通俗理论读物,及时对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引导,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新思想,既为推进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也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3.有效加强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建设
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中央党政机关、高等学校、各级党校和研究机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依托,制订政策,采取措施,有效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建设。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1],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文件在教学科研组织建设,教师的选聘配备,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提供学科支撑和政策、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目标。2006年教育部颁发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强调“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文件对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作出了明确规定。
中宣部、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各高等院校,按照文件要求,自2006年以来,每年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班、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到国内外考察;召开各种类型的研讨会,交流教育、管理与研究成果;部分省市区教育部门和高校还组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场观摩、教学教育比赛;教育部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区教育厅每年专门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申报和研究;教育部2007年还建立了21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广泛开展辅导员岗前培训、专题培训、专业化培训活动;教育部还分别划拨了几千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指标,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优秀辅导员报考、攻读;等等。所有这些队伍建设的举措,不仅有效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的素质,加快了队伍的专业化进程,催化了研究成果的成批涌现,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生机与风采。
4.学科建设不断拓展领域和丰富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学科,它顺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诞生,在推进社会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拓展领域、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丰富其时代内涵。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其中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遵循的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为本,即学科建设既是为了人民,又要依靠人民;既要把人民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又要把人民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既要尊重、心系人民,又要培养、提高人民。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围绕当代社会人的发展,分别研究了坚持人本发展,改变文本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克服片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避免冲突发生;坚持可持续发展,超越功利发展,从而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丰富的人文性与时代性。
二是根据我国社会新的发展实际,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发展。根据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何坚持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的统一,发展主旋律教育;根据我国流动加快、多样发展的实际,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何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发展理想信念教育;根据我国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发展和人们独立性、自主性不断增强的实际,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何坚持自主性与社会化的统一,发展道德法制教育等。这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研究,探索了教育目标、原则、内容、方式的新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
三是进一步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者,一方面对学科的概念、观点进行了梳理和审视,使其进一步准确、系统,另一方面针对学科建设的薄弱环节,集中研究力量进行突破,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立背景、意义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发展过程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二级学科体系的研究等,都取得了进展与成效。为了在实践中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研究者还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的关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而且改革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教学,编写了具有综合性、时代性、标志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为教育、培养高校学生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二级学科,大致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应,有利于理论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密切配合。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针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难题,在教育部领导下,建立了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编著了“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教材”并相继出版发行十余本,还委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组织了近二十所高校的一百多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3年时间专题研究辅导员专业化问题,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丛书》共12本专著,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提供了参照与指导。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编著,已于2010年启动,这一建设项目也将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迅速,成效显著,特点突出,其中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规范性与持续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思想性、理论性、应用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虽然我们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资源,积累了学科建设的丰富经验,但要建设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型学科,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3]。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开始的,同样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切实规划,担当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历史责任。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4]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根据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来确立思路、内容与重点。
1.增强学科建设自信与自觉,坚定学科建设目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大部分博士点和硕士点,获批时间不长,建设水平有待提高。面对学科建设艰巨而繁重的任务,首先要增强学科建设的自信与自觉。学科建设自信,是学科建设者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为学科建设作出贡献并实现所追求的学科建设目标。学科建设自觉,是学科建设者以高度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坚持学科建设的远大目标并自主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自信与自觉,包含着主动性与积极性、自主性与目的性,是推进学科建设的力量源泉。缺乏学科建设的自信与自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缺乏坚持、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勇气与目标,有的人借口西方国家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怀疑其长久性;有的人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范围工作和研究而选择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向;有的人不关心、不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去等。这些不自信与不自觉的表现,或源于认识或信仰,或受客观环境影响,或不知道怎样进行学科建设。不管哪种情况,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基本条件的缺乏,是学科建设的人为障碍。
党的十八大报告向全党提出要求: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6]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者和研究者,更应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发挥带头和引领作用,更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的自信心与自觉性,这既是我国社会和广大人民的需要,也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所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由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而来,它既不同于其他马克思主义学科,也不同于原来的二级学科。作为一个新建的一级学科,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具有本科、硕士、博士的层次性。不同的学位与培养层次,都有各自的建设目标与建设要求,因而要组织队伍,分工协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研究。
一般来说,建立和形成一个学科并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考验,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要有确定的研究对象;二是要形成学科理论体系;三是要有该学科的标志性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时间不长,目前要达到这几个条件还有距离。有些院校虽然已经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但在申报时,往往采取汇集本校相关学科成果的方式而获得,学科建设的基础有待加强,学科队伍的水平有待提高。从总的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础是好的,队伍的积极性和整体素质较高。但从实际要求来看,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无论在人员数量和教学、研究质量上仍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要注重新建学科的基本建设,诸如研究对象、概念与范畴系统、学科建立与发展的基础、学科理论与方法体系、学科揭示的规律与发展趋势等。如果这些基本的建设不到位,缺乏研究成果,则实际发挥的作用有限。
为此,要明确和坚定学科建设的目标,把握学科建设的重点,驾驭学科建设的前沿,在全国高校、区域高校和各个高校层面,组织学科建设者有计划地对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前沿问题开展研究、提倡争鸣,力争有所突破,把建设真正落到实处,避免学科建设的形式化与个体化倾向。
2.坚持学科建设的主导方位,积极推进跨学科研究
所谓主导,指主要并引导事物向某个方向发展的事物。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主导,是指学科建设的指导理论、主要目标、建设重点的主导地位和为服务我国社会科学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特性。学科建设主导就是坚持学科建设的中心与主体,是相对于学科边缘与辅助而言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导方位,首先要把握学科主体定位、性质和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其研究内容,覆盖我国全部领域、全体人员,发挥着引导方向、思想保证、以理服人、培育新人的功能。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只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对实践活动、社会活动发挥先导作用,才能保证其根本性质与根本方向,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主导方位的根本。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促进社会科学发展,为培育“四有”新人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导目标。
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各种意识形式,是一个相互联系、配合的思想体系,在开放环境、信息社会和多样发展的当今社会,更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要坚持发展与创新主导,即立足我国实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又克服保守僵化;既反对以相关学科替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又克服拒绝吸收、借鉴相关学科最新成果的倾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主导方位,还要始终遵循学科规范。学科都是按知识性质或学术领域的分类,学科知识的性质是学科中心(或内涵)与学科外延(或边缘)的统一,概念和范畴体系是学科的标志。西方国家用“subject”、“discipline”两个单词表达学科概念,与主题、纪律同义,就是说,必须遵循这个学科的规范,否则就是违反学科纪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导方位,就是坚持和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凝聚力,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形象与尊严。疏离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导方位,轻则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边缘化、空壳化,重则消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涵,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性质,败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形象与声誉。
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主体、遵循学科主导进行建设的同时,还要立足我国实际,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开展跨学科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复杂性、综合性难题不断涌现,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攻坚克难。要解决面临的难题,运用单一学科有困难,必须开展跨学科研究,寻求综合解决办法,为此,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团队”[7]。
所谓跨学科研究,就是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在整合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实际与需要,可分为方法交叉、理论借鉴、问题拉动、文化交融几个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综合性学科,只有开展跨学科研究,才能发挥学科作用、拓展学科领域、发展学科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可以分为“外跨”与“内跨”两个层面。所谓“外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结合性研究;所谓“内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六个二级学科的结合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开展跨学科研究,有两个倾向值得注意: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研究缺乏兴趣,或热衷于边缘问题研究而不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方向,或到其他学科寻求研究问题与研究资源。这种“占学科位不做学科事”的倾向,其借口往往是跨学科研究。应当承认,跨学科研究有个基本前提,就是研究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学科归属并具有所在学科的研究能力。没有这个前提,要么是跨到别的学科去“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要么是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发挥学科专长,这种形式上的跨学科研究,只会损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形象。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者,很多原来是其他学科的研究者,这些研究者经过深入研究并取得成果,转化到这个学科来,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者。但也有些其他学科的研究者,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地位与资源后,并没有深入开展该学科的研究且对该学科缺乏了解,有的甚至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时有不当言辞,这种“沾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光,还要说三道四”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部阻滞,比外部阻滞还要麻烦。
二是以跨学科研究为由,避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二级学科,以研究方向或研究问题取代二级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建设的任务都很重,有的二级学科的学科体系尚待创建,如果不立足于二级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就会被架空,学科建设落不到实处。出现消解二级学科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二级学科的生源、分配等学术资源不平衡,有的二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希望掌握一级学科的支配权;有的行政领导利用行政权力控制所有二级学科等。不管出于什么动机,采取什么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没有完全建构与完善的时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二级学科撇开,实际上是在学科建设上釜底抽薪。
3.抓住当前学科建设重点,努力突破理论与实际难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形势,指出了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求“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努力攻坚克难”。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也要攻坚克难。
首先,要研究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8]要求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进一步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更加具体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要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各个领域、贯穿到人们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去;研究“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及其形成;研究如何结合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便于人们接受并付诸实践,这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重要任务。
其次,研究当代社会条件下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当今社会,一是开放环境、信息社会、风险频发状况交错,二是竞争领域、虚拟领域、多元文化领域交叉,三是竞争压力、信息压力、文化选择压力交汇,这些社会要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在这种复杂多样、快速多变、不断衍生新要素的情况下,一些人难以正确分辨和把握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有的甚至产生偏差,难以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具有神圣性和崇高性的价值追求。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深入研究理想信念的当代价值与形成机制;研究各种理想信念的价值与形成比较;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导作用,切实解决理想信念形成的现实难题。胡锦涛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针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作了深刻的内涵、功能阐述,进行了“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论述,全面、系统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形成并为之奋斗提供了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研究如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增强我国社会的动力与凝聚力。
再次,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新型学科,因为内容丰富,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广泛,有些研究者在一些重要关系上难以把握,诸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的关系应当怎样认识和处理,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与偏差。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来就是科学理论,按内容划分有“三大体系”,要再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没有必要;有的人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服务时,只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甚至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替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这些关系如果认识和处理不当,必定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者,要增强学科意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点、特长与特定的对象、概念、结构、功能、理论与方法体系等,在学科的时空范围内揭示研究对象的规律与发展趋势,构成在逻辑上具有自洽性的学科体系。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dhed.edu.cn/main/www/135/2009-08/78563.html.
[2]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41333.htm.
[3][5][9]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EB/OL].[2012-11-08].http://wenku.baidu.com/view/a935e029 dd36a32d73758197.html.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6][8]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EB/OL].[2011-10-18].(2011-10-25).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7]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EB/OL].[2012-09-07].http://www.gov.cn/zwgk/2012-09/07/content_2218778.htm.
G410
A
1672-9749(2013)01-0008-05
2012-12-1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0JZDMG030)
郑永廷(1944-),男,湖北仙桃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