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毕博为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的若干思考

2013-04-11管新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网络化理论课政治

管新华, 王 跃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以改革为永续动力实现科学发展是新时期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05方案”实施以来,以改革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成为全体教师的思想共识和实际行动,特别是顺应信息化时代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新变化而推行的网络化改革成为当前最具有时代特征、最符合学生认知实际、最有亮色、最具实效和最富前景的趋势、路径和措施。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的三大基点

作为新时期最具有鲜明特征的改革在本质上是有约束条件的优化组合和再创新,在功能上则是发展的助推动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趋向的网络化改革必须契合课程的性质特征并有助于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而背离改革的初衷和目标。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特征和目标任务是网络化改革的着眼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使其知;又要在情感和理智上感染学生,使其信;更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立场,使其行。

第一,与专业课和其他公共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突出的实践性,兼有知识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等多项任务。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课,必须从政治视野、战略高度和方向角度认识课程和教学活动,其目标是在国情、世情、党情、国史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要实现这样的理论自觉、政治坚定和方向明确,除了课堂讲授式的一般理论灌输之外,更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实践意识,贴近现实和生活,不回避问题和矛盾,针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流派,直面各种不良思潮和错误观点,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及疑点,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向,以课堂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的社会锻炼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面向实践的意识,在关注实践、认识实践、参与实践、解释现实、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凸显理论的科学性、解释力和作用力。

第二,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强调建立在学科性和逻辑性基础上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门必修课组成的知识整体,从历史和现实、从逻辑到实践各有侧重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和经验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与中学不同,必须更加突出科学性、理论性和整体性,要求更加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传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成果的严密逻辑性,要把四门课的内容作为整体来处理,要讲清楚每门课程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注重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立足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通过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体系,而不仅仅是介绍知识点和具体观点的中学式教学。

总之,课程的性质特征和目标任务必然要求不能采取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观点和原理的陈旧方法,而必须贴近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实际,通过改革创新亲近学生、吸引学生。

2.信息时代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变化、新特征是网络化改革的出发点

融音、字、画于一体,借助多媒体和虚拟技术的网络形象生动、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其以轻松、愉快的场景、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和心理发展,特别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一,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图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网络信息,更具直观性、形象性和娱乐性,更多地反映为感官的刺激和愉悦,使大学生习惯于“看”信息,这必然强调灵感,忽略思考,削弱理性认识,影响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与之同时,一条信息可以以文本的形式存储,也可以制作成图形、声音甚至活动图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将同一条信息由一种形式转向另一种形式。这种信息存储和传播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学生认可非单一性,强调多元化。

第二,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在传统教学中,虽然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和条件进行一些课外的拓展学习,但在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各个方面还是比较被动的。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开始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适当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包括听课、课后答疑、讨论、测验练习、浏览相关课外资源、笔记等。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顺应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变化,延伸“触角”,直面网络。

3.在高校中已被普遍使用的网络课程是网络化改革的参照点

伴随信息和通信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课程成为大学课堂的新形式。这种主要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的全新教育模式主要呈现以下基本特点:

与传统课程相比,以网络而非书籍、报纸、磁带、电视等为录存载体的网络课程拥有的资源数量大、更新快、来源多、范围广、获取方式更便捷的特点。

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以同步教学和异步教学两种方式,在时间上可以全天候进行,在空间上有网络环境就可以进行,从而克服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资金的限制,延伸了课堂。

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克服了按班级组织教学、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足,可以进行交互学习并有效避免学习的孤独感。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就各种方案进行不受时空限制的探讨,而且还可以利用BBS、新闻组、邮件列表等工具协同工作。

综之,作为变革传统教育方式、满足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的、在全世界方兴未艾的网络课程集知识性、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于一体,取得了远优于普通课堂教学的效果,作为高校课程有机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也不能孤立于这一教学改革的主流之外。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的两大原则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指导性文件,网络化改革必须贯彻体现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原则,即“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1.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自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的根本原则。

第一,网络化改革应着眼于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必须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成长和成才提供最优的服务,必须纠正过去那种只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试验对象,来探寻教师所需要的教学方法的偏颇理念和做法。

以学生为本应该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有深刻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成长需求有更好的了解。并以之为基准改进教学方法、应用教育技术、讲究教学艺术、充实教学内容、增加知识总量、提升科研含量。

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网络化改革必须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教学内容进学生头脑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为目标,以教学方式得到学生接受和欢迎为评价尺度,以改进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最好的服务,使其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

第二,网络化改革应促进教师的水平提升和自我价值实现。作为现代教育双主体之一的教师,自然也是网络化改革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对象。在改革中必须考虑教师的利益,以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调动广大教师认同、支持、参与和推动教学改革活动,而不能出现认为改革与其无关或对其发展帮助甚小而漠视、消极对待乃至阻碍改革的推进。

网络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新动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中的绝对权威,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将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支持者。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新形势,放眼世界潮流,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总结新经验,优化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仅要成为教学软件或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和操作者,更应成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制作者和研究者。

在提升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同时,也能从繁重的重复的机械式的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以学术水平的提高、专业职称的晋升、社会地位的提高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2.必须坚决体现整体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的整体性是指它是全员参与的,而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教师的零星的自发式改革;是对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的四门必修课的全部改革,而不仅是对某一章节或某一门课的改革;是对教学管理、教学反馈、教学监控、成绩考核、教师工作量等在内的整体改革,而不仅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一,网络化改革是由全员参与的、对所有课程全部内容的改革。如果仅对某一知识点、某一章节或某一门课进行改革,势必割裂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理论的内在联系,影响理论本身的完整性和逻辑说服力,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互支撑作用。因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更是大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理论的重要方法。

如果不能全面铺开,针对全体学生和全体教师,在操作上必然遇到较多困难和问题。教学内容的衔接就可能出现困难,就很难有效避免四门课程的内容交叉和重复。学生较难适应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不同教学方式的并存和摇摆很难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很难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

综上,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盆景式的变革必然不能从大的方面有效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第二,网络化改革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新旧交替,而且是教学活动的全面改革和全新组合。网络化改革是网络教学法基础上的多种教学法的有机组合和优化组合,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替换,必须遵循整体原则。毫无疑问,讲授法目前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因为抽象的理论性课程只有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够让学生在应有的层次上准确地理解和运用。

与此同时,要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使教师有机会以自己的人格和精神风貌直接影响学生,实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情感沟通,促进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等内部心理特征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三,网络化改革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组合拳”。网络化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教学理念的优化。网络化改革必须确立起师生双主体、双中心的理念,必须改变以教师为单一中心的陈旧观念,因为如果以教师为中心考虑问题,包括排课、选课、考试在内的整个教学活动就会向着教师去设计、布置和实施,就会用老办法去对付或应付“05方案”和新课程。

教学管理是教学方法顺利变革的保障。网络化改革要力争使全校所有学生、所有班级都能享受到素质比较好、教学水平比较高的优质教师资源并从中受益。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停留在对教师个体的要求上,就必须打破教师承包式讲课的传统管理方式,必须根据教师的专长改革教师组合方式,必须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发挥集体的力量,包括排课方式、学生选课、硬件设施、网络建设、平台维护、软件更新、教学监控、效果反馈、进度安排、考核方式、成绩比例等一系列问题,这说明网络化改革自然会涉及多个领域和多个部门。

三、以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代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的现实建构和发展趋向

目前,全国各地很多高校已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应该说,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比如北京大学制作了教学课件,将教学资源和教学参考资料放在网上供教学使用;山东理工大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网”设置了文献资料、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课件、示范课堂、在线咨询等栏目。此外,一批学校还建立了网站和网络课程推动精品课程建设。

在积极总结、吸收、改进并广泛推广相关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使用网络的经验的基础上,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于网络毕博平台基础上的整体改革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

首先,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网络毕博平台为基础的综合改革创新在全面梳理、深入调研和广泛了解的基础上,科学总结了当前运用网络教育平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缘由,在明确互联网的普及与迅猛发展这一大环境和外在动力的同时,着重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状出发寻找改革的内生动力,以改变“四个不太满意”为契机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即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兴趣需求,使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满意;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重复劳动,教学实效性不理想,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不太满意;由于学生不太满意,导致有的兄弟院系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占用较多课时和学分,影响了专业课教学,部分兄弟院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满意;由前三个不满意,导致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不太满意。

以之为前提,以从少数人到全员的整体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贴近学生、理解学生,在实现教师角色由传统课堂主导到现代课堂引导转变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导性等四大原则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目前,我们已经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在网络教育平台上全部开设,形成了这样的学习平台: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内在逻辑关系和章节平衡,把每门课划分为三至五个不等的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由依据教材内容体系制作的,其章节目与教材体系相匹配,专门面向学生制作的教学课件;学生网上必学的,包括文字案例和视频案例的教学案例,包括经典著作节选(马列及其他经典作家)、相关学术专著节选(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节选等三种类型,分为必读和选读两种类别的阅读资料;由计算机随机给出,学生测试完毕,网络自动完成评分的客观题,由任课教师在网络教育平台上给出相应评分的主观题;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实现师生网络互动和课堂互动相结合的“讨论版”功能模块。

从近三年来两三轮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运用网络教育平台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取得如下明显实效:

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时空上的限制,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时空范围,进而使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实现异地、全天候的沟通和信息交流,由此教育教学的空间扩大了,时间延长了,实现了课内外、“网下”和“网上”的全覆盖。

学生学习由单向被动型向双向互动型转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相应减少课堂基础理论教学,由此把“节省”下来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动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性教学。

网络教育平台的运用,提供了多方教育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平台,学校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部门积极参与其中,各相关部门的网络平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育平台实现即时链接,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与“大德育”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条件,从而真正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的发展趋向和对策路径现有的探索产生了积极效果,但客观来说,初见成效的方案还存在诸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坚持方向的同时,努力解决问题进而探寻对策。

(1)必须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根据国际上教育信息专家的研究,确定任务、查询策略、查获信息、利用信息、综合信息和评价信息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六大信息技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改革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会更好地了解和使用电子图书、电子讲稿、多媒体光盘课件、网络课件、多媒体网络课程、视频流课件等各种教学软件,设计出融多媒体教学直观、活泼优势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深度与严肃性于一体的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同时还要利用学习管理系统进行网上答疑、网上布置作业、批阅作业、组织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提供学习资源等系列教学活动。

网络化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网络应用和各种信息工具来强化自己的能力,还要求教师掌握网络教学的思想、方法和特点等,不断提升信息意识,避免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当作“黑板搬家”,避免把多媒体教学当成向学生灌输知识新手段的“新瓶装旧酒式”的形式变革。否则,改革的意义必然是狭隘而偏颇的,效果必然是功能单一、个性化不强、性能瓶颈、对教学的支持度不高,结果自然是无法适应学生网络学习的要求。

(2)必须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材处理能力 网络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绝不能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否则容易偏离教学目标。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者交流的主体是文字和图像,人们感官的体验仍明显不足,容易导致信息简单化、绝对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网络和网络化,同样网络也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因为网络无论多么先进,多么具有表现力,归根到底,是由人来主宰和操纵的,因为网络不仅传播着知识技术,而且也传播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政治判断力和政治责任感,对信息的辨别、材料的选用和网络舆论有科学的判断。特别是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网络化改革必须在把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新的专题设计。教师的课堂讲授不能完全离开教材另讲一套,那样做不可能完成这门课的教学任务;同时,教师不能把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全都搬到课堂讲授中去,那种照本宣科的做法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的。因此,在教学改革中,不能一切依靠技术,把教学效果完全依托于技术,搞完全的“技术流”,必须依赖于教师不断提高的理论素养和教材处理能力。

(3)必须通过配套改革为网络化改革提供条件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教学状况的根本改善,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那就是要下大决心进行教学管理改革。

必须改革对教师的考核方式和制度。在全国大部分高校,与其他教师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学任务过重,教师承担的教学量太大。更有甚者,在许多学校规定的教师工作量考核体系中,又特别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量要高于其他教师,甚至授课课时数在统计工作量时要被打折计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成了一种机械的体力劳动,自然缺乏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动力。

必须获得学校甚至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持续有力的支持。设计、开发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要比设计传统的课堂教学更难,更新资源内容,对问题言论的及时反馈,重新构建整个学科的教学结构等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与之同时,网络可靠性有待提高。技术并不总是百分之百可靠的,网络常常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错误,需要及时解决和不断地进行修改,所以,在设计之前就必须对所有的技术问题有所考虑。此外,计算机病毒可能在瞬间使网络瘫痪,影响教学的安排和进度,教师并非专业技术人员,常常会被这些问题所干扰,而又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并对其带来的不便有所准备。因此,在网络辅助教学的进程中,教师与技术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1]毛建群,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整合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43.

[2]任娟玲,等.多媒体教学的比较优势和设计原则[J].继续教育研究,2012(9):142.

[3]叶琪瑛.网络语言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及思考[J].武夷学院学报,2011(4):90.

[4]余进军.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探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52.

[5]董强.论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建构与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0):12.

[6]丁国浩.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经验与趋势[J].前沿,2013(1):145.

[7]李红艳,等.论高校思政课教学法改革——围绕移动课堂展开[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7.

[8]杨红云.关于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2):75.

[9]陈素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行教学方法的利弊分析及改革趋势[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2.

[10]康燕.基于网络技术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方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2):47.

猜你喜欢

网络化理论课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