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困境及化解途径
2013-04-11陈炜,何勇
陈 炜,何 勇
(南通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一、引言
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和山地、水乡特点的传统体育项目,如珍珠球、手毽、押加、板鞋竞技、高脚竞速、射驽、蹴球、抄杠、陀螺等。这些项目都是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习俗中发掘出来的。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是人类生命力的象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过程中,所创造、遵从、维护和实践的健身运动形式[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具有明显的传统性,而民族体育事业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一直起着巨大作用,今后这种影响还会不断增强。自产生以来,就有着传统的延续、继承。许多优秀项目经过数百年、几千年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深受群众的喜爱,其活动内容、方式对于本民族来说是公认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男女老少均能参与,同享欢乐,长盛不衰,源久流长。特别是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精神载体,是沟通各民族友谊的桥梁,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它集原生性、民族性、群众性、竞技性、娱乐性、观赏性为一体,极大地开拓和丰富了各民族文化生活的内涵,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国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年来,中国政府在推动体育事业繁荣发展过程中,摸索创造出了很多宝贵的体育工作经验,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道路[2]。从这个意义上说,致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是民生之需,是“十二五”民生建设的精彩一笔,引发人们无限的期待。但是,随着少数民族面临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冲击,少数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二、十八大框架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前景,体育工作者要为之不懈地努力奋斗,贡献自己的力量。最重要的就是要结合本职工作,更好地、更完善地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道路[3]。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指出科学发展观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坚持在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工作中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始终不移地坚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少数民族地区体育需求。
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价值和作用。体育是以人为本的事业,体育的“体”就是“人”字和“本”字的合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需求更加旺盛。体育与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和互动,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健康生活、幸福生活的基本要素。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工作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为人民提供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按照十八大精神的要求,在体育实践中努力践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体育工作中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以人民群众的愿望、需求、意见为动力、为标准、为尺度,维护并实现人民群众的体育权利,把体育办成亲民、健民、乐民、利民的事业,发挥好体育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体育应有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准确、充分地认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充分发挥体育价值和功能的重要前提。要充分认识到,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当代体育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于一体,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增加经济新亮点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4]。当前,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更加迫切,体育的社会价值也进一步彰显。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活动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还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精神依托,一种财富载体,一种交往平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塑造大众人生观、价值观,对移风易俗、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作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在国际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的融合互动不断紧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对于展示和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中外双边与多边人文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力地配合了国家重大外交战略。同时,要不断深入地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的软实力,让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在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少数民族体育发展困境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差距仍在拉大“多、边、穷”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共有的3个普遍特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群众生产条件差,生活比较艰苦。由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水平低。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结构单一[5]。工业企业基础差、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弱,工业增长过分依赖水电、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水泥、铁合金等高耗能工业。以旅游、商贸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虽在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定发展,但总体上受市场发育不够、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消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整体水平仍较低。这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体育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体育发展的资金短缺。
(二)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程度偏低。少数民族地区现代信息设施滞后,基础薄弱,学校教学仪器、实验仪器老化,绝大部分实验室仍停留在“试管、漏斗、酒精灯”时代,急需更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6]。人才流失严重,教师知识更新缓慢,教学方法总体而言较为陈旧,教师培训缺少必要的经费,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由于民族地区学生家庭大多以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尽管各地都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各项政策,但民族地区学生回家往返交通费、住校生伙食费、医疗费等随物价不断上涨而水涨船高,再加之寄宿生公寓有限,许多学生要在校外租房或借宿,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供养学生的费用远远超过了农牧民家庭的承受能力,负担过重;还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气候因素,导致学校运转成本过高,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99%,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8.13%,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结构不合理、不协调。文化总体水平不高直接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的能力不够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整体文化素质与时代的发展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使得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缺少了最为直接的文化动力。
此外,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体育观念与意识不够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特征,使得与外界的体育活动交流较少,难以吸取外部世界的体育观念和意识。
四、少数民族体育发展困境化解途径
面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体育观念与意识不够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居住分散、受教育程度偏低等问题,怎样发挥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运动的特点,带动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体育教育者面临的首要课题。
(一)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和深化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制定出台了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政策体系,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加强。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民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推动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要认真思考和推动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建设中的重大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如少数民族地区体育管理体制的创新问题、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体育文化与公民体育意识的培育问题、竞技体育的结构优化问题、运动员文化教育和后备人才培养问题、职业体育的发展定位和体制机制问题、体育赛事的管理与改革问题、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体育场馆综合作用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地区体育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予以正视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对此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务必从战略思想上加强长远谋划,加强政策体制上的科学设计,并扎扎实实地逐一攻克。要坚持不懈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逐步推动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并巩固、扩大成果,努力以解决关键问题上的进展带动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同时,要围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政策规划、法制建设、科技、教育、宣传、对外交往、行业作风建设、基础保障等各项工作,在十八大精神指导下,促使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体育工作协调推进,全面发展。
(三)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把十八大报告中对体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落到实处,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道路。要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探索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体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方面,要进一步转变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观念,加快发展群众体育,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地区体育的优良传统,在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努力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新发展、新进步。
(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发展,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建立自治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保护机制,同时开展民族体育特色之乡、民族体育传承馆、民族体育传承人命名活动。其次,评选出一批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之乡、传承馆、传承人,并申报一批国家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研究课题项目,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人才队伍。同时从物质、精神上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体育人才,激发群众参与发展民族体育的热情。通过开展大量的活动,寻找切入点,增强群众参与意识[7]。大力支持民族文化和民族体育的发展。
(五)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从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性,积极完善体育产业政策,抓紧制定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配套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运营的指导监督,提高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努力破解体育场馆,特别是大型体育场馆使用率不高的难题。进一步完善全国体育产业基地规划布局,促进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产业基地协调发展,带动区域产业整体发展。坚持以发挥体育自身功能和价值为核心,大力培育健身休闲服务业,着力发展服务消费,逐步健全体育产业体系。要做好《全民健身条例》涉及的高危险性项目经营活动的许可管理和日常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1] 袁华亭.文化转型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 倪东业,刘仕英.湖北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3] 冯红梅.论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开发[J].贵州民族研究,2012(4).
[4] 朱岚涛,陈炜.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2(3).
[5] 许江红.三峡库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3).
[6] 任丽萍.传承·创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体育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1).
[7] 霍红,王洪珅.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