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思考
2013-04-11张胜旺
张胜旺
(中北大学 人文学院,山西,太原 03005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最具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范畴、论断和命题的理论表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的研究有所不同,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的逻辑关系,从整体上阐释马克思主义。在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明确提出了“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1]的指导思想。这就为我们进行“原理”课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从而能够恰如其分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性
客观物质世界是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它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也必然是一个整体。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及其经济运行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和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学说。由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发展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因而把它作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也必然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并且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曾说:“不管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2]他说的“艺术的整体”,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关于这一点,恩格斯也曾说过:“马克思的东西都是互相密切联系着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从中单独抽出来。”[3]其实,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都得到了体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分析异化劳动入手来对人和社会进行研究,从政治的批判溯源到经济分析的原因,对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对当时资本主义批判的科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初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从而形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雏形。《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完成,而它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科学基础,这在后来的《哲学的贫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一著作中,不仅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而且也论及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可以说,这篇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系统完整的表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资本论》长期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著作,其实不然,它也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集中体现。通篇来看,它是隐性的哲学、显性的经济学和结论的社会主义学。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预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趋势。在恩格斯所著的《反杜林论》中也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并对三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正因如此,列宁曾把它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最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论。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因此,要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0年修订版的“原理”课教材在绪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4]那么,我们在进行“原理”课的日常教学中,就应该进行整体性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主旨整体上把握“原理”课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时代,这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社会化生产发展的桎梏,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中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革命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科学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进行解放斗争。“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合了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了。
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提出来的根本任务,由此也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主旨所在。当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民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平等,完成了这个意义上的“政治解放”,这无疑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不是一般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范围内,它是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6]但这种解放不是彻底的解放,因为它并没有触动旧社会大厦的根基即私有制。它在消灭了人对人的依附关系的同时,却又维持人对物(私有财产)的依附关系。这实质上是以经济等级取代了政治等级,以新的奴役形式代替了旧的奴役形式。因此,这种政治解放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并不能够实现真正的平等,它所实现的解放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解放,而并不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并不是全人类的解放。所以,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解放。”[7]必须从政治解放发展到人类解放,从“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人类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在“人类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这种“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8]中,实现了人类解放所要求的“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藐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9],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这样,社会才能够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而人也才能够成为社会的人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归宿:“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1]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在于人类的解放,人类的彻底解放。
从“原理”课的内容来看,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12],而在这个整体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即人类的解放思想。第一、二、三章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地阐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以此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趋势。而历史进步是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因为只有人类彻底解放,成为自觉自为的历史主体,才能创造历史,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考察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前提下,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它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3],所以内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原理”课的第四、五章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这部分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全面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以此揭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根源,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铁的必然性”[14]历史趋势。“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15]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解放。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就是“人的解放”。可以看得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也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原理”课的第六、七章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它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以无产阶级运动为研究对象,阐释了“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16],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规律。由于它本身就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17],所以它是马克思主义主旨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原理”课绪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产生、发展及特征等方面做了概括的说明,也阐明了它的主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彻底解放。第一章至第七章分属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而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贯穿其中,把看似孤立的各个组成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所以,在“原理”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强调讲解每部分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主旨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三、从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整体上把握“原理”课
要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应该从这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逻辑关系来着手。对此,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顾钰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是把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融合在一起,并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18]梁树发等认为,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的严密逻辑体系,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质,那种认为把马克思主义的任何一个有机部分从其整体性中分离出去,而可以不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及其存在的观点,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体系性、整体性的否定。[19]逄锦聚认为,那种认为只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来把握,而不必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的结论是错误的,而事实上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来把握。[20]靳辉明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要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上去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研究和讲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义。[21]任晓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具有复杂的内容,并可以单独成为各自的理论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于其一以贯之的整体理论。[22]张雷声把这种一以贯之的理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使得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相互贯通,它们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重要基础。[23]
“原理”课的教材体系依照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顺序编排,在转化为我们的教学体系时不应把这三部分简单地机械拼加,而是应该把这三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地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立论基础和逻辑前提。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4]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唯物史观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这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人类历史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理论成果。对此,恩格斯说过,科学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25],把唯物史观“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26]。这里的“远景”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所阐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含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汲取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开宗明义地说明:“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7]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都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如果没有运用这些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高度凝练的哲学范畴,是无法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论证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正好在于它的这种趋势:使生产力绝对发展,而这种发展和资本在其中运动并且只能在其中运动的独特的生产条件不断发生冲突。”[28]“资本主义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29]这样使得“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30]。这些论述都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的。因为资本主义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31],即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32]这种阶级之间的关系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通过“物”来分析阶级关系,已经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领域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内容。
最后,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升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克服的固有矛盾。在这两大理论的前提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科学,从而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主旨精神的思想升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33]正是“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使得“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34]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篇著作中,阐释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启示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过程”[35]进行研究,而这种研究就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内容,它“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生产的过程”[36]。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研究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两大阶级对抗的深层根源,“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37],就必然得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结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世界观指导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论证,才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得以产生,成为了“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38]。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4.
[4][1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29,435.
[8][14][27][29][31]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83,8,8,874,47.
[9][10][11][15][17][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94,57,15,230,230.
[13][16][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197,742-743.
[18]顾钰民.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48-50.
[19]梁树发,等.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的科学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21-28.
[20]逄锦聚.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6):17-19.
[21]靳辉明.关于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8):14-19.
[22]任晓伟.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体性及其教学模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8):44-47.
[23]张雷声.世界观、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J].教学与研究,2011(12):5-12.
[25][26][30][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8,33,44.
[28]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86.
[33][34][35][36][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366,739,74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