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3-04-1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创新型马克思主义学科

鲁 力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我们党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就在于培养数以万计的创新型人才。当前探讨和实践培养科技方面创新型人才的比较多,探讨和实践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型人才的比较少,而探讨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少之又少。事实上,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人才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乃至我们国家不容回避、不容忽视的重大任务。而这个重大问题从当前来看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核心的内容。”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了,推广马克思主义的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在许多大学生心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仅仅是不得不被迫学习的考试科目,而没有成为他们自觉的需求。同时从整个学界情况来看,整个马克思主义学科话语不强,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落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研究水平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距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引领时代的潮流还需要努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靠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的内涵、特征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简单地说就是:具备高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开阔的国际视野,广博的知识,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其具有如下特征。

1.高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毫无疑问首先必须具备高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这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创新不是盲目的,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充分学习、吸收前人成果,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他们不仅要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具备深厚的学养,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还必须熟悉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如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等,能对这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思想学说进行分析批判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很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修养,也大量吸收马克思主义的营养,但是他们不是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或者说他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有许多曾经的马克思主义者如考茨基、伯恩斯坦等,因为信仰的不够坚定而误入歧途,走向了马克思主义的反面,扛起了反马克思主义的大旗。这些曾经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破坏比资产阶级学者更有力、更能蛊惑人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其培养的目标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也不是凭一时兴趣而随意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所以必须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坚信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开阔的国际视野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能躲在书斋搞纯学术,必须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真正的学者都是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回应世界范围内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来研究现实问题、回应现实。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不是属于某一个国家、某一群人,而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是关于世界历史运动的真理,是人类解放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时代背景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考虑问题从来不会局限于某一国别或某一时段,而总是着眼于世界历史、人类发展史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广博的知识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于每门科学知识都有很深的修养,正是在整个人类文化成就的基础上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博学的学者。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文理科知识,深厚的人文学科素养,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外语能力。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外国人,他们的原著都是用外文写成的,并且马克思、恩格斯能用多种语言进行阅读和写作,他们的著作也是由几种不同的外语写成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就要具备研究外文原著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5.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开创新局面

以上说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修养特征,而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局面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他们要能够发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破除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错误理解和迷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上新的高度,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力,并与国内外各种思潮展开对话,引领时代的潮流。

6.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理论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懦夫所能为,必须是具有高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大无畏的探索精神,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二、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1.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数以万计的创新型科技工作者,也需要创新型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如2012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莫言,为国家在国际上争得了荣誉,体现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指导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大繁荣大发展才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了出来。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疑就要培养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古人云,人能弘道。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是真理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只有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出现,马克思主义才能蓬勃发展,进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2.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文化强国建设的第一需要就是各种创新型人才,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尤其重要。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要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可以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而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就要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在实践中探索新的经验,总结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塑造了我国新的文化,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既不是封建主义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实质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新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培育和塑造,也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

3.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一种学说不可能自己发展自己,只有人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使之实现中国化。近百年来,正是大量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理论家的不懈努力,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显出勃勃生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需要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理论的说明。我们要的是这样的理论家。”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要不断在总结时代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在总结时代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需要大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马克思主义要大众化,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和提高是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必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理论要掌握群众就必须深刻、彻底。而理论要深刻、彻底就需要有创新型的理论家对理论进行创造。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造使共产主义提高到了科学的水平。列宁的理论创造开辟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新时代。毛泽东的理论创造促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的理论创造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马克思主义要进一步大众化就必须进一步地实现大的发展、进行大的理论创新,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

4.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需要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普遍成立,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界有边缘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很少对社会思潮做出有力的回应,对社会重大问题很少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多是政策解读式的话语,跟国家的理论、方针、政策联系过于紧密,缺乏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与时事政策方面缺乏必要的张力。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型人才不足,限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大发展。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际对话少,闭门做学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层次问题,难以与国际对话。要发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必须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需要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

三、把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成长规律,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任务。我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有比较高的认同度,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也最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为了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我国高校广泛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社会科学学界也有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院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在我国得到很大发展,从党中央到各级党委都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的问题表现在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还很缺乏,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全球化的挑战。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原典的训练

经典是一个学科存在的根据,不同的学科拥有着不同的经典。哲学社会科学不同于理工科的最大特点就是要读书,读原典。当前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不够,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读书问题,经典的训练严重不足。虽然也开了原著选读,但是大部分课程都是概论式的,这是很危险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代替马克思主义原典的训练,容易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学生往往反映看马克思主义原典很带劲,而学习概论一类的东西没劲。许多人由于在学校没有打下原著功底,往往毕业以后理论功底不足,难以深入开展研究,面对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也分不清、辨不明,误把反马克思主义认作真马克思主义。概论式的东西无论是理论的透彻性还是语言的精练纯熟,都与原典不可同日而语。概论每个学校的老师都可以写,而原典只有一部,不可替代。我们今天看任何一本大学物理学教科书都可以懂得相对论,我们不必去读爱因斯坦的原典也没关系,而哲学社会科学则不同。看一万本介绍《红楼梦》的书也不及把《红楼梦》原典读一遍来得真切。介绍性的著作都只是了解原著的一个窗口、一面镜子,也许这面镜子的影像高度清晰高度保真,可是再好的镜子也不及我们在阳光下直接去看原物。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再多的概论也不能代替原典。更何况许多概论还会对原著曲解、简化、附会。恩格斯于1890年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就谈到了这一点,恩格斯针对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说道:“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近代国学大师的培养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冯其庸先生在回忆他的大学生活时就说,他们当时“课本用的都是原典,没有用什么选本、概论之类的教材,也没有文史哲等分科。尤其难能的是好多老师讲课,都不带教材,全凭记忆背诵原著。”近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师们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年轻时候的经典训练非常充分。而这正好是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所缺乏的。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必须遵循学科人才培养的规律,高度重视原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众多理论家,也是通过对原典的不同释读来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要获得世界的承认就必须在经典上下功夫,夺回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回应西方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曲解和挑战。

2.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基地,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师

当前没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理论大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学术传承机制,学术发展呈现散乱状态。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为目标导向,加强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以创新为导向,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基地,会集前沿专家。不同的专家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就可以促进他们共同提高,进而从中产生出更加高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师的出现就会极大地促进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众所周知,大学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会聚大师。大师是大学培养人才的关键。只有大师才能培养新的大师。大师的造就不是靠知识的灌输,而是靠环境的熏陶,尤其是人文环境和榜样的熏陶。牛津、剑桥的导师制熏陶出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多少大师的学生、助手又成为新一代的大师!苏格拉底培养了柏拉图,而柏拉图又培养了亚里士多德。当前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缺少大师,但是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名家汇聚起来,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基地,经过众多名家的熏陶和积累,未来我们也可以培养出我们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师。而大师的造就反过来又会极大地促进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培养。

3.国际化的视野,开放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

当前没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理论大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突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依旧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圈子里打转。马克思主义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全人类,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寻求解放的明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智慧结晶。关起门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不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自说自话也是不行的,要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国际学术界展开交流对话。也许开始阶段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对我们的影响比我们的研究对他们的影响大,甚至一定程度上被西方话语所淹没,但是随着对外交流的加深,我们的研究水平、理论创新水平、理论自信都会提高,加上我们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好多重大理论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答,我们一定会达到国际学术界一流水平,并逐渐扩大我们的影响力,最终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不仅是公认的世界一流,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显示出更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置于这样一个开放的学术环境无疑会造就开阔的国际视野。创新型人才最大的特点是创新,既然要新肯定就要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我们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也必须随之更新。教学模式要由知识灌输型向研究学习型转变。学习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历史上许多大学者对某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然后高水平的专著就拿出来了,比如毛泽东通过学习苏联的哲学教科书和马恩著作就写出了《矛盾论》、《实践论》两篇光辉的著作。我们今天的教学有两个不足。一个是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要求学生理解记忆然后考试,其实这只是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第二个不足就是过分强调打基础,不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总是觉得理论创造应该是中老年人的事情,青年学生就是打基础。这种观点当前有很大的市场。正是这样的观念束缚了人们的理论创造力,造成青年缺乏理论创造的自信。事实上,青年是有很大理论创造力的。马克思28岁执笔写出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列宁18岁就写下了他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25岁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28岁写成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普列汉诺夫27岁就写出了代表作《社会主义和政治斗争》,29岁写出了《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30岁写出了《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唯物主义史论丛》;艾思奇24岁写出了《大众哲学》。当前我们的管理也有两个缺陷。一个是威权型管理,老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管理者处处包办、代替,而被管理者是被动的、服从的。这是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我们的管理必须是平等的、协商的、服务型的,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第二个是数字管理,对学生学业都实行数字化考核,很多学校对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要求发若干篇核心论文,这造成了学生学业压力的增大,助长了浮躁的学风,败坏了学术道德,有的研究生为了发论文抄袭剽窃,还有的研究生甚至走上了卖血买版面费发论文的邪路。我们的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倡导厚积薄发,研究重大问题,倡导坐冷板凳,不搞短平快,造就踏实的学风。

4.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普及与提高并行,吸引优秀人才加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队伍

马克思主义“是靠自己的正确性,靠它指导实践的价值来赢得自身的存在和尊严的”。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开展,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度不断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我们过分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理论体系去表述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使得一些人得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太简单的印象,觉得马克思主义就这些东西,不值得深入研究。广大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渴望真理,渴望了解宇宙人生,渴望解开头脑中的种种谜团和困惑。而过于简单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他们就到其他一些地方去寻找答案。当前宗教向大学校园渗透、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都是抓住了这样一种形势。我们在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同时,要注意提高,向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让他们学习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进而在人生中和学习中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两种,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内的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还有一种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外的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各门具体学科的研究。当前第二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方式显然被忽视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他学科的学生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太少,不能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注意提高工作,让大家都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本身才会获得更大发展。吸收其他学科优秀的人才加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可以带来新的思路,启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起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是在掌握了广博的知识的基础上才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马克思主义,其他非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学者加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队伍可以极大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科的视野,他们因为有更多其他学科知识反而比仅仅懂马克思主义的人更具有优势。

[1]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创新型人才的特征[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53529.htm.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刘桂秋.无锡国专编年事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9]刘建军.再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魅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9-12.

猜你喜欢

创新型马克思主义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