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分析与培育着眼点

2013-04-11王晨艳李奎刚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王晨艳, 李奎刚

(天津中医药大学 社科部,天津 300193)

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提出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是核心价值观得以真正形成的基本前提。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何反应?他们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的感性认同和理性认知有多大差距?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意义追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到底有多大意义?为什么要重视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呢?

1.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关系到我国“软实力”的呈现,关系到我国文化安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其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增强与一定的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这种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们对这一价值体系的认同。

全球化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影响力还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要应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价值观的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根本途径就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实并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感召力。我国近年来提出的“和谐”、“生态文明”等观念正逐步得到世界的认同,但是仍需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影响力,超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和境界,引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2.青年正成为世界各国意识形态竞争角逐的对象

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当今世界,各国在意识形态竞争角逐时都把目光投向青年,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和先进的信息科技及网络等传播技术手段,大肆推行其文化和价值观念,使许多后发展国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理念,这些现实和潜在的文化强权因素正伴随着大量的文化商品的消费以及西方生活方式的输入,在深刻地影响着广大青年的学习、生活和身心成长,也在逐渐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就会去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面对日益发展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西方利用苏共二十大产生的思想混乱,配合‘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造势,把反共的意识形态宣传逐步转移到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的输出上。”[1]青年恰恰是西方输出的生活方式的实践者以及西方文化的消费者。

3.大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

大学生具有文化水平高、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宣传力、活动力、影响力较强等特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目标群体。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积极推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遍认同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有助于我们及时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增强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分析

从2006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整经过了六年。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观察法以及访谈法了解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方式、情感认同、理性认知状况。

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方式是主动接受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组成的,是有层次高低的一个价值体系。在此价值体系提出后,众多学者进行了很多探讨,尤其提出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凝练。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回应,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更是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重要转变。这一转变呈现了如下特点:增加了意识形态的亲和力;从宏大叙事向平凡叙事转变;从政治理论话语向文化观、道德观的转变。为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方式的认可程度,我们在调查题目中设置一项由大学生自己勾选他们所认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8%的学生选择了语言简洁、有亲和力的表述语。这也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方式的转变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原因在于:在浅阅读的信息时代,人们更喜欢深入浅出。“在不失意识形态真谛、确保意识形态基本内涵的前提下…….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虽然高深莫测……在表达上贴近生活,将高度的哲学理性思维通过富于时代敏感性的话语吸引受众。”[3]

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同呈现

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表达内容,认为民主、公正、自由、富强、文明、和谐等是国家政治追求的重要目标,认为诚信、友善、敬业、爱国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道德准则与价值准则。大学生主导信仰仍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但是仍要看到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与否定。学生的这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并不矛盾。学生是从具体的、微观理念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富裕”、“和谐”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容易理解、可以主观感受的。学生从社会的发展也好,还是从自身的社会经历也好,是相当认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如此宏观的理论体系的理性认知与把握是不完整的,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把握的欠缺,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疑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掌握程度是随着年级变化不断升高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水平在大三、大四也要高些。这说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呈正相关,对马克思主义理性认知越完整,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就越容易建立。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大学生提出的质疑与问题,积极释疑解惑,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知逐渐完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应当是只满足于启迪学生智慧和创造力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更应该担负起塑造灵魂、坚定方向、培育道德和健全人格的育人教育,从而帮助学生进行价值理性与意义世界的构建。[4]

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欠缺稳定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说到底不仅仅是价值认同,更重要的是意识形态的认同。意识形态的认同并非仅仅依靠理论的科学性征服人,还要靠情感打动人,“意识形态作为制度化体系化的思想,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作用机理本质上是情感认同,真理性认识也要通过调动激情的方式才能奏效”[5]。“意识形态的认同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契合、价值满足的实践过程。”[6]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缺乏稳定性,摇摆不定,具体表现就是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承诺与社会现实相悖或差距甚远时,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很低;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承诺被一一兑现,或者国家、民族行为满足了大学生的期望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是相当高的。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着力点

意识形态的认同需要理论的“灌输”,但是这种“灌输”不能不考虑被灌输对象的直接感受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因为对于意识形态认同来说,“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完成一种理性认知,但人民群众一般不是以一种理论思维,而是以一种价值满足的状态去完成对于某种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7]。价值主体是否从价值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满足,依赖于价值主体的评价,价值主体的评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主导舆论的宣传、从众心理、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等,但更主要的是从自身的实际体验与观察中得出评价结果。因而,我们认为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应是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实践。

1.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如何使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正能量?首先,各种学校规则的制定要充分体现公平、公开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其次,在学校日常生活的运营中,要观照学生的诉求尤其是对某些事情不满的诉求。不满的诉求恰恰是学生关注的焦点,置之不理只会导致事情恶化或形成强权压制公理的印象。再次,对学生日常生活尤其是道德领域正能量的呈现要给予及时的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多层面构成的,但最主要的是政治观以及道德观。人首先是具有一定公民道德的人,然后才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民。而且人无时无刻不处在道德生活中,无论是公德还是私德领域。学生在道德领域的体验是最便捷、最直接的,最具有实践性。对学生在道德生活领域表现出的正能量及时给予助力,会增加学生道德体验的满足感,同时增加其他学生对此的感染与模仿。

2.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话语权的构建

目前,“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标准的刚性特征正在逐步被学术研究的价值引领所替代,意识形态日益渗透到学术研究中,通过学术思潮、学术话语等加以表达,通过学科建设和国民教育体系扎根,二者日益融合”[8]。因而培养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离不开学术话语权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形态的认知,离不开在中国国情下的思考,尤其是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话语权的构建。

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尚在打造之中,但是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上就无能为力了。引导大学生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无旁贷。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区别、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来,到何处去。第二,讲中国特色民主与自由等问题时,要把宏观理论与微观事实相结合,如果有可能,积极促成学生的实践体验。比如在讲中国特色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时,可利用人大代表选举这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效地行使权利、提升参政能力,逐步形成对中国式民主的认知。因为对理论的评判标准已经从客观真理性转为主观体验的价值化标准。

当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向中国渗透,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正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争夺的重要对象。探讨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促进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把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纳入个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成为自身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固化。

[1][8]侯惠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侯惠勤教授[J].思想教育研究,2012(5):4.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3]敖带芽,陈伟,李萍.三十年来我国意识形态表达方式创新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8(1):47.

[4]王素玲.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89.

[5]侯惠勤.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7):9.

[6][7]陆树程,崔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元问题——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一种理解[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81.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