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

2013-04-11王学俭李东坡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文化

王学俭, 李东坡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政治生态中,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工作无论是在发展历程的梳理、理论渊源的挖掘,还是在本质内涵的探究、基本范式的明确,或是在社会功能的定位和时代建构的探索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总体框架已较为明朗,总体线索已较为清晰,基本脉络已较为明显,研究路向已较为明确。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命题以来,促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新契机,催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新境界,学术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概括、地位功能、本质特征和培育践行等方面,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新高潮。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要点,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难点,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趋向,对进一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对进一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概述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想,又是一种运动;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价值观。在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我国学界逐渐认识到作为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1]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征程中发挥着导向性、规范性和驱动力的重要作用。[2]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在注重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价值追求的基础上,逐步由单纯的理论化阐释向全面的系统化建构和深入的大众化渗透方向推进,逐步由被动的应对性解读向主动的科学性阐释和积极的主体性践行方向演进,呈现出理论与实践互动、培育与践行互推、探索与传播互进的鲜明特点。

1.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问题的研究中逐渐加快提炼和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步伐

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问题的研究,历经了观念转型、实践探索、经验归纳和学理论证的过程,在由被动反思价值迷茫、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转向主动探求主流价值、核心价值和价值构建问题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含义、本质特征、核心理念、功能作用、理论渊源、认同现状和培育践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虽然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蔚然成风,但是作为被全社会所普遍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还没有能够最终形成,这对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功能,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无疑具有不利影响。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的新概括,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贡献,又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重大部署。但“三个倡导”的表述,采取的是一种开放而未定性和未定论的表述方式,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导,是在价值观层面基于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与凝练,要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往前推进。基于对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基本认识,学界通过调研,论述了“提炼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学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作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深化研究的五大理论问题之一加以强调,并提出了新形势下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标准。[4]在广泛考察学界提炼、概括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在遵循“三个倡导”既定方向引导和规范的过程中,在符合哲学思维和逻辑推演的形式要求下,进一步论证和锤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深入和深化已成为共识。

2.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研究中逐步加紧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

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研究,从一元与多元、主流与大众、核心与流行、主导与消解等角度着重论述全球化时代西方社会思潮蔓延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带来的挑战与冲击,深入分析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问题和矛盾集聚性爆发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诘问和质疑,[5]具体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支撑、群众基础、舆论阵地、承载机制和应对路径等问题。然而核心价值观问题在其本质上而言绝不仅仅是一个一般性的社会文化和社会道德价值观的问题,而是一个至少涵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规导、道德伦理规范体系重建三大层次,具有社会思想、文化、道德和价值观念之整合诉求的理论建设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内核,又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就是要增强社会成员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在现实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用来武装群众,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目前,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问题进行解读,[6]指出了大众化与生活化、通俗化之间的关系。有学者认真梳理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基本路径。[7]这些成果,为我们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的研究中渐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研究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充分发挥其既定功能和效用,与其能否广泛传播和获得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问题,从不同主体(党员干部、青年学生、人民群众等)、不同视角(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传播、主流文化宣传等)出发,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8]和传播渠道、传播体系、传播方法[9]等问题集中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辐射广度、贯彻力度、认同程度和传播效度。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层面的话语,它更是一项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重大的现实课题。如果只是将学术研究的视野局限于理论框架的绘制、价值观念的推广、思想体系的认同,则未免显得过于狭隘。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0]理论来源于现实,面对全球化时代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的种种价值困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必须给出有力的回应。同时,理论更要超越于现实,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应该以马克思关于价值分析的方法论为指导,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线索,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凝练内容、概括主题、归纳特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最终实现由此岸世界向彼岸世界的跨越。

总而言之,学界目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凝练、建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要点、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难点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趋向,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服力、吸引力和实践推动力、辐射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要点梳理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界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热潮,并在考据生成演进、探究基本含义、归纳本质特征、思索核心理念、定位功能作用、追溯理论渊源、分析认同现状、应对现实问题、论证培育践行等方面取得了基本共识和重要进展。进一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需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要点,明确主题、突出重点、深化内涵、优化表达。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源研究

任何思想观念都需要特定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历程也充分凸显了实践需要和理论发展的双向维度。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离不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思考,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思潮发展、运动开展、制度创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同样也离不开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合理内核的吸收借鉴和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基是社会主义五百年运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教训反思和经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补养是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合理构想、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有益成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的精华意蕴和当前其他社会主义流派价值言说中的合理部分。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和诠释、对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甄别和清理、对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批判和借鉴、对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总结和提炼、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吸纳和超越,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思想资源体系,对于社会主义价值合理性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演变研究也就成为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缺少的必经环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

除技术水平和物质力量之外,思想文化和价值规范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根本要素,全球化时代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得日益激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想领域的多元多样多变,导致社会呈现主流价值观边缘化的风险。面对全球化时代社会转型导致的理想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扭曲、主流文化虚无、道德品质缺失等弱化、淡化和虚化主流价值观念的趋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理念,作为统帅和支配其他社会价值观念的主流价值观念,作为与资本主义社会等其他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相区别和凸显社会主义特征与优势的价值观念,能否获得社会成员认同,能否克服主流价值观念边缘化趋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主要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在于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凸显人类性,它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紧迫的实践问题,理论研究虽然非常重要,但纯粹的理论研究并不能真正解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现实问题。因此坚持把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过程中,既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研究,又注重传播态势研究和认同现状研究,更注重培育践行的操作层面设计和运行过程拓展,探寻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原因和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传播的关键障碍,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视角,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传播认同的理论优势、实践条件、总体目标、原则要求、动力机制和方式方法,化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问题。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研究

目前,学界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争论、分歧凸显了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既需要不断深入挖掘其实践内涵、时代内涵、民族内涵,又要在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凸显其引导性、规范性和发展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目前普遍被认为是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凝练原则和发展方向的精辟论述,是涵盖各方意见、反映普遍追求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概括必然会随着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赋予其科学、合理、丰富的内涵,进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服力、理论吸引力、实践推动力、实践辐射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鲜活的社会主义实践历程,其内涵就蕴含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之中,蕴含在今天熟知的价值观体系之中,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选取、凭何选取、怎样萃取其中的一些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要以强化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出发点,着重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依据、凝练的原则、论证的逻辑,在考察现实社会需要和实践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在梳理相关理论成果和回应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契合社会主义本质、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现实需求、人民群众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内涵丰富、形式简洁、易于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研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艰难探索、曲折发展、不断创新的历程反映出的关键性课题,也是我们应对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多元、思潮云涌、价值紊乱现象的时代性课题,更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走向提供精神支撑、思想支柱和文化之脉的实践性课题。再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如果没有付诸实践,这种思想和观念也不会成为强大的精神推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培育和践行。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全民工程、系统工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之概括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难、更复杂。理论问题根本上而言是社会生活实践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价值映像,是社会实际精神状态的集中彰显。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在思想理论领域自我生成,其传播和认同也不是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后的水到渠成,而是需要积极培育逐渐养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互动发展过程,理论的发展演进和实践的运行推进共同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产生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进一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在理论创新中不断提炼、在实践发展中合理调整、在理论升华中科学概括。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趋向研究

社会主义既是人类的理想和未来,又是现实的制度和安排,更是价值的设计和彰显。在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存共生、相互比较、互动发展的特殊阶段,如何彰显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优越性,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科学性,如何发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价值性,成为当下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如何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价值,怎样坚守社会主义价值”做出科学有力的回答,是新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在价值层面的展开和探索。因此,党的十八大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力图从社会主义价值角度考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历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指导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回归。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反映社会主义价值、遵循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澄清对社会主义价值本源,消除对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误解,并结合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崭新时代特征,不断深化价值研究新途径,创新价值研究新视野,赋予价值研究新内涵,拓展价值研究新领域,进而科学描述和阐释未来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言说。要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化、市场化和大众化研究。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难点解析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基于历史运动和历史规律,以及人们价值实践的一种自觉建构。”[11]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要遵循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要基于其本身的实践过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更是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考察和分析核心价值观本质规定、生成过程、具体形态和建构主体的过程中,澄清误解、厘清迷思、还原本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性把握

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一种满足。我国价值理论著名学者李德顺认为:“价值是指主客体之间的客观关系状态”,“主观上的价值观念如果能客观反映价值关系,那么它就是一套合理的、有效的、好的价值观念”。[12]作为人的存在以及对人的存在所具有的意义,[11]价值能够满足人、阶级和社会的某种需要,成为他们的兴趣、意向和目的,[13]价值观则是对于这种意义、意向和目的的看法、观点和态度。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作为人们选择的一种社会制度的价值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人们对社会主义应有的核心价值的判断和认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程,始终充斥和弥漫着“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索,“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合理性、合规律性、合法性的价值拷问,“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优越性的科学提炼,“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价值性、规律性的继续探索,归根到底就是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价值性问题。历史走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彰显出社会主义的价值意蕴和符合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是对当下社会存在本质的观念把握,离开了对当代社会实际生活的本质抽象和把握,它的当代建构就失去现实的基础。”[11]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需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性,避免出现虚化价值观、幻化核心价值观和泛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根本源泉,[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中生成的时代性话题,它既与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有一定距离,又是对民主社会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纠偏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只有根基于我国当下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及由此决定的社会主要矛盾,只有指向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发展与解决,才能获得合法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情以及由此产生的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回应和解答转型中国面临的现代性困境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危机、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才能获得生长的动力。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的把握,要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维度上,赋予其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性阐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要接“地气”,要充分体现人民主体性地位,积极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社会主义事业是追求人的解放的事业,以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根本宗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5]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必然也要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体现人民的希望,满足人民的需求,而不是与之相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美好的价值目标或严谨的逻辑推演在缺乏实践的基础上自演自说;作为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还要能够化解人们的疑惑,激励人们的情怀,鼓舞人们的斗志,而不是与之相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生活实践脱离开来,成为游离于人民生活之外的空中楼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发展的主力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既要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汲取养分,广泛吸收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和文化传统,又要尊重人民群众在价值观念层面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生长和广泛传播。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生成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也同样要在不同的历史环境、时代背景和具体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活的变化、实践的变革和时代的变迁导致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价值观念必须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而不是固化、僵化的一种价值观念。因此,任何一种价值观念都不会是永恒不变的千古训条,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基于时代、源于实践、生于变革中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日益突出的价值观念冲突、面对现代化转型导致的文化困境,在实践中不断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始终开放发展的自我建构和自我重构体系,是一个始终蕴含时代特征、反映时代变迁、回应时代呼唤的观念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既是基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的理论推演,更是基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践活动的决定性催化,前者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何处,后者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何方。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必须基于社会主义、立足当下实践,把握时代要求,实现自我生成和外力促发的有机统一。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级性建构

“任何人的价值观念、任何社会的价值观念都表现为一种系统性的存在,是一种观念体系。”[14]考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层级结构,甄别不同层级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按照价值体系的科学划分,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和系统性的基本特征,据此可以分辨和提取出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价值体系的发展历程考察,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过程性、历史性和具体性特征,据此可以甄别和提炼出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不同地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不同民族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不同模式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按照价值体系的功能发挥分析,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引导性特征,据此可以总结和归纳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指引功能、发现功能、规范功能、保障功能;按照价值体系的建构主体考察,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宏观性、中观性和微观性,据此可以概括和凝练出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个体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要深入研究其内在的层级结构,从社会结构、主体结构、观念体系、文化渊源等不同层面、不同层级探究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表现形态,在理顺逻辑、分清主次的基础上,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趋势

全球化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和发展话语权的关键所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其实质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当今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社会思潮和思想流派对社会主义的责难和质疑,既需要在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引领文化新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又需要在应对文化全球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展示社会主义中国形象的过程中,增强价值观念竞争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提升国民素质

美国社会学家艾历克斯·英格尔斯认为:“国家发展水平对国民的态度和价值观具有独立而实质性的影响”,“受过更好教育、收入较高、工作更体面的个体,在态度和价值观上有别于那些不具备这些优势的人”。[18]具体到今日之中国,国民素质与社会发展呈现双向互动特征,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国民素质的提高为之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国家持续不断地发展为之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环境条件。全球化时代,国家核心竞争力已由经济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向国民素质竞争力转移,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国民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核心价值观念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提升国民素质的关键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增加社会认同感、提高社会凝聚力、增强社会向心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品格的人力资源。面对当前我国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的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要从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角度出发,立足国民素质研究现状,积极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引导社会成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丰富国民素质文化内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国民素质竞争力,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推动“中国梦”追求

“中国梦”即是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和个人幸福梦,“中国梦”是三位一体的结构形态。国家富强从国家层面构想了繁荣富强的实践路径和发展图景,奠定造梦工程的主体架构;民族振兴从社会层面设想了伟大复兴的文明基因和发展理念,彰显造梦工程的精神品质;个人幸福从个体层面回答了幸福安康的道德要求和依靠主体,凝聚造梦工程的集体力量。三者有机统一,构成“中国梦”的完整内涵,集中地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伟大“中国梦”想提供了价值指导、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中国梦”的推进和实现,要在观照社会现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更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在规定实现“中国梦”,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价值理念,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国道路;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价值理念,在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矢志不渝地弘扬中国精神;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个体价值理念,在进一步推进共享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机会的过程中,毫不动摇地凝聚中国力量。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促进文化强国建设

美国文化学家爱德华·霍尔认为:“文化中最重要的心理要素是认同作用,认同是文化与人格的桥梁。”尤其在社会转型期,对于文化认同显得尤为重要,一种社会变迁缓慢时,文化的认同效果会很好,而在变革迅猛的时代,认同作用会造成极大的破坏。[17]文化的力量体现于认同,文化强国建设取决于对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促进文化强国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性要求,又是直面社会价值多元、化解精神信仰危机、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性要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文化建设,科学理性地应对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的挑战,把握文化发展基本规律,形成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和推动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表达,作为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要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方向、规范路径、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的作用。同时,通过文化强国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蕴、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凝聚作用。

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应对文化全球化

日本学者星野昭吉认为“文化全球化意即全球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以及文化角色之间的相互交流,它允许分离化与同质化并存”[19]。文化全球化本质上是超越本土的文化认同或价值认同,[20]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主要表征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入侵或同化,核心内容表现为普世价值观的推广和对其他核心价值观的解构,途径是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经济、科技和文化优势不遗余力地输出其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和政治制度。经济全球化必然催生某种具有“普世价值”欲望的特质文化,进而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在本国文化领域的主权地位产生强烈冲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那样,“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15]。面对不可避免的文化全球化进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发展趋势,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只有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才能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催生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进一步确立民族精神特质和文化独立特性;只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才能在国际文化舞台占有一席之地,展现出较之于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优越性和文化软实力,掌握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话语权,凸显出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想象力。

[1]吴向东.价值观:社会主义本质之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2):55-61.

[2]吴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6):92-96.

[3]重庆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课题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研报告[J].探索,2010(3):123-128.

[4]戴木才,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5-12.

[5]孙其昂,侯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代性境遇与超越[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2):58-63.

[6]邱仁富.新中国60年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变迁探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5):24-28.

[7]张飞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考与对策[J].学术论坛,2009(4):12-14.

[8]石云霞.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3):23-36.

[9]魏联合,魏恩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求是,2011(4):18-19.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11]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10.

[12]李德顺.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J].学术研究,2007(12):13-16.

[13]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14]马俊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1,213.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276.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43.

[17][美]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1.

[18][美]艾历克斯·英格尔斯.国民性:心理—社会的视角[M].王今一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91.

[19][日]星野昭吉.全球政治学[M].刘及林,张胜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91.

[20]俞可平.全球化研究的中国视角[A].赖纳·特茨拉夫.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3.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文化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谁远谁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