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
——以应用型人才为视角

2013-04-11刘再春柳洁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定位

刘再春,柳洁

(梧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系,广西梧州 543002)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
——以应用型人才为视角

刘再春,柳洁

(梧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系,广西梧州 543002)

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力不断壮大,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之一。然而由于建校时间短、文化沉淀少,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模式封闭化、单一、趋同化等突出问题。为此,有必要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不断提高新建本科类院校的高等教育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一、前沿观察——当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状况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高等教育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要求。随后,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又出台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30条具体措施,以解决当前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突出问题,切实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大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使命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课题。然而,当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毕业生“含金量低”、“市场供需失衡”等尴尬情形。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出了许多“成绩”优秀的毕业生,但由于缺乏动手操作等实际应用能力,面临毕业就失业或“学非所用”的人才过剩窘况;另一方面,当前社会急需各类应用型人才,而企事业单位却无法招聘到具备相应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市场需求难以满足。毋庸置疑,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应用型人才危机”,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不能实现人才的“供需平衡”、“供需对接”。面对这种状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主力军之一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呢?这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与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深度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深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理论高于实践高于技能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长久以来,高等学校普遍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精英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大致也沿袭了这一教育理念,在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行为等方面也保持了以往的惯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盲目追求培养学术性、理论性、研究型高端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常常忽视实践需求、社会需求和时代需要。导致培养的人才缺乏社会实际发展所需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实际情况而言,当前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一般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至关重要,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是学校开展一切教学工作的定位仪和风向标,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需首要解决的问题。以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都很少考虑自身实际状况以及社会需求,盲目追风、“攀高”,力求成为综合性、学术性、研究型大学。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等的急剧变化和深化发展,整个人类知识系统的分化和整合趋势越来越强。一方面,社会急需各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又难以满足社会需要。人才市场供需失衡、供需不能对接的状况日益严重,迫使国家必须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面对这种压力,大多数高校开始将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为应用型。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尚不够清晰、目标定位不准。主要表现在:(1)培养目标定位过低。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过于狭隘,完全将其等同于技术性人才,把动手能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重视实际技术操作能力,忽视人才理论贮备、思维创新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着重培养适用于具体岗位或职业的人才,而忽视职业群或新兴行业的前瞻人才需求。不可否认,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实际,培养的人才要具备应用能力;但作为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又必须与一般的高职高专有所区别,否则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低,无法体现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专业优势及人才培养特色。(2)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主要是指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盲目套用研究型或者综合性高校的培养目标,一味追求培养高学历、研究型的学术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完全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及特色优势。虽然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提高发展目标,但其最终目标并非培养学术型研究人才,而应致力于应用型研究人才的培养。很多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实践中都过分拔高了原来的目标定位,从而导致研究型人才过剩,实用型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市场“青黄不接”的现象。

(二)培养模式封闭、单一、趋同化

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各大高校长期采用的是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而新建本科院校太过年轻,没有其他模式可循,又缺乏创新意识和勇气,于是为稳妥起见,大多以传统本科院校为蓝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简单照搬照抄,导致当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呈现“高度雷同山寨版”、内涵趋同化的现象。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和实践存在以下偏差:理论依据薄弱或理论支撑不够,自发性多于自觉性;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在集中体现“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操作程序(培养方案)上,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懂教育、通实践”的教师以及政策和资源的支持等配套支撑条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已有的认识和方案贯彻不力,没有很好地落实到各个专业,尤其是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去,运作逻辑上存在脱节现象。[1]过于追求学术性的趋同模式:在教学知识体系的设计上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与基础性,趋向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过于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忽视面向应用与实践层面的知识与方法、能力与技术,导致所培养学生的学术性比不上研究型大学,应用性、职业性、实务性比不上职业定向的高职高专学生,未能在中间层次的人才培养中科学把握定位与趋势。[2]此外,习惯关起门来搞教育,没有打通大学与社会、企业、社区、党政机构、科研机构等的大门,且长期孤立于劳动力市场之外,培养的人才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造成人才供需脱节,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企事业、社区、政府机构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三、理性思考——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变革

(一)调整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取决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等的实际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时间短、名气不大、积累不多,在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术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都难以与部属重点高校和省属老牌高校相比,但又与一般的高职高专有所区别,同时,与地方政府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正视自身办学的特殊性、差异性和与同类高校的区分度,牢牢把握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能过分拔高:盲目追求综合性、全面性、学术性,完全按照理论性、精英化、研究型人才的模式培养学科学术型人才;也不能像一般的高职高专学校那样仅仅注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技术型操作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有自己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坚持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创新性、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在应用能力培养上应该体现一专多能,多专多能,既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又重视人才的理论水平;立足当地优势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提供具有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培养此种应用型人才必须积极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可以根据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条件、能力和专业学科优势,地方用人需求和期望以及学生的个体特色和发展潜质,设置专业课程、规划培养方案并“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结合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专业优势、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按照自己的特长、志趣和爱好,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学校设置的有针对性的实践锻炼基地和平台,设计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环节的不断打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化等方面深入研究与实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二)改革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这样界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笔者认为,必须以教育部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为指导,改革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

1.在培养规格上,打破本科学术型或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行新的培养组合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和高职高专学校合作办学,共享教育资源,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2.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上按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思想,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具体来说,要通过十个具体环节的实施步骤来落实“三个结合”的思想。即师徒培养与自我培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实践开发与实习开发使用的统一;内因开发与扶植培育的统一;能力开发与精神磨砺的统一;竞争强化与宽容、宽松的统一;宽领域涉猎与创新求变的统一;严格要求与自由思想的统一;立足实际与超前谋划的统一;引进消化与内部培养的统一;核心人才培养与整体联动的统一。

3.在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开发上,强化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意识,理论课程必须配以一定数量的实务课程,必须开设创新、创意、创业课程;多开设专题教育课程、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多进行探讨式、体验式、讨论式、实验式教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组织落实等方面必须体现出来。

4.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技能、研究技能、就业技能。

5.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平台,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对接;以创新“基地”为中心,加强学生在实习中的能力培养;以满足学生的“成才要求”为主线,对学生实行分流、分类培养。笔者建议,改革实践中,新建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对自身实际的教育资源、教学情况和人才发展状况、学生就业状况、人才使用情况等进行深入跟踪和研究,创新教育理念,注重对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深度开发。同时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经济建设的需要,“量体裁衣”、量身定制,适度超前布局,整合资源,谋求既适合自身发展,又能满足当地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归纳与总结——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黄金桥”

质量是新建本科类院校的生命线。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日益重视以及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未来的命运。然而,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不能简单效仿传统大学的办学模式,而必须探索一条新型办学路子、办学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规划与培养,在具体工作中,通过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等途径,搭建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黄金桥”,将应用型人才顺利输送到基层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社区、中介组织等中来,满足人才对岗位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双向需求。

[1]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2]陈新民.完善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1).

[3]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Z].教高[1998]2号(http://www.pgw. ynu.edu.cn/show.php?id=52).

[4]蒋胜永,杨慧瑛,刘世荣.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实践探索——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

(责任编辑:闫丽君)

G642.0

A

1008—6153(2013)01—0125—03

2012-12-03

刘再春(1974-),男,湖南衡阳人,管理学博士,梧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系讲师。柳洁(1985-),女,湖北黄梅人,法律硕士,梧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系助教。

猜你喜欢

新建应用型定位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