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个自信”教育

2013-04-11白月娇

关键词:三个自信理论体系道路

白月娇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同时指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肩负着建设祖国、创造未来的历史重任。要想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新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下简称“三个自信”)的教育。

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涵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这是党和人民对九十余年历程的深刻总结和对国家未来命运的理性思考,充分体现了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自信和决心。

“道路自信”就是指,中国共产党坚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道路,并且我们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走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选择的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道路。改革开放30余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备受瞩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十余年成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选择真理。只有树立这样的“道路自信”,党才能更加坚定不移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才不会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

“理论自信”就是指,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继续坚持发展该理论的坚定信念。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时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我们党勇往直前、无往不胜的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石。只有树立这样的“理论自信”,党才能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理论的不断创新。

“制度自信”就是指,中国共产党深信社会主义制度是最优越的制度,相信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在九十余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最终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兼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国上下都紧紧团结在一起。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紧急突发事件的妥善应对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绝对的优越性。只有树立这样的“制度自信”,党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我们一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带着我们的激情和动力,把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三个自信”教育的缺失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要求,国家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即让大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教育却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1.高校教育机制存在局限性

第一,对“三个自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教育。一些高校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三个自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三个自信”的教学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水平不高,更上升不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及“制度自信”。第二,教育理念滞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局限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特别是在社会公平、就业压力等现实问题日益突显的今天,如果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大学生对我们的社会产生悲观情绪,何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第三,教育管理的局限。在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大多数高校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往往只注重形式上的管理而忽视育人。高校领导,特别是班级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三个自信”教育的重要师资队伍,但他们的日常工作却更多的局限于对学生行政事务的管理,很少对大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达不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样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无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正确看待社会现实问题,就无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科学的态度,也就不能从内心深处自发地形成“三个自信”。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不足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三个自信”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水平和信念的坚定程度不高是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物质利益的驱逐下,有一些教师往往过多崇尚物质追求,而忽视了精神追求,在思想上形成了不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意识。一个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坚定信念的教师,本身就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又怎么能使大学生树立“三个自信”呢?第二,教学方法单一。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还是运用传统的“灌输”方法,丝毫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这种强迫教学、强迫灌输,只会使大学生觉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空泛、乏味。第三,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很容易让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无任何实际意义。学生不能运用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很难说服学生去信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自信更无从谈起。

3.高校的教育对象存在的问题

第一,理想信念不坚定。未曾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没有经过社会生活的考验,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市场经济和意识形态多元化,以及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都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造成了很大冲击。个别党员干部生活腐化、以权谋私的违法乱纪行为,更是严重败坏了党在人民、在大学生心中的光辉形象,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使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产生了一定的怀疑,必然会动摇大学生心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相信,何来自信?第二,对国家政治漠不关心。大学生作为“三个自信”教育的重点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参加政治活动。在生活中利用互联网时,更多的是玩儿游戏、看八卦娱乐新闻、淘宝、看电影等,关注国际国内新闻的大学生则为少数。这些大学生对国家的运行和发展漠不关心,或悲观失望、或怀疑、或观望,对参与政治活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个自信”教育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第三,认知和行为不一致。一些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还不够深刻。有一些大学生虽然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富裕、安定的生活,但往往只享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而不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离现象。这样的自信对我们的党和国家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三个自信”教育的路径

“三个自信”是党和国家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精神动力,是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振奋人心,以更激昂的精神状态,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基与保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加强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力军的大学生的“三个自信”教育。对加强大学生“三个自信”教育的路径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及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坚持积极的思想导向,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最集中的场所,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首先,我们要强化学校的管理秩序,通过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来营造一种健康、有序、活泼的校园氛围。其次,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学习研究态度和健康的舆论导向。再次,我们要经常策划组织社团活动,例如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慈善活动、植树造林活动、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等。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公益活动,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能更加理性地面对社会现实,能切身体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高校要重视“三个自信”教育,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首先,高校要从根本上深刻认识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三个自信”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三个自信”教育的主要媒介,其对大学生树立“三个自信”的激励和推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次,高校要在总体上建立一套与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思维特性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全校各党政机关、行政部门要对“三个自信”教育共同负责,形成共同管理,为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个自信”教育形成强大的保障。再次,高校要对全体教师进行党校集中培训,使其在思想上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意识,使所有教师以及行政工作人员都成为育人主体。

3.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

教师被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专业素养水平和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思想意识等的发展和提高,这就对高校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努力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夯实、政治素质高、品德优良、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科学地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相联系,才能使学生信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而才能从根本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次,要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技能。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思维活跃、独立意识较强、喜欢标新立异的心理时期。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同时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同时要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并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深刻的理解,从而逐步树立起“三个自信”。

4.大学生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自我教育

信仰是在人的内心被强化的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服和矢志不渝的追求。只有树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内心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胜利的决心和信念。首先,大学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才能为“三个自信”的树立奠定理论基础。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弥补大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不足,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体会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所发生的巨大进步,使大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辨别是非,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选择,最终使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以“三个自信”为动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5.在互联网上建立“三个自信”教育阵地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获取知识、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高校要善于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三个自信”教育,在互联网上建立红色网站,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提倡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分享和交流。同时,高校应聘请专门、专业网络技术人才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积极经营校园红色网站,及时发布和传播经济、政治、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时政热点,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并通过积极引导,使学生自己解决思想上存在的各种不解和困惑,增强大学生判断是非标准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利用互联网及时、全面、真实地宣传发展中的中国,才能使大学生看到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从而逐渐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张泽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本内涵浅析[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2).

猜你喜欢

三个自信理论体系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对“三个自信”的认识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
坚持“三个自信”是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要求
以“三个自信”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