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好教育与好教师”教育理念的辩证解析
2013-04-11张晔
张 晔
(太原师范学院 思政部, 太原 030012)
在教育史上,大凡能使人民称颂的教育家,无外乎有两个基点:一是能依据教育规律办教育;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办教育。陶行知无疑是这样一位至今被人们称颂的平民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通过艰苦的探索和深刻的思考所提出的“好教师与好教育”的教育理念,就是按“教育规律”和“以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要”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其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仍具有理论方面的指导意义与切实可行的实践价值。
一、陶行知的“好教育”理念是立足于既定历史与公民教育理想的统一
陶行知是生活在中华民国时期的一位教育家,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大国。一方面,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但拥有学校的乡村只有10%,文盲充斥的农村不仅无以吸纳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改变落后的生产状况,而且不识字的村民也无法承担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在政体上,辛亥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中华民国理应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广大人民得到普遍的“主人”教育是国家政体的要求;国家未来繁荣富强的担子,必将不再是个别英雄人物的事情,而是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来承担。基于这样的“既定历史”,陶先生提出了改革旧教育,创办旨在“培养公民素质”的新教育主张。但是,当时普遍施行的旧的“等级教育”、“贵族教育”亦或“奴化教育”、“仪型他国”的教育,不仅使得城市学校充斥着“学而优则仕、升官发财、做人上人”的观念,而且,乡村仅有 “百分之十的学校”也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有荒田不知开垦,有荒山不知造林;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格外穷,强的变弱,弱的格外弱”[1]335。这种状况显然不能满足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面对这样的现实,陶行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吃农人、工人血汗”、 “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2]613的教育。于是,他极力主张革除旧弊举办新教育,提出“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3]313并以斩钉截铁的口气提出了判断好教育与坏教育的标准:“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1]591
为什么说“‘教人变得活’的教育,就是好教育”?这是由活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活教育是能动地积极地适应社会需要来办教育,是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教育,是以普及人民大众的教育为目标的教育。对此,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好教育”是以人民大众当家做主人为目标的“活教育”
在陶行知看来,“好教育”首先是一种“活教育”。所谓“活教育’,就是要根据社会需要灵活机动地确立办学方向,在变化中寻求实施教育的契机。1919年,陶行知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生讲习会上提出: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社会既然已走向共和,所以学校也应转化为公民教育的“一个小共和国”。为此,学校“须把社会上一切的事,拣选他主要的,一件一件的举行起来。不要使学生在校内是一个人,在校外是一个人。要使他造成共和国民的根基,须在此练习”[3]608。这“才是共和国社会里的真学校”。在此,陶行知将学校与社会、个体教育与整体公民教育辩证地统一在自己的教育理念中。
陶行知进而指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活教育”就是塑造公民具有做“主人”的品质。“就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的教育。然而,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称职的主人呢?他提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4]637而所谓“真人”,就是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人,“做人中人”的人,有真、善、美健全人格的人。
(二)“好教育”就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大众教育
陶行知深刻地认识到,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变成一个独立国,绝不是依靠少数人所能办得到的,必须教育大众共同负担这个伟大的使命。因此,教育不能仅仅是少数人的“贵族教育”、“等级教育”,更不能是“奴化教育”,而应该是大众的,是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结合。他说 :“这十几年来,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喜欢翻新花样,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机会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因为,“我们深信读书的能力是各种教育的基础。会读书的人对于人类和国家应尽之责任,应享之权利,可以多明白些”。[3]117为了全身心投入普及大众教育活动,陶行知先生辞去了东南大学教授职务,编写《平民教育千字课本》,他深入到工厂、学校、机关甚至监狱、寺庙里去宣传平民教育。
(三)“好教育”就是以改造乡村生态环境为目的的乡村教育
要想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就得着手改变占人口85%的乡村落后的教育面貌。在发展乡村教育的目的与方法上,陶行知先生独辟蹊径,主张教育农民成为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他说:“我们要想建设新中国,必须用教育的力量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共同担负这个伟大的责任。”[1]413强烈呼吁乡村教育必须“适合乡村实际生活”。 提倡教育与生活要紧密联系、使生活向前向上,教育内容要与生活息息相关,认为教育只有教人生利,叫荒山成林、瘠地长五谷,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才有现实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理想,陶行知立志“要筹建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供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3]646,并在晓庄举办了乡村试验师范学校。
从上可见,陶行知所主张的“教人变得活”的活教育,是从教育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出发,运用科学的立场和方法,既观照历史又关注现实,在对教育价值认识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是符合当时社会现实对教育的需要的。
二、陶行知提出的“好教师”是具有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与兼备真善美人格的统一的教师
陶行知明确指出,要使学校从旧的“学而优则仕”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转变为适应时代的公民素质需要和人的发展要求的“活教育”,离不开有着强烈的专业信念并能将真善美和谐统一起来开展教育的教师,为此,他就好教师应具有的教育信念、教育环境创设、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其毕生的教育著述和实践中作了科学的回答。
(一)“好教师”应有的教育价值观
在陶行知看来,“好教师”应具有在科学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教育信念和学生观。他在《新教育》一文中说,教师“要有信仰心。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3]127,是“造新国家、新国民、新社会”的大事。教师也只有有了这样的信仰,才会产生对学生的爱心,与学生产生“心心相印的活动”[3]316—317,教育也才会“按照儿童的心理”、“根据儿童的需要的力量为转移”。把教育看成是为国家培养公民这样一个价值高度,教师就会面向全体学生而教。
(二)“好教师”具备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格境界才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
陶行知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公民必须养成健全人格,即“包含: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1]577。而要想教育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教师不仅应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和艺术教育本领。为此,他认为好教师应该采用如下的教育方式:
1.用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求真的精神。“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注重对学生创造力和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而提出来的,体现了他倡导的“求真”精神。他给“做”下的定义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1]19手脑并用。关于在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上如何“做”, 陶行知提出了五点: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设疑解难的能力方面,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严格遵循设疑、审疑、解疑、验疑几个步骤,去求得真知。
2.以“教人者教己”的高尚人格塑造学生的真实善良的品行与人格。陶行知深刻意识到,教育活动是以人教人、以人影响人的活动。教师在培养学生求真精神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学做真人”。而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此,陶行知说:“教人者,必须首先教己;要教好学生,自己必须堪称楷模。要人做的,必先自做,重师自先师之自重。”[3]500“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3]500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陶行知倡导采用创设意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公平善良品德的形成。他一贯反对面对犯错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主张对学生犯错,不是当众呵斥、批评,而是单独进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对犯错学生不全盘否定,而是积极地从他身上寻找一些优良的表现和闪光点,用表扬优点循序渐进的方法,缓解学生犯错后的紧张心情,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了师长的公平和善意。此外,在对犯错学生进行教育前,对其原因要进行认真的调查了解,这就避免了误伤学生和批评的盲目性,达到引导学生自己认识错误和及时改正的教育效果。被人们所熟知的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教育活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3.用具体、亲切、可感的艺术教育美去感染、启迪、熏陶学生的审美情感与情趣。陶行知认为,唱歌、画画、跳舞、读诗都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因此,强调在艺术教育中必须坚持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通过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形象的美的感染力,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树立爱国情操,培养高尚情感。为此,陶行知创作的大量艺术教育作品中,有教育青少年要热爱劳动诗歌,如《人的体操》、《手脑相长歌》、《自立立人歌》等;有教育学生真正学到学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多探索提问的《每事问》。陶行知的这些不拘一格、节奏明快、简洁质朴、活泼幽默、通俗易懂的诗歌,让学生在愉悦中吟唱、诵读、记忆,接受健康感情的熏陶、科学心智的开启、价值观念的感化、主体意识的建立、文明习惯的培养等,取得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陶行知先生所阐述的“好教师”的理念,是基于培养公民素质这样一个事实而形成的。但陶先生也清醒地认识到,要办好教育,关键是要有好的教师,因此,他说:“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1]437
三、“好教育”与“好教师”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教育是伴随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以传承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为己任,旨在培养年轻一代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活动。无论是传承文化,还是促进人们身心的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命活动的需要而展开的。这样的历史条件不仅决定着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决定着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就是说,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必须以满足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存在,这就是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规律。但是,教育又需要依据人的成长规律开展教育活动,这是教育的又一基本规律。好教师是这两条基本规律忠实的执行者和表现者。因此,“好教育”与“好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求得统一,才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此须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第一,基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和趋势对教育的要求。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已把人们带进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地球村时代。一方面,地球村的概念,要求人们以世界公民的身份生活在一起,以维护世界生产生活秩序为己任。因此,当今时代的好教育与好教师应是面向世界的公民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人类原来一些复杂的脑力和繁重的体力以及有害、危险的劳动,正在逐步被现代化科技手段所代替。传统的“学而优则仕”, 以“分数”论高下的观念将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人类所有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将走向“以人为本”的公民素质教育。
第二,基于自然生态环境不平衡导致经济发展的差距,使教育生态环境出现不均衡的状况。虽然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但当前应特别加大偏远山区农村教育的人力物力投入,决不能再出现因农村学校撤并、学生被迫缀学而产生新的文盲。农村中心学校所辐射的村落,要办教学复式班,中心学校要派教师送教上门,教学内容的编写不能城市与农村一个样,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第三,基于目前教师普遍缺乏公民素质教育的知识与方法问题,笔者认为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必须深化这方面的培养。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劳动能力与劳动的关系,个人贡献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社会分工与职业的关系,道德、法律与个人自由的关系,等等,从而形成一个合格的公民。这样的教师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人做人”的好教师。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好教师是好教育的执行者和表现者,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教育。所以说好教育与好教师是教育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陶行知先生的“好教育与好教师”理念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是依据当时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规律而提出的。因此,尽管陶行知所倡导的“好教育与好教师”教育理念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至今对我们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仍具有启示意义。
[1] 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 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 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 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