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当代境遇及其意义
2013-04-11糜海波
糜 海 波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思政部, 南京 210023)
在当今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和阶级观点遭到一些“后马克思主义”一味的否弃和诘难。比如,马尔库塞说:“资本主义已成为没有对立的社会。”[1]217阿隆认为:“阶级间进行决定性战斗的思想已成往事。”[2]163拉克劳说:“工人阶级成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名词范畴。”[3]163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原理,认为马克思的阶级观点和阶级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中虽然有了一些外延和形式上的变迁,但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在资本主义世界,社会斗争的内容和形式虽呈现多元化倾向,但阶级斗争或阶级冲突并未停止,工人阶级依然是变革资本主义的主导力量。新社会运动与反资本主义呈现合流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对全球资本主义仍具有现实的解释力。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变化
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深刻影响,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工人阶级与19世纪和20世纪初相比,在外延和内涵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工人阶级的总体数量有了增加,素质有了提高。德国学者洛塔尔·温特在《目前资本主义的阶级和社会阶层》一书中指出,资本主义工业国自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工人阶级数量从1.37亿增加到2.41亿,他们在有就业能力居民中所占比例从58%增加到70%。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工人阶级的劳动力素质也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工人平均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学历层次和技术水平有了提高,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参与了生产过程,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阶级队伍趋向知识化、技术化和多层化。
其次,工人的行业有了变化。近些年来资本主义最大的变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随着社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升级,传统的产业结构在发生转型,服务业工人已处于突出地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不再是以大批量、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制造业,而是以生产“高、精、尖”产品为主要特征的新兴科技产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根本变化。工人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在第三产业及知识信息业中的比重显著增加,目前这方面的从业人员达到60%以上。
再次,工人的职业有了变化。白领工人数量超过了蓝领工人。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白领工人数量迅速扩大,大大超过蓝领工人。据统计,蓝领工人在工人总数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甚至不到20%,而白领工人约占工人总数的70%,他们已成为当代工人阶级的主体。
最后,工人的生存环境与外部特征有了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多,工人的生活、工作劳动条件有了改善,工人的实际工资较以前有了相当大的增长,因而物质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譬如,工人中多数拥有自己的住房和其他高档生活品,越来越多的工人拥有债券、股票,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福利保障得到了部分改善。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资本主义企业实行“人本管理”,推行民主管理,以调整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建立新的企业文化。虽然工人阶级的生存环境与外部特征已不像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所描写的那样,但是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没有改变。不同类型的工人受剥削和控制的方式、程度有所不同,但工人阶级的范畴在扩大。全球化背景下,工人阶级不仅受到国内资本的剥削,而且受到国外资本的剥削,“全球工人阶级”的概念正在浮现。
二、工人阶级仍是变革资本主义的主导力量
由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出现了上述的巨大变化,一些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观点,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提出种种诘难,认为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已不再能说明社会现实了。一是提出“无产阶级消失论”。这种理论否认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存在,认为无产阶级已被其他阶级所同化和吞噬,阶级对立的结论已成历史。二是提出“中产阶级化论”。某些西方学者把本来属于工人阶级范畴的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在商业和服务业中从事非体力劳动的职员都划入中产阶级,以此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已“中产阶级化”。三是提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一体化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具有“人民性”,它与马克思所描绘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不同,现在不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社会,而是资本家与工人的利益融为一体的社会,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被修改为《资本家宣言》。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的工人阶级因为被排斥在社会结构之外,没有获得政治表达的权利,这使得他们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工人运动。而进入发达的资本主义民主社会后,工人阶级已经具有了政治表达能力,因而社会主义运动显得多余了。进一步说,工人阶级的演变表现出以下逻辑:即从工业无产者成长为具有自身阶级意识的、富有战斗精神的阶级,然后形成工会这一政治组织;然而与资本主义危机时代不同的是,工人运动已从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退却为更重视收入的改良运动。
按照这种理论,现代工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给西方国家工人阶级带来的最大变化,即工人的就业条件已大大改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工人的阶级意识发生明显变化。也就是说,20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使工人阶级越来越趋于一致,而是越来越趋于分裂,这是由于横向的工作部门和纵向的职业等级,以及种族、性别、民族等其他方面的差别所造成的。比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埃伦莱克就指出,人们需要接受一个很悲观的观点:现代工业发展分裂了工人的团结,也使劳动场所的斗争越发显得困难。总之,他们认为,当代西方国家的工人阶级对于改变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没有强烈的愿望,即使被认为比较激进的法国工人阶级也倾向于改良主义。换言之,他们并不是十分反对现存的西方社会制度,而是期望以民主的方式推进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改变。这是西方工业国家中工人阶级的普遍特点。
笔者认为,首先,工人阶级没有完全中产阶级化,也没有与资产阶级一体化。工人阶级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我们应从“总体工人”的角度理解工人阶级的概念。正是根据工人阶级的发展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提出了“商业无产阶级”和“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概念。随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世界工人阶级的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人阶级不是依据职业、收入的划分,而是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范畴。当代西方工人阶级包含除了行政主管、企业经理和自我雇佣工作者之外的所有工薪劳动者,它实际上包括了从事半技术工作、非技术工作的蓝领工人,也包括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白领工人,还包括有时被划入中产阶级中下层的白领职员。而美国学者赖特提出的“矛盾阶级”如果存在的话,也只是一小部分,雇佣劳动者的主体依然是工人阶级。所谓的“新中间阶级”则显示了当代工人阶级的发展,与传统的依靠自己掌握的生产资料维持生活的“老中产阶级”不同的是,“新中产阶级”通过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其经济特点是具有高度素质的劳动力,能够获得相当高的工资收入。同时,他们主要从事脑力劳动,但“这些不同于从事体力劳动工人的特点,并不能改变他们是雇佣劳动者的基本事实”。[4]116按照荷兰马克思主义者潘涅库克的分析,这个“新中产阶级”具有中等收入,但他们不是原来的小资产阶级,而是由各个领域的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组成。“新中产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受资本家雇佣劳动,虽然工作方式有了很大变化、经济收入较高,其无产阶级的本质并未改变。它是工人阶级在当代的新发展,其社会地位和处境与工人阶级没有质的区别。所谓的资本主义“中产阶级化”和“无产阶级消失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因此,当代工人阶级的结构虽出现了多层化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人阶级已经或正在消失,也没有改变他们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掘墓人的地位。一方面,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素质,控制和操纵着最现代化的机器和设备,也掌握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先进的科技和工艺,他们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物质条件。特别是工人阶级的“白领化”趋势,使他们日益具备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素质、能力和相应的技术手段,工人手中的“掘墓工具”更加现代化了。另一方面,尽管工人阶级自身在不断变化,但其作为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绝对化贫困”与“相对化贫困”并存,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受剥削或受压迫最深的阶级,在资本竞争、科技创新以及就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下,工人阶级的失业现象有增无减,因而,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才能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再次,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全球工人阶级的发展和联合创造着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空间,工人阶级将是推动全球化变革的主导力量,因而也是实现资本主义变革的主导力量。我们应从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中,看到未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动力、新希望和新趋势。
三、新社会运动与反资本主义的合流
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中产阶级出现了改组,一些工人阶级的处境更为悲惨。尽管较长时间没有出现强大的马克思主义运动,但传统形式的阶级斗争和各种新的社会运动却在世界各地都存在,并出现相互交织和合流的迹象。也就是说,社会斗争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多元化、多样化,但阶级斗争或阶级冲突并未停止,20世纪后期,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主要形式是制度化的合同谈判和工会的讨价还价。虽然在生产问题上的经济斗争目前有所减弱,但其他形式的社会斗争明显增强。
从全球的范围来看,最深刻的当属民族主义冲突和种族冲突,而且在过去的几年内迅速增加。此外,自20世纪70年代的反战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学生运动、民权运动,到80年代的反核运动、宗教冲突、环保运动,直至90年代的反全球化运动、堕胎合法化运动、争取安乐死合法化运动、同性恋争取权益运动,以及与新中间阶级相关的反对政府削减社会服务、反对破坏环境、保护难民的运动等各种新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这一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是有一些区别的,因为他们不是以阶级的名义而进行的解放运动和政治斗争,很多斗争都是为了争取一个社会公民应该有的基本权利或追求更好生活的一种要求。比如,他们关心教育平等、环境保护、女性地位、道德进步等社会问题,关注情感危机、同性恋、堕胎、自主工作、婚姻家庭等公民自由权利和生活问题。但是,这些运动也与资本主义有关,因为他们本身都是受资本主义体制以及政治、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所以,新社会运动与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共性之处是,反对资本主义的从属关系和各种不平等。比如,女权运动就认为妇女是一个“革命”阶级,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间存在着日益增长的矛盾,她们在性别劳动分工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以及在家庭中存在着父权制的社会关系,使得单亲女性常常为了维持生存而工作,甚至必须依靠质量差的社会福利度日。而且,在资本主义和父权制的生产关系和再生产模式双重影响下,妇女受到的压迫也在增加。
因此,新社会运动的兴起显示了资本主义问题的增值、社会斗争形式的多样化、反资本主义力量的壮大以及西方国家传统的阶级斗争方式发生了变化。各种社团组织大多是围绕着新中产阶级关注的问题而形成的,它们与新中产阶级工会一样,成为新中产阶级表达自身意愿,追求个人价值目标的有效载体。新社会运动除了关心物质保障问题,还关心各种生产之外的非物质保障问题。与传统的罢工或起义所不同的是,它“通过各种各样的游行或抗议,以及民意测验、选票、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以此对政党或政府候选人施加压力”[5]168。但是,正如齐泽克所言,人们似乎没有理由要在新的社会运动与阶级政治学之间来作出选择。因为资本主义和阶级仍然是构成社会压迫和政治统治的主要形式,并且与非资本主义的关系结合在一起。这些问题如此缠绕不清以至于我们可以认为:“当被给予选择阶级政治学或后现代主义时,最激进的姿态是去抵抗这种作为虚假的二选一的对立。”[6]201因为造成新社会运动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一般都与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问题相关联,而且大批工人阶级的成员也投入了这些作为新阶级斗争的社会运动。因此,政治社会学中马克思的阶级观点在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时,依然起着关键作用。正如马尔科维奇指出的:“许多冲突都具有一种阶级冲突的因素。白人和黑人的冲突决不仅仅是种族冲突;它也是深受压迫和剥削的少数人反抗的结果。甚至学生斗争也具有某些阶级冲突的性质:“在向过分强调消费重要性的社会挑战时,学生们同时也是在向整个制度赖以建立的基本前提的合理性——倾向于利润无限增长的合理性——挑战”。[7]199
尽管新社会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反资本主义倾向,但工人阶级才是反资本主义的首要动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主体。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应当与各种新社会运动相结合,形成更为广泛的反资本主义力量。在反资本主义的力量中,妇女、黑人、和平积极分子、生态主义者等都起着重要作用,但只有依靠工人阶级组织起来的劳动者才能对现有的权势体制发起根本挑战。首先,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是一对孪生兄弟,资本主义的自我再生产需要有工资劳动者,因此只有工人阶级才能终止它的再生产,并重新组织社会的生产及其分配方式。其次,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许多危机和矛盾,这就为工人阶级及其同盟军联合起来挑战资本的权力提供了机会。虽然全球化使资本主义还有生存的空间,但反对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运动和工人运动也在全球化中孕育。例如全球正义运动,提高工资的斗争,反血汗工厂运动,以及妇女、少数民族、移民等等领导的具有革新精神的组织活动,还有世界各地的反战运动等。
当代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工人阶级的内部团结,也使得工人阶级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工人阶级的技术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也造成了工人的分层现象,这些都给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现实化提出了新的课题。当然,我们需要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观点,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我们也要明确阶级构成和阶级形成并不是一回事,后者是一个阶级实践的概念。这就是说,阶级既是一种经济关系,也是一个政治主体。对此,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富有启发意义的,在全球资本主义的态势下,全球工人阶级更需要增强全球阶级意识,加强跨阶级、跨民族的阶级联盟和阶级合作,争取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和话语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这对社会主义全球化是十分重要的。
四、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辩证图景是,阶级冲突与阶级妥协并存共生。正如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的代表所普遍认为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是不容回避的事实,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来说依然是适用的。但是,我们也需看到:一方面,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不断趋于缓和,劳资双方的合作关系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迄今没有出现大规模革命的形势;另一方面,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曾出现过“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失误,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的条件下要科学认识和处理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社会阶级问题必须坚持历史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在资本主义阶级冲突趋向缓和的情势下,恩格斯曾根据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提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充分利用议会斗争、普选权等这些合法的、和平的斗争形式。他说,选举权“已经由历来是欺骗的手段变为解放的手段”,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发挥作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8]516这表明,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阶级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暴力的或和平的。甚至可以说,阶级之间的关系包括阶级斗争,也包括阶级妥协、阶级合作。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阶级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阶级矛盾的表现样态是存在差异的。当今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可供分配的“蛋糕”的做大,被剥削方的境遇得到改善,对立阶级双方的矛盾出现了缓和,工人阶级更多的是通过选举、谈判、对话和罢工等方式争取自身的权利和自由,资本家阶级也通过实行福利政策对工人阶级作出让步和妥协,因此现时代由暴力手段向非暴力革命的转变是工人斗争的另一种形式,我们不能因此说“无产阶级消失了”、“无产阶级不再革命了”。只要资本主义存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发展就离不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今天,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不平等依然存在并且相当稳定,雇佣劳动和贫富分化没有改变,但基于阶级不平等的话语却在日常意识、政治和学术中式微。这是由于不平等被个体化了的缘故。由于社会不平等被转化为个体不平等,社会不平等不再被作为政治问题,而看成是个人生活的成败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个人命运主要是由职业,而不是由阶级或阶层所决定,看不到生产关系、教育和政策等宏观因素对自身的影响。而一旦劳动阶级丧失了阶级意识,就可能延缓社会制度走向正义的历史进程,因为公平的制度需要在不同阶级的利益博弈中出现并不断完善。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和人的异化进行批判时,马克思非常深刻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633而一些西方国家宣扬“人权”、“普世价值”而规避阶级概念,其实质就是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掩盖社会权力和福利分配的不平等。因此,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是科学的历史唯物论,虽遭到了一些西方学者的否弃,但这并不意味着阶级消亡了、阶级关系解除了。我们应当联系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变化,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阶级观点,运用阶级分析方法介入社会现实生活,不断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1]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M].周以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 拉克劳,墨非.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M].尹树广,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 Anton Pannekoek. The New Middle Class.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Review,October, 1909.
[5] Ronald, Inglehart.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 tion: Cultura, 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 Princeton,New Jersey: Princeton Uni- versity Press, 1997.
[6] 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马尔科维奇, 彼德洛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M].郑一明,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