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卡尔·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文本解读

2013-04-11李静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4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现实性费尔巴哈

李静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试论卡尔·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文本解读

李静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纲》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的作品,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探讨了人的本质问题。《提纲》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区别并超越前人的重要学术作品,其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扬弃和超越了二元分离和对立以及还原主义等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更为深刻地指出了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是对人的本质更为现实、全面、科学的创新。同时,马克思发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从而抓住了“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真正发现了人的完整本质。简言之,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就是从人的社会属性看人的本质并以实践活动实现人的本质。

马克思;人的本质;社会属性;实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提纲》对于解读人的本质的意义

卡尔·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支撑点;人的本质理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解决关于人的一切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确立起改造社会的价值目标的重要理论依据[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等著作中都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探讨,但是《提纲》作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相区别的第一个文献,更能体现马克思成熟时期的思想。因此要分析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就需要对《提纲》进行文本解读。马克思的《提纲》写于1845年布鲁塞尔,但在其生前并未发表,而由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整理作为《费尔巴哈论》的附录发表。《提纲》是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前期作品。虽然《提纲》全文不足一千五百字,但是其学术价值却是巨大的。恩格斯对《提纲》便有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虽然《提纲》没有系统阐述出马克思的全部思想,但是作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提出了马克思的理论体系的许多关键之处,在这其中就包括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提纲》的出版对于人的本质理论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纲》是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区别并超越前人的重要学术作品。《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制约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人与社会关系的互相指涉、相互规定和相互阐释,也正是这种“解释学”循环,才使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扬弃和超越了二元分离和对立以及还原主义等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2]。并且,《提纲》重要的意义还在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进行批判的同时,更为深刻地指出了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正是马克思那一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宣布了一个新的哲学时代,马克思哲学新世界的初始地平线就是在此出现的:这就是对人类主体、人类社会实际及其观念的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限定[3]。马克思所界定的人的本质是不同于费尔巴哈所提出的抽象的人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更为现实、全面、科学的创新。

二、从人的社会属性看人的本质

马克思吸取以往哲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扬弃他们的错误,从社会关系中探讨人的本质。《提纲》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定义的文本体现,“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提纲》第六条)

费尔巴哈把神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用人的本质去说明神的本质。但是他所说的人主要是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是处于“你”和“我”关系中的人,而他所谓的人的本质就是从“你”和“我”这些单个的人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性和统一性[4]。费尔巴哈虽然较之前的哲学家关于人的本质认识有一定的进步,但是仍有不足。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脱离了人的社会性,把人的本质仅仅归结为理智、意志、感情等,这就把人的本质看成是单个人自生来便具有的共同特征的抽象生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巴哈的“类”不过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虽然费尔巴哈力图超出仅从人的自然属性考察人的局限,也承认了人的社会性,但他所认为的“社会性”主要是“你”“我”之间感情交往的相互依赖性,并不是一个以社会物质生产为根基的概念,是空洞抽象的概念。

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在单个人中,而是在各种关系中,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他认为人的本质的范畴包括了人的社会属性,只有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关系中才能真正理解人。他强调社会属性对于人的重要性,主张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人的本质,而不是局限在自然属性中,更不是将社会意识视为人的本质。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在马克思这里,人的社会学涵义更加丰富、深刻。他不仅指出人是相互依赖的,并且从社会物质生产、人的生存方式来看相互依赖。马克思理解的人的本质是建立在现实性即生产劳动基础上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评价费尔巴哈所作出的贡献时说,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5]。虽然,费尔巴哈所定义的人的本质是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入手的,但是费尔巴哈的人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而马克思的人则是“以社会为基础的现实的人”[6]。费尔巴哈虽然也强调人的社会性,但远没有马克思所所提出人的社会性深刻。在《提纲》中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认为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提出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著名哲学论断为考察研究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判断方法,表明人的本质是需要置身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予以考察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理解基于现实性的社会关系,将人的社会属性纳入人的本质,是他对人的本质认识的重大飞跃。

三、以实践来实现人的本质

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理论即“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在其现实性”上意指什么呢?对这句话的解读就需要参考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如果在考察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时把人的存在的这些社会形式看做人的本质实现,看做人的本质的客体化,那么家庭等等就是主体内部所固有的质[7]。人的本质的实现,是指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社会形态或社会形式,而这些社会形态或社会形式就是人劳动实践的产物和表征[8]。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尽管只能在一定的社会中才能发挥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然而却不能仅仅把社会性看成人的本质,脱离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费尔巴哈虽也使用过实践这个词汇,但是他所指的实践与马克思的实践有着本质区别。费尔巴哈把实践看作是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而不是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的实践、革命的实践[9]。马克思就直接在《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的错误在于他把人的本质绝对化、抽象化,而这一错误的根源又在于“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提纲》第一条)且马克思还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提纲》第九条)显然,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浅表性的问题,正如费尔巴哈一样,没有把人的活动当作对象性的活动去看待,不了解实践本身的意义。

而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社会活动不能由单独的个人进行,它本质上只能是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从此解读出,正是人类所具有的参与具有创造性的社会活动的能力,根据某种计划对“外部”自然界施加影响的能力,使人类与其他生物相区别,而这种能力就是劳动,也就是实践。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中的一切关系都离不开人,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生产力,没有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没有生产关系。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也就是以社会关系的综合所构成的“历史境况”作为自己的生存背景和活动条件[10]。

理解人的本质是基于现实性上,把握一切社会关系总和,以实践活动实现人的本质。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发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从而抓住了“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真正发现了人的完整本质[11]。因为脱离实践活动无法实现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能处于抽象、空想状态,无法实现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现实性上,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的本质。

四、结语

《提纲》这个文本非常重要,通常被视为马克思哲学思想基本成熟的标志,它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划界的第一个文献,提及了马克思许多重要的理论。对《提纲》的文本解读虽不能了解马克思全部的思想理论,但是《提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马克思思想的系统表达,因此解读《提纲》是可以极大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的理论思想的。当然,由于《提纲》的全篇仅有十一条提纲性的简明文字,因此对《提纲》的解读就需要结合马克思其他著作才能较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对《提纲》每一条解读的同时,应结合马克思在写作时期主要的思想及其他著作,只有结合《提纲》写成的同时期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理论。

每个人思维角度的不同也意味着每个人所理解的马克思理论的不同,正是不同的解释者对马克思理论的解读,才丰富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步。且作为解释者,我们并不是马克思本人,因此无论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完全代表马克思的思想。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解读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借口,作为马克思这样的哲学家,解读其经典文本的过程也是促进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前进的过程。

[1]赵甲明,吴倬,刘敬东,王峰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6.

[2][10]周志山.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意义[M].济南:齐鲁书社,2004.116.114.

[3]刘怀玉.马克思哲学关键环节的历史原象——从《未来哲学原理》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河北学刊,2006,(6).

[4]欧光南.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属性思想的批判继承与超越[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8.

[6]李俊波.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批判[J].学理论,2011,(10).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50.

[8]章海山,罗蔚,魏长领.斯芬克斯现代之谜的破解[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34.

[9]庞小云,艾延琳.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及其意义[J].新学术,2008,(3).

[11]杨耕.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5.

(责任编辑:王友才)

A811.2

A

1008—6153(2013)04—0168—03

2013-05-16

李静(1988-),女,四川宜宾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现实性费尔巴哈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实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