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3-04-11

关键词:传统文化

胡 剑

(1.西南交通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2.重庆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庆 400054)

毛泽东不仅是革命家、理论家,他同样是二十世纪的文化伟人。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毛泽东从来就没有为中国传统文化要不要保持和弘扬产生过怀疑,他以其一生的实践作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1]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思想

(一)在文化地位方面,毛泽东认为,东西文明各有所长,都在世界文明中有一席之地

毛泽东生活的时代是旧中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下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对那个特定时代的回应,各种文化思潮纷纷出现。一些人固守洋务运动时代“中学为体”的观点,主张“中国本位”,鼓吹复兴中国文化,恢复固有道德,宣扬文化保守主义。[2]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是苟延残喘的文化,是不适宜现代世界的旧文化,由此萌生了“中国事事不如人”的想法,进而甚者,开始鼓吹全盘西化的思想。毛泽东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年代。自幼年起,毛泽东接受的是传统的四书五经式的教育,随后,他又研读了大量西方书籍。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在认真研究、分析中西文化之后,认为:“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3]47这种对民族文化的充分肯定既是他不愿赴法留学的原因,也是他充分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造中国社会的不竭动力。1920年4月,毛泽东在离京赴上海途中,特意下车去游览孔子的故乡——曲阜,还登了泰山。毛泽东对孔子这一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怀着特殊的感情。[3]60可见,民族文化在毛泽东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之后,毛泽东树立起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再没有动摇过,但是他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欣赏也从没有改变过。

(二)在文化态度方面,毛泽东认为要辩证地对待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提出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民主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粕”并存,优秀的成分与腐朽的部分同在,所以在对待传统文化时候,不能不采取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态度。这一态度就是“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从而达到“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4]708毛泽东认为,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要有传承与发扬中国文化的决心和信心,要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以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精神支撑与重要推动。

同样,毛泽东认为外来文化同样存在“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问题。他指出,“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4]707在对外来文化方面,毛泽东认为,除了要分辨出精华与糟粕外,还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为我所用”的态度和方法。他指出:“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5]1083“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是毛泽东在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问题上体现出来的文化自觉。

(三)在文化成果方面,毛泽东认为,要形成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气质、中国特征、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不能不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党的生存、发展。从文化的角度观之,这个问题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如何看待外来优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上,一些共产党人没有正确处理好这个问题。一些共产党员将马克思主义神圣化,进而教条化,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数次使党处于极其危难的境地;一些共产党员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指导,万事以自己干瘪的经验为准绳。这两种态度和倾向都是错误的。毛泽东认为,优秀的文化一定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才能实现。他指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4]534

二、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产生原因

(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熏陶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习是毛泽东具有文化自信的前提

毛泽东自幼年起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他从《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入手,接受起儒家传统文化。虽然幼年的毛泽东对这些枯燥难懂的经书不甚喜欢,但是这些自幼烂熟于胸的知识,是很难抹得去的,成年后常会自然的使用。[3]6-7《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旧小说更是让幼年的毛泽东欲罢不能,这些小说的影响及于毛泽东以后的革命和建设岁月。据统计,“毛泽东选集”中引用最多的不是马列经典著作中的原文,而是儒学经典论述。到一九六六年,毛泽东的藏书已达几万册,一些著名类书和丛书,如《永乐大典》(部分,影印本)、《四部备要》、《万有文库》(部分)、《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收录其中。[6]毛泽东对中国史书读得最多,四千万字左右的《二十四史》他是通读了的,有些部分不只读过一遍,并做了大量的批注。通过广泛而又深刻地潜心阅读大量中国史书、古典小说、诗词曲赋、各家经典,毛泽东不仅批判地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还造就了毛泽东对中国历史与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更培养起毛泽东对本国文化的自信。

(二)湖湘学派的经世学风与湖湘学人的惊人事功对毛泽东文化自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宋明以来,重内圣之道的理学和重外王之术的实学,在湖南交织扎根。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3]21这种学风对作为湖南人的毛泽东影响甚巨。生长于斯,毛泽东自然被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所感染。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就曾认真研习过开湖湘一代风气之先的著名学者——王夫之的学问。近代以来,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投身于政治活动及各种社会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如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罗泽南、谭嗣同、黄兴、蔡锷、陈天华、宋教仁等,这些湘籍学人或阐发启蒙思想与维新思想,或整军经武、驰骋疆场;或兼“传教”与“办事”。虽则有些湖湘学人的所为有违历史潮流,但从总体而言,这些湖湘学人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做出的功绩极大地鼓舞了同样身为湖南人的毛泽东。早年毛泽东对湖湘学人的惊人事功与杰出贡献非常景仰,对自己身为湖南人极为自豪,这种感情也增强了毛泽东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三)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中国对西方文明的被动接受是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总体而言,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个被动的过程,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刺激下进行的。从文化角度而言,也是如此。西方文明以武力做后盾,以一种入侵者的姿态进入中国,并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地冲击。所以说,这一文化交流过程不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每个中国人心间造成的苦痛必定在文化领域有所反应,这种亲身经历的苦难必然会造成每一个有觉悟的中国人对资本主义压迫的反抗;必然会造成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在心理上一定程度上地抵制;必然会造成每一个关切国家、民族命运的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反思。毛泽东也是生活在国家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年代,国家的现状对早年毛泽东产生了深深的刺激,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产生强烈的愤概。早年毛泽东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的代表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肆言》等,研读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但是毛泽东学习和研读的目的是为了探求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为了实现中国的国富民强。毛泽东是以批判的眼光对待西方文明的,而他的内心是不赞成西方文明的。这从一九二O年毛泽东为发起文化书社而撰写的文章中可见端倪:“不但湖南,全中国一样尚没有新文化。全世界一样尚没有新文化。一枝新文化小花,发现在北冰洋岸的俄罗斯。几年来风驰雨骤,成长得好,与成长得不好,还依然在未知之数。”[7]这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已经把中国和世界的希望寄托在马克思主义上,另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传统西方文明表示否定。

(四)西方文明日益显示出的弊端从另一方面强化了毛泽东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西方文明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对于封建社会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在一段时间内也成为中国人民反封建的武器,但资本主义在经历了早期的发展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日益反动,先前鼓动人民进行反封建的信条渐渐变成欺骗人民的空洞口号。毛泽东对西方社会政治上的反动认识地非常深刻。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夜,毛泽东就写作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如《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来揭露美帝国主义所谓“民主”与“自由”的虚伪面目。“美国也有‘民主政治’,可惜只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独裁统治。”[8]资本主义社会充斥着拜金主义,资产阶级的逐利本性无处不在。“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9]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伦理、道德秩序在金钱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些与中国人重伦理、讲道德的文化传统格格不入。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本性深恶痛绝。自二十世纪之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其腐朽性、虚伪性、侵略性更加暴露无遗。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财富的集中及与此相对应的人民群众的贫困、资本主义社会间歇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放荡腐朽、资产阶级对国内人民的压榨与对国外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疯狂掠夺,这些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使人必须说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10]这些不仅给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造成了苦痛,给全世界带成了灾难,而且增强了深受西方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五)毛泽东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出发点与目的增强了毛泽东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早年毛泽东即立志探求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大本大原。虽则早期毛泽东理解的大本大原与后来的认识有差距,但是毛泽东一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和建设活动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如何才能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根本问题,如何才能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如何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盛,这些问题一直是毛泽东思考和希望解决的根本问题。毛泽东认为,从改造中国之目的出发,中国问题之根本解决需要求得对中国问题的根本了解。早在一九一九年,他就指出:“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3]47在随后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愈发认识到研究中国国情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急迫性。延安整风时期,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个方面还是研究得太少。毛泽东严肃批评了一些共产党员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的主观主义的恶劣作风。毛泽东认为,在中国从事革命和建设的同志不能言必称希腊,而应该“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5]801毛泽东号召全党同志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与东方革命”之的。这种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出发点既是毛泽东对本民族文化与本国国情进行研究的动力,也增强了毛泽东对本民族文化与本国国情进行研究的决心和信心。

三、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11]166可见,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本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学习与掌握。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12]目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第一,要在国民教育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取得发展,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成就,国民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也在增强。但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主义文化强国的角度观之,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力度似仍应加大。现在的一些学生言必称美国,对韩流、日流也是趋之如骛,对待自己的老祖宗,则对不住,忘却了。长期以往,不仅伤及国人的文化自信,甚或对国家的文化安全构成威胁。文化渗透固然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但也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不够。在国民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拿出更多的时间研读经典。第二,要创新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有错误的认识和感知。他们见到传统文化就如同见到一位不拘言笑、刻板生硬的道学先生。这种面目可憎的形象必须除去。在新时期,必须要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传承形式,通过各种富有时代性、新颖性、乐趣性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延安时期的文化工作者就通过贴春联、唱民歌、挨家挨户拜年、跳秧歌、写墙报、画壁画、讲民间故事等方式传播先进文化,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些方式在现在仍然有很大的价值。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文化工作者在信息社会中也应该积极利用网站、短信、微博、公共聊天室等方式去传播先进文化,并应该积极努力思考如何开辟一些新的传播媒介去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13]

(二)吸取他民族文化的长处,以融贯中西的视野看待世界文明

“‘文化自觉’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11]166文化自信即需要对本民族文化深深的热爱与了解,也需要开阔的胸襟与世界的眼光。具体而言,第一,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方面。文化自觉不是要求全面回归我国传统文化,不是文化保守主义,而是要求我们在学习、知道、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以一种开放豁达的心态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毛泽东正是以这种旷达的心态学习、吸纳中外文化中优秀的因子,成就其渊博的知识和博大的胸怀。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经济上的闭关会导致民生凋敝,文化上的锁国将自绝于世界文化之路。各国文化上的互相借鉴、交流,甚至碰撞,是有益的,它即有益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益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第二,抵制与摈弃其他民族文化中一些腐朽落后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但是,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也不可避免。“在这个新世界中,区域政治是种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争。”[14]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将一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东西做为普世价值在全世界推广,任意贬斥其他国家优秀文化。这是冷战思维的延续,也是西方中心主义心态的反映。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现象。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就多次对西方国家腐朽伪善的一面加以揭露。这些言语至今仍有重要价值。我们应该坚决抵制一些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袭,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摒弃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思想。第三,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出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15]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经初显成效。目前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中小学孔子课堂数以百计,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当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满自信地走向世界仍需要一代代优秀的中国人努力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

(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指导思想,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指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在现阶段,我们应该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第一,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最好的真理,但是这一普遍真理若不能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面目就不会改变,各项事业就不能取得发展。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24],也要用中国的语言、中国的形式、中国的文化传统来表达、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使之成为融合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新文化。第二,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意蕴。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思想文化宝库。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产。虽则有些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已经在现实中无施用的可能,但是很多内容却可以在新时期得以重新阐释,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应该大力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蕴,应该在今天丰富的改革、建设实践中重新审视、发掘传统思想文化宝库,在新的时期赋予其新的阐发、新的意义与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平.论毛泽东的文化自信[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6):14.

[2] 郭建宁.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7.

[3]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一九一二年六月—一九二O年十一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49.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95.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

[11]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166.

[1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4,42.

[13] 胡剑.弘扬《讲话》理论品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代价值[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4):141.

[14]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6.

[15] 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09(23):19.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