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2013-04-11王冬梅

关键词:院落民居山西

王冬梅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以丰富的艺术形态和地域差异性,共同构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庞大脉系。而山西民居堪称黄河流域民居艺术的瑰宝。它适时适地而生,是地理、人文、历史多重因素制约和促进下的优化选择,长期以来形成了带有窑洞遗痕的院落式建筑形制,其空间格局独特,装饰纹样朴实而多样。

一、山西传统民居的文化溯源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和我国最早的建筑起源地。山西民居既自成一体,体现着先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智慧,也是该地风俗信仰、审美趋向和生存哲学的综合写照。

(一)民俗思想的渗透

山西民间浓重的风水观念和原始拜物思想,深深渗透于民居建筑中。风水理论是先人在寻找吉祥居地和处理居住环境的一门学问,即通过审慎选址满足生理和心理追求,通过建筑内外的利用改造来完善布局,包括朝向、位置、高低、出入口、水向安排等,并通过添加符号实现避凶就吉。选址上,主要原则为“负阴抱阳”、“藏风聚气”、“近水向阳”,即基地后面有主峰,左右有次峰的左辅右弼山,或称青龙白虎山,山上需植被丰茂,宅前有水,对面有对景的案山,使宅地处于山水环抱中央,形成背山面水的格局。山西人认为,如此则可以“山气茂盛,直走近水,近水聚气,凝结为穴”[1],达到藏风聚气、地灵人杰的理想目的。因此,山西村落与民居多根据风水理论来勘察地形、地势、水源建造村落和民宅,对风水观的尊奉也反映了山西人向往美好生活和避灾免难的主观意愿。

在风水观的作用下,山西民居的型制与方位禁忌颇多。村落中每户型制都基本一致,院落形状最忌刀把状,以免对主人的健康和财运不利。建筑的朝向一般坐北面南,正房建在北方,对应的卦位为“坎”,称“坎宅”,而宅门则修在东南或正南方的巽位,有“巽门坎宅”之说,被视为大吉,民间称为“抢阳”。门的建造也甚为重要,每个院门相当于家庭的“脸面”,崇尚厚实高大、富丽堂皇,以此福荫子孙,迎合高门出贵子之说。门前一般立两只石狮,谓之“双狮护门”,狮子是百兽之王,可以震慑门庭,晋中方言,“户”“富”不分,因此又有“富门”的吉祥意蕴。至于门向,一般以向东为善,向西则为阴门,如迫不得以开了西门,则必须在门口安置屏障,或在街口正对的墙壁上镶嵌“泰山石敢当”之类的石碑,以驱鬼避邪。院门忌小,也忌讳两家相对以防两伤,因此,门户之间一般都会错开安置。至于厕所的位置则通常设置在院落的西南角,西南星位为“五鬼廉贞火星”,在“五鬼头上安茅房”的做法可以抑制凶位。住宅周围环境也有诸多禁忌,《营造门》云:“凡宅宜居观仙居侧近处,主益寿延年,人安物阜,不宜居当冲口处,不宜居塔冢、寺庙、祠灶及军营阵地;不宜居草木不生处,不宜居正当流水处”[2]这些都是以求神佑、避鬼崇、躲战乱、图清静、多生殖、恐讼争等准则的心理反映,延续至今已成为建造的信条,以祈求家业兴旺、子孙昌盛。

其次,山西民居的趋同心理较为显著,每户都力求相当。住房偏低者会在正房顶砌出一砖高,或建风水楼或风水影壁弥补高差,同时又使得整个布局形似一个伸展的人,如果以两厢为双臂,正房作躯干,风水楼则代表头颅,环抱式格局据说利于聚风敛气和旺盛人丁。即使同一户人家的院落也有高差规范,素有“北高不算高,南高压断腰,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的俗传,在方位观上,山西人以东为上为阳,西为下为阴,严格遵守“东高西低,阴不压阳”的规则,即东院比西院墙高出半砖或一砖,体现出“人往高处走”的实利主义风水观念;同样,每个院落的建筑应南低北高,从院门向里地面逐次升高,到尽头正屋设置台阶,对应传统风水中“前低后高,子孙英豪”的说法,如乔家大院。[3]

土地祠也是山西民居的一大特色。除了正统的儒、佛观念之外,山西民间信仰多建立在巫术和神灵崇拜的基础上,带有原始拜物教的色彩,几乎每家必设土地祠,其大小视院落规模和主人的虔诚程度而有差异。土地祠多与影壁结合,或在入口旁侧墙上凿龛孔,做成砖雕或木构的小庙形制,龛内供土地神像,以红布覆盖。有的宅院南向正中开门,大门与二道垂花门相对设立,则在垂花门两边的隔墙凿龛敬奉神像,称为“门神府”或“土地庙”,以化解宅门中无影壁遮挡带来的晦气,同时达成视觉心理上的安定。

(二)晋商文化的承袭

山西商人的出现和发展源远流长,起自春秋,兴于明,盛于清,衰于民国,在中国贸易史上创造了辉煌成就。古晋国时期的山西人为了生存,放弃了传统的耕织生活,以其独特的才能和智慧,形成了以地域关系、乡土纽带为特征的商业资本集团,造就了历史上显赫的晋商文化。晋人善于理财,在清初即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银行,即钱庄,使货币形式的经营模式逐渐形成,有“汇通天下”的美誉。晋商在几个世纪的沉浮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民俗心理也在民居建筑中影响显著。生意发达的晋商毫不掩饰对财富的炫耀,信守着“发财还家盖房置业养老少”的乡俗,把辛勤一生的财富都倾注在恢弘的家族建筑中,精心建造了一座座合院式的豪宅,并代代相传,不断扩建,在晋中大地形成了一个个以大院为中心的村庄。在山西民居中,最富有最豪华的民居要数汾河一带的民居,而这一带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如乔家堡的乔家大院和祁县县城的渠家大院、灵石县静升村的王家大院、榆次车辋村的常家大院、太谷北洸村曹家大院等。总体布局多采用吉祥喜庆的象征意蕴,呈现某种祥瑞图形或以家族姓氏字为格局,如太谷曹家的五桂堂、怀义堂、福善堂、三多堂分别对应着古体的“福”“禄”“寿”“禧”字形,乔家大院整体布局为双喜之“囍”。

在晋商民居的宅院里,聚财敛气的民俗非常讲究。屋顶素来“半边盖”,就是做成向内的单坡顶形式,既使外墙高大,又使雨水流回自家院内,水即钱财,意作肥水不外流,象征聚财敛气。房屋间的门槛做得也很高,阻挡财气外溢。每户院房门必须错开些,以防冲煞财气。就连院内的排水管道也不能直线布置,应弯弯曲曲,意指钱财不轻易流走。象征富贵的装饰图画比比皆是,如墙壁上“财神喜神”、“招财进宝”等雕刻,无不体现出求财护财的心态。

二、家族血缘观念下的民居建筑格局

(一)院落空间连接形式

家族是指血缘关系明确,存在一定的经济联系并通常同居一地的父系组织。家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是人们内在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归宿,这一思想深刻体现于山西民居的建筑空间格局中,构成了以院落为主体的建筑布局样式。在延续子嗣继承家业的思想渗透下,山西民居形制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了家族式建筑群落。

家族建筑群落以多个院落组成,各单元院落在轴线尺度、比例和建筑形制上大小不等,主次有别,常以单元式、串联式、并联式、混合式等多种连接形式,将单个院落扩展为多进院落,从而产生多层次的空间效果。某些大家族宅院群体的组合,既包含串联式院落,也包含并联式院落,其合院住居形式有三合院、四合院,空间的结构更加丰富多样。严整的院落鳞次栉比,左右铺陈,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建筑群。为满足家族延绵和教育娱乐的综合需求,院落中除主房与厢房外,还建有书房、绣楼、祠堂和戏台等辅助空间。书房是晋商家庭注重教育的体现。绣楼是大家闺秀的生活场所,其空间封闭低矮,在整个院落中处在附庸的位置。祠堂主要功能是祭祀祖先,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也是家族聚集议事、娱乐典庆的场所。而戏台被纳入大家族民居内则是山西独有的风俗,如曹家戏院的会戏传统就为山西梆子达到艺术高峰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二)合院住居空间形态

三合院格局的民居主要位于山西的晋东南。其横排中央有三到五间堂房,用于储存粮食和祭祀,在堂房的后面设有后院,东西设厢房各三间,大门位置居中,院内正对入口处建有照壁。

而四合院的格局更具有代表性,它盛行于晋中和太原附近的城乡地区。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四合院多采用内向封闭的院落式布局来防御恶劣的沙尘暴和战争灾难,总体空间布局基本是坐北朝南。山西的传统四合院多数建于清代及民国时期,平面多为长方形,东西窄,南北长,开间与进深因宅而异,其基本构成有正房、东西厢房、倒座、宅门等。为适宜当地特殊气候,院的两侧厢房向院内靠得很近,甚至部分遮挡住正房,以防止风沙直接吹入院内。正房多为五间,分成三间两耳或一字五间排开,处于院落北端,是接待贵宾的主客厅及长辈起居的所在,大多为楼房。一般厢房处于东西二侧,向院内靠拢,形成南北狭长的院落形状。厢房一般用于晚辈的卧房和书房,以东边为长、西边为幼,也作账房先生和管家居住。山西民居的厢房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房间数量较多,从三间到十间都有,有内三外三、内五外五、内五外三等不同方式。倒座与正房相对,用作外客厅接待普通客人及杂用房间。此外,在南北和东西房构成的角落里多置耳房,用作库房及厨房,东南角设大门,再修筑院墙连接围合,形成对外封闭对内开敞、有明确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合理的四合院居住形态。这一格局反映了以空间的差异区分家族尊卑、男女长幼的封建等级观念。[4]

屋顶的建造也颇为讲究。由于单坡屋顶的房屋不需要又粗又长的大木条,梁架木料的选择相对容易,整体梁架承重,墙体只起到围合的作用;在单坡顶与顶棚之间构成了一个空气隔离层,可以减少热量散出和风沙吹入。除此之外,屋顶的设计也具有强烈的防御功能。乔家大院的所有屋顶都能上去,并有走道相连,设置更夫楼和看家楼,用于更夫昼夜巡逻护院,严密防范。曹家三多堂的主楼上还建有三座榭亭,从东往西分别象征着牛、猪、羊三种动物,这是兼有防护和化解风水而建的屋顶,并且位置恰好处在“寿”字院落格局的第一笔上,人登临鸟瞰时就处在“寿”字的最上头,寓意颇丰。

三、山西民居的装饰艺术特色

(一)建筑装饰与工艺材料

山西民居建筑外观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的“外雄内秀”[5]风范。山西历来战事不断,其民居多高耸壁立,山墙一般没有窗户,以高而封闭确保安全,因此,防御性就成为了建筑的特色之一。与外观的严阵相比,院内则遍及精美的雕刻艺术,包括宅门、脊饰、斗拱、门窗、雀替、挂落、照壁、帘架、柱础石、门枕石、烟囱帽、风水楼、风水影壁等,都雕刻或彩绘不同题材的装饰纹样,技法独具匠心,与青灰色墙面交相辉映,古朴而不陈旧,统一而不单调,细腻而不琐碎,使整个建筑轮廓丰满舒展。在立面造型中,华美的宅门尤显精美。山西四合院的宅门类型有府第门、垂花门、车马门等,其装饰材料以木构、石砌、砖雕为主,细部多以木雕、扁额、柱饰、砖雕、石雕等加以装饰。大门挑檐下的书法题匾,字意深刻,做工精巧。屋门和窗格都做成多式多样的吉祥图案,用纸贴在里面做背景,与实墙构成鲜明的对比,朴拙中不失雅致。

山西民居建筑材料的择定,源于黄河流域厚土醇水的外在资源,也根植于内在强烈的恋土情结。从凿土为穴到夯土筑墙,山西人以土为生经营了几千年,在地理与人文因素的合力推动下,民居建筑历经了土、瓦、砖、石、木等材料的进化。砖质的装饰常用于嵌面,以剔地、隐刻等工艺见于大门屋脊、墙面、影壁等处,雕刻形式有壁雕、脊雕、屏雕、扶栏雕等,色彩呈青灰色;石质装饰与建筑外观较为协调,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刻法分线刻、隐刻、浮雕、圆雕、通雕等,线刻主要用于门框、门槛、台基处,题材以花纹图案为主,圆雕一般做工复杂,用于门前的石狮雕刻具有艺术生命力。木做装饰,雕刻工艺多样并与镶嵌工艺相结合,整体简洁朴素,与砖石材质极易协调。

(二)室内陈设与纹样寓意

山西民居室内陈设习俗在晋中一带独具风格,内部格局讲求“一条线”,即指在进门对面的一面墙陈设各种家具器用。最常见的是在炕上靠墙的一端搁置炕几,这种炕几与床同宽,两头做成炕柜子,中间留空放置炕桌。炕几上设置被阁盛放被褥。紧挨炕边是一个大木柜,柜上还有顶柜,高度与被阁平齐。大柜旁边是一个大木箱,木箱可替代桌案,上置帽筒、弹瓶、茶筒、镜子等摆设,经商人家多摆福寿瓷人,木箱旁边可置木柜,以充实空缺。整个摆设占满一堵墙,宽度相似,故称“一条线”式陈设。[6]在炕往上约一米的墙面上,通常用油漆画着各色图案,这就是山西民居装饰中有名的“炕围”,图画叫“炕围画”。这种美术形式的题材内容主要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既反映了山西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担当着一定的家庭教育功能,如以“桃园三结义”宣扬仁义礼制,以梅、兰、竹、菊比拟君子德行,以“杨门女将”宣扬忠君等级,以“二十四孝图”宣扬孝悌观念,以“孟母三迁”宣扬进学思想,以“打柴、渔猎、耕田”劝勉子孙勤俭持家等等。除此类封建礼制题材之外,拜物类纹饰也较为普遍,形式有人体、物体、神像、护身符四种,如门神、灶神、财神、土地神、风水狮、宝瓶等,均体现出对民间俗物的神秘性崇拜。

此外,吉庆祥瑞类装饰题材更为普遍,一般以谐音双关的方式组织构成,如“喜禄封候”对应动物喜鹊、奔鹿和猴子,寓意满门喜庆,高官厚禄;“连年有余”对应莲花、鲤鱼,象征生活富裕;“五福捧寿”由五只蝙蝠环绕一个寿字,寓意福寿双全。又如磬加鱼的“吉(击)庆(磬)有余(鱼)”、宝瓶加如意的“平安如意”、两只喜鹊组成的“双喜临门”、石榴与枝蔓的“多子多孙”、荷花与百合的“家庭和睦”,其他如“喜(喜鹊)事(柿子)连(莲花)年”、“六(鹿)合(鹤)同春”等等,也有对称式文字纹,如两个正反的“有”字组合,寓意“顺也有,倒也有”[7],如此种种,在吉庆祥瑞中传达出欣欣向荣的生活希冀,这些具有朴素寓意的建筑装饰语言极大地丰富了山西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1] 朱士光,吴宏岐.黄河文化丛书·住行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81

[2] 薛麦喜.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82

[3] 黄利,万夏等.古镇书·山西卷[M].海南:南海出版社,2003:107

[4] 张成德,范堆相.晋商宅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113

[5]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6

[6] 薛麦喜.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75.

[7] 赵丙祥.民居习俗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8

猜你喜欢

院落民居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院落(外二首)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民居智库
山西叹五更
奇趣民居
院落里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