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起点再探讨

2013-04-11王建国冯连军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空想莫尔乌托邦

王建国,冯连军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问题,学界一般认为是从托马斯·莫尔的名著《乌托邦》一书问世开始。但为什么将此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学界大多语焉不详或人云亦云。本文拟从一种学说(思想)创立的判断标准出发,从学理上对《乌托邦》是否符合一种学说(思想)创立的判断标准作出肯定性的回答,以澄清人们在此问题上的模糊认识。

一、一种学说(思想)创立的客观判断标准

任何一种学说(思想)的创立,都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一种学说(思想)是否创立,应该有一套客观的判断标准。这种客观的判断标准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1.一种学说(思想)创立在纵向维度的判断标准

从纵向维度看,任何学说(思想)的创立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时间顺序、一般发展逻辑。第一,历史背景。历史上每个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直接的或间接的原因,而这些直接或间接导致事件在某一特定的时空里发生的所有因素都包含在广义的历史背景里。从导致事件发生这一角度看,它不外乎是提供了事件得以发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样,任何一种学说(思想)的创立都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均以特定的历史背景为其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为其创立的前提。第二,时间顺序。历史有其自身的发展顺序,而一种思想的诞生也有其特定的时间脉络。在思想史上,对同一问题的同类阐述,往往以阐述或发表时间早的思想作为该思想诞生的标志。究其原因,不仅因为第一个提出某一论断的思想家具有开创性,我们理应对其表示肯定之外,还因为我们的认知思维习惯于寻找某一事物的最初发轫轨迹,习惯于追根究底。第三,一般发展逻辑。在文学作品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脉络是记叙体作品最常用的构建文章的表现形式之一,任何一个叙事事件都是以“开端”为逻辑起点的。实际上这种叙事方式不只出现在文学创作中,还经常以发展脉络的形式出现在某一学说(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种学说(思想)的创立都是以一个逻辑起点为源头,进而发展壮大或走向消亡的。

2.一种学说(思想)创立在横向维度的判断标准

从横向维度看,任何学说(思想)的创立都有其明确的概念界定、核心观点并具备一定影响力。第一,概念界定。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历史上任何一种学说(思想)想要开宗立派,首先必须提出该学说(思想)的核心概念,并在严密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之下对该学说(思想)的主张做出阐释和界定。第二,核心观点。一种学说(思想)之所以称其为学说(思想),是因为其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有自身的核心观点。尽管该学说(思想)的全部理论需要长时间的完善和发展,但在其诞生之时就理应具备自身区别于其他学说(思想)的核心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该思想的立足点和存在意义。第三,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任何一种学说,如果没有受众或没有影响力,只是思想家自己头脑中的东西,没有对任何人或事产生实质的影响那就不称其已经产生。只有该思想在一定范围内有广大的受众并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才能说该思想已经产生了。

以上我们从纵向和横向维度上探讨了一种学说(思想)创立的客观判断标准。而只有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同时具备或大部分具备这些条件时,才能说这一学说(思想)已经产生或创立。为此,我们可以把一种学说(思想)创立的标志概括为:一种学说(思想)创立的标志必须是该学说(思想)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相比于同类(学说)思想出现时间最早或较早,比较明确地界定了该学说(思想)的核心概念,较为完整地提出了该学说(思想)的核心观点,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界定和核心观点

要探讨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必须明确空想社会主义的涵义。而“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是学者们由“社会主义”延伸出来的对托马斯·莫尔、杰腊德·温斯坦莱、罗伯特·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的统称。因此要想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做出界定,就首先要对“社会主义”的概念做出界定。

1.社会主义的概念界定和核心观点

实际上,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界定颇多[1]。最为普遍的一种界定认为,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用以表达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的不满而期望实现的集体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中的社会主义概念,“既是指思想、理论、学说,又是指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这三个方面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话,那就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或学说为指导,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本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通过这种运动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2](P3)。鉴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同,社会主义演化出多个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科学社会主义(又称“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又称“社会民主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又称“拉萨尔主义”)。

尽管学界对社会主义的概念界定仍存有多种阐释,但总的来说,学者们对“社会主义起自对资本主义的反叛”[3]、“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两种制度是对立的”[4]、“早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欧洲的一些仁人志士就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许多弊端,设想用一种更理想的社会制度来替代它”[5]和“社会主义是一种由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决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崭新的社会制度。”[4]等观点均持认同态度。即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是相对于资本主义而言的,伴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对其持批判态度的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优越的一种社会制度。

恩格斯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它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6](P693)因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概念进行界定的时候就需要注意:第一,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内部孕育并逐渐成熟起来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7](P130),这里的“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指的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因素。因此,我们说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孕育并逐渐成熟起来的。第二,社会主义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成长起来的,对资本主义持否定态度的。社会主义看到了资本对人的异化,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奴役和剥削,并在此基础之上寻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办法。第三,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超越。历史上各种政治制度的更迭总是表现为一种剥削压迫关系代替另一种剥削压迫关系,一个剥削阶级统治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统治,维护的都是剥削阶级的利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否定了体现人剥削人的社会关系的资本主义制度,揭示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为人类追求和探索更高层次的政治文明提供了强有力的内在动力。上述三点是我们界定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前提条件,唯有符合这三点才能明确社会主义的内涵,从而进一步探讨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界定。

2.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界定和核心观点

在托马斯·莫尔和杰腊德·温斯坦莱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生活的时代是没有“社会主义”一词的,该词最初出现于19世纪20至30年代欧文主义的刊物《合作》杂志和圣西门主义的刊物《环球》杂志上[1]。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空想”,是由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及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持有的核心观点所造成的历史局限性导致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仍处萌芽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还未完全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还未发展壮大。所以,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找不到变革社会制度、根除社会矛盾、废除私有制的根本办法,而只能基于对社会疾苦经验的考察和头脑的主观臆想而不是科学分析,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早期无产者的心声。他们看不到变革社会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也找不到消灭私有制的社会条件。因此,“空想社会主义”虽然美好,但只能是凭空设想的东西。

不过,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超前主张——反对私有制、提倡公有制,却是属于他们自身的。结合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我们得出一般意义上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即“是指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它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8]。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幻想,而《乌托邦》一书中所阐释的主要思想无疑是符合空想社会主义概念的。

三、《乌托邦》符合作为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起点的判断标准

对照上述关于一种学说(思想)创立的判断标准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

1.《乌托邦》符合一种学说(思想)创立的判断标准

从纵向维度看,13世纪末14世纪初,欧洲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冲破封建关系的束缚而突飞猛进地成长起来。当时,英国社会正处于早期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各种矛盾尖锐。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具备的大批的雇佣劳动者和大量的资本两大难题,英国采取了最残酷、最典型的资本原始积累方式,即在国内长时期开展“圈地运动”,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使农民变成自由劳动者;在国外,通过野蛮的海盗掠夺、对外贸易及其他殖民侵略活动,积累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资本。长期的扩张,致使雇佣军队伍庞大,国家开支增加,人民牺牲巨大,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正是基于对16世纪初英国社会的特点和种种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和思考,才成就了其天才构想和《乌托邦》的诞生。而该书一经诞生就在欧洲社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之后一系列和《乌托邦》相似的文学作品相继问世,空想社会主义从此走向发展壮大。

从横向维度看,尽管托马斯·莫尔并没有提出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事实上包括托马斯·康帕内拉、托马斯·闵采尔、约翰·安德里亚在内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头脑中都是没有这一概念的。但是托马斯·莫尔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反对私有制,提倡公有制,他无情地批判了处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英国社会,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未来理想社会的方案。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一切财产归全体人民所有,由社会统一计划生产和分配,消灭商品和货币,人人劳动,根据需要进行分配。各级官吏都由选举产生,他们没有任何特权,其职责就是公正地为全社会服务。莫尔的这些理论观点均体现在他的《乌托邦》之中。该书的问世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先后被译成德文、意大利文、法文、英文、荷兰文等53种文字出版,在全世界广泛流传”[9]。

2.《乌托邦》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核心概念和观点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幻想。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社会,并为之不懈奋斗。这是我们研究空想社会主义诞生标志时得出的概念界定。而《乌托邦》无疑是符合这一概念界定的。

莫尔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欧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兴起、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当时的英国都铎王朝对内实行残酷统治,疯狂掠夺人民的财产;对外好战尚武、发动战争。新兴资产阶级为追求高额利润发起了“圈地运动”,疯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种种矛盾使英国社会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从而使财产关系、国家制度、所有制和社会公平与正义等问题在英国变得十分尖锐。莫尔在对英国社会的各种弊端痛心疾首之时,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弊端,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血腥发迹罪行“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作了尖锐和大胆的揭露,“把英国社会不公平的深层次根源归为私有制,并断言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私有制如果存在,就不可能根除贪婪、争讼、掠夺、战争及一切社会弊病”[9]。

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之外,莫尔在《乌托邦》中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未来理想社会的方案。乌托邦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非常丰富、全面,而其核心就是公有制。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一切财产归全体人民所有,由社会统一计划生产和分配,消灭商品和货币,人人劳动,根据需要进行分配。各级官吏都由选举产生,他们没有任何特权,其职责就是公正地为全社会服务。

3.《太阳城》与“千年王国”不符合一种学说(思想)创立的判断标准

我们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还必须从理论上证明托马斯·闵采尔的“千年王国”和托马斯·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不是空想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

第一,闵采尔的“千年王国”不符合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起点的判断标准。

闵采尔是和莫尔同时代的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作为早期无产者独立运动的领袖和思想家,他直接从革命运动中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道路,建立一个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差别,没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与社会成员作对的国家政权——“千年王国”。他不同于莫尔和康帕内拉,没有写出像《乌托邦》和《太阳城》那样的著作,用故事的形式来系统地阐述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描绘未来的理想社会,而是通过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发表的许多讲演、文章和小册子来表述自己的理想。

闵采尔的“千年王国”思想,在早期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带有独树一帜的性质。虽然他长时间投身于革命运动,并在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提出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旧政权,变革现存社会来实现“千年王国”的思想。但是在思想理论上,他并未超越莫尔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框架以及反对私有制、提倡公有制的核心观点,因而不符合空想社会主义创立标志的横向规定性。因此,我们就不能认同那些主张空想社会主义应“先写闵采尔,接着写莫尔,再写康帕内拉,就会比较显著地反映历史的和思想的过渡性演变,就会比较明显地呈现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进程脉络,比较明确地体现出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逻辑”的观点[10]。

第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不符合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起点的判断标准。

虽然,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与莫尔的《乌托邦》也具有许多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并未超出莫尔的理论框架,因此也不具备空想社会主义创立标志的内在规定性。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样,都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代表作,除了写作方式上都采用虚构的人物对话的记叙体形式之外,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反对私有制,提倡公有制,崇尚生产劳动。康帕内拉也坚决反对私有制,并尖锐揭露和痛斥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不平等。他认为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罪恶现象都是由贫富对立引起的。

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也如莫尔在《乌托邦》中一样,只是虚构了一个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妙图画,并没有提出改造现存社会制度的现实道路。《太阳城》虽然和《乌托邦》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反对私有制、提倡公有财产,写作方式也有模仿《乌托邦》一书的嫌疑……但是,恰恰由于这些相似性的存在使《太阳城》没有超越《乌托邦》所表述的“反对私有制、提倡公有制”的核心观点。康帕内拉只是在莫尔构建的理论框架内添加了点缀性的没有任何实质性突破的内容,而且《太阳城》的发表比《乌托邦》晚了107年。

[1]陈默.“社会主义”一词的来源与发展[J].高校社科信息,1995,(6).

[2]赵明义.社会主义论:基础理论·在当代中国·在当代世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3][美]帕雷赫.社会主义的概念[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3,(10).

[4]周新城.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之我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

[5]周战超.论社会主义概念的产生与演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8]王庆忠.前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9]戚兴元.空想社会主义发轫探析[J].晋中学院学报,2008,(1).

[10]王启民.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史当从谁写起[J].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猜你喜欢

空想莫尔乌托邦
骑笤帚疙瘩的小男巫
艺术乌托邦的缔造者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莫尔的成全
警惕“空想”
小老虎种花
警惕“空想”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基于莫尔效应的印刷图像防伪技术
不空想不抱怨 有激情在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