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周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认知】
2013-04-11
【经济下行周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认知】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点发展的业务。贸易融资业务以其具有自偿性、周转快、收益高、占用资本较少等优势,不仅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也普遍成为了国际性商业银行新的收益增长点。然而近两年,中国外贸持续受到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制约,国际贸易融资环境不断恶化,企业和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大;而且在某些情况下,由于银行缺乏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进出口企业的贸易风险还会转嫁到银行身上。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形势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建立一套有效规避和控制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措施,成为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历程
(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历史沿革。
1.初步发展期。古老的贸易融资行为,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巴比伦朝代,在古罗马时代,贸易活动在地中海沿岸就已经相当发达,开始使用各种票据作为融资工具。13世纪至14世纪,欧洲大陆出现了许多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交易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快速发展期。真正的国际贸易融资银行行为,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和美国。19世纪,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欧洲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与外汇交易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得到了迅猛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实力急剧膨胀,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一大国,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纽约取代伦敦成为西方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3.全球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西欧、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除伦敦、纽约外,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等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在逐渐恢复和加强。70年代,各金融机构为了扩大市场,竞争加剧,出现了许多金融创新,加上电脑和电子技术革新,大大促进了信息交易的发展,国际贸易融资和外汇交易活动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各国外汇市场也突飞猛进,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出现了英镑、马克、日元、法郎等多种货币融资活动。国际租赁、保理业务、出口信贷等国际贸易融资活动得到了巨大发展。
(二)中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现状。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了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建设完善本国贸易金融体系、支持本国企业走出去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同时,跨国公司的蓬勃兴起,使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生产组织形式、经营活动方式以及市场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其推动下,国际贸易业务迅猛发展,国际贸易融资需求快速上升。
然而在近两年,国际贸易融资环境不断恶化,中国外贸持续受到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制约,企业和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大。从2012年春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中可以看出,2012年中国外贸保持平稳发展具备一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但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加大,外贸下行压力较大。外贸增速明显下滑,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机电产品出口增速放缓,铁矿石、钢材、塑料、天然橡胶等部分大宗商品进口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形势不容乐观。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主要风险点分析
(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主要特点。
1.贸易融资业务特点。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进出口贸易项下的短期信贷支持,包括一整套为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客户设计的融资手段,以满足客户在贸易过程中各阶段的融资需求。
与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相比,贸易融资具有期限短、自偿性高、便于掌控货权、金额小、贸易背景真实、交易可选择性的特征。贸易融资针对企业特定的贸易活动,有物权和应收账款作保障,更关注贸易自身的资金流,贸易所产生的销售回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而传统的人民币贷款业务中,银行更多地关注企业整体信用和自身的偿债能力。
2.贸易融资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特点。贸易融资风险识别强调对企业现金流和货物流的控制,淡化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考察。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调查企业的规模、自身信誉、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情况是对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必要环节,而贸易融资不再依赖授信主体的财务指标和行业地位作出信贷决策,而是真正注重其真实的贸易背景,重点考察企业单笔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及进出口交易双方的历史信誉状况。通过资金的封闭式运作,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以控制风险。
贸易融资风险控制重点是建立在对融资供应链的资金流、货物流和信息流的充分把握之上。重点考察贸易背景的真实性、紧密结合上下游企业、有效控制物流以及资金流、密切监控贸易流程,实行封闭化运作、严格限定资金用途等实现风险控制或对冲。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主要种类。
1.信用风险。主要是进出口商面临资金流动性短缺而无法履约,以及进出口商转移挪用销售回笼资金等而引起的银行风险。对此,银行应重点审查客户的经营状况及信用记录,审查客户是否依法取得进出口经营资质,是否与贸易对手发生过重大纠纷和诉讼事件,在外管局、海关、税务等方面是否有不良信用记录。
2.市场风险。主要是进出口商品市场价格发生剧烈波动而引起业务中止或亏损较大,从而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对此,银行应重点关注对大宗商品等价格波动较为剧烈的商品,借款人是否采取了相应的价格风险规避手段,关注汇率走势对借款人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等。
3.区域或国家风险。如果进口商所在国家或地区发生暴乱、政变或经济形势恶化或者发生严重的大面积的自然灾害等其他突发情况,可能造成进口商所在国家或地区实行短期外汇管制政策,从而影响货款的收回。因此银行在受理客户的贸易融资申请时,还应了解客户的交易对手,了解其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稳定情况。
4.银行内部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操作部门未按照本行内部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而引发的信贷风险。因此,银行应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掌握操作中的关键风险点,做到确保授信品种与客户结算方式相匹配,融资金额、期限合理、严格控制贸易项下货物流、资金流等,实现贸易融资的封闭操作,保障银行资产安全。
(三)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主要特征。2012年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趋于复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各商业银行近期贸易融资风险暴露较多,但透过各种风险案例的表象来看,贸易融资风险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虚假贸易套取银行信用。贸易融资业务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就是基于真实贸易背景下的融资业务,即:交易对手要真实存在、进口货物的用途需合理、商品价格符合市场行情、贸易合同真实且不属于关联公司之间的虚构交易、海运提单等货权单据真实有效等。部分企业利用虚假贸易、虚报融资授信需求等套取银行信用,将资金变相挪用高风险领域等,导致银行信贷资产面临重大风险。
2.利用大宗商品融资套现。融资项下资金专款专用是贸易融资的另一基本特征。但部分企业利用大宗商品金融属性高、交易金额大、流通变现快等特点,通过保税区贸易、转口贸易等特殊贸易形式开立远期信用证,客户套现资金挪用于房地产、民间借贷等高风险领域,在持续调控的大背景下最终导致风险集中暴露。
3.担保链断裂导致的信用风险。互保行为在民营企业中非常普遍,尤其是行业上下游及委托代理业务中经常使用。互保虽然是一种对双方都有约束的方式,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发生的危机往往会影响甚至拖垮另一家企业,从而引起银行信贷风险。
三、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充分评估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与传统意义上的流动资金贷款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其自偿性。所谓自偿性是指随着商品周转和产销的最终完成,银行的贷款会从销售收入中自然得到偿还,它建立在真实的贸易背景基础上,融资资金与贸易流程相匹配,银行对风险的控制力较强。但是,由于贸易融资类客户大多固定资产较少,抗风险能力有限,缺少有效担保,因此风险小只是相对而言。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受进出口贸易相对萎缩、贸易环境不断恶化等因素的影响,贸易融资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强化贸易融资风险意识,提高对贸易融资的风险识别。
1.建立客户风险应急机制。银行应充分关注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波动,密切跟踪主权信用风险带来的连锁市场反应,建立客户风险应急机制;高度关注行业整体风险,关注宏观政策调整以及贸易风险,对受政策影响较大的大宗商品等行业给予重点关注,谨慎进入或提早退出受调整影响较大的客户,适时调整银行融资策略。
2.建立适合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银行更为关注的是每笔业务背景的真实性,以及交易对手的规模、信用等,强调对第一还款来源的风险控制。因此,客户的经营稳定性、交易对手资信状况、客户履约的信用记录等应作为其信用评估的依据,银行所应关注的风险也应主要集中在客户和其贸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及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方面。
(二)注重对客户基本状况的评价。伴随着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的大环境,我国进出口行业首当其冲地成为受影响最深的行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因此也是受危机影响较大的业务板块。在当前特殊的市场环境下,银行除应关注融资项下贸易本身,还应特别关注客户的经营风险,做好业务转型和客户结构优化,将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提高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客户的贡献度,同时审慎稳步退出淘汰类客户,提升信贷资金的安全水平。
1.在客户选择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银监会对银行业提出了“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指导原则。贸易融资业务的专业化、精细化程度比较高,更加需要建立具体的客户细分标准,要积极支持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竞争力强的客户,重点扶持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审慎选择“两高一资”、产能过剩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对于本身缺乏市场竞争力且管理不善的客户,则要勇于放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2.加强风险因素区分。不同类型的企业所处的行业及其地位、运营能力和市场环境不同,引发贸易融资风险的因素是不一样的。银行应加强对各种风险因素的细分,把握风险控制要点。以河北外贸市场为例,钢铁行业是河北省的主导产业,钢铁类生产型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铁矿石等原材料采购与钢材销售价格、结算方式、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贸易类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上下游客户的稳定性、市场需求、资金的流动性等;民营企业的风险则主要来自于是否涉及民间借贷以及连环担保现象等。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银行既要选择合理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方案,又要在不同的风险控制手段上下工夫。
3.关注客户的抗风险能力。银行应重点考察企业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下,应对汇率波动、原材料和产成品价格涨跌等贸易风险的措施和手段,并评估其有效性。对于核心管理高度集中、主营业务不明确、盲目扩张、涉及房地产和涉及民间借贷、缺乏稳定渠道、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应审慎受理其贸易融资业务申请。
(三)实施贸易融资交易风险管理。贸易融资出现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客户将贸易融资款项挪用,使融资款项游离于指定交易体系之外并被不合理占用,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很容易造成风险损失。因此,银行实施贸易融资交易风险管理尤为重要。所谓交易风险管理是指银行对每笔贸易融资项下款项的支用去向与资金回笼、货物购销流转与变现进行全程监督,通过加强对借款人上下游企业的管理,将融资款项控制在每笔具体交易体系内运行,确保交易商品变现后及时偿还贸易融资的管理方式。简单讲就是对客户单笔贸易融资的物流和现金流实施全方位监控。通过实行交易风险管理,可以确保贸易融资专款专用,切实掌控客户贸易背景,对于降低信贷风险、遏制新增贸易融资不良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两个“控制”,实现贸易融资自偿性。首先是控制货物流,银行可要求客户出具信托收据、指定承运人、指定仓储公司、通过银行寄单、办理货物质押等多种方式监控企业物流,通过对货物流转渠道的全程监控甚至在必要时有效处置货物,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其次是控制资金流,通过对贸易过程中的资金流监控,特别是客户融资流向和货款回流的监控,保障贸易融资的自偿性。
2.加强期限管理,确保贸易周期和融资期限匹配。银行应根据客户采购、生产、销售的周转周期来确定合理的融资期限,防止融资期限错配而导致回款不及时或企业过度占用银行信用,给还款带来不确定性风险;要严控大宗商品特殊贸易的融资期限,防止客户利用大宗商品贸易“以近搏远”、以滚动开立远期信用证方式从事融资套现活动。
3.加强风险缓释措施。抵(质)押、担保等风险缓释措施是防范风险的第二道防线,银行应在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客观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以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认真审核客户提供的风险缓释措施。加强对大宗商品质押物的管理和监控,对质押物进行实地核押,防止企业重复质押,造成银行信贷资金对应的抵押物权落空;加强对担保企业的审查,高度重视连环担保行为,防止通过担保链条传递信用风险;鼓励客户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或者装运前保险,引进风险参与方,分散、转移和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行王井李广强薄涛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