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在印度非殖民化问题上的矛盾与斗争——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印度非殖民化政策研究*①
2013-04-11李艳娜
李艳娜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061)
非殖民化问题是世界史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近年来,得益于文件档案的开放,国内学者对非殖民化问题的研究增多,尤其是在美国的非殖民主义立场问题上以及美国在殖民地非殖民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相关问题上都有深入的研究,有不少成果问世。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美国推行非殖民主义的实质是推行一种新殖民主义,旨在谋求世界霸权。本文主要是从美国外交政策的角度出发,分三个阶段对英美在印度非殖民化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进行考察,力求通过对罗斯福政府在印度非殖民化问题上态度和政策的变化的剖析,揭示出美国外交传统中民主自由与现实利益之间的矛盾,以及其追求战后世界霸权的实质。
一、英美在印度非殖民化问题上矛盾的最初表现(1941年8月—1942年2月)
战时英美在印度非殖民化问题上所展开的矛盾和斗争,在初期通过《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以及美国支持中国介入三个方面体现。首先看英美围绕《大西洋宪章》中民族自决原则适用范围所进行的斗争。1941年8月9至12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会晤,其中,殖民地问题成为两国首脑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罗斯福坚信自由与民主的信念与理想,他认为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获得独立和自由的权利,因此,主张殖民地的非殖民化。但是一贯以维护大英帝国利益而闻名于世的丘吉尔却反对这一点。在罗斯福的努力下,民族自决的原则被写进了《大西洋宪章》的第三款中。民族自决原则的提出,为殖民地的非殖民化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并促使殖民地问题的进一步国际化,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一原则又是美国实现其战后世界新秩序构想的一个重要而有力的工具。罗斯福对战后世界新格局的设想之一,是瓦解旧的殖民体系,结束英国世纪,建立以美国为主导地位的世界新秩序。从长远的战略来看,美国要实现其成为世界霸主,战后世界秩序的核心的终极目标,必然要从英国手中获取大量的资源和权力,而旨在瓦解英国的殖民体系使美国参与对殖民地事务的管理的民族自决原则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工具。
罗斯福在殖民地问题上的态度和看法,丘吉尔认为这是有意在消灭大英帝国②[美]伊利奥·罗斯福著、李嘉译:《罗斯福见闻秘录》,上海:新群出版社,1949年,第38页。[美]舍伍德著,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6页。。如果宪章适用于印度的话,那么势必会影响到英帝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基于不想成为促使毁掉大英帝国国王陛下的首相的强硬立场,他决定在事态还未恶化时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丘吉尔在回国后不久,在一次议会上,针对罗斯福所宣扬的民族自决原则进行了辩驳:“我与美国的领导人在大西洋会晤,我们所签署的宪章中,就有关殖民地的民族自决问题,我与总统的理解有所不同。我们的观点是这一原则应该适用于被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国家、地区和人民。就英国的情况而言,我们愿意帮助那些有自治能力的地区获得独立。……无论如何,联合声明不符合时常做出的有关印度宪政发展的各种政策声明,我们帮助印度获得自由和在英联邦各民族、臣民中平等的伙伴关系。”①M aurice L.Gwyer,A.Appadorai,Speeches and Documents on the Indian Constitution,1921- 1947,II,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pp.517-518.
针对丘吉尔对宪章中民族自决原则所作的解释,罗斯福以及美国国务院给予了回应。1942年2月23日,罗斯福发表了华盛顿日纪念演讲。他重申美国支持全世界的自由与公平,并且详尽阐述了《大西洋宪章》。在演讲中,罗斯福再次重申了民族自决原则适用于全世界的立场和观点②[美]伊利奥·罗斯福著、李嘉译:《罗斯福见闻秘录》,上海:新群出版社,1949年,第38页。[美]舍伍德著,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86页。。从1942年春开始,美国国务院远东司起草了一份名为《大西洋宪章与民族独立》文件,旨在把罗斯福的自由民主的理念和宪章的精神传播到全世界,尤其是殖民地国家和地区③The Atlantic Charter and National Independence,13 November 1942,Hornbeck Papers Box48.。
面对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坚定立场,英国仍然是固守反对的态度。在1942年8月也就是在宪章周年来临之际,丘吉尔利用这次机会再次向罗斯福发起了挑战。丘吉尔致电罗斯福,要求其在周年纪念日的演讲中,不要涉及任何与英国殖民地问题有关的言论,尤其是在印度问题上。同时他还希望总统与他共同商定演说词。为了强调这件事的重要性,丘吉尔指示驻美外交大臣艾登向美国国务卿赫尔再次表达了英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和看法:在宪章的周年纪念日上,英国政府希望美国方面在有关殖民地民族自决问题上发表合理而谨慎的言论④Cordell Hull,The Memoirs of Cordell Hull,II,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48,p.1485.。通过以上的言论和行为我们可以看出丘吉尔对印度问题的极大重视。在丘吉尔的压力下,罗斯福在周年纪念日发表的演说词中并没有出现任何与英国殖民地,尤其是印度问题有关的字眼。
英美围绕《联合国家宣言》的斗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协调英美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和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1941年1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了阿卡迪亚会议。为获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在美国的倡议下,英美议定了《联合国家宣言》草案。
在有关印度是否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这一问题上,罗斯福与丘吉尔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分歧。罗斯福认为印度应该有资格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和地位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而丘吉尔的观点则与之截然相反,他不愿把印度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包括在内。为表示英国在印度是否在宣言上签字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和观点,丘吉尔致电罗斯福,向其明确表示英国不希望印度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⑤Winston S.Churchill,The Second World War,III,London:Cassell and Company,Limited,1950,p.590.。针对英国的建议,1941年12月27日,罗斯福致电美国国务院,希望他们就此事做出一些积极正面的推动性的工作和努力,劝说英国同意印度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⑥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2,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The Far East,I,1960,p.13.。最终,考虑到战争的因素以及美国施加的压力,英国勉强接受了美国的主张。1942年1月2日,上午11点55分,印度在华盛顿的总代表拉蒂·巴吉帕代表印度政府在宣言上签了字。
寻求外援:蒋介石访印。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罗斯福擅长运用不同的外交策略和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外交目标。罗斯福关于印度问题的想法在英国那里遇到了困难,就竭力想谋求中国人的支持。罗斯福认为,印度问题可以通过第三方参与仲裁即英国政府能够让美国和中国作为第三方来参与解决。
在获得了美国的支持①[美]舍伍德著,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92页。和英国政府的同意下,蒋介石对印度进行了为期17天的访问。在新德里,蒋介石同英、印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他呼吁印度各阶层的民众和人士,共同联合起来齐心协力参加到反对侵略的斗争中去,获取战争最后的胜利。与此同时,他还希望英国政府在考虑当前战争势态危急的情况下,能从速赋予印度国民以政治上之实权。蒋介石访印一行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各国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赞扬蒋介石对印度访问所带来的国际影响力和舆论效应。舆论普遍认为,蒋介石访问印度,一方面调动了印度人民反日斗争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加快了英国政府出台新的对印政策。蒋介石访问印度间接地给英国政府施加了政治压力,同时又为印度政治问题的处理营造了更加广泛的国际舆论空间,这两点正是罗斯福寻求外援所想达到的。
综上所述,通过《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家宣言》与丘吉尔较量,以及支持第三方中国介入印度问题的解决,罗斯福意识到英国在印度问题上的顽固立场,但即使如此,罗斯福仍旧愿意继续挑战丘吉尔。鉴于印度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东南亚战争形势的恶化以及美国在印度的重要利益,同时又考虑到国际舆论的压力,罗斯福向丘吉尔提出了自己酝酿已久的解决印度非殖民化问题的方案,并派出了以约翰逊为首的外交使团前往印度解决英印间的政治问题。为了实现印度的非殖民化,罗斯福利用他的外交手腕继续与丘吉尔斗争。
二、双方开展外交实践:克里普斯使团与约翰逊使团(1942年3月—12月)
1942年3月10日,即日本占领仰光的当天罗斯福致信丘吉尔,表达了他对印度问题的急切关注,并提出了解决印度问题的具体办法。他建议在印度建立一个有少数代表领导,包括不同的阶级、职业、宗教和地区的临时自治领政府。它将代表现存的英国各省政府以及王公会议。这个临时政府能够为全国建立一个比较永久性的政府奠定基础,通过和平变革的途径来解决印度的自由问题。鉴于太平洋战争后的国际局势、国内外舆论的政治压力,丘吉尔意识到不可能完全站在反对的立场上,因此,他决定派遣克里普斯使团前往印度解决政治问题。
1942年3月22日,克里普斯携带着拟订好的宣言草案抵达印度。克里普斯抵达印度之后,就与印度各政党的领导人,主要是国大党的领导人阿萨德与尼赫鲁、穆斯林联盟的领导人真纳进行了会晤。经过几轮的协商和谈判,有关解决印度问题的克里普斯方案出炉:在战争结束后,就着手在印度建立一个由各党派人士选举出来的机构,其主要的职责是负责拟定印度的新宪法。英属印度的任何一个省可以选择不接受新宪法,对这些未加入的省,如果它们希望,陛下政府将准备给予他们和印度联邦完全同样的地位。这一方案大篇幅的讨论印度的宪政问题,而对印度的行政问题很少提及。即使是新宪法,英国也无法保证真正彻底的实施,而且这一方案带有明显分裂印度的意图。从表面上看,英国政府制定方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印度各政治势力的要求,缓和宪政局势。然而,丘吉尔及其内阁并没有解决印度宪政僵局、把宪政改革推向前进的诚意,制定方案、派遣代表团只是做给美国、工党乃至世界舆论看的“姿态”,英帝国的殖民利益始终是他们优先考虑的因素。国大党领导人尼赫鲁等人认为该方案对过渡时期的安排是笼统和模糊的,穆斯林联盟的领导人真纳认为该方案对于其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于是印度两大主要政党都相继拒绝了该方案。克里普斯方案在遭到了印度两大主要政党拒绝之后,英印谈判陷入僵局。
在谈判陷入僵局之际,美国派出了由路易斯·约翰逊率领的访问团前往印度,协调英印双方的矛盾和问题。约翰逊抵达印度之后,首先与印度的国大党、穆斯林联盟、印度总督以及各阶层的政治人士的领导人进行了会谈,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全面地了解印度当前的政治局势。经过几天的见面和会谈之后,约翰逊对印度的政治形势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他发现,在印度,有三股政治力量共同影响和作用着印度的政局:印度总督,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印度总督林利思戈不希望看到印度从大英帝国中独立出去,因此对印度的政局和未来的政治前途表现出冷淡的态度。以尼赫鲁、阿萨德为主要领导的国大党是印度国内主要的一股正面积极的政治力量。他们动员全体的印度民众起来为争取印度的国家独立和民族自由而战斗。真纳领导下的穆斯林联盟是印度国内另一派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主张从印度分离出一个新的独立的国家巴基斯坦,因他们有英国的支持,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与英国站在一起的。面临如此复杂的印度局势,约翰逊认为在此解决印度问题的危机时刻,他必须在这三股政治力量之间主动承担起协调、调解的责任,打破目前的政治僵局,使三方达成一致①K enton J.Clymer,“Franklin D.Roosevelt,Louis Johnson,India,and Anti- colonialism:Another Look”,in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Vol.57,No.3(Aug.,1988),pp.281-282.。
在英印双方分歧较大的印度防务的问题上,约翰逊建议内阁在现有的方案上作进一步的修改,并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方案,后经过与各主要政党的协商,形成了解决印度防务责任分配问题的“克里普斯-约翰逊方案”,内容如下:“(1)战后,建立一个由印度人掌管的防务部,但是印度英军总司令将行使一切与战事有关的指挥权和领导权。他主要负责管理在印度的武装力量,并且是作战部的成员。防务委员的主要职责是处理与防务部有关的事务以及现在防务协作部负责的事务。(2)组建作战部。作战部主要处理由总司令部、海军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提出的建议和政策,在这三个部门之间起到一个联络中介的作用,同时也要充当这些司令部与政府其他部门和其他省政府沟通交流的渠道②Nicholas Mansergh,The Transfer of Power,1942-1947,I,London:His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1970,pp.688-689.。
总督拒绝了“克里普斯-约翰逊方案”,因为他认为这一方案无益于印度问题的解决,而且由约翰逊向工作委员会展示这个方案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在“克里普斯-约翰逊方案”遭到拒绝之后,罗斯福又于4月11日致信丘吉尔,恳求他推迟克里普斯离开印度的时间并尽一切努力避免谈判破裂,并再次建议丘吉尔采用自己在早先的电文中所提到的方法解决印度问题,但是丘吉尔拒绝了罗斯福的建议③Winston S.Churchill,The Second World War,IV,Winston S.Churchill,The Second World War,London:Cassell and Company,Limited,1951,p.194.。最终,克里普斯使团在约翰逊的帮助下仍以失败而告终。克利普斯使团与约翰逊使团之间的较量,是英美在印度非殖民化问题上斗争的最高峰。此后,由于国内和国际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与影响,美国在印度非殖民化问题上呈现出了日趋保守的态度和倾向。
三、美国在印度非殖民化问题上的后退(1943年1月—1945年4月)
罗斯福以及他的政府官员对英帝国在印度的统治曾做出过严厉的谴责,他们认为,印度人民应该获得自由。然而,在经过与英国的两轮斗争之后,他们意识到民族独立、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自治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或者是由殖民国家以放弃权力的简单行动就能实现的。在战争后期,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由攻转守,进攻印度的危险减小,印度的军事战略地位也逐渐降低。随着印度军事战略地位的下降,美国对印度的关注也逐渐减少。鉴于印度问题复杂性的现实以及战争后期的国际军事形势,罗斯福和他的政府官员在印度问题上的态度日趋保守。
克里普斯使团失败之后,印度民族运动的领导者发起了一场“退出印度”运动,旨在把英国赶出印度,立即实现印度的独立。基于“退出印度”后所引起的英印间的政治僵局以及印度国内政治形势的恶化,以及国际舆论的压力,美国派遣驻伦敦的战略分析办公室主任威廉·菲利普斯爵士,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前往印度展开调解工作。
菲利普斯出使印度时,已经到了战争的后期,鉴于约翰逊使团的失败和太平洋战争形势的好转,美国对印度问题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约翰逊时期了。在菲利普斯未赴印之前,赫尔就明确地告诉他,“总统和我及整个政府热切地支持所有殖民地人民尽早实现他们的自由”,但“在目前的紧急状态下,总统和我没有站在英国或印度的任何一方,因为这样做将严重地阻碍我们处理彼此的关系”①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2,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The Far East,I,1960,pp.746-747.。由此看出,到了菲利普斯时期,维持英美联盟的关系远远胜过了印度问题上的纷争,美国在印度非殖民化问题上的立场开始后退。这种后退的立场也使得菲利普斯在印度的政治活动变得十分有限,仅局限于与印度总督林利思戈、印度英军总司令韦维尔、总督执行委员会的要员、印度教和穆斯林的领导人等新德里的一些重要的政治人物进行会谈,以达到其协调英印之间的矛盾,使双方联合起来共同作战的目的。另外,菲利普斯在印期间,始终都未能与印度民族运动的核心领导人甘地会面,他曾多次向总督提出与印度民族运动领导人甘地进行会面的请求,但都被总督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不能与甘地会面,也就意味着无法深入了解印度问题的实质。因此,这就决定了菲利普斯使团失败的最终结局。
到1943年底,罗斯福在印度非殖民化问题上的立场更加向后退了。1943年11月,英美苏三国在德黑兰举行会议。在会议召开之前,罗斯福与斯大林进行了会谈。在会谈中,罗斯福告诫斯大林不要与丘吉尔讨论印度的独立问题,在罗斯福看来英国在这一个问题上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②[俄]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著,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德语专业1971届学员译:《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北京:三联书店,1978年,第38页。。斯大林表示赞同。在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再次谈到了印度的独立问题。他认为,就目前而言,要想让英国人帮助印度获得独立,这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③M.N.Gulati,What America did for India’s Independence,New Delhi:Manas Publication,2004,p.184.。由此可清楚地看出,罗斯福在印度非殖民化问题立场上的大幅度后退。
总之,到战争临近结束时,美国在印度非殖民化问题上向后退了。关于美国在印度非殖民化问题上的后退的原因,笔者作如下三点分析。
第一,从军事战略的角度看。印度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大大降低。1943年下半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利使得印度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而随着印度战略地位的下降,美国对印度问题的关注也逐渐减少了。经中途岛海战的失败,日军实力大减,而美军也由逐岛作战改为越岛作战,大大加快了反攻的速度。由此可见,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印度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地位降低了,并由此导致了美国对印度问题的关注减少。
第二,1944年底,国际形势的变化迫使美国在解决殖民主义问题上的态度逐渐模糊和软化。西欧盟友的反对、法国的解放和对戴高乐的民族解放委员会的承认、美国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战略利益的减少、法国与荷兰在东南亚战区地位的相应加强、美国自身的军事战略利益需要、苏联势力的扩张等,这些因素的出现使罗斯福意识到他的非殖民计划已经是不现实的了。因此,在一些重大的国际会议等场合,罗斯福在对殖民地非殖民化问题的态度上逐渐淡化。到了1945年,随着罗斯福身体状况的下降,以及政治和军事等其他现实因素的影响,罗斯福在殖民地问题上的非殖民化政策变得更加灵活。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在战争后期,罗斯福在殖民地非殖民化问题上呈现整体倒退的趋势,而印度的非殖民化也受到了这种普遍倒退的影响,呈现后退的趋势。
第三,美国外交决策层内部的分歧。战时,在印度非殖民化的过程中,罗斯福政府对印度的非殖民化政策的变化和趋向,是罗斯福在考虑种种因素、观点以及平衡各种利益群体之后做出的一个妥协和折衷的结果。在美国国务院内,首屈一指的是副国务卿韦尔斯,他十分关心殖民地国家的非殖民化进程问题,他本人是一位反对殖民主义制度的民主人士。因此,在印度的非殖民化问题上,韦尔斯是支持印度独立的,但他认为在当前严峻的战争形势下,不适合干预印度问题。国务院远东司的官员们因对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支持它的非殖民化运动。欧洲司的官员主要是从美国的国家利益考虑问题,他们认为,如果美国与欧洲殖民国家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保持一致,那么这将有助于美国实现其战后全球战略的目标,因此,反对印度的非殖民化运动。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对印度的非殖民化问题也十分重视。他们认为美国有指导英国处理印度事务的必要,并建议美国政府要求英国在帝国的框架下做一些政治性的调整,给印度人民自由,以此来推进战争的进程。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罗斯福的印度非殖民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诸多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和制约。战时,罗斯福政府对印度非殖民化政策的变化和走向,是罗斯福对各种不同的因素、观点和相互冲突的利益团体进行权衡而做出的权宜之策。
四、结论
战时,丘吉尔通过与罗斯福在印度非殖民化问题上进行的博弈,较为成功地实现了维护大英帝国在印度的统治和利益。整个二战时期双方达成的对印度的政治命运产生重要影响的文件有两个:一是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的《大西洋宪章》;二是印度以一个独立国家的身份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客观地讲,这两个文件对战时印度的非殖民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并未对英帝国造成直接的冲击,而且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政策也并未因此发生任何根本性的改变。
美国的外交政策往往取决于其现实利益的需要,而非仅仅考虑到自由与民主的理想主义。罗斯福在印度非殖民化问题上态度和政策的变化,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战时,罗斯福通过向英国施压,派遣代表团赴印,支持中国介入等外交手段和措施,加速了印度非殖民化的进程。而另一方是威风凛凛的丘吉尔首相。他是以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强硬态度而闻名于世的,在印度的问题上更是如此。到战争后期,英国面对美国的施压,仍然不肯放弃对印度原有的政策。罗斯福意识到美国在印度问题上的过多干涉已经让丘吉尔走向濒临失控的边缘。基于政治、军事等多种考虑,最终,现实主义占了上风,罗斯福在他的战时盟友——丘吉尔的巨大压力下逐渐退缩了。美国一方面倡导殖民地的自由与民主,支持印度的非殖民化;另一方面,又要维持英美战时的同盟合作关系,而一旦需要作出选择时,英美战时军事合作的现实主义就被放在了外交政策考虑的首位。当现实利益需要时,理想主义经常让位于现实主义,这一直是并将继续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特征。
二战期间,美国已开始从摧毁旧的欧洲殖民帝国,转向着手缔造新的全球自由霸权。美国统治集团设计的战后国际秩序的核心和实质是要由美国来“领导世界”,确立美国在世界各个领域的霸权地位。远在参战前,罗斯福就已经在凭借美国的实力盘算战后的世界计划了,并明确提出要在战后建立一个“符合美国最大利益”的“世界秩序”。在罗斯福的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安排中,非殖民化的外交政策是其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罗斯福的殖民地非殖民化政策,就是通过支持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事业,瓦解英法的殖民体系,从而使美国参与对殖民地事务的管理。罗斯福希望以印度非殖民化问题为突破口,消灭英国在印度的殖民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而掌控整个亚洲,最终实现其称霸世界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