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献发现:基于实证研究的理论发展——《中国哲社学术图书基本书目(1995-2005)》后记

2013-04-11蔡迎春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馆藏课题教授

蔡迎春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200234)

我对馆藏实证研究的认识、了解,继而深入,是缘于吴志荣教授与《图书馆杂志》主编王宗义倡导主办的“馆藏与出版”论坛,也正是有了两位图林前辈的指引,才让我这个图林小字辈有机会与图林大家一起探讨与交流。

记得大概是在两年前,应邀参加了一个文献资源方面研讨会,入住苏州静思园后,被园中美景所吸引,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到园中漫游,有幸再次见到了慕名已久的刘兹恒教授(刘教授是我硕士论文答辩的评委之一),在谈到当前资源建设研究现状时,刘教授讲了一个小插曲,他说去年在参加北大博士生面试时,看到一个面试考生的名字时,他就向其他人介绍说,这个人科研能力很强,近几年发了很多馆藏实证方面的文章,建议要将他招进来,但是面试后才知道此人非彼人。等他一说完,认识我的人都冲着我笑了,刘教授这才知道,原来我就是他故事里提到的那个“彼”。一路上,由于有了这个前奏,我和刘教授很快就熟悉了,我也有幸向他请教了自己在馆藏研究方面遇到的几个小问题,跟他谈了谈我目前最大的困惑,当听到刘教授对吴志荣教授及我们这个团队所做的馆藏方面的实证研究非常关注时,我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兴奋,第一次真正对自己所调研的课题有了些许“自信”和“骄傲”,从而促使我在“实证研究”这条漫长而艰苦的路上能够继续走下去。

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图林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回答,相对学界来讲,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是难能可贵的。在从事馆藏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我对其中一种主流的观点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更深切地体会到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还是资源的集藏和整序能力这一论断,也就是对资源进行有效判断、收集、整序,进而提供利用是图书馆的本质角色。

“资源为王”,生存之本,在与吴志荣教授交谈中,也经常听他提到的这个词,继而我也问自己,那么什么样的资源能使图书馆立于不败之地,是数字资源还是纸本文献?是所有馆藏还是有价值的文献的集藏?在一次次的思考与选择中,我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因此,在本课题的调研中,我们对有价值文献的判定不是靠图书馆员自己,或者从专家、学者角度来判断,而是从文献“社会利用”角度,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利用引文分析并与国家级课题、书评等相结合进行综合评判。同时,在入选图书的选择中为减少噪声,对于不同学科的文献,根据引文及年代分布规律不同,以及老化规律的不同,指标的选取依据学科不同分别考虑,使入选图书更科学,更合理。

虽然在引文查证时我们借助了社会力量协助完成,但是从出版数据的获取、处理,到入选书目信息核查与补充,可以说是历经了两年三个月,由于策划并参与整个课题具体操作,个中滋味,我的体会可能来得更加深刻。首先,就是海量数据处理的工作量非常大。调查样本包括1995-2005年期间我国出版的哲社类学术图书信息,为了使调查样本更全面,从不同渠道获取的海量数据的合并、查重和筛选处理,都是课题组成员按不同学科逐条对比逐条筛选的,工作量非常之大,极其耗时费力;其次,为了确保编制的入选书目准确,信息完整,另一项艰巨的工作便是入选图书的信息核查及课题及获奖图书信息的补充。考虑到CALIS收录的书目数据量比较大,数据著录较标准、准确,我们请研究生借助CALIS对最后入选的16000余条数据(包括基金资助课题及获奖图书数据)逐条进行核查和信息补充,同时我又对核查信息标出有疑问的部分进行了仔细核对。

今天,入选书目的编制终于到了最后的统稿、定稿阶段,我却深感未来的路还很漫长,尤其是身处现在的大数据时代,面对每年海量文献信息,如何进行更加深入的调研与分析,找到有价值文献产生的原因或产生的规律,从而达到有效识别文献,发现有价值图书、报刊及视听资料等文献资源才是图书馆员重之又重的职责所在。

最后,与吴志荣教授一起感谢本课题所有成员所付出的辛勤和努力,同时代表本课题所有成员对给予帮助的王宗义主编、上海师大的林雅萍副教授、武大的肖希明教授、上图的周德明馆长、人天书店集团的邹进总裁、杉达的陈少川馆长等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馆藏课题教授
馆藏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