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填补空白的书目——《中国哲社学术图书基本书目(1995-2005)》序言
2013-04-11肖希明
肖希明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430072)
吴志荣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编制的《中国哲社学术图书基本书目(1995-2005)》即将出版,这对我国学术界和图书馆界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因为它将对我国各类图书馆优化学术图书馆藏,开展学术图书的评价,推进学科服务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我国图书馆界编制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图书的标准书目开了先河,故吴老师嘱我作序,我欣然为之。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各类出版社开始市场化运行,盈利自然成为出版社追求的主要目标。作为社会上主要的图书审核机构的出版社逐渐放松了对出版物,尤其是学术图书的控制,使得社会的各种出版需求得到了很大的释放,出版的图书品种数量激增。
品种数量的巨增并不意味着我国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因为其中充斥着大量低水平重复的、跟风的、低俗化的、粗制滥造的出版物。这种状况对我国各类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国很多高校图书馆中新入藏中文图书在入藏后三年期间(这应该是图书出借率最高的时间段)零借阅率比例年平均高达40%-50%。这样的比例对那些半衰期短的图书来说,就意味着大量的图书面临在短期内被剔除的命运,人力、财力、空间的浪费是十分严重的。
为此,近年来,对评价馆藏质量或提高馆藏建设水平的研究开展得十分活跃。很多实证研究方法被应用到研究中,如利用统计法、调查法、引文法等进行馆藏质量评价,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统计或调查对象的取样范围较小,往往局限于某个馆的馆藏数据,因此,得出的结论就不一定能完全说明问题。
书目核对法是评价馆藏质量最为有效的方法。然而,这类标准书目很难测定,一是因为评判标准的权威性比较难以把握;二是因为这种测定需要相当范围的调查样本。我国虽然每年出版《全国总书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全国总书目》的收录仅占全国出版物的70%左右,而且2005年前出版的《全国总书目》的电子版无法被下载,更不能被进行格式转换,有的还只有纸质版本。所以要获取尽可能全的(至少在数量上要超过《全国总书目》所收录的数量)、且可供格式转换的调查样本十分困难;三是需要对获取到的、数量庞大的书目数据进行调查和分析,不仅需要了解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甄别能力,而且工作量十分巨大。也因为这样,国内至今没有类似书目。
《中国哲社学术图书基本书目(1995-2005)》的研究团队获取了海量的、有说服力的书目数据,然后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1995年-2005年间出版的哲社类图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在这基础上编纂出这样一部哲社类的标准书目,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其质量也是令人信服的。
此外,编纂的标准书目的时间范围选取1995年-2005年这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是我国图书采购领域诸多因素发生很大变化的一个时间段,如图书出版增长速度十分迅速、市场因素使得图书征订目录和采购渠道发生变化以及因为教学评估各高校图书馆图书购置经费的变化也很大,对该时间段出版的图书及馆藏图书的质量进行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比其他时间段更有意义。
这部书目能在馆藏测评(和藏书补配)、指导读者阅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对研究有价值图书的形成要素,分析各学科的核心作者、核心出版社、重要研究机构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为构建图书馆采访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衷心祝贺《中国哲社学术图书基本书目(1995-2005)》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