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黄梅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2013-04-11陈中文江军民段友芳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黄冈黄梅戏文化遗产

陈中文,江军民,段友芳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黄梅戏作为传统戏剧于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内地广受欢迎,甚至走出国门,远赴新加坡、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广泛的好评,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然而近年来,黄梅戏文化发展现状,却又不容乐观,即使是黄梅戏之乡,也难见人人争看“黄梅戏”的现象,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传承与保护性开发利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传统黄梅戏的文化传承现状,从文化产业的视角,对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性旅游产业开发提出相应的模式。

一、湖北黄梅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它发源于清乾隆以后的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多云山,成长兴盛于安庆地区,至今有近两百年的历史。黄梅戏的唱腔优美动听,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腻,以率真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1](p3-7)《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一批经典剧目享誉海内外,除了这些传统的舞台表演之外,黄梅戏还有电视剧、光盘、专业书籍等,近些年来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艺术生产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艺术表演形式的多样化、现代化,特别是影视等多媒体的增强和传播,黄梅戏的需求不断减少,在传承与发展中也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问题。

(一)编剧创作萎缩。黄梅戏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表现的剧种,完成一台戏需要有好剧本。但是,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影响下,人们思想更加活跃更加多元化。而黄梅戏剧目创作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演出较多的仍为《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传统剧目,反映时代特征和进步的现代体裁极少。其实,黄梅戏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求新求变的过程,过去班社沿街说唱,都是紧跟生活的,许多名段就是即兴发挥创作。但自从班社变剧团并固定化后,创作就分工为专业编剧的事了,演员的现买现卖的功夫就渐渐丧失了。剧目创作不跟上时代步伐,导致创作内容缺乏创新意识,好剧本越来越少,戏剧与观众严重脱节,不能顺应社会变革特别是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愿意走进剧场看黄梅戏的观众也越来越少。[2](p3-7)再加上其他的文化艺术产品如电视剧、游戏等兴起,现在一般一台新戏剧本稿酬少的万元,多的也只有3-5万元;而电视连续剧一集少则3-5万元,一部20集的电视连续剧稿酬就是几十万元。其结果就是许多编剧尤其是年轻编剧就会舍黄梅戏舞台剧而择电视剧了,从事黄梅戏创作的队伍日益萎缩。

(二)优秀人才大量外流。近年来,一方面,演职人员待遇过低导致大量优秀人才严重外流。目前,剧本创作、戏曲导演、舞美指导、舞台配乐、后期制作等各方面人才,都需要从外高薪聘请,而这种靠在外聘请人才进行创作的模式,又导致本土专业人员进一步匮乏,也影响对黄梅戏艺术特征的准确把握,以至难以创造精品;另一方面是剧团人员、专业演员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主角都是老面孔,后继乏人。

(三)资金短缺,市场开拓困难。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黄冈黄梅戏文化资源开发的根本因素之一。虽然政府部门政对黄梅戏有一定的投入,但是,这种投入基本只能用在人头费上,研究经费严重不足。[3](p44-47)由于缺乏资金,文化主管部门和剧团领导很难把精力放在艺术创作上。也有的院团不认真对观众的需求进行分析,盲目创作,结果就是“大演大赔,小演小赔,不演不赔”,恶性循环的结果是戏曲演出活动不足,市场开拓困难。而民间戏班大多数规模小,设备简单,演出质量不高,主要在逢年过节时在农村活跃。

(四)内容缺创新,剧情陈旧。黄梅戏的演出内容几十年一个样,基本上停留在历史题材的演绎上,天天《打豆腐》,夜夜《闹花灯》,老人演老戏的局面没有突破,很难适应现代人艺术需求的口味变化。当前,一些黄梅戏剧团为了迎合观众,尝试风格创新,比如编排颇具先锋派色彩的黄梅新戏以求吸引年轻时尚的青年观众,却又丢掉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泥土的芳香,使黄梅戏路越走越窄。

二、文化旅游是黄梅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等特征,它对文化产业赋予个人才智和创意,使得文化产业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活力。从这一视角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便可发现,由于文化旅游产业以智力为资本,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从而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这种活力一方面体现为继承了产业化运作的持久动力,另一方面又克服了“资源的有限性”,有效避免了因资源被过度使用而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曾经风靡大江南北,也曾走出国门,传向国外,影响十分深远。然而目前黄梅戏同大多数的地方戏曲一样,市场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无论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角度,还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高度,加大黄梅戏艺术发展繁荣的扶持力度,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4](p16-20)

导致黄梅戏市场萎缩、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是黄梅戏市场化不足,从而制约其传承与发展。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名片,黄梅戏具有相当可观的发展前景,政府的保护政策以及资金投入固然有利于黄梅戏的发展,但想要黄梅戏艺术事业能够真正独立强大并获得良性发展,则更需要黄梅戏加快市场化的步伐,加强与旅游业的融合。凭借自身资源与优势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市场,通过对黄梅戏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可以不断扩大影响力和市场,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并长期保持活力,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黄梅戏艺术,同时,还能打造黄冈特色旅游品牌,带动黄冈旅游市场的发展。因此,文化旅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三、黄梅戏文化传承与保护性旅游融合模式

与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传统模式不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更具持续性,因此,黄梅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其保护与传承的模式之一,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通过发展壮大黄梅戏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也自然地完成了对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目前,黄梅戏旅游开发形式比较单一,黄梅戏演出机构应充分利用旅游市场与相关单位组织签订合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逐步实现黄梅戏真正融入旅游产业,使欣赏和学唱黄梅戏成为黄梅甚至是黄冈旅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清新自然又纯朴的黄梅戏,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快餐文化和肤浅浮躁的流行文化中的人们来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涤,在愉悦心情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因此,加强黄梅戏文化与旅游形态的融合不仅仅是发展黄冈旅游的需要,更是传承与发展黄梅戏的迫切要求。

(一)黄梅戏文化与乡村游融合模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随之提高,对精神消费追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返璞归真”的需求日益高涨。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业态应运而生,以农家乐和民俗游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在各地方兴未艾。乡村旅游业提供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价值和服务,具有突出的文化特性,离开了文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必将缺乏生机与活力。[5](p37-38)

被称为“乡野吹来的风”的黄梅戏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民间生活,如《天仙配》、《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打豆腐》等戏曲,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黄梅戏历经近200年的传承与发展而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黄梅戏的学唱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已经日常化。这支生长于乡野的一朵奇葩通过与乡村旅游融合,为当地黄梅戏的演出团体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发展自己的平台的同时,还能够激发灵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剧目,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地方剧团经费不足等问题。总之,加强黄梅戏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不失为发展与传承黄梅戏的有效途经之一。

目前,黄冈市的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不断扩大,优秀旅游乡镇以及星级农家乐逐年增加,黄冈市政府和领导还积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还给予创建成功的单位一定奖励。如果按此趋势继续发展下去,黄梅戏与黄冈乡村旅游的融合式开发将会打开一个全新的市场,黄梅戏发展与传承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同时还丰富了黄冈市乡村旅游活动。

(二)黄梅戏文化与休闲度假游融合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度假旅游正逐步成为旅游消费的宠儿。休闲度假旅游是以游憩、娱乐、度假、休养为主要目的,直接关注人的内在感受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以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标志,我国的大众化度假旅游产品开始启动。[6](p30-31)黄梅戏与休闲度假旅游的融合不仅会强化休闲度假区的文化主题,打造旅游特色,而且还能扩大黄梅戏的影响力和市场。

黄梅戏最初是为了丰富人们贫乏的业余文化生活,达到“自娱娱人”的目的。选择休闲度假旅游的游客主要是追求轻松、闲逸、清新、乐趣,如诚实率真的《打猪草》;热爱生活、夫妻和睦的《闹花灯》;机智、幽默的《春香闹学》等剧目,小生、花旦的表演,或狡黠诡诈,或憨态可掬,或口舌无忌或矫情恣意,都令人赏心悦目。这些剧目体现出一种健康、平实、豁达的美学情调,包涵着对生活的审美判断,引发对现实生活的共鸣,使我们获得审美的快感和满足,在畅快淋漓的笑声中感受着生活的美好。[7](p15-16)黄冈市的云丹山、天堂寨、四祖寺、五祖寺等风景区均设有休闲度假区,这些都可以作为黄梅戏的合作对象。

(三)黄梅戏文化与观光游融合模式。旅游者总是希望通过旅游能够领略到旅游目的地所特有的风景名胜、人文古迹以及风土人情等,将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纳入旅游线路无疑是观光旅游的一大亮点。当黄梅戏在大自然的天然舞台上唱起,游客在观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更能实地欣赏到清新优美的黄梅戏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自然与人文的绝佳境界。黄梅戏中的很多剧目都适合在大自然的环境下上演,而且在青山绿水的背景下,黄梅戏更显得优美和清新,同时还为旅游景点增添一道独一无二的靓丽风景。

在体验消费时代,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而是渴望在差异化的体验和活动中获得难忘的、意义不同的独特回忆。黄梅戏不仅可以扩大舞台,还可以在方式上寻求突破,比如改变传统的表演欣赏的方式,与广大的戏迷游客同台演出,与游客互动表演,都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难忘的回忆。这种融合式开发比会馆茶楼类型的演出更容易使黄梅戏走进观众,观众也更容易接受黄梅戏。

四、促进湖北黄梅戏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与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传统模式不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使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更具持续性,因此,黄梅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也就是其保护与传承的模式之一,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黄冈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黄梅戏演出机构和艺术家为旅游产业提供优秀剧本,利用政策倾斜引导黄梅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在发展壮大黄梅戏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也自然地完成了对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政府要采取相关政策和策略对黄梅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进行引导和规范。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强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地方法律性保护制度的完善。随着黄梅戏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黄梅戏文化,但在目前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下,黄梅戏文化旅游的掠夺性性开放使得其保护与传承工作适得其反。鉴于此,可以吸取国外的文化保护方面措施经验,文化遗产保护要先行立法,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措施。因此,对于黄梅戏戏曲,政府应对于地方的文化遗产加快颁布地方性的行政法规,科学的规划、保护、传承、管理黄梅戏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让黄梅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应当加快完善和出台支持发展黄梅戏文化旅游产业系列配套政策,推进黄梅戏文化旅游产业融入大别山试验区,依托大别山试验区的红色旅游文化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刺激黄梅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加大对黄梅戏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黄梅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且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难度性,因此,政府财政部门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才可以让黄梅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如黄冈市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统筹安排,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对黄梅戏团体的域外演出进行投资,纳入其旅游营销的成本之中;加大对黄梅戏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让黄梅戏演职员走出剧团走进市场,才可以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这是解决经费短缺的有效途径。另外,可以向国家申请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来弥补黄梅戏在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问题。最后,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单位进行合作,通过政府引导或是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三)打造湖北黄梅戏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旅游品牌的底蕴是文化,要充分挖掘旅游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精神享受,旅游品牌才能得到认可。创建黄梅戏文化旅游品牌的重点是宣传和促销,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相应的促销方案,通过媒体宣传、实际行动以及各种文化节庆等渠道,宣传黄梅戏艺术形象和旅游产品,逐渐扩大影响,真正让品牌成为黄梅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无形资产。近年来,为了传承和保护黄梅戏文化艺术,湖北省委、省政府实施了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战略,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通过举办黄梅戏艺术节来展示优秀文化,促进交流合作。借助黄梅戏文化艺术节这个窗口和平台,让更多的朋友与黄冈结缘,了解和喜爱黄冈,关心和支持黄冈,来黄冈观光考察,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四)融合创新剧本于旅游产业中。黄梅戏之所以能够从一个乡间小剧种变成大家喜闻乐见的五大戏曲之一,是因为优秀的黄梅戏剧目的不断推陈出新。为将黄梅戏文化融入旅游产业,适应游客轻松畅快地欣赏黄梅戏的需要,在演出剧目上,应创新剧本,尽可能选择“小、快、灵”且简单易学的剧本。所谓“小”是指剧本容量小、表演时间短;所谓“快”是指演出节奏快,便于观众欣赏并能很快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所谓“灵”是指表演灵活,艺术效果灵动迷人。在这种互动性旅游的欣赏模式下,黄梅戏有一些非常值得继承和发扬的表演传统,比如传统黄梅戏表演中的讨彩头、现编现唱、即兴表演等手段就极易调动观众情绪,活跃现场气氛等等。与剧场等常规欣赏模式相比,上述欣赏模式更易使黄梅戏走进游客,拉近游客的距离,也容易使游客接受黄梅戏,形成良性互动,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宣传黄梅戏、普及黄梅戏。此外,为了使黄梅戏更进一步贴近旅游发展的需要,还应该有意识地创新一些特色剧目,借以丰富旅游接待中黄梅戏的表演内容。

[1]杨厚松.黄梅戏与安庆旅游互动发展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刘翠,陆天平.谈谈黄梅戏产业化发展[J].黄梅戏艺术,2009,(1).

[3]王梓林.关于黄梅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4]吴洁芳,李娜.安庆黄梅戏的发展与旅游开发[J].科技和产业,2011,(9).

[5]李光梓.旅游文化视野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J].中外企业家,2010,(14).

[6]汤颖松,魏莉.休闲度假旅游在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08,(6).

[7]杨曙.小议黄梅戏传统小戏审美价值[J].文化时空,2010,(11).

猜你喜欢

黄冈黄梅戏文化遗产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黄梅戏《中国梦》
与文化遗产相遇
黄梅戏《祝福》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