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学校文化”论析

2013-04-11郑海波李吉芳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郑海波,李吉芳

(安顺学院,贵州安顺 561000)

“反学校文化”论析

郑海波,李吉芳

(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反学校文化”现象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其概念的内涵仍然很模糊,人们在界定“反学校文化”时存在诸多困惑,在实践中的引导策略也存在诸多缺失。从多学科视角有利于深入探索“反学校文化”的内涵,“反学校文化”有多层涵义,不同层面“反学校文化”的性质及表现形式都不一样,从多层面构建其概念体系,有利于针对性地引导“反学校文化”。

关键词:反学校文化;主流学校文化;多学科视角;多层次内涵

在社会中,并非每一个人对主流文化都能完全顺从。当社会中少部分人的价值、信仰、行为规范与基本的社会期待相对立时,这种文化就被称为反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并非所有学生都完全顺从学校教育的要求,也并非所有学生都认同学校的主流文化,这常被称为“反学校文化”。从反取向的视角研究学校文化为解决学生的种种偏差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反学校文化”概念的内涵仍然很模糊,人们对“反学校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实践中对反学校文化的引导也存在诸多缺失。因此,很有必要反思已有关于“反学校文化”的研究,辩证地从多视角探索其内涵,从多层面构建其概念体系,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1 界定“反学校文化”的困惑

不同学者对“反学校文化”的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强调“反学校文化”是与主流学校文化相悖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些定义虽符合逻辑,但在实践中却会面临诸多困惑。

1.1“反学校文化”与学生“越轨行为”的区别较模糊

“反学校文化”与“越轨行为”这两个概念在定义上有一定的区别,如“反学校文化”当前一般认为是“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悖的一种文化现象”[1],“越轨行为”又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2]。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十分模糊,易使人产生困惑。他们都有“不遵守社会规范、冲破已有社会秩序”的意思。这种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描述上,如一般人们这样描述“反学校文化”,是那些迟到、旷课、考试作弊,酗酒、打架、驾人、恶作剧,赌博、偷窃、恋爱行为失检、性心理扭曲、自杀、凶杀、追求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等;而大学生的“越轨行为”也通常被描述为:“根据越轨行为的主体不同,大学生越轨行为可区分为:一是大学生个体单独实施的违反社会规范的个体越轨行为,如个人单独盗窃、诈骗、考试作弊等;两个以上的大学生共同实施的违反社会规范的群体越轨行为,如聚众赌博、集体作弊等。”[3]所以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反学校文化不就是学生的越轨行为吗?是否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笔者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有相互包涵的关系,但两个概念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们所指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反学校文化强调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越轨强调的是某种“行为”;“反学校文化”侧重于从群体的视角,而越轨侧重于个体的视角。这些困惑,主要是源于我们对“反学校文化”概念本身还未深入地探讨。

1.2对“与主流学校文化相悖论”的理解存在困惑

反学校文化是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悖的文化现象,相悖即是相违背、相反的意思,是指在学校里存在一种违背学校主流文化、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反的文化。这种理解从表面上看来没什么问题,但什么才是“与主流学校文化相悖”呢?

事实上,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违背”是存在多种情况:有不求上进的“堕落”文化,有特意独行的个性文化,有挑战学校权威的文化,有追求创新的文化。那怎样才算是顺从主流学校文化呢?是和大多数人的观点和行为一致吗?是和学校的评价、学校的价值导向一致吗?学校文化也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学生应顺从理想学校文化还是现实学校文化呢?以上的疑问其实归根到底就是追问什么是“主流学校文化”,对“主流学校文化”的界定直接影响对“反学校文化”的理解。

1.3如何认识“反学校文化”存在分歧

反学校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对学校教育有什么样的影响?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实践者都存在两种认识倾向。不同理论流派对反学校文化有不同的看法,社会学中的功能论者认为,反学校文化对于正确认识社会和学校发展中的不足,改进学校教学都可能有着十分积极的推进作用;冲突论者则认为反学校文化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利于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4]这种在理论上的分歧,也带来了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在教育实际中,也存在两种认识倾向:一方面不少教育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是教育的失败,对学校、对学生自己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另一方面,有些教育者又认为“太乖的孩子没出息”,学生的种种反叛正是其创新能力的表现,这也是他以后走向社会所必备的能力之一。不少老师对这两种认识倾向都认同,如此就产生了认知冲突。实践中的困惑来源于理论的不确定性,因此,很有必要在反思当前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更能解释现状、更能指导实践的理论。

2 多学科视角解读“反学校文化”

2.1哲学视野中的“反学校文化”

哲学视野的反学校文化是指学生的“物我”主客体关系的矛盾,表现为主体性的过度或主体性的缺失这两种极端状态。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其核心问题是探讨物我关系、主客关系。哲学视野中人的发展,关注的重点也应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的问题。辩证的唯物观认为,以自我为中心、太突出自我或丧失自我过于顺从与适应,都不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人的主体性应体现在人与环境、与他人的和谐发展,既有适应又有超越。学生的反学校文化其实是学生主体性发展障碍的表现:有的是过度地追求所谓的“个性”,过度自信而否定一切;有的仅仅是盲从,在这样一种“逆反”的氛围“随大流”,有时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在“反”什么。

2.2社会学视野中的“反学校文化”

社会学视野的反学校文化是指学生在内化社会规范过程中的障碍。社会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学告诉我们,任何社会都有相应的社会协调控制机制,无论是以明文规定的形式还是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都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而这些社会规范要起作用,须以人们对这些规范的认可与内化为前提。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内化社会规范重要途径和方式。近年来,由于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大量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表现出一些障碍,如排斥社会主流观点,自以为是,喜欢对立与叛逆,与社会格格不入,倾向于接受社会上那些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处世方式。

2.3心理学视野中的“反学校文化”

心理学视野的反学校文化是指学生个性中的“顺从性”与“独立性”之间的失衡。心理学是探讨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反学校文化倾向的学生有些什么心理现象及规律呢?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在倾向性方面,有的倾向于独立,有的倾向于顺从,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魏特金所说的“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现实中的人都不是绝对的“场依存型”或“场独立型”,大多数人是这两者之间,只是有些人更倾向于某一端。越是接近这两端,在对文化的适应与超越方面就容易产生某种障碍。事实表明,在同样的环境中,面对同样的事情,有些同学表现出顺从的态度,而有些同学则表现出逆反的态度与行为。教育可以说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然而在学校情境中,“场独立型”倾向的学生不会轻易接受教师的影响,总是以特立独行的方式表现出种种逆反现象。

2.4教育学视野中的“反学校文化”

教育学对反学校文化的解释是新时期师生矛盾关系的现实反映。教育学是关于培养人的学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关系到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代表社会、代表长者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要接受教师的影响,这是一种传统的教育观,也是一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师生之间是一种合作的、互动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传统的师生关系认为,学校作为教育者代表着权威,学生就应该服从;而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因此,面对学生对教师和学校权威的挑战,另一个值得反思的维度即是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构。

3 “反学校文化”的多层次内涵的探讨

反学校文化是指与主流学校文化相悖的文化现象,该定义本身是科学的,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它的内涵以及怎样用它来解释和指导教育实践。已有的研究对反学校文化内涵的解释都侧重于分类,如分为冷漠怠慢型、极端对抗或破坏型、贪图享乐型等[5]。仅从分类的角度解释很易产生如前所述的疑问。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多层次的视角探讨不同层面的反学校文化,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3.1学生亚文化层面的“反学校文化”

学生亚文化层面的反学校文化,是指个别学生与学校多数学生在行为及价值追求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的文化现象。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从属于学校文化的亚文化。学生文化总体而言与学校文化的导向是一致的,但学生群体之间的文化也并不总是一致的,总有一些群体学生的价值取向、言行和学校大多数群体存在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甚至是对立的。比如,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应尊敬老师,在校学习期间应和老师搞好关系,可有一些同学则认为,教师不值得尊敬,甚至是侮辱教师,认为老师对他的学习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还比如,有些学校的学风不好,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读书没什么用处,来学校的目的就是玩乐,在这样的氛围里,努力学习的学生则成了“异类”,因为他们的行为和这个学校的“主流文化”不一致,所以也可能被界定为“反学校文化”。由此可见,这个层面的“反学校文化”,主要是从与学校文化的总体、大多数相悖的角度来理解的,这里的“反学校文化”并无褒贬之义,它的价值倾向取决于前面所指的“总体、大多数学生文化”的价值倾向,如果大多数学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积极的,那这种反学校文化就具有负面意义,如果大多数学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消极的,那这种反学校文化则带有积极意义。

3.2与学校要求相对立层面上的“反学校文化”

与学校要求相对立层面上的反学校文化,是指部分学生观念及行为方面与学校的要求相悖的文化现象。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代表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学校文化层面上就体现为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之间的矛盾,教师文化通常代表着学校的主流文化。一般而言,受教育者是能接受教育者对他们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大多数学生会顺从学校的要求、服从学校管理。但也总有一些学生不认同学校对他们的要求,反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他们的约束。这个层面的“反学校文化”现实中表现为学生不服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挑战学校和老师的权威,经常违反校纪班规等。

3.3背离“理想学校文化”层面上的“反学校文化”

背离“理想学校文化”层面上的反学校文化,是指当前学校文化在价值追求和行为导向等方面与“理想”的学校文化相悖的现象。一所学校的文化可以从理想与现实两个层面来分析。理想的学校文化能使学校成为师生们的精神家园、能使学校产生一种团结向上的凝聚力、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理想的学校文化会不断深入,其内涵也会不断变化,但最根本的是能促使学生的发展。现实的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现状,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正是一所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然而,若现实与理想的学校文化严重背离、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严重背离,这就是一种反学校文化。如有些学校从前面学生亚文化层面来看,学生很团结,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从学校要求的层面来看,学生完全顺从学校的要求。在这两个层面上都没有反学校文化现象,但若放在这里讲的第三个层面从“理想学校文化”的视角来看,可能就又得具体分析了。这就要看学生为什么会“完全顺从学校的要求,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是发自内心的还因为受到某种外在压力被强迫的?也要看这种顺从到底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利还是不利。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凡是对学生发展不利的种种价值取向、教育方式都是反学校文化。

参考文献:

[1]周晓燕.青少年“反学校文化”:问题、意义与对策[J].教育学报,2006,(2):62-66.

[2]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12.

[3]王志玲.大学生越轨行为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2):193-196.

[4]赵小段.西方反学校文化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 2004,(10):22-25.

[5]高金锋,李森.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的类型与原因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1):53-55.

责任编辑:周哲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94(2013)04-0090-03

收稿日期:2013-05-25

作者简介:郑海波(1979-),男,四川营山人,安顺学院特殊教育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李吉芳(1982-),女,四川会东人,安顺学院特殊教育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