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侠文学与侠文化研究(笔谈):论光武帝的自卑与超越

2013-04-11王立焦小刚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光武帝自卑感刘秀

王立,焦小刚

(1.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622;2.深圳市中金岭南公司丹霞冶炼厂,广东韶关512325)

汉光武帝刘秀在后世的封建史家中享有很高评价,南宋陈亮在《酌古论·光武》一文中曾赞扬他“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更是对他推崇备至,称其“允冠百王”,“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但是刘秀在“中兴之君”的背后,却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但也恰恰是这种自卑感成就了他的`一生伟业和万代侠名。“自卑感是卓越的人类的灵魂疾病”[1]。本文试对刘秀的自卑心理作一分析。

一、自卑心理的形成

将封建皇帝与自卑心理联系起来,似乎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其实许多人(包括不少伟人)在内心深处都存在着强烈恒久的自卑感。终生从事人类自卑感研究的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关计夫指出:“智力低下的人不感到自卑,他们在客观上能力差,在主观上并不为之苦恼。因此,全然没有自卑感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人。”[2]个体心理学家也认为,当人们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心中就会产生出一种自卑感,即使是皇帝也不会例外。在专制集权的封建社会里,虽然皇帝高高在上,手中握有生杀大权,但他们仍有无法解决的难题。如研究者指出的:“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法改变生理上的缺陷,二是即皇位前的身份地位无法改变。”[3]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稳定政权,往往一方面大力神化皇权,鼓吹君权神授,将皇帝渲染成上天之子;另一方面保留和强化嫡长子继承制,他人不得觊觎皇位。这不仅是严格的社会规范,而且经过长久的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结构之一。不过,这对于那些以非皇帝嫡长子身份而获得皇位的人,如各代开国之君或用武力或阴谋夺取皇位者来说,自然就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一种重大的心理缺陷。历史表明,凡具有这种生理或心理缺陷的皇帝,都会较多地、较为严重地表现出自卑倾向。

马良怀的《皇帝的自卑透视》一文指出,历史上的许多帝王,如汉高祖、汉文帝、曹操、符坚、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明太祖、明成祖等都有强烈的自卑感。汉光武帝虽为汉高祖九世孙,但同样摆脱不了自卑感的困扰。西汉末年,政局混乱,上层统治者极端腐朽,外戚王氏独揽大权,最终导致王莽篡汉。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王莽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由于不合时宜终致失败,并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人民起义不断。由于“汉自高惠以后,贤圣之君六七作,深仁厚泽,被于人间者深,即元、成、哀三帝稍劣,亦绝无虐民之政。”[4]72因此在新末农民起义中,复汉旗帜在全国范围内大行其道。刘氏宗族乘大众普遍的“思汉”心理顺势起兵以图恢复汉王朝的统治,但当时起兵的刘氏宗族不仅有刘縯、刘秀兄弟,还有以刘玄、刘盆子、刘永为首的起义队伍。他们虽都是刘氏宗族,但远近亲疏却各不相同。据史书记载,光武帝是“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5]1从这个排序看,自长沙定王发后,刘秀的先世官职和权势一代比一代低,景帝之后,五世而衰,到刘秀时已很难称得上是显赫的皇室贵胄。因此,史家称其是“以支庶之余,起于南阳”[6],“长于民间”[5]2457。光武帝在得天下后,封阴丽华为皇后,也自称“吾微贱之时,娶于阴氏”[5]405。而刘玄则是刘秀的族兄。《后汉书》李贤注引《帝王世纪》云:“舂陵戴侯雄渠生苍梧太守利,利生子张,纳平林何氏女,生更始。”至于刘盆子:“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5]477而刘永则是“梁孝王八世孙也”[5]494,且一直是世传嫡派,直到他的父亲刘立才被王莽因罪诛杀。从名分上看,此三人皆比似乎出自支系旁门、“出自景帝”却拐了八道弯的已经沦为一个小小南顿令钦儿子的刘秀更为正统一些。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7]尽管汉末战乱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然而西汉中叶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统观念仍顽强地留存着,文化惯性的作用依旧是不可小觑的。由于出身名分不正而又无可改变,引发了并持续强固着光武帝强烈的自卑感。

二、对自卑心理的超越与补偿

一般来说,不论古今中外,人的心理趋向都具有普遍性。个体一旦意识到自卑感,就不会安于现状,而往往用很强的意志和动机去弥补某种缺陷。阿德勒也认为,“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8]48,以此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补偿作用就是对自卑感的对抗,是推动个体追求优越的目标的基本动力”[9]。“凡心理上具有缺陷的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的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这就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身份完美化、神化,试图把自己打扮成异于常人的神圣人物,将自己对皇位的占有说成是上天的安排。”[3]这也是符合西汉中叶以来谶纬神学昌盛的时代风貌和历史实际的。

光武帝刘秀在登上皇位之前,为了证明自己是应天命而得天下的,他采取了多重政治策略。一方面说自己“梦成龙上天”[10],可以说这基本上是效法刘邦出身的神话;另一方面,他还利用谶纬来为自己登上皇位作理论依据。两汉之际,谶纬已经成为一股几乎无所不在的社会思潮,各种政治力量都想利用图谶这种政治谣言来煽动群众,以此作为争权夺利的手段。刘秀以“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谶文为依据起兵,到达河北独立发展以后,彊华又从关中来进献《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彊华以刘秀起兵上溯至刘邦建立西汉280年以及汉乃火德为据,认定汉室当复兴。实际上彊华是以传统的“五德终始说”并杂以迷信预言,劝导刘秀当皇帝,刘秀的一些大臣也力劝他“宜答天神,以塞群望”。后来刘秀终于在河北称帝。称帝后刘秀有一篇告天祭文,其中还列举了先前早在民间盛行的“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的谶记作为承应天命的依据。在谶纬十分盛行的两汉时期,光武帝利用它为自己继承大统正名分,自称起兵、称帝是顺应天命,不可违抗,以补偿自己的自卑心理,获得大众的支持。自此以后,刘秀将推崇谶纬之学作为终身要务,且常以它“决定嫌疑”,将其“几等于圣贤传,不敢有一字致疑矣”[4]85。赵翼也指出:“光武犹笃信其术,甚至用人行政亦以谶书行事。”[4]88例如他选用王梁为大司空,就是因为谶书《赤伏符》有“王梁主作玄武”之语。他本来还想用平狄将军孙咸为大司马,后因“众感不快”而作罢。不信谶的官员则遭到贬斥,桓谭甚至因不信谶险遭丧命。刘秀晚年决定的最后一件大事,仍是“宣布图谶于天下”[5]84。这说明他一直到死,始终没有摆脱自卑心理的纠缠,而东汉的谶纬之学之所以盛行,也与此有关。

在有心理缺陷的皇帝中,还具有另一个争取优越感的补偿行为,那就是想要成为神。论者指出这些具有心理缺陷的人,“他们希望能成为整个世界注意的中心,成为四面八方景仰膜拜的对象。”[8]55而光武帝一次次的“吊臣”举动恰好能说明这一点。刘秀在大臣去世后,不仅赐予棺椁、钱帛,还亲自参加一些重臣的葬礼,以此达到众多的政治目的,同时补偿了自己的自卑感。“君吊臣”确切说来并非光武帝首创,据史载,西汉时期帝王便有吊臣举动,这都是帝王对少数国之功臣的特殊恩典。

在“以孝治天下”,讲求“家国一体”、“移孝于忠”的汉代,光武帝深知君主“悼臣”之行为艺术的广泛影响力。在“慎终追远”的价值取向下,人的生命情怀和家族(家国)群体凝聚力,在悼念死者时,可以发挥出一种“场效应”的巨大文化感召力和群体聚合力。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就记载了西汉一些闻名全国的大侠的精神气质与活动。《史记·游侠列传》载:“剧孟母死,自远方送丧盖千乘。”送葬悼亡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和人格宣传,因此,刘秀的一次次史所罕见的悼臣活动,他事先必也有一种侠义凝聚力的预期。

光武帝所吊诸臣数量多达数十人,且范围广泛。从被悼者(接受者)的角色身份来看,不仅有开国功臣,还有儒生官吏,这在帝王中是史无前例的。刘顺、邓晨、李通、来歙、樊宏、祭遵、铫期、伏湛、伏隆、侯霸、欧阳歙、蔡茂、杜林、戴凭、高诩、张堪、卓茂、冯勤等大臣去世后,光武帝竟然都有吊臣举动。据《后汉书》记载,伏湛死:“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5]897伏隆死:“车驾幸北海,诏隆中弟咸收隆丧,赐给棺敛,太中大夫护送丧事。”[5]900冯勤死:“帝悼惜之,使者吊祠,赐东园秘器,赗赠有加。”[5]911欧阳歙死:“帝乃赐棺木,赠印绶,赙缣三千匹。”[5]2556高诩死:“建武十三年,卒官,赐钱及冢田。”[5]2569蔡茂死:“赐东园梓棺,赙赠甚厚。”[5]908杜诗死:“诏使治丧郡诋,赙绢千匹。”[5]1097张堪死:“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5]1101温序死:“光武闻而怜之,命忠送丧到洛阳,赐城傍为冢地,赙谷千斛、缣五百匹。”[5]2673吴汉死:“有诏悼愍,发北军五校、轻车、介士送葬,赐谥曰忠侯。”[5]684光武帝不断身体力行地作出“补偿动作”,不仅仅是东汉初年倡扬孝道和丧悼文化习俗兴盛的时代风气决定的,也有他的个体自我的内在驱动力。

此外,光武帝还开了帝王亲自为臣子送葬的先河。刘秀一方面继承了西汉诸君的吊臣之举,另一方面也有所创新。具体说来,西汉帝王吊臣时,往往赐予其冢地、棺椁等,其中以汉宣帝对霍光的丧礼最为隆重。据《汉书·霍光传》记载:“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载光尸柩以辒辌车,黄屋在纛,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军陈至茂陵,以送其葬。谥曰宣成侯。发三河卒穿复士,起冢祠堂。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奉守如旧法。”但他也只是亲临其丧,并没有亲自为其送葬。而汉光武帝却率先打破这一惯例,开帝王亲自为臣下送葬的先河。他对一些国家重臣如来歙、樊宏、李通、邓晨以及一些儒者如卓茂等人,都放弃帝王的尊贵地位,亲自为其送葬以表达对他们的哀悼之情。据史书记载,卓茂“建武四年,薨,赐棺椁冢地,车驾素服亲临送葬。”[5]871来歙死:“丧还洛阳,乘舆缟素临吊送葬。”[5]589应该说,在一个丧悼传统深厚的文化氛围中,这是君王对臣下的至高褒奖,具有持久的社会效应和政治、民俗导向。

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根据《后汉书·樊宏传》:“赙钱千万,布万匹,谥为恭侯,赠以印绶,车驾亲送葬。”指出这一事例具有的特殊性:“树达按此惟东汉有之,前汉时未见。”[11]此时刘秀虽已身居帝王之位,但旁系的身份引发的自卑心理仍萦绕心中。因此,他力图通过自己屈尊赐予臣子殊礼来引起人们的注意,希望成为万人瞩目的对象,以补偿自己的自卑心理,并由此赢得各级官吏和广大民众的爱戴。若非出自自卑心理,他又怎能放下封建帝王的高贵身份去参加众多臣子的丧礼呢?

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8]46光武帝与刘氏其他皇族相比,由于名分上的不正引发了他的自卑感,但由于“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8]50,且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在特定条件下还是一种能量。当受到外界的强烈刺激时,这种能量会突然释放出来,使其性格特征更加鲜明。例如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后,陷入“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的窘境,促使他以超人的毅力,悬梁刺股、发愤读书,终于成就一番事业。韩信早年四处寄食,若非漂母“大丈夫不能自食”的怒斥,也许不会成为后来的一代名将。自卑感是个体发展的动力,正因为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并与成长过程并驾齐驱的基本动机,自卑感才成为弥补不足、不断进取、不断超越的潜在动力。光武帝正是在一步步克服自卑感的过程中最终统一天下、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可见,自卑感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动力来源,而且“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

的。”[8]50

当然,光武帝悼臣也有与汉高祖一比高下的意图。在对待开国功臣方面,汉高祖刘邦是受到后人非议的,史家曾在这一点上将高祖和光武帝作过对比。如明代张燧《千百年眼》卷六指出:“高帝不免韩、彭之诛,而光武乃能全功臣,此大有说。一则逐鹿之势,外相臣服,事定难制;一则祖宗之业,名位素定,事已相安。一则大度中有谩骂之失,人心素疑;一则大度中能动如节度,人心素定。一则效其死力,封爵过度,不计后患;一则赤心在人,监戒覆辙,务在保全。两者絜论,本末乃见。后世为高、光分左右袒者,是所谓不尽人之情而欲悬断其曲直也,失之远矣。”[12]在“全功臣”即保全、善待开国功臣的问题上,光武帝刘秀是做得较好的。光武帝悼臣,不仅是要通过正史的传播,树立一个帝王对臣下的体恤、宽和的正面典型形象,也确立了一个丧悼叙事的关注点:“起到了借丧悼情感纽带,维系君臣相契理想化角色关系的强烈憧憬……其巨大的社会效应,对丧悼民俗风气的推动作用,又必然反馈于整个丧悼文化系统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强化了既有的观念习俗。”[13]因此,光武帝刘秀的悼臣之举,在文化史、丧悼民俗史上虽属特例,但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侠义性质,具有尊重功臣、尊重人才的积极的、正面的倾向,且产生的巨大效应以及在民俗心态史、侠义文学主题史的历史地位是不应被忽视的。

[1] 宋战利.试论曹操的自卑感[J].史学月刊,2001,(5).

[2] [日]关计夫.自卑心理浅析[M].杨重建,许友群,译.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

[3] 马良怀.皇帝的自卑心理透视[J].河北学刊,1993,(1).

[4] 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 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169.

[7]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4.

[8] [奥]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黄光国,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9] 王小章,郭本禹.潜意识的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6.

[10] 刘珍.东观汉记[M].济南:齐鲁书社,2000:78.

[11]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74.

[12] 张燧.千百年眼:卷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94.

[13] 王立.永恒的眷恋——悼祭文学的主题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5-52.

猜你喜欢

光武帝自卑感刘秀
“糟糠之妻”的由来
初二学生的自卑感与交往焦虑关系的相关研究
刘秀苦寻同窗
刘秀:响当当的“成语帝”
让人深思的声音
自卑不可怕 自信最美
宋弘糟糠之妻不下堂
刘秀苦寻同窗
失意忘形
任延拒不奉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