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3-04-1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的总和。其构建的程度和水平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为农民提供多彩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既是政府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推动农村文化建设顺利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有效载体。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突出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政府尽快转变职能,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
1.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农村是贫困地区,与城市相比,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无论是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文化生活;无论是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是文明程度,农村与城市都存在较大差距。要改变这种现状,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做保障,健康丰富的文化具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只有加快建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为目的、以实现农民的文化权利为目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为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社会构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长期以来,由于财政投入不足,以致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均衡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农村出现了与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的封建迷信活动。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充分认识文化在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不断促进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文化文明素质和科学素养上,告别贫穷、走向富裕,告别愚昧、走向文明。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需要。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积极组织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有效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正确引导,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实现“文化乐民”。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拉近农民与科学文化知识的距离,实现农业科技直接进村入户,给农村增添书香气息,为农民朋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了解产品市场信息、寻求增收致富道路搭建平台,成为培育新型农民的“大课堂”、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参谋”,实现“文化育民”。结合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富民让农民群众加快迈向小康生活。
4.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需要。
当前,伴随着农村面貌的变化,农民群众渴望解放思想,提高致富本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树立文明新风的愿望日益强烈。面对广大农民求富求美求健康的文化心态,先进的文化理念如果不迅速地浸润、引导他们,愚昧落后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这就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民文化需求的发展趋势进行敏锐地洞察,因势利导,以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构建结构合理、服务优质、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和基本经费保障。充裕的资金投入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政府过去用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支出比例较低。据统计,多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不到对城市文化投入的50%。文化设施多数集中在城市,仍有大部分农村未建文化室,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支撑文化事业发展的资源、手段、政策太少,致使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并且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再加上部分基层农村领导“文化权利”意识不强、文化“软实力”地位认识不足,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欠账太多,公共文化设施很不完善。农村现有文化设施难以承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缺乏,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意识淡漠。繁荣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离不开高素质的建设队伍。然而,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储备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由于农村文化干部工作清苦、待遇偏低,导致基层“文化能人”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一些拥有较好群众文化活动基础的优秀的民俗、民间文化传统因后继乏人而难以有所作为。
三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需求矛盾突出。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农民越来越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现实中的文化供求关系却严重脱节。在文化服务内容上,过分强化了政府导向和精英文化色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在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上,大多采用“喂食”式供给,送书、送戏、送文化下乡等活动缺乏长效性。农民看书难、看报难、看电影难等问题仍没得到根本性解决。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是要创新文化理念,提升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导力。先进的文化理念是科学行动的先导。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迫切需要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先进的文化理念。树立“文化软实力”的理念。必须把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的文化建设提升到增强农村竞争力的“软实力”高度来认识。要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关注文化民生、重视文化富民、保障文化惠民,真正达到文化育民和文化富民。要树立文化传承理念。对农村基层文化应深入挖掘和不断传承,让她们重新焕发出灿烂辉煌的光彩,建设农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包括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央提出一个量化的目标,叫县有两馆——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性的文化站,村有文化室,这是最起码的需求。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文化站在农村基层服务方面,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乡镇都要建设综合性的文化站,明确了乡镇文化站的公益性质、事业性质。乡镇文化站建设是省、市、县、乡几级政府的共同责任,尤其是应以县、乡镇级人民政府为建设责任主体。省政府起引导作用,主要是促发市、县、乡镇政府重视并且采取切实行动、具体措施,把乡镇文化站建设好。建设乡镇站除了是政府的责任,还应是各级文化部门的责任。各部门、各单位都应积极挑起担子,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议事日程。
另外,还要着重抓好公益性的文化工程,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等等,特别要抓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该工程是文化部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家已经投巨资建成了技术指标先进的、容量很大的数据库、资料库。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文化部的要求、省政府的要求,继续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并且要对其利用好、管理好,不能使之变成普通网吧,要让“共享”工程真正为基层大众服务。建设信息共享工程要以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基层文化服务设施为基础,优化社区和乡村文化资源配置,形成“大型文化设施+区县文化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信息共享工程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传播网络,开辟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全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骨干队伍,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针对农村文化人才的短缺现象,应着力强化三支队伍的建设。首先,强化农村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和服务作用。其次,强化农村文艺创作和表演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传播作用。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打造乡村文化精英队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再次,要强化农民自办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在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补充作用。
四是抓好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建设。在服务内容上,要全方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包括各类文艺演出服务;图书、报刊借阅和电子信息服务;广播和电视、电影放映服务;宣传教育和科普培训服务;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服务等。目前政府提出的“三送”工程即“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是政府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解决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的一个事实工程。“送科普”就是对经济薄弱地区各乡镇文化站赠送一定数量的图书,即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集中购买农村适用、农民喜爱、内容健康的图书,直接配送到经济薄弱地区的市(县)图书馆,由市(县)图书馆再配送到所属各乡镇文化站,由乡镇文化站以流动服务的文化形式,将图书送到行政村文化方便群众就近读书。“送电影、送戏下乡”,本着艺术服务于人民的宗旨,保证农民每一个月能看一场电影,每年能看到一两台高质量的演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服务方式上,政府要在普及上下工夫,依托农闲、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组织开展读书、朗诵、文艺演出、陈列展览、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积极探索建立“一小时文化圈”。还要在档次上下工夫。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发掘、整理和传播,对濒临消亡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着力打造反映农村文化底蕴和人民精神风貌的文化品牌。
五是创建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包括硬件建设,还要有软件建设,这个软件就是机制。文化站的硬件建设虽是基本,但建立一套完整的、创新的、能够支撑文化站良性运转的软件建设是重要支撑。所以,在建设文化站的时候,首先要有良好的投入机制。作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基本保证,没有钱,没有投入机制是不行的。省、市、县、乡镇几级政府要共同努力,同时也要发挥社会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探索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吸收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农村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其次,要有灵活的运行机制。全省各地要结合具体实际,创建出新型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大胆进行改革,搞活机制,最好在农村形成公共财政建文化、社会力量办文化、市场运作兴文化的格局。使基层文化站运转起来、坚持下去、发挥作用、创造价值。
总之,在构建全面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下,现实向我们提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有先进的理念,有阵地,有内容,有人才,有服务手段,还要有机制的保障。
[1]羊守森.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策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
[2]孙萍.文化管理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肖肖.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