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帝王巡游与现代旅游之探讨

2013-04-11康福田

史志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封禅巡游游乐

康福田

关于旅游史的研究主要是以已经发生的旅游事实为出发点,按照历史的顺序和线索,描述旅游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运动规律。但“旅游”是什么?这个概念在学界始终没有达成基本共识,导致有关旅游的定义众说纷纭,给旅游史研究对象的选择带来许多困惑。学术界一些学者认为帝王巡游是中国古代旅游,以此来研究中国旅游史的开端,那么这种看法是否正确,有待商榷。本文通过探讨旅游的定义、旅游的形成过程及帝王巡游,试图说明帝王巡游与现代人们认知的旅游之间的关联,为旅游史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关于旅游定义的争议

对于什么是旅游,国际国内有多种说法,这些说法都是从某一个视角来研究,并不全面。如奥地利经济学家赫尔曼所阐述的观点:“旅游是外国或外地人口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中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总和。”[1]这种定义显然是片面的,因为旅游不仅是经济活动,还是社会活动、文化活动,是综合的一个现象。

法国让梅特森认为:“旅游是一种休闲活动,它包括旅行或离开定居点到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为了丰富旅行者的经历和文化教育。”[2]这个定义提到了“休闲”触及到旅游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或目的,将旅游视为文化领域的范畴,为旅游提供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切入点。

艾斯特认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永久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3]这个定义不仅包括了旅游者的活动,而且也涵盖了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反映了旅游内涵的综合性。但是,关于“非定居者”和“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的表述并不成立。

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是:“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者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停留在那里,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在所访问的地区获得经济效益的活动,但连续不超过一年。”[4]

从上述几种有关旅游的定义来看,尽管各家之说表述不同、形式各异,但实际上大同小异,都强调了从时间过程、空间位移、行为目的、活动性质的角度来研究旅游活动。那么究竟什么是旅游?旅游的本质是什么?

二、我国学术界的研究

李天元教授在其《旅游学概论》中认为:“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5]显然李老师重点强调了旅游的外部特征是异地性和短暂性,但对旅游的目的认识没有深入本质。

申藵嘉等在《旅游学原理》中指出:“旅游是产业革命以后分化自旅行的非定居者在地域上的移动和暂时逗留所引起的关系和现象的总和;他们不会导致长期居留,并且不利用旅游从事任何赚钱活动。”[6]显然申老师相比李老师界定了旅游的起源,但同样没有对旅游的本质提出见解。

谢彦君等在《基础旅游学》中认为:“旅游是人们利用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休闲体验。”[7]这个定义把以往习惯上被认为旅游的大量现象(如纯粹的探亲访友、商务旅游、会议旅游、体育比赛旅游等)都拒之门外,但他强调了旅游的本质,即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因为旅游的本质从根本上说是由旅游的目的决定的,当然这种目的最终回到整个旅游过程中,这同时也使我们得以通过旅游的外部特征反观其本质的规定。

综合以上国际国内学术界关于旅游的看法,我们可以得出:旅游是人们利用自由时间或为从事其他活动但同时可进行旅游活动的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暂时获得心理快感和获得不同享受的各种体验的过程,由此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它的目的是获得休闲、愉悦、快感,是一种体验活动。它的本质是获得心理快感和获得不同享受的各种体验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三、帝王巡游能否看作是旅游的探讨

在历代帝王中,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他曾经“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并且“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8]。这里注意“与神会”这个关键的记载,“与神会”是传说中的黄帝的主要目的,黄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是“神学”,“与神会”是黄帝祈求神灵保佑子民的一种活动,那黄帝是去游山玩水去了吗?这样的话是对严肃的信仰的玷污。

公元前221年,秦帝国建立后,秦始皇继承并发展了天子“巡狩”的制度,他在位期间,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巡狩。公元前220年,秦始皇西巡陇西、北地,登临鸡头山;公元前219年,又东巡齐鲁,封禅泰山[9],这是有明确记载的帝王大规模进行泰山封禅活动的开始。同样“封禅泰山”又给我们一个提示,秦始皇登泰山的目的是封禅、祭祀、祈福,这和我们所认为的旅游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个堂堂大国皇帝去巡狩、封禅,理解为游山玩水、休闲娱乐,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无独有偶,另一位古代帝王巡游也不过是巡幸、封禅。《汉书·武帝纪》记载,从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执政53年间,各种形式的巡幸、封禅、游历达30多次,他巡幸的范围,西至雍县,抵于汾阴;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东巡齐鲁,封禅泰山,巡游渤海;南到南郡,巡游荆扬。汉武帝说:“朕巡荆、扬,楫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泰山。上天见象,增修封禅,其赦天下。”[10]可以看出汉武帝巡幸地方如此之多,其目的是上天见象,增修封禅,其赦天下。

武则天不仅以皇后身份直接促成和参与了唐高宗东封泰山活动,而且在天册万岁元年(695),以女皇帝身份亲登中岳嵩山,举行了模仿泰山封禅的大典[11],保佑国泰民安。

史料记载康熙生前曾六下江南。如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北京出发,经泰安,登泰山,渡淮水、扬子江,游苏州,驻南京,谒明陵,北上曲阜,拜孔庙后返京。二十八年(1689),经济南,入扬州、苏州,驻杭州,渡钱塘江,登会稽山,祭大禹陵,北上经南京回京。那么康熙六下江南的目的是什么?是游山玩水、追求愉悦体验,还是体恤民情?自顺治至康熙初年,黄河大的决口即达八十余次,给苏皖一带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严重灾难,而且黄河决口,还危及淮河与号称“南北之咽喉,军民之命脉”的运河(魏象枢《寒松堂集》卷3《治台河系国家根本之图等事疏》),二十三年,康熙第一次南巡时,便亲临工地,视察河务,了解“河势之汹涌漶漫,堤岸之远近高下”(康熙朝卷34)。命令大臣加固运河堤岸,以抗御黄河水流的冲击和侵蚀;二十八年,康熙巡行至江宁,当地官吏“装饰舟船以待”,康熙到后,不乘坐,不观看,反严令“将造饰物料俱行拆毁,于应用处用之”,并传谕当地官吏引以为戒[12]。可见,康熙下江南的目的只有两个:治理黄河和咨访吏治民情。

从以上帝王巡游的案例中我们归纳为几点:第一,帝王巡游的目的是“与神会”、“巡狩”、“封禅”、“治理黄河和咨访吏治民情”,这些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巩固政权统治以及国泰民安,这是帝王巡游的主要目的,有人说他们在封禅、巡狩、体恤民情的同时不也可以有旅游的要素在里面吗?是的,他们的确离开常住地、具有短暂性、也游历不少祖国的山水,但我们看问题一定要研究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他们的目的和我们今天所认为的旅游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本质,这是问题的核心。第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帝王巡游所引起的现象微乎其微,只是当权统治者的一种心理安慰,这与我们所认为旅游能够引起经济交往、文化传播、社会进步也是有质的区别。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生产关系,我们现在的市场经济与古代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式不一样的,古代帝王巡游是一种很简单的、很单纯的政治目的,没有引起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况且巡游属于特定的一个阶级,那就是帝王统治者,而旅游的主体是旅游者。第三,帝王巡游生存在特定的封建社会,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为了达到和平的一种所必须从事的信仰活动,而旅游这个活动产生于现代,即工业革命的市场经济之后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这两者之间没有存在等同的条件。

四、小结

综上所述,古代帝王巡游不属于旅游,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旅游史应该如何断代呢?

既然我们通过探讨旅游的定义以及本质和帝王巡游的目的说明了帝王巡游首先不能看作是旅游,但它和旅游有什么关系?学者们为什么认为帝王巡游就是旅游,甚至冠名为“我国古代旅游”?这是因为在帝王巡游的阶段有一个“伴有个人游乐活动”的现象,也被称为“游乐性旅行活动”,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对立面,帝王巡游的核心固然不是个人游乐活动,但他无一例外地进行并从事了这样的活动,不过不是整个帝王巡游这件事的支撑点罢了。

当然在帝王巡游的那个时代除了帝王之外还有一些类似的个人游乐活动,同样游乐不是主要目的,但表现出了这样的特征,比如:玄游、佛游。在《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所到的110多个国家和传闻中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成为研究中亚、西亚、和南亚的重要历史地理科学巨著;鉴真以6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教和中国文化。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求佛、传播佛文化,但不是为了游乐而一定程度上有游乐的元素,这是一个正常人生存所必需的;再比如文人漫游,如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徐霞客都是典型的代表,其中徐霞客从事游历,四海为家,历时34年,亲自考察记录了我国的山水名胜。他们有的为写诗、有的为研究地质地貌,不同程度地有游乐的成分,但又和我们所认为的旅游不一样。

这种伴有个人游乐性的旅行活动`,经过长时间的社会演进,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商品经济,继而经济再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出现了市场经济,当市场经济成熟时,社会形成了富裕的“中产阶级层”。一个先富起来的群体,他们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固定的余暇时间和追求美好的个人愿望,于是出游和享受愉悦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到了这个时候,历史上属于个人行为的伴有游乐性的旅行活动,从小生产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中脱颖而出,转化为大生产市场经济体制中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里演化为我们今天所认为的“旅游”。

也就是说旅游是先有市场经济,然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之后出现的一种现象,也是从历史上这种个人伴有游乐性旅行活动的形态中分化出来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旅游现象所具有的综合性、开放性、社会性和系统性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结构特征,而与历史上这种个人伴有游乐性的旅行有着本质的差异,所以,旅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帝王巡游等个人伴有游乐性旅行活动的一种社会演进,但它不是历史上伴有个人游乐活动的再现。那么旅游史断代应该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之后,具有标志性的是欧洲的工业革命之后,这个时期工业革命带来了阶级性的新变化,资产阶级成为富裕阶层,扩大旅游的队伍,工人阶级不断斗争,使得他们增加工资的同时给予带薪休假,科技革命带来交通工具的变化,使得出行更加方便,这个时期,同时也开始了旅行到旅游的过渡,具体标志是托马斯库克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1][2][3][4]何丽芳.旅游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12.

[5][6]李肇荣,曹华盛.旅游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3~44.

[7]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61~62.

[8][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2]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猜你喜欢

封禅巡游游乐
“龙马”巡游
冬奥游乐会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动物游乐汇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景观文化展示森林公园游乐魅力
乾隆巡游
《文心雕龙》与《文选》“封禅”文体的比较
音乐游戏玩起来
——新春游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