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事小,利益事大
2013-04-11魏勇
文_魏勇
读经事小,利益事大
文_魏勇
无论是儒家经典的教诲、西方经典的启示还是现实的新经验,都应该平等地把它们放在文化的超市里,供顾客选择;不要矮化别人的好东西而美化自己过时的东西,也不要厚古薄今或者厚今薄古。
编辑给我的作文主题是“读经之忧”,希望我能认认真真谈谈看法。说实话,若是真的像编辑部那样皱着眉头思考“读经之忧”,那实在是高抬了鼓吹读经的人们而贬低了忧思者的智商。真相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读经”不过是这一回耍把戏偶尔用到的工具。抗议的诸公倘若不明乎此,还要正经老实地来评道理,谈利害,那我可不再客气,也要将你们归人诚心诚意主张读经的笨牛类里去了。不过基于跟编辑同仁的友谊,我姑且当一回“笨牛”,掺合一下。
看到这里,读者大概明白了我的立场——反对读经,我为什么反对读经呢?首先,倡导读经的人主张儿童读经,主张以课程的形式让儿童接受四书五经的教育,目前一些“私塾”“书院”正是这样做的,看来要体现蒋庆所说的“通过读经使中国文化复兴”必须从娃娃抓起,这也太恐怖了!这完全是反教育学的做法,儿童认知的规律是,看色彩——听故事——画图形,符合这个认知特点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健康的,否则就是粗暴地安装思想插件。四书五经既没有故事的趣味性,也没有色彩和图形的丰富性,讲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一条一条的就像学生守则,事实上这些条款比学生守则深奥得多,即使成年人也未必清楚其含义,比如于丹对《论语》的理解跟很多学者不一样。如果出现这样一幕就实在太可怕了:在一个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清晨,一群儿童整齐地坐在教室里,齐声诵读“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程子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我想问主张读经的人,你们要干嘛?
怎样才能扼杀儿童读书的兴趣?让他们读经吧。在晚清的老照片里,中国儿童缺乏外国儿童的活力和天真,眼神一律的木讷,表情一律的呆板,个个都像受气的小媳妇儿,你以为是怎么形成的呢?四书五经给祸害的。其实,那时的成年人的神态气质也是呆板的,只是表现在孩子身上特别触目惊心。我特别希望主张读经的人士多看看晚清的老照片。
有人可能会拿颜回、朱熹、王阳明、曾国藩等成功人士来反驳我:你看,读经也会读出智慧人士。我承认这些人都很聪明智慧,并没有把脑袋读成糨糊,问题是,一、这些人的出现是读经当中的小概率事件,更多的读书人变成了孔乙己式的人物;二、他们的智慧只是相对于孔乙己而言,放在世界学术的海平面上,他们的海拔比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差得太远了。如果读经真的能够像蒋庆所说那样复兴中华文明,那我们1840年以后传统文化就不应该衰落。为什么儒家文化会衰落?很简单,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嘛,就像鲁迅所讲“古国的灭亡,就因为大部分的组织被太多的古习惯教养得硬化了,不再能够转移来适应新环境”。如果那时儒家经典是适应社会的,它就不会走下坡路,也就不需要复兴。
儒家文化固然有一些非常合理的做人做事的原则和信条,直到现在仍然很精彩,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等,但这些精彩掩盖不了儒家的两大致命缺陷:一不重视个体,二不重视逻辑。这有什么后果呢?不重视个体,所以没有民主;不重视逻辑,所以没有科学。如果近代中国没有打开国门,我们仍然在一个封闭而独立儒家文化体系下,那么也许今天我们都没有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当然,你硬要抬杠说,1840年就是儒家文化破茧重生的时刻,即使没有西方文明的碰撞我们也能够独立地产生科学和民主,西方文明只是恰好赶在了节骨眼上,于是给了我们一个错觉,仿佛民主和科学是欧风美雨的产物。如果,你要这样说的话,我只好闭嘴。
在我看来,经典和经典之间,经典与现实之间,都是需PK的,没有永远的经典,只有永远的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只要能够服务于人民的幸福这个最高目标,无论是儒家经典的教诲、西方经典的启示还是现实的新经验,我们都应该接受;反之,都应该反对。一方面,既不要矮化别人的好东西而美化自己过时的东西;另一方面,也不要厚古薄今或者厚今薄古。应该很自然地把东西方经典平等地放在文化的超市里,供顾客选择,你可以客观介绍其功效和副作用,但不能忽悠顾客说,不用我这个产品你就会暴病而亡。其实,像你这个类似功效的产品在其他货架上也找得到,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耶稣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不可推辞。”耶稣的道德不如孔子?如果一个人不读四书五经难道真的就会沦为禽兽?读《圣经》就不行吗?或者《人性的弱点》之类?蒋庆的“亡经典就会亡文化,亡文化就会亡道德,人就沦为禽兽夷狄之行”的说法,纯属虚假广告,夸大了经典的疗效,有误导消费者之嫌,工商局应该出面打假。
其实,主张读经的人是聪明人,他们未见得真的跪倒在经典下,未见得真的认为今不如昔(蒋庆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逐渐亡文化的历史),未见得真的像他们所声称的对古代文明很向往,有一块试金石可以检验真伪:你愿意回到1840年以前吗?你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些个儒家经典兴盛的年代去生活吗?
你赞成作者“颜回、朱熹、王阳明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差得太远”的看法吗?为什么?
编辑邮箱:the_educator@126.com
魏勇,北京市十一学校历史特级教师